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時代——北朝
關燈
小
中
大
殺,其弟顯祖文宣帝高洋繼後。
翌年(550年),高洋受東魏禅讓即帝位。
形式上北齊建立,正是始于此年。
但禅讓運動在高澄之時就已浮出表面,《北史·東魏孝靜帝紀》中記載孝靜帝與高澄的惡劣關系。
據稱,孝靜帝武藝精熟,且文學修養深厚,高澄十分忌憚,于是派腹心崔季舒監視帝的行動。
高澄曾緻信季舒:&ldquo癡人複何似?癡勢小差未?&rdquo猜忌之心甚是露骨。
又向帝勸酒,曰:&ldquo臣澄勸陛下。
&rdquo帝對其無禮之言露出不悅之色。
高澄見之,怒曰:&ldquo朕,朕,狗腳朕!&rdquo還令季舒毆打孝靜帝。
當然,高澄雖然屢次與孝靜帝起争執,但每次都以謝罪告終。
然而二者畢竟難以并立,禅讓隻是時日問題,随着高澄意外被暗殺,禅讓自然延後。
高洋即位後,禅讓之事由其親信高德政發起。
當時隻有名臣杜弼持反對意見,他認為高氏、宇文氏各自推戴魏室而号令天下,今篡東魏之位,對高氏不利。
但高德政認為,宇文氏懷有奪取西魏的野心。
譬如滿市追兔,一人得之,衆心安定。
因此,先奪東魏之位,陝西地區亦可受此影響。
此話應該說出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當然,諸朝臣之間沒有什麼議論,禅讓就付諸實行。
但高氏對元魏王族的迫害十分慘烈,孝靜帝遭毒殺,王族二十五家三千人也同時被殺,屍體投入漳水。
高氏向諸軍人下诏,改姓為元氏者需改回本姓。
《北史·齊高祖神武帝紀》論中記述高歡掌控蠻族的情況說,南與梁國和解,北懷柔然,吐谷渾、阿至羅,一一招納而得其力,規略宏遠。
又《韋孝寬傳》記載,高氏借四胡之勢,據有山東。
伴随北魏瓦解而來的蠻族南侵之勢,全靠北齊武力方才得以阻止。
文宣帝高洋更是對北方蠻族立下了最耀眼的功業。
此時,内外蒙古新得勢的兩個蠻族,北為突厥,東北為契丹。
兩蠻族在南北朝以後,在中國史上擁有重要勢力,其詳情本書暫且不講。
總之,突厥殺柔然阿那瓌,柔然舉部屬降于北齊。
北齊将其安置在馬邑川(桑幹河上遊),破突厥,直至其投降。
這也是隋唐統一前中原王朝最後一次用武力向突厥展示威勢。
此外,對于契丹,高洋親赴平州(直隸永安府遷安縣東北)破之。
此次遠征完美發揮了其武勇的優點,之後又讨平山胡。
山胡或汾胡或绛蜀等山地蠻族究竟屬于何種種族系統不得而知,他們廣泛分布在汾水上遊的山谷之間。
晉以後直至北魏統一之時,其勢力都未能被完全壓制。
《爾朱榮傳》又稱應先平河南,乘勢讨平汾胡,其根基之牢固可想而知。
高洋平定北魏軍隊未曾到達的石樓(山西隰州石樓縣),誅滅十二歲以上的男子,遠近山胡紛紛投降。
高洋武功顯赫,但其另一面則以标準的暴君形象載于史冊。
《北齊書》未記錄之事詳見于《北史》,雙方史料多少存在差異,現筆者嘗試意譯二者共通的記載。
如下: 帝登基六七年後,逐漸耽于飲酒,暴行也愈加嚴重。
例如,從早到晚狂舞,晝夜不分。
或全身裸體,施粉黛,散頭發,着胡裝,上披錦彩,拔刀張弓,遊行于市肆。
或在盛夏之時,暴曬身體于日中,或在酷寒之時脫衣奔跑。
或坐于街上,或寝于巷間,四處遊玩,多由劉桃枝、崔季舒等力士背負前行。
身側有各式人等相伴,雜然無等級區别。
集合淫奔之妪,悉數剝去衣裳,令從官監視,或收集棘條作馬,編草為繩索,強行令其騎乘,見血滴于地,以此取樂。
凡有人犯死罪,則先肢解或直接投于火中焚燒。
酒醉後,持兵器入市郊。
乃問婦人:&ldquo天子如何?&rdquo婦人答曰:&ldquo颠颠癡癡,何成天子。
&rdquo立刻殺之。
或在大街之上撒錢,以目睹行人争搶為樂。
高洋基本與南朝齊國的東昏侯同等暴虐,也許是一般漢族輿論中最不得人心的君主。
北齊百官因鮮卑之風而不得納妾。
而北齊王室的淫亂之風始于世祖高歡,在高洋之時最盛,對此趙翼《劄記》中有詳細叙述,出處為《北史》本紀。
所幸高洋不久去世,其弟高演(孝昭帝)殺高洋的太子而自立。
他在位不過兩年時間,據李延壽的評論,當時北周君臣之間猜疑甚深,陝西名流皆矚目高演政治,高演亦有兼并之志,常由平陽窺伺北周,但還未得志就駕崩。
他被贊為&ldquo經謀宏曠,諒近代之明主&rdquo。
始于高歡,及至高演,北齊到達全盛期,國富兵強,在當時對立的齊、周、陳三國中處于最優位置。
且回看北周的情況。
宇文泰迎魏孝武帝并擁立之。
但高歡建立東魏同年,孝武帝遭毒殺,無疑應是宇文等人所為。
後西魏文帝元寶炬新立,萬端政治置于宇文泰的獨裁之下。
