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貴族政治的崩潰
關燈
小
中
大
從六朝延續到唐代的貴族政治是如何走向衰頹崩潰的?
溫和的改革手段無效
貴族政治的弊害,早在貴族政治的時代,就被有力的君主和有識之士注意到了,出現了改革的議論。
當然,中國的改革論向來以複古的主張為要點,針對貴族政治弊害的改革論也不例外。
姑且不論三代,即便是在兩漢時期,錄用官吏時實行以人才為本位,不問門第閥閱的古老制度。
但是,後來因為采用九品中正這樣的門閥本位的選官方法,産生了嚴重的弊端。
晉代劉毅曾上疏痛批九品中正制之非:&ldquo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
&rdquo條陳其八大弊害。
另外,梁武帝任南齊丞相時,就已看出選官中的問題,貴族通過相互的婚姻關系,給毫無經驗的年輕人授予官職,弊害很大。
登基後,他便廢除中正制,選官中不再有貴賤之隔。
但當時改革的大環境還沒有形成,從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即一種考試制度。
當然,僅此不能完全去除門閥主義的弊端。
唐代門閥依然興盛,如果不是出身門閥,就很難當上高官。
唐太宗當然知道門閥主義制度之弊,他自身即出身門閥,從當時的政策看,并未實行完全排斥門閥的制度,但還是有通過科舉來矯正門閥之弊的意味。
賦稅制度也是如此。
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因此唐以前就實行了均田制,防止豪族兼并。
但是長期存在的門閥制度并不會因此急劇改變,唐代貴族政治依然得以延續。
後來貴族政治崩潰了,與此同時唐王朝也倒台了。
換句話說,門閥的沒落并不是因為唐太宗的政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自然發生的,彼時正當唐朝滅亡的時候。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注意到了門閥控制軍隊的弊害。
門閥一旦掌控軍隊,士兵便會成為他們的奴隸。
所以,太宗實行的軍隊制度像是征兵制,帶有兵農合一的理想。
在這種制度下,軍隊可随時征募平時以耕種為業的農民為兵,一旦有事,就征募他們組成軍隊。
這種制度也是為了對抗門閥制度而産生的。
但是,門閥并未因此而倒台,它們是由于自然産生的其他原因倒台的。
如上所述,隋文帝、唐太宗這樣知曉時弊的明君,想到貴族政治的不便,因而計劃采用了上述種種政治改革的手段,但未取得多大的改革成效。
相反,改革由于君主沒有考慮到的原因,作為意外的結果出現了。
這便是中古與近世之交的曆史,在這個意義上,必須研究唐朝。
自然崩潰的原因 唐朝的崩潰即是貴族政治的崩潰,它起于唐朝軍隊的制度。
不過,并不是起于太宗采用的府兵制,而是另有原因。
府兵制衰敗了,節度使即藩鎮在地方擁有勢力,不如數向朝廷交納租稅。
武人的跋扈是貴族政治崩潰的原因。
一開始,太宗設置府兵,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有事時征發農民入伍。
但是,利用府兵有效地戰鬥,不是非凡的天才是做不到的。
太宗自己是軍事天才,其他天才的軍人也很多,遇有征伐時,從百姓中直接征兵,曾經出征高句麗。
但是,戰亂小規模地出現,又要經常防備夷狄的侵擾,一旦如此,長期在軍隊生活的士兵自然有必要存在。
因此,從盛唐時期就已經設置了節度使,一開始是為了防禦夷狄,後來是為了平定内亂,節度使擁有地方兵馬的全權。
從安祿山之亂開始,這種制度漸漸固定下來了。
安祿山本是夷狄出身,後來因為平定夷狄成為節度使;安祿山反叛,平定他的又非節度使不可。
由于這次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節度使部下的士兵逐漸轉為長期在伍的職業兵。
府兵制也就被廢除了。
如果叛亂平定後馬上廢除節度使,也不會有大的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自然地節度使在地方兼有兵力和财力。
他們一擁有财力,地方向朝廷繳納的租稅就會減少。
而且在注重臨機處理軍事等問題的情況下,任免部下的文武官員也完全出自節度使的意見。
如此一來,地方的官吏、士兵幾乎成了節度使的私臣。
節度使死後,其部下也不願讓毫無關系的外人來統領他們,如果前任節度使的後代有能力,就會上奏申請讓後代繼任,如果沒有後代或後代無能,就會上奏申請從部下中選擇後任,在新的任命下達前這個後任叫做&ldquo留後&rdquo。
