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統一的趨勢
關燈
小
中
大
太祖說:&ldquo汝知所以得天下乎?正由周世宗使幼兒主天下耳。
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于汝弟,次及汝子,再次及其弟。
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rdquo同時,将趙普召到太祖面前作為證人,立下有關皇位繼承的遺命。
因此,其弟太宗才能在太祖死後即位。
但這一遺言也成為日後導緻皇室内讧的根源。
太宗時期,吳越王錢镠不待征伐就納款歸服,割據政權隻剩北漢。
當宋朝興兵征讨時,北漢向遼國求援。
但宋軍幸運地阻擋住了遼國援軍,切斷了北漢的糧草供應,滅亡了它。
唐末以來分裂的天下暫時實現了統一,隻有石晉之時作為賄賂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地區沒有收複。
這樣,宋和契丹邊境相接,從此兩國有了外交關系。
當時契丹世宗之子景宗在位。
宋朝順利統一天下的原因 宋朝用了十幾年便平定天下,沒費什麼勁就獲得了成功,是由于當時的形勢。
比起唐初太宗統一天下,宋的統一遠為容易。
隋末天下分裂,但割據各國都相當強大,因為它們都是從民間起家的人物新建的。
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諸人,均是一代開國之主,堪稱人傑。
窦建德據說比唐太宗德行更高。
唐太宗雖然也是人傑,但進攻這些國家時,雙方勢均力敵,獲勝非常困難。
而宋初割據各國與唐初各國完全不同。
宋初各國大多于兩代或三代之前,在唐末或五代中期趁亂建國,以後暫時延續割據之勢,經過長時期的和平安逸之後,均已文弱不堪,缺乏真正的實力。
南唐、後蜀等國居于藝術保護者的地位,保持着和平的狀态。
隻有位于最中央的、以五代交替的汴京為中心的地區,始終紛亂重重,有時遭到契丹入寇,人民生命财産都陷入危險,備嘗艱難困苦。
宋太祖出身于這樣的國家,曆經五代各國中最艱難的錘煉,該國兵力也最強。
雖然長期以來軍人驕慢,但周世宗以來他們受到約束,大将天子經受了身先士卒而戰的訓練。
所以,宋朝統一中國相對容易,沒有經曆大規模戰争就平定了天下。
太祖收回權力的策略 宋太祖出自這樣的環境,十分清楚五代為何會紛争不斷。
雖然不是周世宗那樣的天才,但他較為寬厚,正是穩定動亂後的人心、消除猜忌心理最合适的人。
天下基本統一後,他采取非常溫和的手段逐步收回下移的權力。
首先收回親衛諸将的兵權,接着又漸次削奪了唐末以來長期延續的藩鎮權力。
關于此事,謀士趙普最先提出收回諸将兵權的意見。
太祖起初不以為然,但趙普認為,即便他們本人無意謀反,但容易受部下的軍隊鼓動,因此難保不會發生叛亂。
太祖覺得有理,将兵權收歸于上,但用的是和平的手段。
在擁戴太祖稱帝的人中有個石守信,太祖登基後執掌親軍。
一天夜裡,太祖和他邊喝酒邊說:&ldquo沒有你們的力量,我不能從節度使當上皇帝。
可你們不知道,當節度使是多麼快活,現在我夜裡都睡不安穩。
&rdquo石守信很奇怪,問是何故。
太祖答道:&ldquo那是由于想當皇帝的人很多。
&rdquo石守信說:&ldquo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懷有異心呢?&rdquo太祖說:&ldquo就算你不想當皇帝,但如果被迫黃袍加身,軍隊會不會擁立你們呢?&rdquo石守信非常惶恐:&ldquo如果是這樣,該怎麼辦?&rdquo太祖說:&ldquo人生苦短,沒有比一生富貴、子孫滿堂更大的樂事,何必還要受此軍旅苦役?&rdquo于是,諸将被和平收回兵權,被調到大地方當節度使。
宋初為削奪藩鎮權力,節度使更換時,逐漸安插文官。
從唐末到五代,地方官均由節度使任命;但從此以後,不經節度使之手而直接任命地方官,直屬朝廷,不受節度使節制。
其次,在節度使之下設立副官&ldquo通判&rdquo,節度使隻是挂名,通判執掌地方租稅征收等實際政務。
通判雖然隻是個臨時官職,但宋朝的政治卻是讓臨時官員執行實際的政務。
總之,節度使成了雖然擁有高官厚祿卻無實職的官位,完全沒有實權。
到太宗時期,節度使成了賞賜親王和将相大臣的榮譽稱号。
五代時,節度使是權力最大的地方大員,有權定人死罪;宋太祖當政後,規定該判死罪的犯人名單必須報告中央政府,由中央審查後才能執行。
綜上所述,兵權、刑罰權、财政權都被收歸中央政府。
太祖的溫和政策及其長處 不同于唐太宗十八歲起兵取天下,宋太祖成為天子被人說成是欺騙孤兒寡母而取得天下。
雖然太祖作為軍人相當強悍,但是用非常溫和的手段成為天子,所有的政治措施也很溫和。
哪怕是改革唐末以來的弊政,用的也是非常溫和方法。
