第七章 文化的變遷

關燈
最高,在五代發展到極盛,也成為文化中心。

    其次,還有前面提到的浙江和南漢。

     五代文化的焦點 那麼,地方的文化是如何發展的,又處于何種狀态呢?在中原,平息唐末以來的戰亂是五代初期的當務之急,而統治者又出身于盜賊,不注意文化。

    直到後唐,莊宗富有音樂天才,獨寵伶人,甚至本人也親自作曲。

    莊宗本屬夷狄,雖難以理解中國古典文化,但善解音律。

    類似的情況還有近代的蒙古人、滿洲人,相比中原其他思想文化,他們更能理解的是音樂。

    因此,他們也特别重視音樂方面的進步,并由此促進了中國戲曲的發展。

    此時中原也有一段相對和平的時期。

    後唐由于打敗了蜀國,疆域擴大,為之後的文化複興提供了條件。

    前面說過的馮道,從道德廉恥方面說,他全無價值;但從保護亂世中的中國文化來說,他是有功勞的。

    比如,在馮道努力下,後唐時,&ldquo經書&rdquo出現了木刻版。

    &ldquo經書&rdquo是指《易》《尚書》《春秋三傳》《三禮》《論語》等九部經書。

    這些經書都是以唐文宗開成年間在長安刻成的《開成石經》為底本,重新制作木刻版印刷。

    &ldquo經書&rdquo因是在國子監完成,故被稱為&ldquo監本&rdquo,也是最早的監本。

    這可證明中原印刷術的發達,但其起源卻是來自于蜀地的印刷術,是後唐滅亡前蜀之前在蜀地誕生的成果。

    藝術方面,後唐出現了大書法家楊凝式,他被稱為唐以來書法集大成者。

    繪畫方面,唐末荊浩、關同帶來了水墨畫的發達,但水墨畫的進步并非由于出現了新的表現形式。

    自六朝以來,就有了不施彩色的白描畫法;到唐代,吳道子等人則在白描的線條上增添了筆意;到荊浩、關同之時,則想到了一種筆墨并用,調整墨色濃淡的新畫法。

    尤其是關同對畫的内容進行了創新,不但用實景寫生,還創造了用繪畫展現胸中丘壑的風氣。

    這種畫法代替了唐代通過色彩展現鮮豔效果的畫風,别有一番異趣。

    以上講的是中原的情形。

     在蜀地,印刷術的發展是最引人矚目的。

    前已說到,該地從唐末就有了印刷術,印刷術傳到中原已經是前蜀被後唐消滅的時候。

    蜀地的印刷術在後蜀時期依然進步很大,從五代一直到宋初都非常興盛。

    此外,蜀地還出現了仿唐代石經的藝術形式,繪畫也很盛行,出現衆多畫作。

    其中貫休的羅漢畫一直影響到後代,貫休所畫羅漢形态參差,各具特色,被後世作為羅漢畫的典範。

    後來,蜀地還出現了許多水墨畫,但幾乎沒有山水畫。

    其中五代末至宋初的畫家石恪的水墨人物畫獨領風騷。

    他的畫傳入日本後,日本視之為國寶。

    此外,蜀地繪畫的興盛期也誕生了大量繪畫世家,以黃筌、黃居宷父子為代表。

    黃筌最擅長畫花鳥,影響很大,其畫風精工富麗,形象逼真,試圖表現寫生之上的境界。

    宋朝統一後,他們父子二人進入中原,黃氏一派也一度壟斷了宋朝的鑒畫權。

     南唐也在諸多方面對後來的文化發生了影響。

    經濟富庶,君主喜好藝術,都是原因之一。

    尤其是南唐後主李煜,能書善畫,其書法自成一家,有《書法論》流傳于世。

    此外,他還曾将唐代盛行的王羲之父子等的作品彙集成《升元帖》《澄清堂帖》。

    流傳至今的《澄清堂帖》應該就是南唐版本的多次翻版。

    據說,所謂&ldquo集帖&rdquo正起源于此。

    書法興盛促進了制墨技術的發展,當時在易州附近出現了遠近聞名的墨工奚超、奚庭珪父子。

    由于他們技術高明,曾為李煜制墨,并被賜國姓李。

    李庭珪的墨自此時開始揚名,據說他所制的墨泡在水中三年都不會變質。

    繪畫方面,徐熙的花鳥畫獨領風騷。

    南唐的徐熙與蜀地的黃筌父子風格迥異。

    黃筌主要為蜀國君主細緻描繪其所蓄養的珍稀鳥獸,色彩豔麗;徐熙則以疏筆畫普通的野生鳥獸。

    宋初,黃筌畫派獨步畫壇,徐熙的畫作則難入黃筌的法眼。

    直到後來,徐熙之孫徐崇嗣創造了&ldquo沒骨法&rdquo,一種與黃氏畫風相調和的畫法。

    徐熙一派的花鳥畫風格更為自然,因此在宋代得到了公認。

    在山水畫方面,南唐末年和宋初出現了一個董源,他的畫對後世畫壇産生了深遠影響。

    雖然當時不被看好,且董源并非專習水墨畫,但是後來受到米芾父子的推崇。

    由此,董源的水墨畫成為後世效法的榜樣。

    元朝以後都以模仿董源的畫作為主,甚至說山水畫非出董源不可。

    董源俨然成為後世南宗的鼻祖。

    同時代的中原則出了一個叫李成的大畫家。

    李成作畫,技巧和精神兼重,有當時&ldquo畫壇第一&rdquo之稱,遠比董源等人更受推崇,一直到北宋中期都是最具代表的畫家。

    自米芾推崇董源以後,其後學逐漸形成北宗畫風。

    盡管有人不承認米芾為北宗鼻祖,但事實上其風格與李唐馬夏都不一樣。

     學問方面亦然。

    中原和南唐的學問一起構築了宋代學問的根柢。

    中原郭忠恕,南唐徐铉、徐锴兄弟,皆為文字學問方面的專家。

    郭忠恕的《汗簡》,把五代尚存的唐代以來的學問傳到了宋代。

    而二徐兄弟的學問則對後世産生了更大影響,二人都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