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契丹族的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二主,因此責備他寡廉鮮恥,将他趕了回來。
在這個過程中,遼太祖死了。
太祖死後,大權全部歸于地皇後述律氏。
地皇後是女中豪傑,據說她對自己忌憚的不好對付的大臣說:&ldquo你們都是先帝親近的人,應該去陪陪他。
&rdquo把他們一個個地殺了。
後來一個大臣說:&ldquo要說與先帝親近,沒人能與皇後相比,如果皇後跟随先帝,臣也樂意同往。
&rdquo地皇後無言以對,停止了殺戮。
較之長子人皇王,地皇後更喜歡次子耶律德光,便有意扶次子即位。
她讓兩人騎馬并辔而立,向臣下說:&ldquo我不偏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你們覺得誰适合做天子,就執誰的鞍辔。
&rdquo明白太後用意的臣子們争着選擇了弟弟,于是次子即位,就是太宗。
人皇王長于中國的文學藝術,吟詩作文以排遣自己的苦悶,後來逃往後唐,被後唐賜名為&ldquo李贊華&rdquo,客居異鄉。
契丹文字的制訂,四樓制 契丹領土擴張的概況如上所述,同時其内部也做了一些調整。
太祖最早制作出契丹文字,但今天确定是契丹文字而流傳下來的隻有寥寥五字。
《燕北錄》(收錄于《說郛》)中的三通碑文就是契丹文字,這已經被明确了。
其他還有朝鮮的李王職保存的一面鏡子上的四字銘文,似乎也是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是取漢字之形來書寫本國的語言,但不像日本利用漢字制作假名一樣自由,手法遠為笨拙。
契丹字用起來與漢字意思相同,按契丹語發音,但多少改變了漢字的字形。
在完全沒有文字的國家開始創造文字,可謂是太祖的一件大功業。
隻不過有個疑問,這種文字究竟是完全靠契丹人的頭腦創造的,還是在此前已有模闆?在渤海國遺址中發現了不是漢字但不知是什麼的文字,它在對甯古塔地區的發掘中和間島[1]的西古城子也有發現。
雖然沒有關于渤海國制作文字的記錄,但上述文字是确實存在的。
考慮到契丹滅亡渤海國後不久太祖就制訂了文字,人們不禁會想:太祖或者采用了渤海國的文字,或者受其啟發而創造了新的文字。
契丹語與蒙古語同屬一種語系,與索倫語一樣是東蒙古的方言。
渤海語無疑是滿語,不像單音節的漢語,而是與使用&ldquoつにをは&rdquo的日語同屬一個語系。
契丹文字後來演變成金國文字,長期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時間長達七百年,直到明朝末年為止。
渤海國的情況現已無從知曉,但為綿延久遠的蒙古、滿洲文化奠定基礎的,是契丹太祖。
契丹興盛的根本之地是臨潢,因地處潢水(西剌木倫河)沿岸而得名。
臨潢一直是首府,即使後來契丹壯大也依然如此。
但是契丹人因為過着遊牧的生活,所以每年到處移動。
大體上四季要搬往四個地方,故而把帳幕稱作&ldquo四樓&rdquo,契丹語叫&ldquo捺缽&rdquo,是地方或者都城的意思。
臨潢是四樓中的西樓,位于今天東蒙古巴林的遊牧區,桑原博士曾在那裡實地考察。
唐晉的内讧和太宗的南侵 契丹在中原擴張勢力是在第二代皇帝太宗時期。
由于中原内部發生了騷亂,契丹趁機而入。
直到後唐明宗時期,契丹都未能入侵中原。
但明宗死後爆發内亂,明宗的養子廢掉了他的繼承人而自立。
這個養子與石敬瑭交惡,石敬瑭勾結契丹打敗了這個養子。
提出這個計策的,是石敬瑭的家臣中原人桑維翰。
這是中國的賣國賊在曆史上留下的著名事迹。
桑維翰為石敬瑭起草向契丹的上表,以契丹為父,石敬瑭對契丹稱臣,獲得援軍滅亡後唐,為此約定将燕雲十六州給與契丹。
當時石敬瑭的部下中就有人反對。
出身夷狄、後來成為後漢高祖的劉知遠表示:稱臣還可以說是不得已,認父則太過分;如果要賄賂,就給大量的金帛,割與土地則會釀成後患。