節度使等名稱依舊,但實權則被其手下的臨時官吏所控制。
通過所有這些方法,過去的官職保留形式但沒有實權,暧昧模
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後當傳位于汝弟,次及汝子,再次及其弟。
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
&rdquo同時,将趙普召到太祖面前作為證人,立下有關皇位繼承的遺命。
因此,其弟太宗才能在太祖死後即位。
但這一遺言也成為日後導緻皇室内讧的根源。
太宗時期,吳越王錢镠不待征伐就納款歸服,割據政權隻剩北漢。
當宋朝興兵征讨時,北漢向遼國求援。
但宋軍幸運地阻擋住了遼國援軍,切斷了北漢的糧草供應,滅亡了它。
唐末以來分裂的天下暫時實現了統一,隻有石晉之時作為賄賂割讓給契丹的燕雲地區沒有收複。
這樣,宋和契丹邊境相接,從此兩國有了外交關系。
當時契丹世宗之子景宗在位。
宋朝順利統一天下的原因 宋朝用了十幾年便平定天下,沒費什麼勁就獲得了成功,是由于當時的形勢。
比起唐初太宗統一天下,宋的統一遠為容易。
隋末天下分裂,但割據各國都相當強大,因為它們都是從民間起家的人物新建的。
如窦建德、王世充、李密諸人,均是一代開國之主,堪稱人傑。
窦建德據說比唐太宗德行更高。
唐太宗雖然也是人傑,但進攻這些國家時,雙方勢均力敵,獲勝非常困難。
而宋初割據各國與唐初各國完全不同。
宋初各國大多于兩代或三代之前,在唐末或五代中期趁亂建國,以後暫時延續割據之勢,經過長時期的和平安逸之後,均已文弱不堪,缺乏真正的實力。
南唐、後蜀等國居于藝術保護者的地位,保持着和平的狀态。
隻有位于最中央的、以五代交替的汴京為中心的地區,始終紛亂重重,有時遭到契丹入寇,人民生命财産都陷入危險,備嘗艱難困苦。
宋太祖出身于這樣的國家,曆經五代各國中最艱難的錘煉,該國兵力也最強。
雖然長期以來軍人驕慢,但周世宗以來他們受到約束,大将天子經受了身先士卒而戰的訓練。
所以,宋朝統一中國相對容易,沒有經曆大規模戰争就平定了天下。
太祖收回權力的策略 宋太祖出自這樣的環境,十分清楚五代為何會紛争不斷。
雖然不是周世宗那樣的天才,但他較為寬厚,正是穩定動亂後的人心、消除猜忌心理最合适的人。
天下基本統一後,他采取非常溫和的手段逐步收回下移的權力。
首先收回親衛諸将的兵權,接着又漸次削奪了唐末以來長期延續的藩鎮權力。
關于此事,謀士趙普最先提出收回諸将兵權的意見。
太祖起初不以為然,但趙普認為,即便他們本人無意謀反,但容易受部下的軍隊鼓動,因此難保不會發生叛亂。
太祖覺得有理,将兵權收歸于上,但用的是和平的手段。
在擁戴太祖稱帝的人中有個石守信,太祖登基後執掌親軍。
一天夜裡,太祖和他邊喝酒邊說:&ldquo沒有你們的力量,我不能從節度使當上皇帝。
可你們不知道,當節度使是多麼快活,現在我夜裡都睡不安穩。
&rdquo石守信很奇怪,問是何故。
太祖答道:&ldquo那是由于想當皇帝的人很多。
&rdquo石守信說:&ldquo如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懷有異心呢?&rdquo太祖說:&ldquo就算你不想當皇帝,但如果被迫黃袍加身,軍隊會不會擁立你們呢?&rdquo石守信非常惶恐:&ldquo如果是這樣,該怎麼辦?&rdquo太祖說:&ldquo人生苦短,沒有比一生富貴、子孫滿堂更大的樂事,何必還要受此軍旅苦役?&rdquo于是,諸将被和平收回兵權,被調到大地方當節度使。
宋初為削奪藩鎮權力,節度使更換時,逐漸安插文官。
從唐末到五代,地方官均由節度使任命;但從此以後,不經節度使之手而直接任命地方官,直屬朝廷,不受節度使節制。
其次,在節度使之下設立副官&ldquo通判&rdquo,節度使隻是挂名,通判執掌地方租稅征收等實際政務。
通判雖然隻是個臨時官職,但宋朝的政治卻是讓臨時官員執行實際的政務。
總之,節度使成了雖然擁有高官厚祿卻無實職的官位,完全沒有實權。
到太宗時期,節度使成了賞賜親王和将相大臣的榮譽稱号。
五代時,節度使是權力最大的地方大員,有權定人死罪;宋太祖當政後,規定該判死罪的犯人名單必須報告中央政府,由中央審查後才能執行。
綜上所述,兵權、刑罰權、财政權都被收歸中央政府。
太祖的溫和政策及其長處 不同于唐太宗十八歲起兵取天下,宋太祖成為天子被人說成是欺騙孤兒寡母而取得天下。
雖然太祖作為軍人相當強悍,但是用非常溫和的手段成為天子,所有的政治措施也很溫和。
哪怕是改革唐末以來的弊政,用的也是非常溫和方法。
節度使等名稱依舊,但實權則被其手下的臨時官吏所控制。
通過所有這些方法,過去的官職保留形式但沒有實權,暧昧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