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世史的意義
關燈
小
中
大
開啟了下面的端緒:人民自然地被解放了,不再是被束縛在土地上的奴隸佃農的地位。
到了宋朝,根據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擁有土地的意思愈來愈确實了。
比如新法中的青苗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向農民提供低利息借貸(實非低息),等谷物收獲後,農民就要還款,并加收若幹利息。
這一方法可以理解為有确認農民可以自由處分土地的收獲物的意味。
至于勞役,雖然到宋代為止都是攤派的,但由傳統的差役改為雇役。
差役必須親自去服勞役,雇役則可以出錢雇人服役,算得上自由勞動。
這樣,富人為免除勞役,可以出錢雇傭别人勞動。
如此一來,政府受益,人民也受益,這一制度便自然而然地推廣開來了。
傳統的差役,富人也被強制服役,窮人必須無償服勞役,帶來了諸多不便。
這種雇傭制度雖然也被很多反對者攻擊,但它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後來司馬光更改王安石的新法時,當初反對新法的人當中,包括蘇東坡在内的很多人反對恢複差役制。
總之,它承認了人民的勞動自由,自然地人民的地位也發生變化。
中國完全沒有承認人民的參政權,但貴族階級被消滅,君主直接面對臣民時,它進入了近世政治的狀态。
官吏錄用法 人民與君主之間的階層&mdash&mdash官吏,其錄用法變成了科舉。
即選舉的方法,過去是從貴族階級中錄用官吏,現在變成通過考試錄用。
六朝時期采用九品中正的方法來選舉天下的官吏。
這種制度将官吏設為九個等級,叫做中正的官員掌管這一事務(考察地方名門望族的家世來任命官吏,因此即使有學識,如果沒有門第也不被任命)。
如此一來,官吏的任命完全被貴族的權力所左右。
當時有諺語雲:&ldquo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rdquo上品之官不出于平民,下品之官也沒有出身名門的,這成了自然的約定。
隋唐以來,為了破除這種弊端而實行科舉。
但是唐代的科舉,方法依然是貴族性的,直到宋代王安石時代才發生變化,多少有幾分平民性了。
唐代至宋代初期的科舉,以帖括和詩賦為主。
帖括考查的是考生背誦經書的能力,詩賦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學創作能力。
所以這種考試與其說是考查學問,不如說是考查考生的人格及起草文章的能力。
但根據王安石變法的制度,以經義代替帖括,以策論代替詩賦。
經義,是寫出與經書中的義理有關的見解;策論,是寫出對政治的看法。
當然,在這之後,經義單純變成了一種以一時的想法震驚考官的文字遊戲,策論也不過是概說大略的曆史事迹,與實際的政務沒什麼關系了。
無論如何,僅僅是這個改變,就達到了從過去的重視人格變為重視實務的目的。
總之,一開始是九品中正的門閥主義;到隋唐的科舉制,原則上是不錄用門閥,變成選擇好像貴族的人才的人格主義;宋朝中期開始,變成實用主義。
應試的考生,唐代每年及第的不超過五十人,多數官吏出自門閥,沒有脫離貴族政治的形态。
但是明代以後的科舉,及第人數大大增加,盡管科舉有時三年隻舉行一次,但每次及第人數都超過幾百人,特别是應試的考生不論何時都超過萬人。
就是說,君主獨裁政治時代,在将官吏的地位分配給一般庶民上,實行機會均等。
朋黨性質的變化 政治的實際狀況方面也發生了變化,特别是像朋黨之類,性質為之一變。
不論唐代還是宋代,朋黨都喧嚣一時。
但唐代的朋黨僅僅專門争奪權力,是以貴族為中心,但到了宋代,人們主要依政治主張和學問上的出身關系結為朋黨。
由此可見,政權脫離貴族之手後,由婚姻和親戚關系結成的黨派漸次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政治主張和利害關系結成的黨派。
這大概是一種體現包含庶民在内的政治階層意志的現象。
當然,這種黨派的弊害雖然起自政治上的主張,但與貴族時代的弊害卻是相似的。
在明代,主要因師徒關系、出生地區等結成朋黨,所謂君子結成的黨派,弊害與小人的黨派沒有差别,以至有&ldquo明亡于東林黨&rdquo之說。
清朝特别忌諱臣下結黨,因此君主的權力日益絕對化。
經濟上的變化 在經濟上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唐代鑄造了有名的開元通寶,雖然貨币不斷鑄造,但其流通額較少,貨币流通變得盛行是在宋代以後。
唐代雖然算不上一個實物經濟的時代,但仍以實物表示财富,多以絹、綿等表示物的價值。
到了宋代,使用銅錢代替過去的絹布、真綿等物,其間紙币也興起了。
