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北宋的承平時代

關燈
太宗崩後,繼位的是其子真宗,随後是仁宗。

    而仁宗沒有子嗣,改由旁系的英宗繼位。

    此三代是北宋最太平的時代。

    這期間并非沒有敵國外患,如契丹和西夏,不過大體上仍是太平之世。

     太宗末年以後防禦遼寇的策略 這一時期,與契丹的關系最為重要。

    真宗時代,北宋與契丹之間發生了一件大事。

    原來,有鑒于對遼戰争的失敗,太宗晚年便開始研究禦遼策略,因此出現了一批擅長防禦的名将。

    其中功績最著的何承矩成功實施了屯田政策,即軍隊利用地勢建設防禦設施,并屯田種植糧食,主要依靠當地土地解決士兵補給,不用遠道運糧。

    之前講到,過去渤海灣延伸進北京和保定之間的遺迹,形成了一片長長的水窪。

    利用這片水窪來防禦契丹實為上策,因為契丹主要是騎兵。

    除了這片天然水域之外,還在各處築壩築堤,使水窪之間互相連通,形成了一道防禦工事,同時也可以利用水窪灌溉屯田。

    而在其西邊與太行山脈之間的平地則由精兵防守。

    這一策略不僅在軍事防禦上取得了成功,而且種出了北方所不産的水稻,還産出了馬蔺等水草和各種貝類,也為人民帶來了諸多裨益。

    軍隊開墾土地,首先了解了地理情況,其次在北方培養了衆多勇健的士兵。

    現在看來,此法實在是高明之舉。

    當時盡管偶有契丹入侵,但都被輕易打退。

     澶淵之戰與寇準的相業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再次入寇(此時遼國已改國号為&ldquo大契丹&rdquo,當時當地的碑文中也刻有&ldquo大契丹&rdquo字樣)。

    遼蕭太後與耶律隆運親率大軍深入宋境,通過今直隸一帶南下,突破層層防線,到了澶州附近。

    在此,宋朝與契丹恢複和睦,訂立了澶淵之盟。

    這個盟約對宋朝而言取得了相當的成功。

    當時,宋朝的宰相是寇準,職務是同平章事(事實上的宰相職位)兼樞密使(軍事長官)。

    寇準對契丹入寇的情報毫不驚訝,力勸真宗親征。

    其他宰相對此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

    主要的反對者有參知政事(同平章事的次官)王欽若、同佥(樞密使的次官)陳堯叟。

    王欽若主張逃往金陵,陳堯叟建言逃往蜀地。

    由于王欽若很會讨好皇帝,所以寇準先把他逐出京城做地方官,然後才敦促真宗離開汴京親征。

    盡管蒙塵論還是有相當勢力,但當時的大将都贊成寇準的主張,所以一路前進到澶州。

    黃河從澶州城中央穿過,将其分為南北兩座城池。

    契丹軍到達北城後,從三面将其圍困起來。

    幸運的是,宋軍射殺了契丹名将,振作了士氣,而宋真宗又禦駕親征到了南城。

    寇準力勸皇帝趁此良機進入北城。

    當宋軍士兵見到黃龍旗飄揚在城中後,頓時大喜過望,勇氣倍增。

    契丹見此情景,灰心喪氣,越發傾向和談。

    宋朝派遣曹利用出使契丹。

    此時,為了安定人心,寇準大膽謀劃,在大戰之前與同僚把酒言歡,談笑自若。

    和談中,契丹希望宋朝歸還周世宗收複的土地;宋朝主張,契丹若要土地,就隻能一戰,若每年要些金帛,則可以答應。

    寇準的态度非常強硬,要求契丹對宋稱臣,以洗刷五代的恥辱。

    他認為,如果使契丹稱臣,奪回石晉時期丢失的土地,則可保百年和平,不然,幾十年後将再生禍端。

    但宋真宗内心軟弱,覺得幾十年後還不知道情形如何呢,所以隻顧眼前的姑息苟且。

    真宗左右的小人也進讒言,稱寇準之所以堅持主戰,是因為戰争持續下去,他就可以一直當宰相。

    不得已,寇準隻能采納支付歲币的折中方案,再次派曹利用為使議和。

    根據真宗的意見,可以支出歲币合計銀絹百萬兩匹,但寇準威脅曹利用說,若超過三十萬兩匹就斬了你。

    于是,曹利用帶着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作為歲币送給了契丹,同時,以宋真宗為兄,契丹皇帝為弟,雙方簽訂了平等條約。

    至此,兩國締結和平,重開貿易,恢複通商,人民終于放了心,但是這個和平花了大價錢。

     寇準是中國少有的人物,是适合在時局艱難之際處理棘手問題的适當人選。

    他平素處事果決,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是令那些官僚氣十足的官員頭痛的人。

    他平生最得意之事是迫使契丹退兵。

    在選用人才方面,他特别喜歡錄用做事踏實的貧寒官吏。

    雖然當時貴族政治早已終結,但遺風猶存,貧寒之士不被起用仍很普遍。

    寇準打破了這種做法,認為墨守成規舊例是普通官吏做的事,身為宰相這樣做是不行的。

     真宗的封禅及其影響 寇準罷相是由于王欽若采取了巧妙的手段構陷所緻。

    當時,真宗看重寇準,視其為功臣,因此,王欽若将寇準看作眼中釘。

    一次,他對真宗說:&ldquo陛下尊敬寇準,是因為他是社稷元勳之故嗎?&rdquo真宗說:&ldquo然也。

    &rdquo王欽若說:&ldquo陛下難道不認為澶淵之盟是莫大之恥嗎?&rdquo真宗驚問何故。

    王欽若答道:&ldquo城下之盟在春秋時代是恥辱,澶淵之役就是城下之盟。

    陛下知道博弈嗎?博弈中要輸掉的一方會打出手中最後一張牌以挽回敗局,這叫&lsquo孤注&rsquo。

    寇準就是把陛下當作孤注啊!&rdquo真宗聽信其言,因此對寇準深感不快,不久就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位。

    之後,真宗與王欽若商量怎樣洗雪城下之盟的恥辱。

    王欽若先抓住真宗的弱點說:&ldquo最好發動戰争奪回被契丹占領的土地。

    &rdquo真宗果然不悅:&ldquo好不容易才換來的和平,若再起戰争隻會勞民傷财。

    &rdquo王欽若順勢而言:&ldquo如此,不妨建立一番大功業誇示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