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和睦。
契丹渝盟與富弼出使 看到宋朝送給西夏如此大禮,一旁的契丹自然是按捺不住了。
契丹在宋夏戰争中看到了宋朝的不少弱點,想訛詐一下宋朝。
而北宋派到契丹的談判使臣是富弼。
富弼聰明出衆,深知契丹的弱點,被稱為派往國外的古今使臣中的模範。
我總結一下其中的原因。
當時,契丹提出歸還周世宗從契丹收複的土地,宋朝在給西夏歲币後也意識到契丹要增加歲币。
富弼出使的任務便是怎樣巧妙處理這兩件事。
契丹皇帝聲稱宋朝強化邊境防禦違背了和平條約,如果宋朝不交出土地就訴諸武力。
富弼巧妙地回答,維持兩國間的和平對契丹君主是有利的。
倘若發生戰争,雖然有利契丹臣子,對契丹君主卻是災禍,因為君主必須承擔全部的戰争責任;隻要雙方和平交往,君主每年都可以得到宋朝的歲币,過着奢侈享樂的生活,隻需将歲币分給臣子一部分就可以了。
如果發動戰争,雖然士兵可以侵略宋朝進行一番掠奪,君主卻會折損衆多人馬,耗費大量财力,再也得不到宋朝的歲币。
這樣受到主要影響的是君主還是人民呢?結論自然不言而喻。
至于提到的後周土地,那是石晉割讓給契丹的,後周又用武力收複,這都是異朝之事,宋朝不對此負責。
我們為什麼不停止無謂的抱怨,維持和睦呢?在增加歲币的談判中,契丹極力主張重訂名分,要求宋朝在每年的文書中使用文字&ldquo獻&rdquo。
富弼說,宋為兄,契丹為弟,沒有兄長獻禮物給弟弟的說法。
最終沒有使用&ldquo獻&rdquo,而是用&ldquo納&rdquo。
富弼本不願增加契丹歲币,便沒有接受一般使者應得的恩賞。
宋與西夏關系破裂 至此,宋與契丹的關系先告一段落,随後西夏又開始了侵略。
西夏趙元昊在四十歲左右英年早逝,其子趙諒祚繼位,是一位遊牧民族的英雄。
到了仁宗之後的英宗時期,宋與西夏的和平被打破。
北宋一代的困境與其說來自契丹,不如說來自西夏。
新一代将領的代表狄青 仁宗和英宗時期,承平日久導緻軍隊缺乏戰鬥力,對外戰争很少取勝,唯一一次成功是鎮壓廣西地區的動亂。
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大将狄青,他是北宋時期從普通士兵成長起來的罕見名将。
當時的士兵臉上都用墨刻上字,以防止士兵逃離兵籍。
狄青是從士兵提拔上來的,所以臉上也有墨字。
當他成為大将之後,皇帝想把他臉上的墨字消除掉。
他說,自己能成為大将不是因為門第,而是從士兵一步步成長為将軍,并為了激勵部下考慮,不能消除墨字。
從此開始,無數事實都證明,宋朝大将中出身外戚貴族的人能力不如從普通士兵提拔上來的将領。
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後來,宋金之戰中的嶽飛、韓世忠都來自普通士兵。
朋黨的出現,綱紀的廢弛 在宋朝的内政方面,從範仲淹以名節自勵,興起有宋一代士大夫風氣以來,具有意氣和節操之人不斷出現,向皇帝上表、與宰相相争而不介意被罷官之人也越來越多。
這就是所謂的&ldquo朋黨&rdquo。
朋黨視對方為小人,視己方為君子。
總而言之,最初支持黨派政治的是以範仲淹為中心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這一時期的政治中,财政出現困難,綱紀敗壞。
朋黨之人在自身的出處進退中重視名節,以自己的名節為貴,卻無人能勝任國家之事。
當時的政治議論中有很多是關于綱紀問題的,要求進行改革的論調很多。
後來的英宗及神宗重用王安石進行改革,但卻失敗了。
