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時代——北朝

關燈
般的爾朱榮。

    爾朱榮勢力強盛,當時強大的武将紛紛歸附于他。

    他們厭惡靈太後專政,想擁立肅宗執掌政事。

    肅宗也頗有借爾朱榮力量之念,靈太後一派于是搶先下手,毒殺肅宗。

    此事給予爾朱榮可乘之機,他以清除君側奸人為名,進軍洛陽,擁立莊帝,且将肅宗之死歸罪于群臣,進入洛陽後肆意殺戮王公卿士一千三百餘人。

    靈太後也成為犧牲品。

    爾朱榮極盡亂暴的做法令洛陽人士大為震驚,人們紛紛從城内逃走,官府空無一人。

    爾朱榮後來舍棄洛陽,返回根據地山西晉陽(太原),但令部下留守洛陽,牽制魏王室。

    然而,北魏莊帝雖是在他擁立之下登基,但也對其漸生反感,于是托事召見,在殿中将其殺害。

    爾朱榮同黨發起激烈的複仇戰,洛陽城内發生大屠殺。

    莊帝遭幽殺,爾朱一族新立原魏宗室即帝位,但這時爾朱的勢力已經失墜,宇文泰在西北聲勢漸隆,另外東方又有漢人高歡顯示出統一的實力。

    魏之宗室隻能或依附宇文泰,或依附高歡,東西二魏對立态勢出現,魏之實權掌握于宇文氏與高氏手中,之後的曆史,為方便起見,将在北周、北齊章節進行叙述。

     新勢力的興起 北魏肅宗正光四年(523年),沃野鎮人破六韓拔陵率先掀起叛亂。

    依胡三省《通鑒注》,&ldquo破六韓&rdquo或寫作&ldquo破洛汗&rdquo,是匈奴單于苗裔潘六奚氏的轉訛。

    叛亂發生地為高阙,在河套地區黃河支流北河以北。

    魏方面派出的讨伐之人為宗室廣陽王元深。

    從其上表可略微察知破六韓反叛的情況。

    如前節所述,當時六鎮人中,對以洛陽為中心的蠻漢權貴的反感之情甚為強烈,加上他們看見柔然阿那瓌事變發生之時,負責征伐的魏軍風紀全無,十五萬人過沙漠,不日即還,于是起了輕侮魏國之情,破六韓領頭叛亂。