文帝死後,廢帝元欽、恭帝元廓相繼被擁立為帝,期間宇文氏勢力遠及四川地區。
南朝方面,侯景之亂後,梁朝宗室間的争鬥反複上演,導緻四川成都的空虛,情況如前篇所述。
宇文泰認為此乃征伐蜀地的大好時機,于是命令名将尉遲迥率大軍奪取之。
《北史·尉遲迥傳》中記載此次征伐情況,但其文簡單,情況不明。
總而言之,《北史》周代的記載徒仿古文,内容空虛。
例如,尉遲迥向宇文泰叙述征蜀之計且被采用的情況記載如下: 唯迥以為紀既盡銳東下,蜀必空虛,王師臨之,必有征無戰,周文以為然,謂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
雖言意莊重,但難充分理解其所指。
總之,尉遲迥平定四川的捷報傳至朝廷之時,恰逢宇文泰怒懲吐谷渾後自姑臧歸來。
宇文泰末年,南并四川,西北則以姑臧為中心,将甘肅一帶置于統治之下。
李延壽評論宇文泰:&ldquo崇尚儒術,明達政事&hellip&hellip恒以反風俗複古始為心雲。
&rdquo事實上宇文手下北魏名将子弟衆多,他們通過北魏孝文的政策而獲得漢族文明的教養,其風俗自然不像北齊般混雜,加上漢族名臣蘇綽等人以古道加以教導,宇文的治術得以确立。
詳情将在外篇叙述。
宇文泰死後,其子宇文覺繼承大業。
宇文覺猶年少,從兄宇文護受宇文泰的遺命攝政。
當年,宇文護使西魏恭帝禅位給宇文覺(556年)。
北周在形式上始于此時。
宇文覺稱孝闵帝。
宇文泰在世之時,對曾與其地位相同的北魏名将,充分給予獨任的權力,處處優待,由此得以利用他們的力量。
今宇文護擁立北周,挾勢弄權,宿将勳臣心生動搖。
非但如此,宇文覺周邊士人也漸生不滿,有人勸帝壓制宇文護。
但宇文護準備周到,宇文覺以失敗告終,慘遭廢黜,其後宇文毓(明帝)新立。
宇文毓是宇文覺之兄。
明帝宇文毓即帝位之後,親臨朝政,唯獨将軍事大權委以宇文護。
但明帝與宇文護之間猜疑極深,最終明帝被毒殺,繼承其後者為著名的武帝宇文邕。
武帝即位初期,仍然由宇文護攝行政事。
北周宇文護掌握實權之時,北齊方面武成帝高湛取代高演即帝位。
高湛之母為柔然之女,高歡為獲得柔然幫助,選擇與之結婚,故齊人呼為&ldquo鄰和公主&rdquo。
武成帝深信佛教,其為人&ldquo神情幽遠&rdquo,高歡向諸子傳遞的好戰且以嚴法臨下的風氣在武成帝時徹底改變。
寵臣和士開曾對武成帝說:&ldquo自古帝王,盡為灰土,堯、舜、桀纣,竟複何異?陛下宜及少壯,極意為樂,縱橫行之,一日取快,可敵千年。
國事盡付大臣,何慮不辦,無為自勤約也!&rdquo武成帝于是将政治委任于臣下而全然不予幹涉,由此内部綱紀廢弛,且武成帝的性格也導緻其在外交上傾向和平主義。
此前,北齊高洋以鐵腕破突厥,名主高演在與北周交接的汾水右岸晉州平陽郡設置堅固城壁,與周的壘城蒲州相對,設置每年輪替的屯戍兵。
對于南朝陳,則在石鼈(江蘇寶應)實行大規模屯田,為淮南軍士提供充足糧食供給,如此一來西方南方都在不久之後做好大規模攻擊的準備。
然而,北周方面,世祖宇文泰之時,就向興于外蒙的突厥族求援,呈上賄賂讨其歡心,共抗北齊。
适逢北齊高演去世,高湛新立,其内部紐帶業已松弛。
北周宇文護于是借用突厥之力進攻北齊。
563年,周派名将楊忠由北方直抵齊的根據地晉陽,又令勇将達奚武從河東發兵。
楊忠軍得到十萬突厥兵的援助,翌年正月冒雪進攻晉陽。
但當時晉陽兵備猶強,突厥人知其堅不可破,于是抱怨被周人所騙,自發撤退,導緻全軍敗北。
對于從河東來的達奚武,北齊名将敕勒人斛律光鎮守平陽,此時楊忠已退兵,斛律光于是寫信給達奚武,曰:&ldquo鴻鹄已翔于寥廓,羅者猶視于沮澤。
&rdquo達奚武收信後,命令全軍撤退。
但《通鑒》記載此戰稱:&ldquo初,齊顯祖之世,周人常懼齊兵西渡,每至冬月,守河椎冰。
及世祖即位,嬖幸用事,朝政漸紊,齊人椎冰以備周兵之逼。
&rdquo兩國進入攻防轉換期。
齊國方面,擊退周軍同年,将宇文護之母送返周國,嘗試緩和雙方關系。
宇文護之母在北方動亂之際與子分離,留在齊國。
此後兩國關系多少有所好轉,但在突厥強請之下,戰争再度爆發。
突厥在攻打晉陽城時,雖然幾乎不戰而退,但退卻之時肆意掠奪,為此晉陽以北七百裡之地,人畜無遺。
他們嘗到甜頭,于是強制宇文護再度發起戰争。
對于突厥的強請,名将楊忠等人抱有強烈反感,但宇文護并無拒絕的識見與度量,于是應突厥要求再度出兵。
因主力傾注于攻擊洛陽方面,再次被齊軍所破而無奈退兵。
北齊雖然兩度防住北周攻擊,但其深恐突厥勢力,于是向突厥進貢大量貢品以修和睦。