因此,很多人覺得像仁宗時代的政局一樣太平無事可能更好。
仁宗時代,表面上雖有不滿意的地方,最終卻能平安地度過。
後來,有個叫劉琦的人為這個時代寫了一首詩:&ldquo桑麻不擾歲頻登,邊将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rdquo昭陵就是仁宗的陵墓。
這首寫于王安石改革之後的詩歌,卻是仁宗時代的寫照。
英宗以旁系入嗣&mdash&mdash濮議 仁宗沒有子嗣,将哥哥的兒子過繼為養子,他後來嗣位,就是英宗。
在君主專制國家,直系斷絕,旁系入嗣繼位是國家衰微之兆。
皇帝生活安逸勢必不能長壽,就算長壽也可能無子。
英宗繼統正是宋朝衰微的征兆。
仁宗雖然膝下無子,但又不知道會不會有兒子,因此一直未立太子。
到其晚年,司馬光為此事與他争執不下。
仁宗無奈,便指定為人謹直的英宗為後嗣,但約定無論何時仁宗有了兒子,英宗的太子之位就要取消。
因此,太子東宮一直空着,隻放了點書而已。
英宗繼位之初,仁宗皇後垂簾聽政。
有段時間,英宗因為發燒而脾氣不好,導緻母子之間出現不和,在韓琦和歐陽修居間調停下才言歸于好。
之後,太後就将權力移交給了英宗。
由于英宗是旁系入嗣,引發了很多争議,即所謂&ldquo濮議&rdquo。
英宗是仁宗的哥哥濮王之子,那麼,英宗稱呼仁宗為父親還是叔叔就成了一個問題。
若從血統上講,應當稱呼仁宗為叔叔而不是父親,那麼,仁宗的牌位就會移出曆代宗廟中;若稱仁宗為父,則會與生父斷絕關系,與孝道不符。
按照中國的家族制度,不可能同一代建兩座宗廟。
仁宗的哥哥濮王地位如何決定呢?這是一個引起很多争論的中國式繼承問題。
真宗、仁宗、英宗三代是宋朝連續太平無事的時期,而以仁宗時期為中心。
隻是國家充滿了惰性,雖然表面和平,但國家運行已不盡如人意,滋生出衆多不滿。
到了改革勢在必行之時,神宗便開始了改革。
契丹渝盟與富弼出使 看到宋朝送給西夏如此大禮,一旁的契丹自然是按捺不住了。
契丹在宋夏戰争中看到了宋朝的不少弱點,想訛詐一下宋朝。
而北宋派到契丹的談判使臣是富弼。
富弼聰明出衆,深知契丹的弱點,被稱為派往國外的古今使臣中的模範。
我總結一下其中的原因。
當時,契丹提出歸還周世宗從契丹收複的土地,宋朝在給西夏歲币後也意識到契丹要增加歲币。
富弼出使的任務便是怎樣巧妙處理這兩件事。
契丹皇帝聲稱宋朝強化邊境防禦違背了和平條約,如果宋朝不交出土地就訴諸武力。
富弼巧妙地回答,維持兩國間的和平對契丹君主是有利的。
倘若發生戰争,雖然有利契丹臣子,對契丹君主卻是災禍,因為君主必須承擔全部的戰争責任;隻要雙方和平交往,君主每年都可以得到宋朝的歲币,過着奢侈享樂的生活,隻需将歲币分給臣子一部分就可以了。
如果發動戰争,雖然士兵可以侵略宋朝進行一番掠奪,君主卻會折損衆多人馬,耗費大量财力,再也得不到宋朝的歲币。
這樣受到主要影響的是君主還是人民呢?結論自然不言而喻。
至于提到的後周土地,那是石晉割讓給契丹的,後周又用武力收複,這都是異朝之事,宋朝不對此負責。
我們為什麼不停止無謂的抱怨,維持和睦呢?在增加歲币的談判中,契丹極力主張重訂名分,要求宋朝在每年的文書中使用文字&ldquo獻&rdquo。
富弼說,宋為兄,契丹為弟,沒有兄長獻禮物給弟弟的說法。
最終沒有使用&ldquo獻&rdquo,而是用&ldquo納&rdquo。
富弼本不願增加契丹歲币,便沒有接受一般使者應得的恩賞。
宋與西夏關系破裂 至此,宋與契丹的關系先告一段落,随後西夏又開始了侵略。
西夏趙元昊在四十歲左右英年早逝,其子趙諒祚繼位,是一位遊牧民族的英雄。