    (破六韓反,《魏書》《北史》皆系之肅宗正光五年,今從《通鑒》)。

    翌年,敕勒酋長胡琛在高平(甘肅固原縣)反叛,莫折念生在秦州反叛,叛亂終從甘肅北部擴大到河套地區。

    為魏擔當平定西方叛亂重任之人為南齊宗室蕭寶夤。

     雲中盛樂是北魏太祖金陵的所在地。

    對魏來說,是必須保住的曆史重地。

    然而,此地在肅宗孝昌元年(525年)被破六韓奪取。

    曾入寇魏國的柔然阿那瓌這時為魏從北方讨伐破六韓,破六韓遭受壓迫,渡北河而進入河套地區,守護雲中的魏将費穆南逃。

    讨北軍總帥廣陽王元深駐軍大同,以防守為主,并未北上攻打破六韓。

    元深幕下的謀士于謹,邀誘被破六韓所脅迫的西部敕勒酋長乜列河等至魏,以北河為中心的地區爆發大紛亂,共計二十萬蠻族前來降魏。

    元深欲将此等降戶置于大同,作為北方防備之用,但魏王族之間互生猜忌,朝廷不想元深勢力過于壯大,于是将上述降戶分置在直隸平原的冀、定、瀛三州。

    元深以為此政策将成禍亂之源,恰逢柔玄鎮人杜洛周在上谷(直隸宣化)反叛,不久之後,遷至定州的降戶之中爆發鮮于修禮的叛亂。

    又南方河南地區的群蠻亦同時反叛,魏王室方知事态嚴重,緊急下诏募集強壯軍人。

     如上所述,多地發生叛亂,北方破六韓結局不明,西方莫折念生被高平城民所殺,以高平為中心的匈奴别種萬俟醜奴(《北齊書·萬俟普傳》)勢力崛起。

    此地統帥蕭寶夤屢次被其打敗,後更主動叛魏,但以失敗告終,最後投靠萬俟醜奴,度過敗殘的餘生。

    北方軍統率者元深在鮮于修禮之亂時,自身察覺到被叛軍擁戴的危險,于是請求向東讨伐鮮于修禮。

    然而其被魏權貴猜疑,出軍途中被殺。

    其實他應該是魏末王族之中最具才器之人。

    當時,鮮于修禮已被部下所殺,葛榮代為總攬軍衆。

    其後,葛榮勢力逐漸擴張至直隸平原,不久後殺杜洛周,兇焰愈加嚣張。

    而魏室之中,以靈太後為中心的醜惡權力之争愈加殘酷,肅宗成為犧牲品被毒殺,爾朱榮舉兵,一時間洛陽陷入混亂之境,此事已在前節略有叙述。

    現在進一步概述爾朱氏興起的始末。

     對北軍事總帥元深及西北軍事總帥蕭寶夤倒下之後,魏室已無名将之才。

    此情況從路思令的上奏清楚可見(參照《通鑒》梁大通元年),而北方秩序得到爾朱氏保全。

    爾朱氏祖先為契胡部落酋帥,追随北魏太祖征讨各處有功,後被賜予秀容川的谷地。

    領地内有祁連池,即天池,位于今桑幹河上遊山西甯武西方谷地。

    及至爾朱新興,所牧牛羊駝馬極為繁盛,以色分群,以谷量數。

    魏朝廷每有征伐,則獻馬匹備資糧,補助費用,以此獲得魏的信用。

    新興死後,爾朱榮繼承父親的封領,其好射獵,每每設圉,教導部衆陣戰之法。

    六鎮發生動亂,影響立刻波及居住在山西北部地區的各個蠻族,地方長官被殺之事屢有發生,爾朱榮讨滅之,維持地方秩序。

    然而東方直隸平原地區,葛榮勢力逐漸強大,大有南向攻取邺城之勢。

    于是,他向朝廷請求救援邺城,但朝廷懼怕其勢力漸強,以邺城有北海王元颢坐鎮為由,未答應。

    時逢肅宗遭毒殺,世間對被視為主謀在靈太後左右的漢人鄭俨等人的憤怒情緒高漲,爾朱榮于是以鏟除君側奸人的名義,暗自與魏宗室元子攸(彭城王勰之子)串通,舉兵逼近洛陽。

    他從根據地晉陽(太原)出發之時,對于應該奉戴誰為魏主頗為迷惘,乃以銅鑄高祖諸子孫之像,唯獨隻制成元子攸之像,于是與之相通。

    如此一來,爾朱進入洛陽,恣意在宮中掠殺,且意圖将其擁立的元子攸即敬宗(孝莊帝)遷至洛陽北方的河陰,自身代魏即帝位。

    洛陽城内陷入大混亂正是此時,史家稱&ldquo河陰之變&rdquo。

    但禅讓之事未舉行,爾朱榮向敬帝宣誓以表忠誠,自己與軍隊一同退至晉陽,但留其同族爾朱世隆在洛陽,以監視敬帝及魏諸族的行動。

    當時東方葛榮的勢力日益強大,爾朱榮請求征伐,一舉捉拿葛榮,且善後處置極為敏速,深得東方人士肯定。

    他還得到南朝梁國的援助,大破窺伺王位的元颢。

    又令同族爾朱天光進入陝西讨滅萬俟醜奴。

    一時間混亂的中國完全恢複秩序。