北齊方面,高湛死,後主高緯繼承其後。
高湛之時就已生廢弛的齊國政治在後主執政期間加速崩壞。
今據《北史》記叙其性行之一端,如下: (意譯)王的意志極為薄弱,不喜與朝廷大官深入接觸,身側若非昵狎者則緘口不語。
但他感情敏銳,發怒之時,縱然是朝廷大官也不敢仰視。
若發生天災,則在各處設齋,以表修德,但實際上對救濟無任何作用。
他相信天下自然将治,作《無愁曲》,自彈琵琶唱之,且令近侍之人附和。
世間于是稱其為無愁天子。
其信任之人皆為便佞之士,他們為害政治的程度非同一般。
宮廷内召使的奴婢、閹人、西域胡商、歌舞人、見鬼人等,濫得富貴者數以萬計。
錦衣玉食的宮女有五百餘人,一裙之價萬匹,鏡台一個值千金。
宮廷費用甚高。
又興土木事業,尤其以寺院營造為盛。
在離宮晉陽城的西山建造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内。
又對騎乘的馬匹喂以十餘種食物,廄中鋪罽賓(Kashmir)絨氈。
公母行将交配之時,搭蓋青廬,備以牢馔。
以粱肉養犬。
馬、鷹、犬之類竟有儀同、郡君等封号。
在邺城華林園建造貧窮村舍,帝着弊衣作乞丐,或建窮人市場躬親交易。
地方官多半是富商大賈,貪婪放縱,行政紊亂程度到達頂峰。
為此,異變屢現,昭示齊之将亡。
高緯殺名将斛律光,親手破壞對周的有力防禦,而主導者為漢人祖珽。
在其提議之下,齊新設文林館,齊國的知名學者李德林等人悉數在館内編撰書籍,表面上漢人風尚彌漫朝廷内部,但李德林等掌權者并未為齊盡力,而對帝阿谀奉承的一派人則對漢族萌生強烈的反感,甚至冠以&ldquo漢狗&rdquo&ldquo漢丐兒&rdquo等名稱。
總之,帝與側近之人肆意把弄政治,民心早已背離齊國。
此前所述南朝陳奪取齊淮南之地就是發生在高緯執政之時。
另一方面,北周武帝宇文邕殺掉長期掌握實權的宇文護,親裁萬機。
572年宇文邕殺死宇文護,實屬計劃周密的突發事件。
宇文護常入宮谒見太後。
其時,周武帝必定站立侍奉宇文護。
宇文護被殺之日同樣如此。
谒見行将結束時,周武帝對宇文護說:&ldquo太後雖已老,卻好飲酒,恐對身體有害。
遂作《酒诰》一篇戒之,請在太後面前誦之。
&rdquo宇文護正誦讀之時,帝突然從背後以玉珽(笏)擊之,宇文護倒地。
同時,武帝呼來宦官,遞與佩刀令宦官斬之。
宦官十分恐懼,斫之,尚不能傷宇文護。
此時,一名與帝久謀之人從隐身的戶内跳出,斬殺宇文護。
當時,平日與周武帝相熟之人皆不在場,此事是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執行的。
不久後,宇文護的黨派全遭清掃,周武帝的獨裁由此确立。
此前對政治一言不發的周武帝在執政之後,一心采取富國強兵之策,靜待伐齊機會的到來。
當時,汾水之西,負責對齊守備的名将韋孝寬上奏對齊三策:(一)此時伐齊的計劃;(二)若不急于開戰,則實行屯田策;(三)若采取萬全之策,則應獎勵商工,徐蓄國威,坐謀兼并之途。
第一策的理由為,齊被最為弱小的陳奪走淮南之地且無力收複,因此可與陳結盟聯合讨齊,此為最上乘的計策。
此上表深得武帝之心,武帝于是向心腹詢問可否讨齊,心腹當即聲稱可伐,武帝方才下定決心。
該計劃未遭洩露,但周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突然召集文武百官公布此計劃。
其理由極為充分,因此群臣之間無人反對,于是發出讨齊的诏書。
軍事規劃方面,多人認為應從汾水方面直擊晉陽,但武帝反對,認為應進擊洛陽。
然而洛陽方面的齊國守将防備堅固,周久攻不得,空返長安。
但此戰也暴露出齊國内部不統一的事實,翌年武帝采取直接攻擊晉陽的策略。
周大軍首先攻擊晉州,齊因守将内讧,難以招架,最後淪陷。
晉州陷落之日,齊主高緯與寵妃正遊獵于天池(祁連池)。
急報頻頻傳來,齊主仍認為是邊境小事,不願犧牲行樂,及至周軍逼近晉陽,方才返回宮城。
其時,晉陽猶有精銳之軍,齊主親自應戰,更令士氣大振,意欲南出一鼓作氣奪回晉州。
兩軍之間展開激戰,一時間,齊軍戰鬥漸入佳境,最終奪回晉州。
武帝暫時返回長安,得新軍後再次發起攻擊。
兩軍激戰之時,與齊帝共同出陣的寵妃先行逃走,帝前往追其蹤迹,這成為齊國大敗的原因,大軍向晉陽潰敗。
此大敗後,齊帝意氣沮喪,于是令同族鎮守晉陽,自己則計劃逃亡突厥,此時,齊已無人認真應戰。
唯獨高延宗始終堅持主戰态度,帝委以萬事,自己從晉陽逃至邺城。
如此一來,周軍直接包圍晉陽。
