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時代

關燈
即在糧食收獲前,由官府和人民協議,按照議定的價格提前收購糧食。

    實際上,隻是以&ldquo和&rdquo的名義從農民那裡預支糧食。

    另外,也開始實行絹絲的&ldquo和買&rdquo政策,即在蠶沒有長成前,官府和蠶農協商定價,之後由官府收購蠶絲,表面上是官府收買,實際上是官吏私自購買。

    由此導緻物價持續上漲,人民生活就愈加困難。

    據此可見,雖然仁宗時期宋朝表面上太平,但内部的貧困非常嚴重。

    恰在此時,又發生了西夏事件,宋朝受到巨大打擊。

    不過好在契丹對每年從宋朝得到足夠的歲币感到滿足,國内也富裕了,因而不再妄起戰端。

    所以,當時隻有作為新興國家的西夏給宋朝的外交關系帶來了麻煩。

     西夏的崛起 西夏是黨項族,其語言屬于漢藏語系,居住在介于新疆突厥族和中原漢族之間的甘肅西北。

    西夏興起時被稱作拓跋部,實際上并不确定是否與北魏拓跋氏同源同種。

    唐末黃巢之亂中,黨項首領拓跋思恭因平定所在地方的叛亂有功,而被唐朝賜姓李。

    五代之際,中原群雄割據,西夏與中原的往來沒有留下記載。

    宋太宗時期,首領李繼捧率一族之人入朝歸附,将其土地全部獻給宋朝,并提出自己也定居汴京。

    但是,李繼捧的堂弟李繼遷反對向宋朝納土稱臣,就帶着祖先遺像逃回了自己的部落,謀求獨立。

    這便是西夏與宋朝關系的開端。

    宋太宗因此讨伐李繼遷,李繼遷隻得投降契丹,受封官職,與契丹結為婚姻。

    由于遠離宋朝,其統治的地方逐漸安定下來,李繼遷開始考慮恢複與宋朝的往來。

    遊牧部落酋長一旦勢力強盛,便追求奢侈的生活。

    為獲得絹及其他特産,李繼遷意圖向宋入貢,宋朝則以稱臣為許可條件。

    雙方約定,李繼遷對宋稱臣,宋朝賜其姓名為&ldquo趙保吉&rdquo。

    趙為國姓。

    但西夏人仍在宋朝邊境寇鈔擄掠,即使酋長已經入貢,卻不禁止部民掠奪。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仁宗時期。

     這時,西夏出現了一位空前絕後的豪傑,即趙保吉之孫&mdash&mdash趙元昊。

    他雖年少卻已繼承了父輩的大業。

    他的父親還在世時,他就不滿于向宋稱臣獻禮,勸父親背叛宋朝。

    但其父認為三十年來能錦衣玉食、安享榮華都是宋朝的恩惠,便沒有答應。

    趙元昊說,身穿毛皮、放牧牛羊才是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有必要穿絲綢嗎?英雄當成王霸之業,不能屈身于幾匹絲綢。

    他繼位之後,便開始整頓兵備,建立官制,創辦翻譯學校,常在狩獵時組織軍隊演習,與部下一同喝酒吃肉,人緣很好。

    黨項東侵宋朝,西擊回鹘,擴大地盤,并建國都,定年号,養兵五十萬,又創造自己的文字書寫國書。

    所謂的西夏文字一直保存至今,形狀類似隸書。

    由此,黨項已具備了一個國家的大體框架。

    其統治範圍主要在黃河上遊,這裡的土地都是黃河泥沙沖擊形成的沃土。

    由于黃河流經山西、陝西,往下是陡坡,下遊經常暴發洪水;而包頭一帶的水流卻非常平緩,一點也沒有泛濫,上遊流下來的泥沙堆積在這裡。

    自古以來就認為黃河造福西夏,禍害宋朝。

    宋都汴京就位于黃河泛濫的中心地帶。

    上遊的這片沃土至今仍然溝渠縱橫,隻要治水得力,即使地處北方仍盛産大米,據此足以立國。

    西夏建國時,宋朝國勢和平,但社會發展趨于停滞。

    由于讀書人數量多,考試落第的人也多,很多憤憤不平之人投靠外國,屢屢損害宋朝利益來發洩不滿。

    趙元昊時期有很多加入西夏之人,他們教元昊建立制度,向他通報宋朝的内情,傳授入侵宋朝的捷徑。

    由于有這些人做參謀,趙元昊終于舉起叛旗。

     宋朝讨伐西夏及媾和 此時,宋朝保持與契丹的和平,全力防禦西夏。

    發起防禦之戰的都是宋朝的名人,起初有範雍、夏竦,随後有範仲淹、韓琦等人。

    其中,前兩人在朝中人緣不佳,被視作小人,而後兩人則被贊為君子,乃有宋一代名臣。

    但不論是小人還是君子,對付西夏都失敗了。

    有君子之稱的兩人在處理西夏的問題上産生了分歧:韓琦是積極的主戰論者,主張隻有在勝利的基礎上才能赢得和平;範仲淹則認為宋朝承平四十餘年,兵不習戰,力主防守,反對貿然進攻,他抓緊訓練軍隊,以求平安無事。

    這幾人原來并非武将,實際上卻在謀劃軍事工作。

    當時的情形如範仲淹所說,武官都是積累年功論資排輩提拔上來的,完全是兵卒出身,或來自外戚世家。

    這些人一直是文盲居多,沒有當文官的資格。

    所以,将領不懂作戰方法,士兵沒有良好的訓練,隻是當兵吃糧而已。

    韓琦與範仲淹意見不一。

    宋仁宗一開始傾向主戰,決定采用一戰制勝的韓琦方案,結果招緻大敗。

    這場戰争持續了三年,就宋朝方面來說毫無勝算,對于西夏來說也不是上策。

    宋朝不管是經濟還是人口都是西夏的數百倍,西夏雖取勝卻無法給予北宋緻命打擊,反倒因為戰争中斷了貿易往來,連衣服都漲價了。

    于是,元昊最早提出和解的建議,宋朝也希望這樣。

    當時,宋朝有人認為可在南郊大禮時給西夏發出停戰诏書。

    由此,雙方開始和平對話。

    此時,從把西夏作為臣屬的契丹那裡傳來了将要幫助宋朝讨伐西夏的消息。

    就這樣,多方因素促成了宋、西夏兩國達成和議:西夏不用宋朝年号,不對宋稱臣,與宋朝為父子關系,信函不采用上表的形式,而采用&ldquo男,上書父大宋皇帝&rdquo的格式;作為和談條件,宋朝每年要送給西夏絹十萬匹、茶三萬斤。

    後來,西夏對宋稱臣,作為讓步,宋朝合計給西夏銀绮茶絹二十五萬五千兩匹斤,以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