     爾朱榮天性好鬥,北方秩序稍微恢複,就在晉陽與軍士耽于校獵。

    親信元天穆勸道:魏室朝臣風氣極為寬縱,今秋在洛陽南之嵩原舉行大狩獵,宜命貪腐朝貴入圍與虎相搏。

    需借餘勢南征,先讨平河南地區之群蠻,令其負責北邊六鎮之防備,回師北還之時,可平定汾水之山胡,明年精簡士馬,滅南梁,以此統一天下。

    為此,士馬休息乃是第一要務。

    [4]從這段話中可以察知爾朱一黨的心理。

    敬帝周圍的洛陽朝貴對爾朱氏萌生強烈反感,尤其敬宗自身在河陰之變後對爾朱榮的猜忌也日益加深,他們圖謀暗殺爾朱榮,以朝命将其召至洛陽。

    負責監視洛陽的爾朱世隆雖不知此密謀,但對敬帝等人的秘密會談抱有疑心,于是警告爾朱榮當心。

    但爾朱榮已對洛陽失去戒心,毫無防備前來朝見,最終在殿中被殺。

    當時,爾朱一族爾朱兆在山西坐擁大軍,爾朱天光據陝西,爾朱仲遠則據東方山東的東郡(濟南東北),他們與從洛陽北逃的爾朱世隆會合,共同開進洛陽展開複仇。

    虐殺再次上演,爾朱兆捉拿敬宗還于晉陽,在佛寺中殺之,天光、仲遠各歸舊任,世隆則留在洛陽負責亂後處置。

    他擁立魏宗室元恭即節闵帝執掌政治。

    但其淫虐行徑被天下人所憎恨。

    此時,爾朱一黨的強敵高歡出現。

     據傳高歡原籍渤海蓨縣,也就是純粹的漢人。

    因其祖父獲罪徙居懷朔鎮,因此在北邊習得鮮卑風俗,其正夫人婁氏為蠻部一豪酋之女。

    他之所以能在鎮上任官職,還成為隊主,正是因為外家婁氏的财力。

    後升任懷朔鎮的函使,被派至洛陽,适逢洛陽發生張彜事件,高歡見軍紀廢弛,于是萌生窺伺天下的野心,歸鎮之後,極力糾合同黨。

    今視其結交的人物,多為定居北邊的漢族,應是接受鮮卑武勇之風的一群人。

    杜洛周在上谷造反,高歡與同黨一道投奔至其幕下,爾後離去跟随葛榮,最後投靠爾朱榮。

    高歡憑借才氣得到爾朱榮賞拔,在其麾下轉戰多方立功,最終赢得晉州刺史之位。

    适逢爾朱榮被殺,爾朱兆在複仇南下之際,邀請高歡同行,高歡拒絕。

    因為高歡認為從名義上不可對魏室開戰,而且還擔心此舉是否可以取得成功。

    爾朱兆攻破洛陽北還之時,高歡處境危險。

    當時,從北河之北、陰山南部侵入山西的費也頭部落纥豆陵步藩勢力強大,爾朱兆受魏敬宗之令,在秀容防禦,但失利,無奈隻好向高歡求援。

    當時,爾朱兆與高歡設香火之誓而稱兄弟,合力打敗步藩并将其斬殺。

    但高歡不甘從屬于爾朱兆。

    山西境内原來從屬葛榮的六鎮亂民頗多,他們常成叛亂之源,爾朱兆苦于統治,于是将其委任高歡處置。

    高歡調停合理,頗得軍士歸附,他還以降戶貧困為由,請求讓他們乞食于直隸平原。

    其本意是謀求自身立足之地,然而,爾朱兆不知其中真意,答應高歡請求,高歡于是進入河北,據信都(河北冀州)為根據地。

    高歡獨立自此開始(531年)。

     直隸平原地區與陝西、山西兩省不同,實際上由漢族豪強掌握勢力。

    例如,李元忠自其父時,在殷州(直隸趙州隆平縣)西山合并數千李姓之家,威震方圓五六十裡,葛榮之亂時,李元忠建造堡壘自衛抗擊賊徒。

    高乾與其弟昂(敖曹)原與高歡同為渤海蓨縣人,自父親之時,在濟河之間,聚集部曲,或劫掠州縣,或傾産以招劍客,曾與葛榮共同行動。

    高昂常用漢族部民組成軍隊,由于平常訓練得當,後歸屬高歡轉戰諸方,軍中雖無鮮卑士兵,仍屢立大功。

    他蔑視鮮卑武力,屢次淩辱鮮卑将士。

    高歡率兵出直隸平原時,高乾計劃與之通款,李元忠也響應。

    如此一來,受漢族豪右的擁戴,高歡在直隸南部建立其勢力。

    但高歡所恃兵力本是鮮卑,在駕馭動辄相鬥的蠻漢兩股勢力上頗費苦心。

    對鮮卑人稱:&ldquo漢民是汝奴,夫為汝耕,婦為汝織,輸汝粟帛,令汝溫飽,汝何為陵之?&rdquo又對漢人說:&ldquo鮮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絹,為汝擊賊,令汝安甯,汝何為疾之?&rdquo又号令将士之時,對鮮卑則用鮮卑語,對漢人則用漢語。