高延宗善戰,屢得奇捷,但畢竟大勢已去,高延宗被擒,晉陽陷落。
此前逃至邺城的齊帝不知如何處置,被群臣逼迫禅位于太子。
但周軍已長驅直下逼近邺城,齊室完全滅亡。
其時577年,齊主高緯年僅二十二歲。
周滅齊後,天下統一的時機業已成熟。
而南朝陳方面趁周齊交戰之際,出兵北方,主動與周斷絕和平關系,周軍乘滅齊的餘威南下,聲勢浩大,但武帝去世,對南方的軍事行動暫時中止。
周武帝去世之時,曾拟遺诏而向群臣托付後事。
其大意如下: 我在王位十九年,未能令百姓安居,刑罰廢而不用。
因此,天未明即起,至半夜仍未睡以盡瘁政務,立志統一分崩離析之天下,幸得王公将帥共同平定東夏(齊),但人民苦勞尚未能免。
思之,常心中懷憂,渴望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制度,如今罹患大病,氣力衰竭。
王公以下應當輔佐太子,實現我的遺志。
可見武帝心懷統一天下之志。
武帝有躬率群臣的美德,隻是因刑罰過嚴而受非難,普遍認為他若再長壽二三年,大可實現其志向。
但武帝最大的缺點,史家認為是對待太子過于嚴格。
太子宇文赟有&ldquo非才&rdquo的風評,因此武帝對其施以嚴格教育,朝見之時與朝臣無異,無論寒暑皆無休息。
又聽聞太子好酒,于是在東宮禁酒,稍有過錯,則立刻捶撻。
太子行動全在監視之下。
太子對此早已習慣,于是巧妙經營表面,隐藏缺點不被武帝所知。
武帝死後,太子立,即宣帝。
雖在喪中,但宣帝惡聲已廣為傳播。
他成為天子後翌年,樂運上表數宣帝八過,加以勸谏。
但宣帝不知悔改,其苛烈刑戮成為衆矢之的。
如今統一天下的機運已到,但得如此昏君,世間十分失望。
宣帝在位二年即去世,靜帝宇文衍繼承大業。
然而,宣帝去世的時候,太後突然發出命令,令外戚楊堅輔佐靜帝并掌握内外兵馬大權。
楊堅是名将楊忠之子,本為純粹的漢族,但常與鮮卑通婚,有個鮮卑名字叫普六茹堅。
楊堅在武帝在世時就遭周室一派重臣忌憚,及至宣帝時代,楊堅似與反對派展開了激烈暗鬥,而其自身出至地方,所以得以一時遠離争鬥的旋渦。
放棄周王室的人們,主要是漢族一派,積極推進擁立楊堅取代周室的計劃。
适逢宣帝暴卒,帝側近的漢族朝臣暗自與楊堅相通,下達僞诏,令其輔佐王室接受大任。
楊堅成為周室實權人物。
漢族名流李德林、高颎之輩紛紛起誓為其盡力效忠。
但讨平四川的周國宿将尉遲迥原本地位遠勝楊堅,不願屈居于楊堅之下。
且周宗室中多有人與尉遲迥通款。
楊堅于是将其從邺城轉調他地,尉遲迥表示出反抗态度。
楊堅懼怕的另一名将韋孝寬彼時仍在徐州推進讨陳計劃,已平定陳所奪走的淮南之地,正在返回北方的途中。
韋孝寬和楊堅意志相通,雖然尉遲迥千方百計進行拉攏,韋孝寬都巧妙躲開,順利北進抵達河陽城。
此城有八百鮮卑人鎮守,其家人皆在邺城。
因韋孝寬隻率領了一小部分兵将前來,鮮卑守将心懷輕蔑,欲相謀響應尉遲迥。
韋孝寬約定給予他們大量恩賞,攜其返回洛陽。
恰逢楊堅以周帝之名從長安大舉出兵,任命韋孝寬為主帥,征伐尉遲迥。
當時,長安人心動搖,此地的名将高官不知與誰為伍。
楊堅意圖誅滅态度猶疑之人,李德林谏止,說現在人情不知去就,更應以寬大示人,隻管監視與敵通謀之人即可。
此方針出台後,人心多少安定下來。
起初尉遲迥勢力極為龐大,但其年已老耄,無法擔當實務之規劃,舉兵兩個月就戰敗自殺。
同時,在四川反抗楊堅的王謙也遭讨平。
此亂之後楊堅的地位徹底穩固,580年受封為隋王,翌年受周禅讓建立隋室。
隋文帝即楊堅。
文帝興隋之後,或起新都于長安,永固定鼎根基,或讨突厥,受沙缽略可汗之朝貢,帝業已隆,于是在開皇八年(588年)下诏大舉伐陳。
翌年滅之,确立天下統一大業。
隋與陳的交涉詳情已在前章述及,其時589年。
李延壽《北史》中包含隋代之記事,筆者認為隋播揚了赫赫大唐帝國的先聲,因此将隋唐曆史綜合為一體也無不可。
*** [1]桓彜,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
&mdash&mdash編者 [2]據《晉書》卷一百《杜弢傳》,杜弢初任醴陵令。
&mdash&mdash編者 [3]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淮安市西北。
&mdash&mdash編者 [4]此處作者記述有誤。
根據《魏書》卷三二《崔逞傳》,北魏天興初,姚興攻打東晉襄陽戍,戍将郗恢遣使求救于北魏常山王拓跋遵,信中說&ldquo賢兄(即北魏太祖)虎步中原&rdquo。
常山王向太祖報告。
