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契丹族的興起

關燈
像現在這樣親近嗎?&rdquo李克用說:&ldquo我這個節度使終究是個官吏,依天子的命令輪換,但如果我不接受輪換的命令,也就不了了之。

    &rdquo阿保機果然聽懂了,于是生起了打破輪換制度的想法,過了任期仍不移交旗鼓,其他七大部落怒而責之,不得已才交出來。

    但他在任期中招撫了很多漢人,并設立漢人的城鎮。

    這些與契丹完全無關,是他任期内的事情,因此作為所謂他自己的善政被承認了。

    阿保機将這些城鎮作為根據地,從中原輸入武器,終于使詐殺掉了七個部落的酋長,征服了所有部落。

    阿保機的領地中有鹽池,為其他部落供給食鹽。

    因此他對其他部落的酋長說,你們應該一起帶着禮物來我這裡。

    在酋長們到齊催促宴會趕快開始時,埋伏起來的士兵殺死了他們。

    阿保機随後統一了其他七個部落,又吞并了奚族的五個部落,一下子成為大國。

     這時契丹部落興起的根據地是漢人的部落,因此太祖吸收漢文化時沒有産生沖突。

    雖然契丹不是完全隻靠本族風習興起,但還是與徹底漢化後興起的種族不同。

    然而《遼史》是根據遼國的材料寫成,遼是在吸收漢文化後建立的,因此《太祖本紀》等處說欽德可汗死後,群臣奉其遺命要立太祖,太祖三讓之後才依從,很像是直接延續了中原的方式。

    可是,看看中原的文獻,就會發現欽德可汗在阿保機統一後仍在世。

    五代後梁初期契丹向後梁贈送土産的記錄中,有耶律阿保機和前國王欽德可汗的贈禮。

    這是契丹統一兩年以後的事了,當時欽德可汗依然在世。

    講契丹的情況,僅僅根據《遼史》當然是不準确的,此外有《契丹國志》,但隻靠它也弄不清,必須一并參考《遼史拾遺》《遼史拾遺補》。

     後唐的莊宗、明宗與阿保機 太祖起初與李克用結為兄弟。

    李克用與梁太祖朱全忠關系惡化,想要借助阿保機的力量。

    但阿保機和李克用剛剛結拜,回去就接受了朱全忠的官爵。

    李克用名列唐朝宗譜,使用唐朝年号,以朱全忠為死敵,因此憎恨阿保機的背叛。

    據說,李克用臨終時有三大遺恨,曾将三支箭交給兒子李存勗,留下遺言說:&ldquo梁是我的仇敵;燕王劉守光是我所立,卻投靠朱全忠;契丹與我約為兄弟,卻接受我的仇敵梁的官爵,附屬于梁。

    這三件事是我的遺恨。

    給你三支箭,萬萬不可忘記為父的遺志。

    &rdquo這段遺言收錄在《新五代史·伶官傳》的序中,是不是事實,連歐陽修都表示懷疑。

    據說莊宗把三支箭珍藏于太廟中,出征時放在錦囊中背在身後。

    最後莊宗洗雪了父親的遺恨,擊敗了敵人,先後滅亡了燕王劉守光和後梁。

    滅燕之後,後唐與契丹接壤,多次與之戰鬥。

    莊宗親自領兵出陣,契丹經常敗北,很畏懼他。

    契丹的太祖雖也是開國之君,但其軍事天才卻不敵莊宗。

    契丹主要是騎兵,後唐主要是步兵。

    莊宗之後的明宗與契丹交戰時,想出以步兵對抗東部蒙古騎兵的戰術:讓士兵們手持鹿角(帶有枝丫的樹枝之類)阻攔戰馬,同時将草點燃利用煙霧幹擾敵方視線,乘機貼身近戰。

    契丹裝備不良,甲胄粗劣兵器不利,因而常常是後唐一方勝利。

    契丹雖是創業時期,氣焰高漲,可在後唐莊宗、明宗時期,與中原作戰從未占據過上風。

     渤海的滅亡和東丹國,述律皇後的勢力 契丹在中原方面未能得志,但這時在中國東北地區得到發展:滅掉了渤海國,建立東丹國。

    阿保機自稱天皇王,其妻述律為地皇後,以長子突欲為人皇王,并封他為東丹國王。

    整個中國東北都在東丹國王的統治之下,其領土延伸到今俄國沿海各州。

    不久,東丹國王就派使者前往日本。

    過去,渤海國曆代都會向日本派遣使節。

    契丹滅渤海時得知此事,便派遣有過訪日經驗的裴璆出使日本。

    當時日本正值延喜年間,對于這位不是渤海國而是東丹國王的使節,日方揣摩他的來意。

    日方聽說了渤海亡國的事情,與東丹國沒有任何關系,尤其是這位使節之前作為渤海的使節來過日本,一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