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統一的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周世宗的經營天下
周世宗大體确定了經營天下的方略,史書中一般認為這是以王樸的獻策為基礎。
王樸在獻策中指出,最好先從容易的事情着手,再解決棘手的問題。
要平定割據四方的諸國,先從何處下手呢?應該從南唐開始。
南唐與周的邊境線很長,不論在何處都可以組織攻擊,最好在敵人沒有守備的地方發起進攻。
一開始出動小股部隊偵察敵情,讓敵人緊張起來,全力應對;如果不斷地越界襲擾,敵方就會人民疲敝,财力耗盡。
如此,長江以北必将盡為我所有,南唐都城指日可下。
憑借攻取南唐之勢,再向嶺南(南漢)和蜀地挺進,不待出兵,可傳檄而定。
南方既定,北方的幽燕之地自當歸服,若不歸服,也很容易平定。
隻有北漢會拼死抵抗,即便施加恩德也無法感化,非以強兵不能征服。
但北漢一度被世宗擊破,氣沮膽喪,目前無力發起主動進攻,因此等天下平定再取之不晚。
有人說,世宗正是依此策而行。
但後世史家認為,世宗所以成為世宗,正在于他并未聽從王樸之策。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和全祖望的《周世宗論》都秉持此說。
世宗先對南唐下手,确是聽從王樸所言,但與南唐開戰奪取江北之地後,忽然和南唐休戰,轉而與被認為是強敵的遼國交兵。
當時,遼世宗為臣下所弑,太宗之子穆宗剛繼位。
由于遼帝酗酒怠政,國勢萎靡不振。
當此之際,周世宗以破竹之勢進軍,兩月之内就收複了石晉之時割讓給遼的十六州中的三個州。
遼穆宗無心征戰,說這些本來就是漢人故地,漢人奪回乃理所當然,因此沒有派出援兵。
但在此期間周世宗染病,班師回朝不久就駕崩了。
在這場戰役中,世宗已謀劃好對遼戰略,其用兵所長便是能夠巧妙地借助地利。
過去,渤海灣曾深入北京和保定之間,随着水量減少變成了河流,如今殘留的部分水窪形成湖泊。
以這些水窪作為周遼兩國的分界最合适,世宗便為此目的對遼用兵。
由于遼軍渡河南下非常困難,世宗很快便收複了直到易州附近瓦橋關一帶的失地。
從世宗的方略可見,要振興一個積貧積弱之國,與其先攻弱敵不如先和強敵交手,試一下運氣,如果有實力,那麼消滅弱敵自然不成問題。
這是與王樸之策完全相反的英明決斷。
因此,世宗是平定長期陷入混亂的中國的适合人選。
可惜因為他英年早逝,天下被宋朝奪走了。
宋太祖的擁立 周世宗崩後,其子幼弱,重臣趙匡胤被軍隊擁立為天子。
有個很著名的故事,說趙匡胤一再辭讓,被迫黃袍加身。
他是一個正直的軍人,在官兵中間威望素著,曾長年追随周世宗出征,屢立戰功,具備克難攻堅的品質,為人寬宏大量,适合作為開國之君。
五代時,每當政權更替,經常發生前朝皇室全族被殺的事例。
但趙匡胤嚴格約束軍隊,不許動幼帝分毫,絕不施以虐待。
因為此一善舉,宋被稱為以全德立國,因此國祚綿長,據說滅亡時也未受到元朝虐待,宋亡以後,其家族仍然延續下來。
當然,趙匡胤能夠掌權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總而言之,一旦寬宏大度之人為君,當時的情勢也會為之一變。
當然,在朝廷的更替中,趙匡胤多少也耍了些陰謀,當時就有反對派。
姑且不說太祖表面如何,他并非内心全然不想當天子卻被勉強擁立。
從反對派來說,同樣在防備着他的這種野心。
比如韓通,他侍奉周世宗,與太祖地位相當。
世宗一死,他就和太祖互相戒備,想要防範太祖奪取周的社稷,但在周朝滅亡的同時他被太祖一派所殺。
太祖的經營天下 太祖在五代大将中是很優秀的,但并非周世宗那樣出色的天才。
在取代周以後,太祖便着手統一天下,方法與王樸的獻策大體一緻。
世宗的方略不如說是與王樸的相反,但太祖還是從弱敵着手。
這證明了太祖并非世宗那樣的天才。
宋朝有四百年,從一開始就很弱,首要原因是想輕易地攻取他國。
五代末期的形勢是分成十國,其中稱帝的有南唐、蜀、南漢、北漢四國;其餘地區雖割據一方,但若中央出現天子就會派遣使臣前往觐見,并接受官爵。
占據湖南的周氏、湖北地區的高氏、吳越的錢氏等國就屬這類。
宋太祖即位之初,湖南周氏出現了内讧,其繼承人向宋朝請求援助,但宋若派兵,必會經過湖北高氏的土地。
因而,宋朝出兵的次序是:先攻取湖北,再取湖南,繼而伐蜀降服孟氏,接着降服南漢劉氏,最後讨平南唐,使李氏歸降。
至此太祖時代結束,還剩下北漢和吳越。
太祖與謀臣趙普讨論過平定天下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周世宗時确定的意見實施的。
太宗即位與天下一統 太祖駕崩後,他的弟弟根據母親杜太後(昭憲太後)的遺命即位,就是太宗。