太祖令崔逞、張衮替常山王回信答複,以為&ldquo賢兄&rdquo一詞無君臣之體,令二人亦貶低東晉君主司馬德宗之号。
但二人依然稱司馬德宗為&ldquo貴主&rdquo,因此激怒太祖。
&mdash&mdash編者
翌年(550年),高洋受東魏禅讓即帝位。
形式上北齊建立,正是始于此年。
但禅讓運動在高澄之時就已浮出表面,《北史·東魏孝靜帝紀》中記載孝靜帝與高澄的惡劣關系。
據稱,孝靜帝武藝精熟,且文學修養深厚,高澄十分忌憚,于是派腹心崔季舒監視帝的行動。
高澄曾緻信季舒:&ldquo癡人複何似?癡勢小差未?&rdquo猜忌之心甚是露骨。
又向帝勸酒,曰:&ldquo臣澄勸陛下。
&rdquo帝對其無禮之言露出不悅之色。
高澄見之,怒曰:&ldquo朕,朕,狗腳朕!&rdquo還令季舒毆打孝靜帝。
當然,高澄雖然屢次與孝靜帝起争執,但每次都以謝罪告終。
然而二者畢竟難以并立,禅讓隻是時日問題,随着高澄意外被暗殺,禅讓自然延後。
高洋即位後,禅讓之事由其親信高德政發起。
當時隻有名臣杜弼持反對意見,他認為高氏、宇文氏各自推戴魏室而号令天下,今篡東魏之位,對高氏不利。
但高德政認為,宇文氏懷有奪取西魏的野心。
譬如滿市追兔,一人得之,衆心安定。
因此,先奪東魏之位,陝西地區亦可受此影響。
此話應該說出了當時的實際情況。
當然,諸朝臣之間沒有什麼議論,禅讓就付諸實行。
但高氏對元魏王族的迫害十分慘烈,孝靜帝遭毒殺,王族二十五家三千人也同時被殺,屍體投入漳水。
高氏向諸軍人下诏,改姓為元氏者需改回本姓。
《北史·齊高祖神武帝紀》論中記述高歡掌控蠻族的情況說,南與梁國和解,北懷柔然,吐谷渾、阿至羅,一一招納而得其力,規略宏遠。
又《韋孝寬傳》記載,高氏借四胡之勢,據有山東。
伴随北魏瓦解而來的蠻族南侵之勢,全靠北齊武力方才得以阻止。
文宣帝高洋更是對北方蠻族立下了最耀眼的功業。
此時,内外蒙古新得勢的兩個蠻族,北為突厥,東北為契丹。
兩蠻族在南北朝以後,在中國史上擁有重要勢力,其詳情本書暫且不講。
總之,突厥殺柔然阿那瓌,柔然舉部屬降于北齊。
北齊将其安置在馬邑川(桑幹河上遊),破突厥,直至其投降。
這也是隋唐統一前中原王朝最後一次用武力向突厥展示威勢。
此外,對于契丹,高洋親赴平州(直隸永安府遷安縣東北)破之。
此次遠征完美發揮了其武勇的優點,之後又讨平山胡。
山胡或汾胡或绛蜀等山地蠻族究竟屬于何種種族系統不得而知,他們廣泛分布在汾水上遊的山谷之間。
晉以後直至北魏統一之時,其勢力都未能被完全壓制。
《爾朱榮傳》又稱應先平河南,乘勢讨平汾胡,其根基之牢固可想而知。
高洋平定北魏軍隊未曾到達的石樓(山西隰州石樓縣),誅滅十二歲以上的男子,遠近山胡紛紛投降。
高洋武功顯赫,但其另一面則以标準的暴君形象載于史冊。
《北齊書》未記錄之事詳見于《北史》,雙方史料多少存在差異,現筆者嘗試意譯二者共通的記載。
如下: 帝登基六七年後,逐漸耽于飲酒,暴行也愈加嚴重。
例如,從早到晚狂舞,晝夜不分。
或全身裸體,施粉黛,散頭發,着胡裝,上披錦彩,拔刀張弓,遊行于市肆。
或在盛夏之時,暴曬身體于日中,或在酷寒之時脫衣奔跑。
或坐于街上,或寝于巷間,四處遊玩,多由劉桃枝、崔季舒等力士背負前行。
身側有各式人等相伴,雜然無等級區别。
集合淫奔之妪,悉數剝去衣裳,令從官監視,或收集棘條作馬,編草為繩索,強行令其騎乘,見血滴于地,以此取樂。
凡有人犯死罪,則先肢解或直接投于火中焚燒。
酒醉後,持兵器入市郊。
乃問婦人:&ldquo天子如何?&rdquo婦人答曰:&ldquo颠颠癡癡,何成天子。
&rdquo立刻殺之。
或在大街之上撒錢,以目睹行人争搶為樂。
高洋基本與南朝齊國的東昏侯同等暴虐,也許是一般漢族輿論中最不得人心的君主。
北齊百官因鮮卑之風而不得納妾。
而北齊王室的淫亂之風始于世祖高歡,在高洋之時最盛,對此趙翼《劄記》中有詳細叙述,出處為《北史》本紀。
所幸高洋不久去世,其弟高演(孝昭帝)殺高洋的太子而自立。
他在位不過兩年時間,據李延壽的評論,當時北周君臣之間猜疑甚深,陝西名流皆矚目高演政治,高演亦有兼并之志,常由平陽窺伺北周,但還未得志就駕崩。
他被贊為&ldquo經謀宏曠,諒近代之明主&rdquo。
始于高歡,及至高演,北齊到達全盛期,國富兵強,在當時對立的齊、周、陳三國中處于最優位置。
且回看北周的情況。
宇文泰迎魏孝武帝并擁立之。
但高歡建立東魏同年,孝武帝遭毒殺,無疑應是宇文等人所為。
後西魏文帝元寶炬新立,萬端政治置于宇文泰的獨裁之下。