    總之,高歡勢力日漸壯大。

     洛陽方面,爾朱世隆的人望逐漸傾塌。

    高歡于是集結讨滅爾朱氏的軍隊,用苦肉計,宣稱爾朱兆将把六鎮人配給契胡作為部曲,又僞造并州之符,稱将征兵讨伐步落稽,軍士對爾朱氏的反感到達頂點,一緻決議推舉高歡。

    高歡從鮮卑取得絕不淩辱漢人的保證,于是據信都斬殺此地的爾朱氏一族,明确對爾朱氏的态度。

    但爾朱氏勢力在當時頗為強大,對于高歡的背叛未予以充分重視。

    其間高歡另立魏宗室元朗(廢帝)為天子,爾朱氏一族一緻讨伐高歡。

    然而爾朱氏一族相互之間猜疑太深,仲遠等人忌憚爾朱兆的專橫,不戰而逃,高歡打敗爾朱兆,西進攻取邺城,在此建立穩固根據地。

    爾朱一族開始對高歡勢力産生畏懼,再次結盟攻打邺城,但作戰失利,爾朱兆返回晉陽,仲遠逃至東郡。

    而從陝西地區前來的爾朱天光軍隊返回根據地時,必先經過洛陽。

    洛陽的蠻漢朝臣同樣對爾朱氏抱有危懼之念,于是相謀發動覆滅爾朱氏之舉,天光被擒,世隆被殺,洛陽的爾朱勢力被一掃而空。

     爾朱在洛陽失勢,高歡取而代之,廢爾朱擁立的節闵帝,但他擁立的廢帝元朗不合人望,于是新立元脩(孝武帝)為魏帝。

    當時,爾朱仲遠已失勢,且平常被東郡漢人所憎惡,聲譽有如豺狼,戰敗之後,投奔南朝以善其身,唯獨爾朱兆仍在山西保有勢力,但被高歡追擊,無力抵抗,後在山中自殺。

    至此,爾朱氏全部滅亡。

    其時魏孝武永熙二年(533年)。

     高歡既奪邺城,又取晉陽。

    于是以二城為根據地,身居晉陽統制軍事。

    然而魏孝武帝既然是因為在洛陽朝貴中的人望而受高歡擁立,因而未必甘心成為高歡的傀儡。

    加之洛陽朝貴本就輕侮出身卑賤的高歡,于是以孝武為中心圖謀牽制高歡的事權。

    為此,孝武重用鮮卑名家子孫,被譽為豪傑的賀拔勝、賀拔嶽兄弟,将河南南部與關中陝西的軍權完全交與二人,希望以此掣肘高歡。

    又在洛陽重整武備以示威權。

    高歡若以武力奪取陝西,則洛陽不足為患。

    而且從政治上來說,無論是篡奪魏位,還是遷魏都于邺城,都可号令天下。

    後一計謀曾由高歡部下提出,但高歡沒有聽取,而是以武力征服關中作為其主要目的。

    當時,西方情況極為複雜,河套至甘肅北邊甯夏地區,有種種蠻酋勢力。

    其中,地盤較為穩固者當數甘肅秦州的侯莫陳悅。

    據記載,侯莫陳悅為代人,其父在河套地區任駝牛都尉(史書多雲河東河西,《通鑒》胡注以為五原河東西)。

    因此,他出身并不尊貴,但恃戰功逐漸提升地位。

    高歡與之相通,共抗賀拔嶽。

    于是,賀拔嶽親自出征讨伐,但被打敗,高歡趁機派部将侯景招撫關中。

    不料強敵宇文泰殺出,高歡的雄圖偉略受挫。

     關于宇文氏,《魏書》有如下記述: 匈奴宇文莫槐,出于遼東塞外,其先南單于遠屬也&hellip&hellip其語與鮮卑頗異。