當初太祖即位時,杜太後非常擔心,對太祖做天子并不高興,告誡說她憂心五代曆朝天子死後一定有國亂家亡之事。
太後在病危時,曾有遺言對
王樸在獻策中指出,最好先從容易的事情着手,再解決棘手的問題。
要平定割據四方的諸國,先從何處下手呢?應該從南唐開始。
南唐與周的邊境線很長,不論在何處都可以組織攻擊,最好在敵人沒有守備的地方發起進攻。
一開始出動小股部隊偵察敵情,讓敵人緊張起來,全力應對;如果不斷地越界襲擾,敵方就會人民疲敝,财力耗盡。
如此,長江以北必将盡為我所有,南唐都城指日可下。
憑借攻取南唐之勢,再向嶺南(南漢)和蜀地挺進,不待出兵,可傳檄而定。
南方既定,北方的幽燕之地自當歸服,若不歸服,也很容易平定。
隻有北漢會拼死抵抗,即便施加恩德也無法感化,非以強兵不能征服。
但北漢一度被世宗擊破,氣沮膽喪,目前無力發起主動進攻,因此等天下平定再取之不晚。
有人說,世宗正是依此策而行。
但後世史家認為,世宗所以成為世宗,正在于他并未聽從王樸之策。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和全祖望的《周世宗論》都秉持此說。
世宗先對南唐下手,确是聽從王樸所言,但與南唐開戰奪取江北之地後,忽然和南唐休戰,轉而與被認為是強敵的遼國交兵。
當時,遼世宗為臣下所弑,太宗之子穆宗剛繼位。
由于遼帝酗酒怠政,國勢萎靡不振。
當此之際,周世宗以破竹之勢進軍,兩月之内就收複了石晉之時割讓給遼的十六州中的三個州。
遼穆宗無心征戰,說這些本來就是漢人故地,漢人奪回乃理所當然,因此沒有派出援兵。
但在此期間周世宗染病,班師回朝不久就駕崩了。
在這場戰役中,世宗已謀劃好對遼戰略,其用兵所長便是能夠巧妙地借助地利。
過去,渤海灣曾深入北京和保定之間,随着水量減少變成了河流,如今殘留的部分水窪形成湖泊。
以這些水窪作為周遼兩國的分界最合适,世宗便為此目的對遼用兵。
由于遼軍渡河南下非常困難,世宗很快便收複了直到易州附近瓦橋關一帶的失地。
從世宗的方略可見,要振興一個積貧積弱之國,與其先攻弱敵不如先和強敵交手,試一下運氣,如果有實力,那麼消滅弱敵自然不成問題。
這是與王樸之策完全相反的英明決斷。
因此,世宗是平定長期陷入混亂的中國的适合人選。
可惜因為他英年早逝,天下被宋朝奪走了。
宋太祖的擁立 周世宗崩後,其子幼弱,重臣趙匡胤被軍隊擁立為天子。
有個很著名的故事,說趙匡胤一再辭讓,被迫黃袍加身。
他是一個正直的軍人,在官兵中間威望素著,曾長年追随周世宗出征,屢立戰功,具備克難攻堅的品質,為人寬宏大量,适合作為開國之君。
五代時,每當政權更替,經常發生前朝皇室全族被殺的事例。
但趙匡胤嚴格約束軍隊,不許動幼帝分毫,絕不施以虐待。
因為此一善舉,宋被稱為以全德立國,因此國祚綿長,據說滅亡時也未受到元朝虐待,宋亡以後,其家族仍然延續下來。
當然,趙匡胤能夠掌權還有其他一些因素。
總而言之,一旦寬宏大度之人為君,當時的情勢也會為之一變。
當然,在朝廷的更替中,趙匡胤多少也耍了些陰謀,當時就有反對派。
姑且不說太祖表面如何,他并非内心全然不想當天子卻被勉強擁立。
從反對派來說,同樣在防備着他的這種野心。
比如韓通,他侍奉周世宗,與太祖地位相當。
世宗一死,他就和太祖互相戒備,想要防範太祖奪取周的社稷,但在周朝滅亡的同時他被太祖一派所殺。
太祖的經營天下 太祖在五代大将中是很優秀的,但并非周世宗那樣出色的天才。
在取代周以後,太祖便着手統一天下,方法與王樸的獻策大體一緻。
世宗的方略不如說是與王樸的相反,但太祖還是從弱敵着手。
這證明了太祖并非世宗那樣的天才。
宋朝有四百年,從一開始就很弱,首要原因是想輕易地攻取他國。
五代末期的形勢是分成十國,其中稱帝的有南唐、蜀、南漢、北漢四國;其餘地區雖割據一方,但若中央出現天子就會派遣使臣前往觐見,并接受官爵。
占據湖南的周氏、湖北地區的高氏、吳越的錢氏等國就屬這類。
宋太祖即位之初,湖南周氏出現了内讧,其繼承人向宋朝請求援助,但宋若派兵,必會經過湖北高氏的土地。
因而,宋朝出兵的次序是:先攻取湖北,再取湖南,繼而伐蜀降服孟氏,接着降服南漢劉氏,最後讨平南唐,使李氏歸降。
至此太祖時代結束,還剩下北漢和吳越。
太祖與謀臣趙普讨論過平定天下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周世宗時确定的意見實施的。
太宗即位與天下一統 太祖駕崩後,他的弟弟根據母親杜太後(昭憲太後)的遺命即位,就是太宗。
當初太祖即位時,杜太後非常擔心,對太祖做天子并不高興,告誡說她憂心五代曆朝天子死後一定有國亂家亡之事。
太後在病危時,曾有遺言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