就這樣,石敬瑭獲得契丹的支援,滅亡後唐,成功當上天子。
但後來契丹又提出種種無理的要求,石敬瑭晚年身體非常虛弱,據說因此而死。
石敬瑭
在這個過程中,遼太祖死了。
太祖死後,大權全部歸于地皇後述律氏。
地皇後是女中豪傑,據說她對自己忌憚的不好對付的大臣說:&ldquo你們都是先帝親近的人,應該去陪陪他。
&rdquo把他們一個個地殺了。
後來一個大臣說:&ldquo要說與先帝親近,沒人能與皇後相比,如果皇後跟随先帝,臣也樂意同往。
&rdquo地皇後無言以對,停止了殺戮。
較之長子人皇王,地皇後更喜歡次子耶律德光,便有意扶次子即位。
她讓兩人騎馬并辔而立,向臣下說:&ldquo我不偏愛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你們覺得誰适合做天子,就執誰的鞍辔。
&rdquo明白太後用意的臣子們争着選擇了弟弟,于是次子即位,就是太宗。
人皇王長于中國的文學藝術,吟詩作文以排遣自己的苦悶,後來逃往後唐,被後唐賜名為&ldquo李贊華&rdquo,客居異鄉。
契丹文字的制訂,四樓制 契丹領土擴張的概況如上所述,同時其内部也做了一些調整。
太祖最早制作出契丹文字,但今天确定是契丹文字而流傳下來的隻有寥寥五字。
《燕北錄》(收錄于《說郛》)中的三通碑文就是契丹文字,這已經被明确了。
其他還有朝鮮的李王職保存的一面鏡子上的四字銘文,似乎也是契丹文字。
契丹文字是取漢字之形來書寫本國的語言,但不像日本利用漢字制作假名一樣自由,手法遠為笨拙。
契丹字用起來與漢字意思相同,按契丹語發音,但多少改變了漢字的字形。
在完全沒有文字的國家開始創造文字,可謂是太祖的一件大功業。
隻不過有個疑問,這種文字究竟是完全靠契丹人的頭腦創造的,還是在此前已有模闆?在渤海國遺址中發現了不是漢字但不知是什麼的文字,它在對甯古塔地區的發掘中和間島[1]的西古城子也有發現。
雖然沒有關于渤海國制作文字的記錄,但上述文字是确實存在的。
考慮到契丹滅亡渤海國後不久太祖就制訂了文字,人們不禁會想:太祖或者采用了渤海國的文字,或者受其啟發而創造了新的文字。
契丹語與蒙古語同屬一種語系,與索倫語一樣是東蒙古的方言。
渤海語無疑是滿語,不像單音節的漢語,而是與使用&ldquoつにをは&rdquo的日語同屬一個語系。
契丹文字後來演變成金國文字,長期在中國東北地區使用,時間長達七百年,直到明朝末年為止。
渤海國的情況現已無從知曉,但為綿延久遠的蒙古、滿洲文化奠定基礎的,是契丹太祖。
契丹興盛的根本之地是臨潢,因地處潢水(西剌木倫河)沿岸而得名。
臨潢一直是首府,即使後來契丹壯大也依然如此。
但是契丹人因為過着遊牧的生活,所以每年到處移動。
大體上四季要搬往四個地方,故而把帳幕稱作&ldquo四樓&rdquo,契丹語叫&ldquo捺缽&rdquo,是地方或者都城的意思。
臨潢是四樓中的西樓,位于今天東蒙古巴林的遊牧區,桑原博士曾在那裡實地考察。
唐晉的内讧和太宗的南侵 契丹在中原擴張勢力是在第二代皇帝太宗時期。
由于中原内部發生了騷亂,契丹趁機而入。
直到後唐明宗時期,契丹都未能入侵中原。
但明宗死後爆發内亂,明宗的養子廢掉了他的繼承人而自立。
這個養子與石敬瑭交惡,石敬瑭勾結契丹打敗了這個養子。
提出這個計策的,是石敬瑭的家臣中原人桑維翰。
這是中國的賣國賊在曆史上留下的著名事迹。
桑維翰為石敬瑭起草向契丹的上表,以契丹為父,石敬瑭對契丹稱臣,獲得援軍滅亡後唐,為此約定将燕雲十六州給與契丹。
當時石敬瑭的部下中就有人反對。
出身夷狄、後來成為後漢高祖的劉知遠表示:稱臣還可以說是不得已,認父則太過分;如果要賄賂,就給大量的金帛,割與土地則會釀成後患。
就這樣,石敬瑭獲得契丹的支援,滅亡後唐,成功當上天子。
但後來契丹又提出種種無理的要求,石敬瑭晚年身體非常虛弱,據說因此而死。
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