文帝死後,廢帝元欽、恭帝元廓相繼被擁立為帝,期間宇文氏勢力遠及四川地區。
南朝方面,侯景之亂後,梁朝宗室間的争鬥反複上演,導緻四川成都的空虛,情況如前篇所述。
宇文泰認為此乃征伐蜀地的大好時機,于是命令名将尉遲迥率大軍奪取之。
《北史·尉遲迥傳》中記載此次征伐情況,但其文簡單,情況不明。
總而言之,《北史》周代的記載徒仿古文,内容空虛。
例如,尉遲迥向宇文泰叙述征蜀之計且被采用的情況記載如下: 唯迥以為紀既盡銳東下,蜀必空虛,王師臨之,必有征無戰,周文以為然,謂曰:伐蜀之事,一以委汝。
雖言意莊重,但難充分理解其所指。
總之,尉遲迥平定四川的捷報傳至朝廷之時,恰逢宇文泰怒懲吐谷渾後自姑臧歸來。
宇文泰末年,南并四川,西北則以姑臧為中心,将甘肅一帶置于統治之下。
李延壽評論宇文泰:&ldquo崇尚儒術,明達政事&hellip&hellip恒以反風俗複古始為心雲。
&rdquo事實上宇文手下北魏名将子弟衆多,他們通過北魏孝文的政策而獲得漢族文明的教養,其風俗自然不像北齊般混雜,加上漢族名臣蘇綽等人以古道加以教導,宇文的治術得以确立。
詳情将在外篇叙述。
宇文泰死後,其子宇文覺繼承大業。
宇文覺猶年少,從兄宇文護受宇文泰的遺命攝政。
當年,宇文護使西魏恭帝禅位給宇文覺(556年)。
北周在形式上始于此時。
宇文覺稱孝闵帝。
宇文泰在世之時,對曾與其地位相同的北魏名将,充分給予獨任的權力,處處優待,由此得以利用他們的力量。
今宇文護擁立北周,挾勢弄權,宿将勳臣心生動搖。
非但如此,宇文覺周邊士人也漸生不滿,有人勸帝壓制宇文護。
但宇文護準備周到,宇文覺以失敗告終,慘遭廢黜,其後宇文毓(明帝)新立。
宇文毓是宇文覺之兄。
明帝宇文毓即帝位之後,親臨朝政,唯獨将軍事大權委以宇文護。
但明帝與宇文護之間猜疑極深,最終明帝被毒殺,繼承其後者為著名的武帝宇文邕。
武帝即位初期,仍然由宇文護攝行政事。
北周宇文護掌握實權之時,北齊方面武成帝高湛取代高演即帝位。
高湛之母為柔然之女,高歡為獲得柔然幫助,選擇與之結婚,故齊人呼為&ldquo鄰和公主&rdquo。
武成帝深信佛教,其為人&ldquo神情幽遠&rdquo,高歡向諸子傳遞的好戰且以嚴法臨下的風氣在武成帝時徹底改變。
寵臣和士開曾對武成帝說:&ldquo自古帝王,盡為灰土,堯、舜、桀纣,竟複何異?陛下宜及少壯,極意為樂,縱橫行之,一日取快,可敵千年。
國事盡付大臣,何慮不辦,無為自勤約也!&rdquo武成帝于是将政治委任于臣下而全然不予幹涉,由此内部綱紀廢弛,且武成帝的性格也導緻其在外交上傾向和平主義。
此前,北齊高洋以鐵腕破突厥,名主高演在與北周交接的汾水右岸晉州平陽郡設置堅固城壁,與周的壘城蒲州相對,設置每年輪替的屯戍兵。
對于南朝陳,則在石鼈(江蘇寶應)實行大規模屯田,為淮南軍士提供充足糧食供給,如此一來西方南方都在不久之後做好大規模攻擊的準備。
然而,北周方面,世祖宇文泰之時,就向興于外蒙的突厥族求援,呈上賄賂讨其歡心,共抗北齊。
适逢北齊高演去世,高湛新立,其内部紐帶業已松弛。
北周宇文護于是借用突厥之力進攻北齊。
563年,周派名将楊忠由北方直抵齊的根據地晉陽,又令勇将達奚武從河東發兵。
楊忠軍得到十萬突厥兵的援助,翌年正月冒雪進攻晉陽。
但當時晉陽兵備猶強,突厥人知其堅不可破,于是抱怨被周人所騙,自發撤退,導緻全軍敗北。
對于從河東來的達奚武,北齊名将敕勒人斛律光鎮守平陽,此時楊忠已退兵,斛律光于是寫信給達奚武,曰:&ldquo鴻鹄已翔于寥廓,羅者猶視于沮澤。
&rdquo達奚武收信後,命令全軍撤退。
但《通鑒》記載此戰稱:&ldquo初,齊顯祖之世,周人常懼齊兵西渡,每至冬月,守河椎冰。
及世祖即位,嬖幸用事,朝政漸紊,齊人椎冰以備周兵之逼。
&rdquo兩國進入攻防轉換期。
齊國方面,擊退周軍同年,将宇文護之母送返周國,嘗試緩和雙方關系。
宇文護之母在北方動亂之際與子分離,留在齊國。
此後兩國關系多少有所好轉,但在突厥強請之下,戰争再度爆發。
突厥在攻打晉陽城時,雖然幾乎不戰而退,但退卻之時肆意掠奪,為此晉陽以北七百裡之地,人畜無遺。
他們嘗到甜頭,于是強制宇文護再度發起戰争。
對于突厥的強請,名将楊忠等人抱有強烈反感,但宇文護并無拒絕的識見與度量,于是應突厥要求再度出兵。
因主力傾注于攻擊洛陽方面,再次被齊軍所破而無奈退兵。
北齊雖然兩度防住北周攻擊,但其深恐突厥勢力,于是向突厥進貢大量貢品以修和睦。
北齊方面,高湛死,後主高緯繼承其後。
高湛之時就已生廢弛的齊國政治在後主執政期間加速崩壞。
