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統一的趨勢

關燈
糊的官職卻掌握實權。

    不是新政府一成立就馬上變革舊制,實行中央集權的措施。

    這是宋代制度和政治的根本原則。

    所以,宋朝的制度很不明确。

    如漢代以來縣是最下一級的行政區劃,長官叫縣令,這是名實相副的官職,而從宋朝開始則改為知縣(知縣事),具體來說,意思是權知縣事&mdash&mdash本官是其他官職,但代理一縣的事務。

    除此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都帶着本官以外的代理官名來辦理實際事務。

    宋朝産生的此類官名一直沿用至今。

    在日本,一縣之長最初也叫作縣令,後來改為縣知事,還是叫縣令的好。

     宋朝統治溫和是其長處。

    太祖認為在五代的兵亂中人民的生命被輕視是不對的,因此盡量不殺人。

    征伐南唐時,派遣曹彬為統兵大将,太祖告誡他絕對不能濫殺無辜,所以南唐投降時确實沒有濫殺。

    宋朝禮遇前朝後裔,也優待功臣之後,曹彬的香火也延續到了南宋。

    不像過去的漢朝和後來的明朝,這是太祖溫和政策的長處。

    它對穩定唐末以來普遍變得殘虐的民心收到效果,有宋一代保持着仁厚之風。

    太宗雖然陰險猜忌,仍大體具有仁厚之心,是受到太祖的感化。

    中國人說,宋室子孫因此在宋亡時才會受到蒙古人的優遇。

     征伐契丹的失敗 如前所述,中國内部已經平定,宋朝與契丹接壤,太祖想收複故土即燕雲地區,決心積蓄大量軍費。

    隻是其方針與周世宗的完全不同。

    世宗計劃先與契丹一決雌雄,再以餘力平定天下。

    這樣的策略隻有世宗這樣的天才方能實現,太祖則對此沒有把握。

    他顧慮若先與契丹開戰,戰争如拖長,兵力财力将無以為繼;倘若戰敗,得之不易的統一事業更會付諸東流。

    就算收複了契丹占領的十多個州,對宋朝整體而言隻是增加了一點土地,與其這樣,不如采用聰明一點的辦法。

    而太祖和太宗兩代皇帝的謀士趙普的意見也讓人洩氣,他認為即使與契丹開戰收複十幾個州,挑選守備的人才也很困難,所以要先從容易的地方着手,最後解決契丹。

    然而平定内部用了很多年,此時軍隊已不再是當初的名将統帥的軍隊。

    一旦中原地區實現統一,就不願為了一小塊土地與契丹重啟戰端,耗費兵力财力。

    即使天子力圖恢複,整個軍隊也缺乏戰鬥意志。

    太宗曾率兵親征,最後大敗而歸,一萬多人戰死,太宗的親兵在契丹追擊下潰散,太宗趕着民間的驢車才僥幸逃出生天。

    不僅如此,戰前宋遼并未交惡,開戰導緻國交破裂,雙方産生無法彌合的仇隙。

    這就是&ldquo高梁河之戰&rdquo。

     此番戰敗後,太宗仍在等待時機以圖再戰。

    此時,遼景宗之子幼主聖宗繼位,其母蕭太後攝政。

    太宗聽信了蕭太後蓄養男妾,國政混亂的情報,派出大軍征伐。

    此役由平定江南的名将曹彬率領大軍北征。

    可惜事與願違,蕭太後統治下的遼國内部非常統一,宋軍再次敗北。

    蕭太後是英明的女傑,所以有中國曆史學家說她有男妾是假的,但實際上确有此事。

    有一個名為韓德讓的,原是漢人,後被賜名耶律隆運。

    太後與隆運協力,扶持先帝遺子聖宗為帝。

    太後是聖宗的生母,聖宗非常孝順太後。

    隆運很珍惜兩人的關系。

    雖然太後的私生活未必檢點,但她卻振興了前幾代低迷的國勢。

     由于宋朝此次戰敗,契丹乘機入侵,宋朝在今直隸地區的很多土地都被占領。

    曹彬以下太祖時代以來的名将未立尺寸之功,倒是身為文官的張齊賢作戰出色,擋住了契丹的攻勢獲得小勝,這才沒有釀成大禍。

    從此,宋朝再也沒有以統一天下之勢擊破契丹的妄想,在與契丹的外交關系中處于被動。

     杜太後有關繼嗣的遺言被放棄 太宗背棄母親的遺言,并沒有把皇位傳給太祖之子德昭,後世因此給予非常不好的評判。

    太宗與趙普商量時,趙普出主意說:&ldquo傳位于弟之事,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rdquo此話正言中了太宗的心意,因此在太宗一代,太祖之子基本喪失了做皇族的資格。

    但衆大臣都見過當初太後的遺言,太宗心中也就常懷猜忌。

    太宗被契丹打敗,傳聞一時之間下落不明,因而有人想擁立太祖之子德昭即位。

    太宗知道後大為不快。

    德昭曾經向太宗進谏,說征讨北漢沒有論功行賞,太宗大怒道,等你自己做了天子再賞吧。

    德昭因此憤恨成疾,自殺而死。

    此後,德昭的兄弟德芳也病死了,其弟廷美的子女均被剝奪皇子皇女的身份。

    如此,北宋時天子之位由太宗的子孫繼承。

    然而後來宋朝與金作戰時,太宗子孫被金兵俘虜到了今天中國的東北,南宋的高宗是徽宗之子、太宗的後代,但他膝下無子,太宗世系由此斷絕,所以在太祖的子孫中選擇孝宗為帝,這樣太祖的子孫繼承了皇位。

    太宗行事陰險,因此給後世留下像&ldquo燭影斧聲&rdquo這樣不愉快的問題,不過真相未必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