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契丹族的興起

關燈
的繼承人年紀雖輕,但身為天子,對契丹的蠻橫霸道有幾分不平,因此反對派得勢。

    形成勢力的獨立派認為,盡管受到契丹的恩惠,後晉也沒有處處讨好契丹的必要。

    因此,後晉停止向契丹稱臣。

    此時後唐明宗的女婿趙延壽為向石晉報仇,挑動契丹讨伐後晉,戰争因此爆發。

    結果,經過三年時間後晉的天子向契丹投降。

    然而如論如何,契丹降服後晉這樣的弱國也花了三年時間。

    盡管有人勸太宗一舉拿下整個後晉,但後來困難重重,未能實現,後晉軍隊并非想象的那般孱弱。

    當時中原的愛國熱情高漲,士兵們英勇奮戰,其所持的弓弩刀劍等兵器又非常銳利,經常使契丹騎兵遭遇挫折,而且後晉也有堅持抵抗的大将。

    這時桑維翰作為議和論者,又勸雙方盡早議和,但獨立派勢頭正盛,連天子都無法駕馭。

    天子被夾在中間,既不能停戰,又沒有親征的決心,因此戰争曠日持久,軍費暴增。

    朝廷征用人民的财産,其間官吏恣行不法,這些成為後晉敗北的原因,石晉最後滅亡。

     後晉敗北,契丹人進入中原,橫暴之極,人民的生命财産遭到重大損失。

    這時,馮道準備為契丹做官,在他的勸谏下契丹提前撤軍了。

    契丹大肆掠奪,直到再也沒有什麼可搶為止。

    由于中原的都城汴京暑氣太烈,來自北方的契丹人不堪忍受,軍隊中生病的人越來越多,因此太宗親自上奏請示太後。

    當時還在世的太宗之母述律氏也不贊成契丹人當中原的君主,以為中原是中原,契丹是契丹,沒有統一中國的想法。

    太宗在返回家鄉的歸途中,病死在今直隸北部。

    因為夏天的緣故,其屍骸被掏空腸胃并進行鹽漬處理後才運回去,謂之&ldquo帝羓&rdquo。

     太宗死後,人皇王之子世宗繼位,這是内亂的結果。

    為給父親報仇,他監禁了祖母述律氏。

    世宗不想進入中原,因而中原地區獲得一時的安甯。

    其間後漢劉知遠自立,此人無功無德而即帝位,全靠時運。

    後漢政權僅曆父子二代,延續四年而已。

     周世宗的出現和契丹的衰落 契丹人極力破壞中原地區,但他們明白自己沒有資格成為中原之主,于是隻顧掠奪,從不做政治上的考慮,掠奪完後覺得待下去沒有意義就撤退了。

    契丹的太宗,在入侵中原的&ldquo夷狄&rdquo君主中應該是最無能的一個了。

    他隻是一味為患中原,沒做過一件好事,大概是由于缺乏一個好的中原參謀的緣故。

    後漢滅亡後,代之而起的是後周,同時北漢在山西地區立國,它是由契丹扶植的。

    此時後周的天才君主周世宗出現了。

    北漢乘周太祖之喪讨伐世宗,反被擊敗。

    這樣後周和遼邊境相接,兩國大動幹戈。

    這是契丹世宗、穆宗兩代的事情。

    從前契丹通過從中原搶回财富而富裕起來,但這反而成了禍患,上述兩代君主耽于飲酒逸樂,國力沒有發展。

    周世宗憑借新興之勢,奪回割讓給契丹的十六州中的六州。

    當初契丹人憑一時之勢進行掠奪時,好似燎原之火,不可阻擋;但是國家基礎薄弱,民族沒有發展,因而隻要中原出現英邁的君主,就很容易制止契丹。

    契丹過去能在中原得勢,是由于中原内亂,内部有人接應。

    一旦中原出現後唐莊宗、周世宗這樣的英主,契丹也無能為力。

    周世宗之後,宋太祖被将士們擁立為天子,這是五代最後一次由軍隊擁立皇帝,也是五代亂世的結局。

     *** [1]此處作者對引文理解有誤。

    《三國志》卷一六載杜恕上疏:&ldquo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術,在于豐财。

    豐财者,務本而節用也。

    方今二賊未滅,戎車亟駕,此自熊虎之士展力之秋也。

    然搢紳之儒,橫加榮慕,搤腕抗論,以孫吳為首;州郡牧守,鹹共忽恤民之術,修将率之事。

    &rdquo杜恕本意是批評當時的缙紳之儒喜歡談兵,州郡牧守不恤民事而好作将帥,都不是安民之本。

    這裡的&ldquo孫吳&rdquo指的是孫武、吳起,而不是當時&ldquo二賊&rdquo之一的江東吳國。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