今據《北史》記叙其性行之一端,如下: (意譯)王的意志極為薄弱,不喜與朝廷大官深入接觸,身側若非昵狎者則緘口不語。
但他感情敏銳,發怒之時,縱然是朝廷大官也不敢仰視。
若發生天災,則在各處設齋,以表修德,但實際上對救濟無任何作用。
他相信天下自然将治,作《無愁曲》,自彈琵琶唱之,且令近侍之人附和。
世間于是稱其為無愁天子。
其信任之人皆為便佞之士,他們為害政治的程度非同一般。
宮廷内召使的奴婢、閹人、西域胡商、歌舞人、見鬼人等,濫得富貴者數以萬計。
錦衣玉食的宮女有五百餘人,一裙之價萬匹,鏡台一個值千金。
宮廷費用甚高。
又興土木事業,尤其以寺院營造為盛。
在離宮晉陽城的西山建造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内。
又對騎乘的馬匹喂以十餘種食物,廄中鋪罽賓(Kashmir)絨氈。
公母行将交配之時,搭蓋青廬,備以牢馔。
以粱肉養犬。
馬、鷹、犬之類竟有儀同、郡君等封号。
在邺城華林園建造貧窮村舍,帝着弊衣作乞丐,或建窮人市場躬親交易。
地方官多半是富商大賈,貪婪放縱,行政紊亂程度到達頂峰。
為此,異變屢現,昭示齊之将亡。
高緯殺名将斛律光,親手破壞對周的有力防禦,而主導者為漢人祖珽。
在其提議之下,齊新設文林館,齊國的知名學者李德林等人悉數在館内編撰書籍,表面上漢人風尚彌漫朝廷内部,但李德林等掌權者并未為齊盡力,而對帝阿谀奉承的一派人則對漢族萌生強烈的反感,甚至冠以&ldquo漢狗&rdquo&ldquo漢丐兒&rdquo等名稱。
總之,帝與側近之人肆意把弄政治,民心早已背離齊國。
此前所述南朝陳奪取齊淮南之地就是發生在高緯執政之時。
另一方面,北周武帝宇文邕殺掉長期掌握實權的宇文護,親裁萬機。
572年宇文邕殺死宇文護,實屬計劃周密的突發事件。
宇文護常入宮谒見太後。
其時,周武帝必定站立侍奉宇文護。
宇文護被殺之日同樣如此。
谒見行将結束時,周武帝對宇文護說:&ldquo太後雖已老,卻好飲酒,恐對身體有害。
遂作《酒诰》一篇戒之,請在太後面前誦之。
&rdquo宇文護正誦讀之時,帝突然從背後以玉珽(笏)擊之,宇文護倒地。
同時,武帝呼來宦官,遞與佩刀令宦官斬之。
宦官十分恐懼,斫之,尚不能傷宇文護。
此時,一名與帝久謀之人從隐身的戶内跳出,斬殺宇文護。
當時,平日與周武帝相熟之人皆不在場,此事是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執行的。
不久後,宇文護的黨派全遭清掃,周武帝的獨裁由此确立。
此前對政治一言不發的周武帝在執政之後,一心采取富國強兵之策,靜待伐齊機會的到來。
當時,汾水之西,負責對齊守備的名将韋孝寬上奏對齊三策:(一)此時伐齊的計劃;(二)若不急于開戰,則實行屯田策;(三)若采取萬全之策,則應獎勵商工,徐蓄國威,坐謀兼并之途。
第一策的理由為,齊被最為弱小的陳奪走淮南之地且無力收複,因此可與陳結盟聯合讨齊,此為最上乘的計策。
此上表深得武帝之心,武帝于是向心腹詢問可否讨齊,心腹當即聲稱可伐,武帝方才下定決心。
該計劃未遭洩露,但周建德四年(575年),武帝突然召集文武百官公布此計劃。
其理由極為充分,因此群臣之間無人反對,于是發出讨齊的诏書。
軍事規劃方面,多人認為應從汾水方面直擊晉陽,但武帝反對,認為應進擊洛陽。
然而洛陽方面的齊國守将防備堅固,周久攻不得,空返長安。
但此戰也暴露出齊國内部不統一的事實,翌年武帝采取直接攻擊晉陽的策略。
周大軍首先攻擊晉州,齊因守将内讧,難以招架,最後淪陷。
晉州陷落之日,齊主高緯與寵妃正遊獵于天池(祁連池)。
急報頻頻傳來,齊主仍認為是邊境小事,不願犧牲行樂,及至周軍逼近晉陽,方才返回宮城。
其時,晉陽猶有精銳之軍,齊主親自應戰,更令士氣大振,意欲南出一鼓作氣奪回晉州。
兩軍之間展開激戰,一時間,齊軍戰鬥漸入佳境,最終奪回晉州。
武帝暫時返回長安,得新軍後再次發起攻擊。
兩軍激戰之時,與齊帝共同出陣的寵妃先行逃走,帝前往追其蹤迹,這成為齊國大敗的原因,大軍向晉陽潰敗。
此大敗後,齊帝意氣沮喪,于是令同族鎮守晉陽,自己則計劃逃亡突厥,此時,齊已無人認真應戰。
唯獨高延宗始終堅持主戰态度,帝委以萬事,自己從晉陽逃至邺城。
如此一來,周軍直接包圍晉陽。
高延宗善戰,屢得奇捷,但畢竟大勢已去,高延宗被擒,晉陽陷落。
此前逃至邺城的齊帝不知如何處置,被群臣逼迫禅位于太子。
但周軍已長驅直下逼近邺城,齊室完全滅亡。
其時577年,齊主高緯年僅二十二歲。
周滅齊後,天下統一的時機業已成熟。
