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契丹族的興起

關燈
契丹族興起的曆史意義 五代時期最顯著的變化是契丹強盛并形成國家。

    大部分中國北方的夷狄種族是乘中原動亂之機興起的。

    唐末興起的有來自中國西北的李克用等人的沙陀部落(又稱涿邪山、朱邪,唐初又稱處月,都是音譯過來的),他們進入唐朝内部活動。

    李克用雖是沙陀族人,卻已漢化了,年輕時領受唐朝國姓,被列入了唐天子的宗譜,可能講的是中原話,過着中原貴族式的生活。

    沙陀是進入中國内地比較活躍的夷狄。

    但契丹像匈奴一樣,是在中國本部之外,保留了夷狄的風俗而建立了一個國家,這與沙陀不同。

    契丹與後來的金(女真)相比,它之前就與中原地區的人多少有些接觸,不是完全沒有受到中原習慣的影響。

    但它終究保留夷狄的風習建國,在中原地區附近興起。

    繼契丹之後,女真、蒙古興起,征服了中國的大部分或全部地區。

    因此契丹的興起在東方的曆史中是非常重要的事件。

     契丹的來曆 契丹在曆史中出現是在很久以前,從北魏時期就開始了,發祥地在東蒙古的中部。

    該地不僅有契丹一族,在興安嶺的左右即東西面繁衍生息的三個種族,從南到北是奚、契丹、室韋。

    奚是簡稱,本為厍莫奚(常被誤寫成庫莫奚,宋本《魏書》寫作厍莫奚)。

    中部契丹的所在地,是今天西遼河的源頭西喇木倫和老哈兩大河的交彙處,契丹的開辟傳說就是從這裡開始的。

    該河以北的木葉山是契丹開辟傳說的中心。

    此地以北是奚,以北是室韋。

    室韋位于遙遠的北部,以黑龍江與興安嶺交叉的地區為中心,後來的蒙古族就出自室韋。

    這三個種族其實是同一種族的三個稍有不同的部類。

     &ldquo契丹&rdquo這個名字從北魏時期就已出現了,它興起的地方與今天的中國東北地區臨近,是廣漠的平野,沒有高山可作為邊境,所以過去契丹族和中國東北的靺鞨在邊陲混居。

    《魏書》中提到了中國東北地區的&ldquo勿吉&rdquo(唐代的靺鞨),而勿吉完全是女真族,後來變成了渤海國,再後來變成了金國。

    從《魏書》的《勿吉傳》和《契丹傳》來看,在這些邊境地區,人民不知族屬,土地沒有主人,大家混雜居住。

    當然,當時每個地區都有各種部落,因為沒有統一的史料,這是不可避免的。

     唐朝初期高句麗滅亡,渤海國興起,大體上統一了靺鞨族。

    當時契丹族雖還未建立國家,但事實上已不斷向南擴張,并逐漸與奚聯合,在唐朝武則天時期之後、渤海建國初期,從今天的遼西地區南下到直隸東部的朝陽地區,切斷了渤海國與唐朝之間的交通線路。

    如此一來,渤海國要與唐朝交通,不得不順鴨綠江而下,然後循遼東海岸出旅順,從這裡遠渡山東,再向唐都長安行進。

    玄宗開元年間,崔忻出使渤海國,在旅順的黃金山鑿井,并刻石題記,該刻石今被收藏于日本皇宮的振天府。

    這是有關渤海國與唐朝交通的金石文,也證明了契丹在渤海和唐之間的發展。

     契丹内部逐漸形成八個部落,這八個部落的酋長輪流擔任可汗,統一管理契丹。

    旗和大鼓是可汗的标志,在輪到的部落間三年流轉一次。

    最初契丹是很安定的,奚和契丹都與唐朝往來,酋長等人接受唐朝授予的官職,甚至還被授予李姓。

    如一個契丹的酋長被唐朝賜名李懷秀,在契丹叫做阻午可汗。

     太祖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 在契丹太祖之前,輪流統治的最後一任可汗是欽德可汗(有時寫作痕德堇可汗或勻德,顯然是沿用土耳古族的名字),太祖耶律阿保機便出自他的部落。

    阿保機做了八部落中的一個酋長,後來接受旗鼓履行可汗的職務,但在該輪換的時候破壞了輪換制度,成為契丹的世襲君主。

    顯然,這是吸收了中國人的智慧。

    對此衆說紛纭。

    有人說是李克用向他獻的計,那時李克用恰巧作為節度使治理與契丹接壤的内蒙古地區,與阿保機關系密切。

    某次酒宴之後将要告别時,阿保機問:&ldquo這是我最後一次以可汗的身份見你,若我不是可汗了,我們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