    人皆剪發而留其頂上,以為首飾,長過數寸則截短之。

     由上文可知,宇文氏屬匈奴族,語言與鮮卑相異,發式風俗相比鮮卑的索頭,更接近柔然的秃首。

    但《魏書》的記載不可全信。

    《北史》叙述宇文泰世系之時,稱其源出于炎帝,&ldquo其裔孫曰普回,因狩,得玉玺三紐,文曰皇帝玺&rdquo,普回以為天授,異之。

    &ldquo其俗謂天子曰宇文,故國号宇文。

    &rdquo普回之子莫那起初從陰山南徙至遼西。

    《太平禦覽》援引《北史》曰:&ldquo莫槐父子世雄漠北,又先得玉玺三紐。

    &rdquo即普回與莫槐為同一人,原居于漠北或陰山。

    宇文意為&ldquo天子&rdquo,若将拓跋釋為&ldquo後土&rdquo,則二者有相通之處。

    《文獻通考》說,《晉史》将宇文視為鮮卑族,因而《魏書》稱宇文為匈奴族是不對的。

    大概是因為《魏書》作者魏收是北齊人,在記述敵人宇文氏時,多少存在曲筆。

     依《晉書·慕容廆載記》慕容氏之條及《魏書》本紀的記事,宇文氏南徙後,居住地為直隸邊外多倫諾爾至西拉木倫上遊地區,即所謂松漠之間。

    其常與慕容氏爆發激烈戰争,最後部族被慕容晃所滅,宇文氏于是在慕容之下謀就官職,及至北魏滅慕容氏,宇文氏移居武川。

    奚、契丹二部族割據宇文氏故地應為此後之事。

    魏末騷亂之際,宇文泰被爾朱榮所賞拔,後跟随賀拔嶽讨平萬俟醜奴,執原州即高平(甘肅固原縣)州事。

    後投賀拔嶽帳下,暗自與魏孝武帝相通,策劃壓制高歡。

    賀拔嶽失敗之後,被推舉統帥軍事,不給高歡可乘之機,且讨平侯莫陳悅,在陝甘地區建立勢力。

     洛陽方面,以孝武帝為中心的一派朝臣排斥高歡的行動愈加劇烈,争鬥體現在種種方面,高歡推薦的朝臣在其位也不得安心,相繼逃出洛陽。

    高歡采取先發制人的策略,上表朝廷請求以大軍西征關中,南讨河南賀拔勝,東則讨伐江南。

    對此,孝武帝回信示以強硬回絕之意。

    他說宇文泰絕無不臣之迹,賀拔勝開墾南邊為國效力,又列舉高歡不臣之處,文辭激烈,稱&ldquo王(高歡)若舉旗南指&hellip&hellip猶欲奮空拳争死&rdquo。

    高歡于是決意進軍洛陽。

    孝武帝似乎忘了當初的豪言壯語,還未嘗試與之交戰,就西逃關中尋求宇文泰的保護。

    高歡于是擁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見,即孝靜帝。

    當年,由洛陽遷都邺城。

    至此,北魏分為東西兩魏,長安與邺都并立,共同支配北中國。

    其時534年。

     北齊北周之興亡 534年,孝靜帝在邺城即位,魏室呈東西對立之勢。

    十六年後(550年),高歡之子高洋受東魏禅讓建立北齊,又七年(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受西魏禅讓建立北周。