而南朝陳方面趁周齊交戰之際,出兵北方,主動與周斷絕和平關系,周軍乘滅齊的餘威南下,聲勢浩大,但武帝去世,對南方的軍事行動暫時中止。
周武帝去世之時,曾拟遺诏而向群臣托付後事。
其大意如下: 我在王位十九年,未能令百姓安居,刑罰廢而不用。
因此,天未明即起,至半夜仍未睡以盡瘁政務,立志統一分崩離析之天下,幸得王公将帥共同平定東夏(齊),但人民苦勞尚未能免。
思之,常心中懷憂,渴望統一天下,建立統一的制度,如今罹患大病,氣力衰竭。
王公以下應當輔佐太子,實現我的遺志。
可見武帝心懷統一天下之志。
武帝有躬率群臣的美德,隻是因刑罰過嚴而受非難,普遍認為他若再長壽二三年,大可實現其志向。
但武帝最大的缺點,史家認為是對待太子過于嚴格。
太子宇文赟有&ldquo非才&rdquo的風評,因此武帝對其施以嚴格教育,朝見之時與朝臣無異,無論寒暑皆無休息。
又聽聞太子好酒,于是在東宮禁酒,稍有過錯,則立刻捶撻。
太子行動全在監視之下。
太子對此早已習慣,于是巧妙經營表面,隐藏缺點不被武帝所知。
武帝死後,太子立,即宣帝。
雖在喪中,但宣帝惡聲已廣為傳播。
他成為天子後翌年,樂運上表數宣帝八過,加以勸谏。
但宣帝不知悔改,其苛烈刑戮成為衆矢之的。
如今統一天下的機運已到,但得如此昏君,世間十分失望。
宣帝在位二年即去世,靜帝宇文衍繼承大業。
然而,宣帝去世的時候,太後突然發出命令,令外戚楊堅輔佐靜帝并掌握内外兵馬大權。
楊堅是名将楊忠之子,本為純粹的漢族,但常與鮮卑通婚,有個鮮卑名字叫普六茹堅。
楊堅在武帝在世時就遭周室一派重臣忌憚,及至宣帝時代,楊堅似與反對派展開了激烈暗鬥,而其自身出至地方,所以得以一時遠離争鬥的旋渦。
放棄周王室的人們,主要是漢族一派,積極推進擁立楊堅取代周室的計劃。
适逢宣帝暴卒,帝側近的漢族朝臣暗自與楊堅相通,下達僞诏,令其輔佐王室接受大任。
楊堅成為周室實權人物。
漢族名流李德林、高颎之輩紛紛起誓為其盡力效忠。
但讨平四川的周國宿将尉遲迥原本地位遠勝楊堅,不願屈居于楊堅之下。
且周宗室中多有人與尉遲迥通款。
楊堅于是将其從邺城轉調他地,尉遲迥表示出反抗态度。
楊堅懼怕的另一名将韋孝寬彼時仍在徐州推進讨陳計劃,已平定陳所奪走的淮南之地,正在返回北方的途中。
韋孝寬和楊堅意志相通,雖然尉遲迥千方百計進行拉攏,韋孝寬都巧妙躲開,順利北進抵達河陽城。
此城有八百鮮卑人鎮守,其家人皆在邺城。
因韋孝寬隻率領了一小部分兵将前來,鮮卑守将心懷輕蔑,欲相謀響應尉遲迥。
韋孝寬約定給予他們大量恩賞,攜其返回洛陽。
恰逢楊堅以周帝之名從長安大舉出兵,任命韋孝寬為主帥,征伐尉遲迥。
當時,長安人心動搖,此地的名将高官不知與誰為伍。
楊堅意圖誅滅态度猶疑之人,李德林谏止,說現在人情不知去就,更應以寬大示人,隻管監視與敵通謀之人即可。
此方針出台後,人心多少安定下來。
起初尉遲迥勢力極為龐大,但其年已老耄,無法擔當實務之規劃,舉兵兩個月就戰敗自殺。
同時,在四川反抗楊堅的王謙也遭讨平。
此亂之後楊堅的地位徹底穩固,580年受封為隋王,翌年受周禅讓建立隋室。
隋文帝即楊堅。
文帝興隋之後,或起新都于長安,永固定鼎根基,或讨突厥,受沙缽略可汗之朝貢,帝業已隆,于是在開皇八年(588年)下诏大舉伐陳。
翌年滅之,确立天下統一大業。
隋與陳的交涉詳情已在前章述及,其時589年。
李延壽《北史》中包含隋代之記事,筆者認為隋播揚了赫赫大唐帝國的先聲,因此将隋唐曆史綜合為一體也無不可。
*** [1]桓彜,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西北)人。
&mdash&mdash編者 [2]據《晉書》卷一百《杜弢傳》,杜弢初任醴陵令。
&mdash&mdash編者 [3]古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淮安市西北。
&mdash&mdash編者 [4]此處作者記述有誤。
根據《魏書》卷三二《崔逞傳》,北魏天興初,姚興攻打東晉襄陽戍,戍将郗恢遣使求救于北魏常山王拓跋遵,信中說&ldquo賢兄(即北魏太祖)虎步中原&rdquo。
常山王向太祖報告。
太祖令崔逞、張衮替常山王回信答複,以為&ldquo賢兄&rdquo一詞無君臣之體,令二人亦貶低東晉君主司馬德宗之号。
但二人依然稱司馬德宗為&ldquo貴主&rdquo,因此激怒太祖。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