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貴族政治的崩潰
關燈
小
中
大
的方便而被擁戴,威嚴并不能壓服軍隊。
所以,節度使繼任者若不能讓軍隊滿意,就會遭到驅逐,甚至被殺害。
到了唐末,軍隊非常傲慢,甚至視文官出身的節度使如同玩物。
當時還有節度使與士兵雜坐飲酒,酒醉時拍着士兵的後背唱歌。
統率者如果沒有全權,就不能保證對軍隊的節制,所以統率者如果沒有力量,部下得勢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兵不出于門閥,門閥不當兵,士兵隻是庶民的較低階級,但他們得勢了。
總之,因為節度使制度,唐代的貴族政治從内部瓦解了,實權轉移到了士兵即平民出身者手裡。
以上所說,是不管制度如何,事實上貴族政治行将崩潰的一種現象。
就這樣,很多出自下層的人成為節度使;另一方面,不僅出自下層的節度使,即使是朝廷任命的,都漸漸失去了昔日在地方的統治能力。
唐朝末期,節度使的數量雖然增多了,但是有較大勢力的卻減少了,這加劇了地方的分裂。
如果有人擁有統一的實力,自然就能掌控廣闊的地區;但因為統一的實力衰落,自然地方就更分裂了。
一旦地方嚴重分裂,獨立的地方很多,結果就是地方的費用必須比統一的時候增多,對士兵的支出也要增多,向中央繳納的租稅就愈來愈少,由三分之一降至四分之一,藩鎮相當于完全在地方獨立割據。
士兵變得驕慢,驕兵在實戰中往往不起作用。
這種情況,是造成唐末動亂的原因。
第一次崩潰&mdash&mdash龐勳之亂 雲南地區有南诏國,曾附屬于唐朝。
它與安南接壤,安南受唐朝統轄,但南诏攻陷了安南,因此唐朝從徐州、泗州募集兩千士兵讨伐。
徐泗州地區人口過剩,有很多流浪者,曾是漢高祖的龍興之地。
這兩千士兵中有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廣西桂林),約定三年後換防,然而三年期滿後不許士兵們還鄉。
三年之後又是三年,仍舊不許還鄉。
這些士兵有的本是募自徐州的盜匪,他們殺掉都将,推立糧料判官龐勳,一心回歸故土,大肆掠奪。
他們從廣西出發,破壞摧殘所經之處,前往淮南。
沿途的節度使力量弱小,無力制止,讓他們通過。
來到淮南時,當地的節度使令狐绹非但不予征讨,還派遣使者前去慰撫。
有部下向令狐绹進言,說不能允許這些亂兵通過,可令狐绹認為隻要暴亂不在淮南發生就行,便放他們通過了。
亂兵将要回到故鄉的時候,朝廷下令讨伐他們。
他們回鄉本來隻想看望妻子兒女,回鄉後卻被讨伐,索性破罐破摔,揭竿而起了,終于變成大亂。
加上當地的土匪加入,大亂持續了兩年。
朝廷調遣了各地的節度使,但他們都兵力太弱,根本發動不了像樣的征伐。
依靠普通的節度使平定不了這場叛亂,結果唐朝借用夷狄的傭兵予以平定。
新疆地區的蠻族沙陀部朱邪赤心出力較大,因功被朝廷賜李姓,改名李國昌。
在注重門第的時代,很注重譜系。
朱邪赤心既然被賜予李姓,就會以某人之子的身份列入唐朝天子的宗譜中。
朝廷此舉,相當于賜予他國姓。
總的來說,這次亂兵帶來的騷動證明了唐朝統一力的廢弛程度。
唐末的節度使和日本幕末時期的大名一樣沒有勢力(曾有諸侯放走了武田耕雲齋)。
但日本的大名,君民關系很好,而唐朝的節度使連士兵都控制不住。
為何節度使對亂兵如此軟弱呢?這是因為節度使出兵轄地以外讨伐時,其衣糧皆由中央政府提供,即便避戰也能得到給養,可以說戰争變成了生意。
而亂兵無從獲得給養,打到最後隻能殊死抵抗,所以戰鬥力很強。
如此一來,在漫長的歸途中,他們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一路劫掠。
隻要出現機會,有些人就發動騷亂,把它當作劫掠的好時機,一起舉事。
這是唐懿宗時期發生的事情。
第二次崩潰&mdash&mdash黃巢之亂 龐勳之亂是不得已發動的,而僅僅六年之後,黃巢之亂發生了。
黃巢是中國特有的&ldquo流寇&rdquo的鼻祖。
本來這次暴亂不是黃巢而是之前的王仙芝發起的,黃巢是他的手下。
如前所述,唐朝因為藩鎮之弊,統治力薄弱,中央政府和藩鎮都财政困難,但是有些人卻能遊手好閑地吃租食稅,而老百姓日益困苦,等着他們的隻有饑荒。
那個時代不像今天這樣可以提供世界性的救濟和緩和,饑荒是非同小可的。
饑荒往往會引發騷亂,從而産生流寇。
當時盜賊四起,其中王仙芝的聲勢最大。
在唐懿宗之後的僖宗時代,動亂在與徐泗地區比鄰的曹州開始了。
曹州位于山東,是連通江蘇、河南、安徽、直隸、山西、山東六省的要地,流寇即發源于此。
