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時代

關燈
,如去泰山封禅。

    &rdquo 封禅不隻是舉行一場大型祭祀就可以完成,而與真宗之後的财政及其他事情有很大關聯,還需要以此謀生的方士。

    本來,真宗的封禅是在王欽若的勸說下才進行的,但真宗很在意别人的好惡評價,最初對封禅很躊躇,隻是出于自我安慰才同意。

    王欽若對真宗說:&ldquo行封禅必須要有天瑞。

    但天瑞不是什麼時候都有的,因此自古以來都是人為制造,是聖人欺騙人民的把戲。

    陛下難道相信古人得到河圖洛書是事實嗎?其實都是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用不可思議之事愚弄人民罷了。

    &rdquo雖然真宗是個天性善良的人,但聽了之後,也就覺得封禅理所當然。

    當時有個宰相叫王旦,是個正直的人,不贊成這樣做。

    王欽若便跟王旦說,封禅是真宗本人的意思。

    王旦聽了沒有表态是否同意。

    于是,真宗決定親自出面收買王旦。

    一天,真宗叫王旦一起飲酒。

    辭别時,真宗特地賜酒給他,說這是一壇佳釀,你帶回去和家裡人一同喝吧。

    等回家一看,才發現那是一壇珍珠。

    從此,王旦就不再表示反對,封禅也一步步得到實施。

    某天夜裡,真宗做了一個夢,說是夢中天書降臨,傳達了一份啟示,命他盡快籌備祭典。

    這其實是王欽若玩的伎倆。

    不久,又傳言&ldquo天書&rdquo降臨在京城的城門上。

    打開一看,書中寫的是保佑宋朝的話。

    由此,真宗開始着手籌備泰山封禅大典。

    其時大加反對的是《孟子正義疏》的作者孫奭。

    他認為自古都說&ldquo天何言哉&rdquo,根本沒有天書降臨的道理。

    這時,契丹也聽到真宗封禅之事,便提出每年除歲币之外還要借貸一些錢帛。

    王旦用計巧妙地處理了此事,答應借給契丹銀、絹各三萬兩匹,作為補償從來年歲币中扣除相應份額。

    然而,第二年的歲币卻并未扣除這部分,依然如數付給契丹。

    本來契丹想趁着宋朝支出龐大之時為難一下,結果宋朝根本不為這點錢犯愁。

     隻要進行封禅,朝中就會冒出&ldquo天書&rdquo,人民也會見到各色&ldquo天瑞&rdquo。

    各地紛紛呈獻靈芝、嘉禾、瑞木,光是獻上的靈芝甚至多達八千株。

    為了供奉這些祥瑞,必須營建堂宮,大興土木,還要建造供道士作法的宮觀,特别在中央建了一座用于存放&ldquo天書&rdquo的大宮觀。

    王欽若對此非常得意,皇帝賞識的丁謂等人也跟着起哄。

    由于宮觀建得實在太多了,皇帝近臣中也有人進谏勸阻。

    丁謂告訴皇帝,以沒有皇嗣、向天祈福為由擋住了這些谏言。

     當時,在這一動機驅使下,宋朝做了種種無用的工作,導緻真宗朝官吏人數增加,俸祿支出增長,每年的财政開支膨脹。

    總之,在王欽若等人的策動下,原本正直的皇帝将與契丹的盟約視為失敗而深感不快,同時,他們教唆皇帝采取這種逃避不快的手段來自欺欺人。

    皇帝原本是個好人,晚年很反感與道士交往過密的王欽若等人,因此将他罷官,重新任命寇準為相。

    王旦雖不如寇準性格剛直,但也是正人君子,因此力勸寇準出山。

    寇準複出後,由于有失态之舉,在最後的宰相任期内并無多少成績。

    當寇準再次拜相時,丁謂已身居參知政事。

    一次宴會上,為了讨好寇準,丁謂幫他梳理被湯汁弄髒的胡子。

    寇準嘲弄道:&ldquo堂堂參知政事竟要為宰相溜須嗎?&rdquo說完,便大笑起來。

    丁謂懷恨在心,從此結下了仇。

     宰相權力縮小與君主把握全權 雖然大體同處宰相之位,宋朝相較于唐朝出現了很大變化。

    在唐代,宰相自信和天子一樣,都是貴族出身,因而當自己是代天子執掌天下之政,而天子也從不把宰相當作仆人,更多是以友相待。

    所以,在此種條件下,宰相都是依據自己判斷行事,不必特别取悅天子。

    這種貴族政治已于五代徹底廢止,而宋朝認定人臣擅權是亂國的本源,因而從制度上人臣就無法專權。

    在唐朝制度中,尚書令才是最初的真宰相。

    但實際上從唐代起,已經不再任命此官職,宋朝也一樣。

    中書令原是天子的秘書長,卻跻身宰相之列,而門下省的侍中本負責審議中書省制定的方案。

    中書令和侍中可以說相當于真宰相,但實際上由比二者級别更低的官員處理宰相的事務,即同平章事。

    從唐朝到宋朝,一直都是如此。

    同平章事原為見習宰相,但卻是真正的宰相。

    宋時,為了防止其專權,在其下設置了參知政事一職。

    太祖雖重用趙普為相,但由于趙普是個陰謀家,不能大意。

    為了牽制他,便設立了參知政事,又名參政或執政,雖無宰相之名,卻與宰相并稱為&ldquo宰執&rdquo。

    這是中國近世時代理想獨裁政治的開始。

    與唐朝宰相一樣,宋朝宰相也背負着輔佐天子的責任,但宰相和參政都沒有全權,而縱觀整個朝野都沒有官吏能掌握全權。

     宋朝兵權掌握在樞密使手中。

    以前,兵權都是交由皇帝身邊的親信統管,方便随時調撥。

    因而宦官把持了唐朝的兵權,有時甚至能決定天子的廢立。

    推翻這一制度的是朱全忠,他将宦官悉數誅殺,并任命士人擔任樞密使,掌握了兵馬的全權。

    到了宋朝,樞密使下設副使,其權力又被分割,而宰相完全沒有兵權。

    這樣,君主一人獨攬政事、軍事全權,人臣不可代天子行使權力,這便是宋初政治制度建立的方式。

     宰相風格的變化 實際上,越來越多成為宰相之人,逐漸從唐代風格的宰相轉變為宋代風格的宰相。

    寇準還像唐代宰相一樣,有着以一己之身承擔全部責任的覺悟。

    太宗朝的呂蒙正、真宗朝的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