唐代已使用&ldquo飛錢&rdquo一類的票據,到了宋代紙币非常流行,稱為&ldquo交子&rdquo&ldquo會子&rdquo等,次第發行了可兌換紙币。
而南宋時期,紙币
到了宋朝,根據王安石的新法,人民擁有土地的意思愈來愈确實了。
比如新法中的青苗錢,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向農民提供低利息借貸(實非低息),等谷物收獲後,農民就要還款,并加收若幹利息。
這一方法可以理解為有确認農民可以自由處分土地的收獲物的意味。
至于勞役,雖然到宋代為止都是攤派的,但由傳統的差役改為雇役。
差役必須親自去服勞役,雇役則可以出錢雇人服役,算得上自由勞動。
這樣,富人為免除勞役,可以出錢雇傭别人勞動。
如此一來,政府受益,人民也受益,這一制度便自然而然地推廣開來了。
傳統的差役,富人也被強制服役,窮人必須無償服勞役,帶來了諸多不便。
這種雇傭制度雖然也被很多反對者攻擊,但它非常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後來司馬光更改王安石的新法時,當初反對新法的人當中,包括蘇東坡在内的很多人反對恢複差役制。
總之,它承認了人民的勞動自由,自然地人民的地位也發生變化。
中國完全沒有承認人民的參政權,但貴族階級被消滅,君主直接面對臣民時,它進入了近世政治的狀态。
官吏錄用法 人民與君主之間的階層&mdash&mdash官吏,其錄用法變成了科舉。
即選舉的方法,過去是從貴族階級中錄用官吏,現在變成通過考試錄用。
六朝時期采用九品中正的方法來選舉天下的官吏。
這種制度将官吏設為九個等級,叫做中正的官員掌管這一事務(考察地方名門望族的家世來任命官吏,因此即使有學識,如果沒有門第也不被任命)。
如此一來,官吏的任命完全被貴族的權力所左右。
當時有諺語雲:&ldquo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rdquo上品之官不出于平民,下品之官也沒有出身名門的,這成了自然的約定。
隋唐以來,為了破除這種弊端而實行科舉。
但是唐代的科舉,方法依然是貴族性的,直到宋代王安石時代才發生變化,多少有幾分平民性了。
唐代至宋代初期的科舉,以帖括和詩賦為主。
帖括考查的是考生背誦經書的能力,詩賦考查的是考生的文學創作能力。
所以這種考試與其說是考查學問,不如說是考查考生的人格及起草文章的能力。
但根據王安石變法的制度,以經義代替帖括,以策論代替詩賦。
經義,是寫出與經書中的義理有關的見解;策論,是寫出對政治的看法。
當然,在這之後,經義單純變成了一種以一時的想法震驚考官的文字遊戲,策論也不過是概說大略的曆史事迹,與實際的政務沒什麼關系了。
無論如何,僅僅是這個改變,就達到了從過去的重視人格變為重視實務的目的。
總之,一開始是九品中正的門閥主義;到隋唐的科舉制,原則上是不錄用門閥,變成選擇好像貴族的人才的人格主義;宋朝中期開始,變成實用主義。
應試的考生,唐代每年及第的不超過五十人,多數官吏出自門閥,沒有脫離貴族政治的形态。
但是明代以後的科舉,及第人數大大增加,盡管科舉有時三年隻舉行一次,但每次及第人數都超過幾百人,特别是應試的考生不論何時都超過萬人。
就是說,君主獨裁政治時代,在将官吏的地位分配給一般庶民上,實行機會均等。
朋黨性質的變化 政治的實際狀況方面也發生了變化,特别是像朋黨之類,性質為之一變。
不論唐代還是宋代,朋黨都喧嚣一時。
但唐代的朋黨僅僅專門争奪權力,是以貴族為中心,但到了宋代,人們主要依政治主張和學問上的出身關系結為朋黨。
由此可見,政權脫離貴族之手後,由婚姻和親戚關系結成的黨派漸次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由政治主張和利害關系結成的黨派。
這大概是一種體現包含庶民在内的政治階層意志的現象。
當然,這種黨派的弊害雖然起自政治上的主張,但與貴族時代的弊害卻是相似的。
在明代,主要因師徒關系、出生地區等結成朋黨,所謂君子結成的黨派,弊害與小人的黨派沒有差别,以至有&ldquo明亡于東林黨&rdquo之說。
清朝特别忌諱臣下結黨,因此君主的權力日益絕對化。
經濟上的變化 在經濟上也發生了顯著變化。
唐代鑄造了有名的開元通寶,雖然貨币不斷鑄造,但其流通額較少,貨币流通變得盛行是在宋代以後。
唐代雖然算不上一個實物經濟的時代,但仍以實物表示财富,多以絹、綿等表示物的價值。
到了宋代,使用銅錢代替過去的絹布、真綿等物,其間紙币也興起了。
唐代已使用&ldquo飛錢&rdquo一類的票據,到了宋代紙币非常流行,稱為&ldquo交子&rdquo&ldquo會子&rdquo等,次第發行了可兌換紙币。
而南宋時期,紙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