&ldquo滿洲馬賊&rdquo出自曹州,梁山泊地處曹州。
黃巢也出生于曹州,他們家原來是鹽商
所以,節度使繼任者若不能讓軍隊滿意,就會遭到驅逐,甚至被殺害。
到了唐末,軍隊非常傲慢,甚至視文官出身的節度使如同玩物。
當時還有節度使與士兵雜坐飲酒,酒醉時拍着士兵的後背唱歌。
統率者如果沒有全權,就不能保證對軍隊的節制,所以統率者如果沒有力量,部下得勢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兵不出于門閥,門閥不當兵,士兵隻是庶民的較低階級,但他們得勢了。
總之,因為節度使制度,唐代的貴族政治從内部瓦解了,實權轉移到了士兵即平民出身者手裡。
以上所說,是不管制度如何,事實上貴族政治行将崩潰的一種現象。
就這樣,很多出自下層的人成為節度使;另一方面,不僅出自下層的節度使,即使是朝廷任命的,都漸漸失去了昔日在地方的統治能力。
唐朝末期,節度使的數量雖然增多了,但是有較大勢力的卻減少了,這加劇了地方的分裂。
如果有人擁有統一的實力,自然就能掌控廣闊的地區;但因為統一的實力衰落,自然地方就更分裂了。
一旦地方嚴重分裂,獨立的地方很多,結果就是地方的費用必須比統一的時候增多,對士兵的支出也要增多,向中央繳納的租稅就愈來愈少,由三分之一降至四分之一,藩鎮相當于完全在地方獨立割據。
士兵變得驕慢,驕兵在實戰中往往不起作用。
這種情況,是造成唐末動亂的原因。
第一次崩潰&mdash&mdash龐勳之亂 雲南地區有南诏國,曾附屬于唐朝。
它與安南接壤,安南受唐朝統轄,但南诏攻陷了安南,因此唐朝從徐州、泗州募集兩千士兵讨伐。
徐泗州地區人口過剩,有很多流浪者,曾是漢高祖的龍興之地。
這兩千士兵中有八百人戍守桂州(今廣西桂林),約定三年後換防,然而三年期滿後不許士兵們還鄉。
三年之後又是三年,仍舊不許還鄉。
這些士兵有的本是募自徐州的盜匪,他們殺掉都将,推立糧料判官龐勳,一心回歸故土,大肆掠奪。
他們從廣西出發,破壞摧殘所經之處,前往淮南。
沿途的節度使力量弱小,無力制止,讓他們通過。
來到淮南時,當地的節度使令狐绹非但不予征讨,還派遣使者前去慰撫。
有部下向令狐绹進言,說不能允許這些亂兵通過,可令狐绹認為隻要暴亂不在淮南發生就行,便放他們通過了。
亂兵将要回到故鄉的時候,朝廷下令讨伐他們。
他們回鄉本來隻想看望妻子兒女,回鄉後卻被讨伐,索性破罐破摔,揭竿而起了,終于變成大亂。
加上當地的土匪加入,大亂持續了兩年。
朝廷調遣了各地的節度使,但他們都兵力太弱,根本發動不了像樣的征伐。
依靠普通的節度使平定不了這場叛亂,結果唐朝借用夷狄的傭兵予以平定。
新疆地區的蠻族沙陀部朱邪赤心出力較大,因功被朝廷賜李姓,改名李國昌。
在注重門第的時代,很注重譜系。
朱邪赤心既然被賜予李姓,就會以某人之子的身份列入唐朝天子的宗譜中。
朝廷此舉,相當于賜予他國姓。
總的來說,這次亂兵帶來的騷動證明了唐朝統一力的廢弛程度。
唐末的節度使和日本幕末時期的大名一樣沒有勢力(曾有諸侯放走了武田耕雲齋)。
但日本的大名,君民關系很好,而唐朝的節度使連士兵都控制不住。
為何節度使對亂兵如此軟弱呢?這是因為節度使出兵轄地以外讨伐時,其衣糧皆由中央政府提供,即便避戰也能得到給養,可以說戰争變成了生意。
而亂兵無從獲得給養,打到最後隻能殊死抵抗,所以戰鬥力很強。
如此一來,在漫長的歸途中,他們幾乎是如入無人之境,一路劫掠。
隻要出現機會,有些人就發動騷亂,把它當作劫掠的好時機,一起舉事。
這是唐懿宗時期發生的事情。
第二次崩潰&mdash&mdash黃巢之亂 龐勳之亂是不得已發動的,而僅僅六年之後,黃巢之亂發生了。
黃巢是中國特有的&ldquo流寇&rdquo的鼻祖。
本來這次暴亂不是黃巢而是之前的王仙芝發起的,黃巢是他的手下。
如前所述,唐朝因為藩鎮之弊,統治力薄弱,中央政府和藩鎮都财政困難,但是有些人卻能遊手好閑地吃租食稅,而老百姓日益困苦,等着他們的隻有饑荒。
那個時代不像今天這樣可以提供世界性的救濟和緩和,饑荒是非同小可的。
饑荒往往會引發騷亂,從而産生流寇。
當時盜賊四起,其中王仙芝的聲勢最大。
在唐懿宗之後的僖宗時代,動亂在與徐泗地區比鄰的曹州開始了。
曹州位于山東,是連通江蘇、河南、安徽、直隸、山西、山東六省的要地,流寇即發源于此。
&ldquo滿洲馬賊&rdquo出自曹州,梁山泊地處曹州。
黃巢也出生于曹州,他們家原來是鹽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