    北齊、北周兩朝在北中國的對立,形式上始于此年。

    但東西兩魏掌握實權者本為高歡、宇文泰,因而實際上高氏、宇文氏的統治自東西兩魏分立之日起開始。

    高歡後被追谥為齊神武皇帝,宇文泰則稱周文帝。

     高歡、宇文泰之對立導緻北中國連年爆發激烈戰争。

    高氏勢力囊括北華北大平原,其面積、物資遠勝宇文氏,但在北魏時被譽為曆世武門的名族多仕于西魏輔佐宇文氏,其勢力同樣不可輕視。

    《北史·韋孝寬傳》稱,齊兼并有餘,周自守不足。

    如其所說,則高氏與宇文氏對立之初,齊的攻擊力遠勝于周,但周仍頑強承受而求得獨立。

     537年,齊神武親率大軍,由晉陽南下渡黃河,出陝西渭水之北、洛水之南的沙苑,又令一軍從南部越過潼關西進,合圍長安,意圖粉碎宇文軍。

    然而宇文泰殊死防禦,頗奏其功,齊軍所到之處皆吃敗仗,高歡大怒,試圖繼續奮戰,但已不得其勢,隻好撤軍。

    而宇文泰也未追擊,可見其也無滅齊的實力。

    沙苑戰敗之後,齊所受的最大打擊實為河東險要之地蒲坂被周奪取,自晉陽南下之路遭封閉。

     沙苑大戰之後第二年,主要經營河南地區的高歡勇将侯景得知周文帝參拜洛陽陵,遂大舉進攻洛陽,與宇文泰軍大戰于洛陽北方河橋、邙山。

    恰逢濃霧四塞,宇文軍前後失聯,以緻大敗。

    消息傳至長安時,沙苑之戰中被俘的齊國降将等奮起謀反,一時間長安人情危懼,宇文泰迅速加以處置,幸得無事。

    其時,高歡因河東要地被周所奪,未能一路南下,于是迂回從孟津渡黃河西進,但聽聞宇文泰已入長安,于是放棄追擊。

    此戰之後,齊深感河東地區被奪造成的不便,546年,高歡親率大軍進攻其地,但周将韋孝寬防禦極其巧妙,故高歡未得志,又在軍中染病,最後去世。

     高歡死後,其子高澄成為東魏事實上的主權者。

    北齊追谥高澄為世宗文襄皇帝。

    當年,長期統治河南地區的勇将侯景勸誘河南東魏諸将謀反。

    侯景本是北鎮戍兵出身,謀反的動機完全是對高澄之反感。

    高歡在世之時,侯景就揚言&ldquo王(高歡)沒,吾不能與鮮卑小兒(高澄)共事&rdquo。

    但令侯景敢于謀反的氛圍同樣存于北齊内部。

    名臣杜弼對高歡說,在位的文官多有貪污者,勸其治理。

    高歡答曰:天下貪污之風盛行已久。

    而今附屬齊之軍将,其家屬在周者人數衆多,宇文泰常勸誘這些将軍歸附。

    又江東梁武帝蕭衍專事衣冠禮樂,中原士大夫皆望之,以為正朔所在。

    此時若急于匡正綱紀,則武将皆西走,漢族豪家皆南走。

    杜弼又勸其除去掠奪百姓之勳貴。

    高歡不語,令軍士張弓挾矢,舉刀按矟,夾道羅列,令杜弼行于其間。

    杜弼戰栗流汗,高歡徐徐谕之:&ldquo箭雖注,不射;刀雖舉,不擊;矟雖按,不刺。

    爾猶頓喪魂膽。

    諸勳人身觸鋒刃,百死一生,縱其貪鄙,所取處大,不可同之循常例也。

    &rdquo 高歡以恩賞驅使蠻族武将,得其死力,從高歡臨終之言亦可見其最為親信之人是蠻族武将而非漢人。

    恐怕此時高歡部下之中也是暗流湧動。

    總之,侯景叛亂之後,與南方梁國結盟,西通宇文,穩固其位。

    對此,北齊的處置極為迅速,直接派遣名将慕容紹宗在渦水讨伐侯景。

    如前篇所述,侯景戰敗,降于南方梁國,後成為梁朝覆滅之因。

     北齊文襄帝高澄在位一年,就被梁國降人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