因為留後已經行使權力,朝廷不得已隻好承認。
長此以往,朝廷的姑息政策越來越多,極端的情況是節度使占據大片地方,不向朝廷交納租稅,以至背叛朝廷而稱帝。
上面說的是地方官兼有兵權、财權的過程。
而戰亂頻仍,又使得權力逐漸下移,即到了實際做事的人手中,軍隊愈加跋扈。
被軍隊擁立的節度使繼任者,不是因為有實際能力,不過是出于軍隊
當然,中國的改革論向來以複古的主張為要點,針對貴族政治弊害的改革論也不例外。
姑且不論三代,即便是在兩漢時期,錄用官吏時實行以人才為本位,不問門第閥閱的古老制度。
但是,後來因為采用九品中正這樣的門閥本位的選官方法,産生了嚴重的弊端。
晉代劉毅曾上疏痛批九品中正制之非:&ldquo職名中正,實為奸府;事名九品,而有八損。
&rdquo條陳其八大弊害。
另外,梁武帝任南齊丞相時,就已看出選官中的問題,貴族通過相互的婚姻關系,給毫無經驗的年輕人授予官職,弊害很大。
登基後,他便廢除中正制,選官中不再有貴賤之隔。
但當時改革的大環境還沒有形成,從隋代開始實行科舉制度,即一種考試制度。
當然,僅此不能完全去除門閥主義的弊端。
唐代門閥依然興盛,如果不是出身門閥,就很難當上高官。
唐太宗當然知道門閥主義制度之弊,他自身即出身門閥,從當時的政策看,并未實行完全排斥門閥的制度,但還是有通過科舉來矯正門閥之弊的意味。
賦稅制度也是如此。
南北朝時期中國北方戰亂頻仍,百姓流離,因此唐以前就實行了均田制,防止豪族兼并。
但是長期存在的門閥制度并不會因此急劇改變,唐代貴族政治依然得以延續。
後來貴族政治崩潰了,與此同時唐王朝也倒台了。
換句話說,門閥的沒落并不是因為唐太宗的政策,而是由于其他原因自然發生的,彼時正當唐朝滅亡的時候。
除此之外,唐太宗還注意到了門閥控制軍隊的弊害。
門閥一旦掌控軍隊,士兵便會成為他們的奴隸。
所以,太宗實行的軍隊制度像是征兵制,帶有兵農合一的理想。
在這種制度下,軍隊可随時征募平時以耕種為業的農民為兵,一旦有事,就征募他們組成軍隊。
這種制度也是為了對抗門閥制度而産生的。
但是,門閥并未因此而倒台,它們是由于自然産生的其他原因倒台的。
如上所述,隋文帝、唐太宗這樣知曉時弊的明君,想到貴族政治的不便,因而計劃采用了上述種種政治改革的手段,但未取得多大的改革成效。
相反,改革由于君主沒有考慮到的原因,作為意外的結果出現了。
這便是中古與近世之交的曆史,在這個意義上,必須研究唐朝。
自然崩潰的原因 唐朝的崩潰即是貴族政治的崩潰,它起于唐朝軍隊的制度。
不過,并不是起于太宗采用的府兵制,而是另有原因。
府兵制衰敗了,節度使即藩鎮在地方擁有勢力,不如數向朝廷交納租稅。
武人的跋扈是貴族政治崩潰的原因。
一開始,太宗設置府兵,實行兵農合一的政策,有事時征發農民入伍。
但是,利用府兵有效地戰鬥,不是非凡的天才是做不到的。
太宗自己是軍事天才,其他天才的軍人也很多,遇有征伐時,從百姓中直接征兵,曾經出征高句麗。
但是,戰亂小規模地出現,又要經常防備夷狄的侵擾,一旦如此,長期在軍隊生活的士兵自然有必要存在。
因此,從盛唐時期就已經設置了節度使,一開始是為了防禦夷狄,後來是為了平定内亂,節度使擁有地方兵馬的全權。
從安祿山之亂開始,這種制度漸漸固定下來了。
安祿山本是夷狄出身,後來因為平定夷狄成為節度使;安祿山反叛,平定他的又非節度使不可。
由于這次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節度使部下的士兵逐漸轉為長期在伍的職業兵。
府兵制也就被廢除了。
如果叛亂平定後馬上廢除節度使,也不會有大的問題,但事實并非如此,自然地節度使在地方兼有兵力和财力。
他們一擁有财力,地方向朝廷繳納的租稅就會減少。
而且在注重臨機處理軍事等問題的情況下,任免部下的文武官員也完全出自節度使的意見。
如此一來,地方的官吏、士兵幾乎成了節度使的私臣。
節度使死後,其部下也不願讓毫無關系的外人來統領他們,如果前任節度使的後代有能力,就會上奏申請讓後代繼任,如果沒有後代或後代無能,就會上奏申請從部下中選擇後任,在新的任命下達前這個後任叫做&ldquo留後&rdquo。
因為留後已經行使權力,朝廷不得已隻好承認。
長此以往,朝廷的姑息政策越來越多,極端的情況是節度使占據大片地方,不向朝廷交納租稅,以至背叛朝廷而稱帝。
上面說的是地方官兼有兵權、财權的過程。
而戰亂頻仍,又使得權力逐漸下移,即到了實際做事的人手中,軍隊愈加跋扈。
被軍隊擁立的節度使繼任者,不是因為有實際能力,不過是出于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