到了仁宗之後的英宗時期,宋與西夏的和平被打破。
北宋一代的困境與其說來自契丹,不如說來自西夏。
新一代将領的代表狄青 仁宗和英宗時期,承平日久導緻軍隊缺乏戰鬥力,對外戰争很少取勝,唯一一次成功是鎮壓廣西地區的動亂。
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大将狄青,他是北宋時期從普通士兵成長起來的罕見名将。
當時的士兵臉上都用墨刻上字,以防止士兵逃離兵籍。
狄青是從士兵提拔上來的,所以臉上也有墨字。
當他成為大将之後,皇帝想把他臉上的墨字消除掉。
他說,自己能成為大将不是因為門第,而是從士兵一步步成長為将軍,并為了激勵部下考慮,不能消除墨字。
從此開始,無數事實都證明,宋朝大将中出身外戚貴族的人能力不如從普通士兵提拔上來的将領。
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後來,宋金之戰中的嶽飛、韓世忠都來自普通士兵。
朋黨的出現,綱紀的廢弛 在宋朝的内政方面,從範仲淹以名節自勵,興起有宋一代士大夫風氣以來,具有意氣和節操之人不斷出現,向皇帝上表、與宰相相争而不介意被罷官之人也越來越多。
這就是所謂的&ldquo朋黨&rdquo。
朋黨視對方為小人,視己方為君子。
總而言之,最初支持黨派政治的是以範仲淹為中心而聚集在一起的一群人。
這一時期的政治中,财政出現困難,綱紀敗壞。
朋黨之人在自身的出處進退中重視名節,以自己的名節為貴,卻無人能勝任國家之事。
當時的政治議論中有很多是關于綱紀問題的,要求進行改革的論調很多。
後來的英宗及神宗重用王安石進行改革,但卻失敗了。
因此,很多人覺得像仁宗時代的政局一樣太平無事可能更好。
仁宗時代,表面上雖有不滿意的地方,最終卻能平安地度過。
後來,有個叫劉琦的人為這個時代寫了一首詩:&ldquo桑麻不擾歲頻登,邊将無功吏不能。
四十二年如夢覺,春風吹淚過昭陵。
&rdquo昭陵就是仁宗的陵墓。
這首寫于王安石改革之後的詩歌,卻是仁宗時代的寫照。
英宗以旁系入嗣&mdash&mdash濮議 仁宗沒有子嗣,将哥哥的兒子過繼為養子,他後來嗣位,就是英宗。
在君主專制國家,直系斷絕,旁系入嗣繼位是國家衰微之兆。
皇帝生活安逸勢必不能長壽,就算長壽也可能無子。
英宗繼統正是宋朝衰微的征兆。
仁宗雖然膝下無子,但又不知道會不會有兒子,因此一直未立太子。
到其晚年,司馬光為此事與他争執不下。
仁宗無奈,便指定為人謹直的英宗為後嗣,但約定無論何時仁宗有了兒子,英宗的太子之位就要取消。
因此,太子東宮一直空着,隻放了點書而已。
英宗繼位之初,仁宗皇後垂簾聽政。
有段時間,英宗因為發燒而脾氣不好,導緻母子之間出現不和,在韓琦和歐陽修居間調停下才言歸于好。
之後,太後就将權力移交給了英宗。
由于英宗是旁系入嗣,引發了很多争議,即所謂&ldquo濮議&rdquo。
英宗是仁宗的哥哥濮王之子,那麼,英宗稱呼仁宗為父親還是叔叔就成了一個問題。
若從血統上講,應當稱呼仁宗為叔叔而不是父親,那麼,仁宗的牌位就會移出曆代宗廟中;若稱仁宗為父,則會與生父斷絕關系,與孝道不符。
按照中國的家族制度,不可能同一代建兩座宗廟。
仁宗的哥哥濮王地位如何決定呢?這是一個引起很多争論的中國式繼承問題。
真宗、仁宗、英宗三代是宋朝連續太平無事的時期,而以仁宗時期為中心。
隻是國家充滿了惰性,雖然表面和平,但國家運行已不盡如人意,滋生出衆多不滿。
到了改革勢在必行之時,神宗便開始了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