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南北朝時代——北朝
關燈
小
中
大
鮮卑拓跋部的遷移
自東漢開始,中國史書中所記載的鮮卑種屬中,慕容部先入中原建立燕國,其始末已在第二章詳述。
而比慕容部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部族其實是拓跋部。
此部族的曆史,《魏書》及《北史》記載極為詳細,但二者多有後世加以文飾之處,筆者取舍後叙述其梗概。
《魏書》《北史》都稱,拓跋部原本無記錄,是靠口口相傳才得以書寫其曆史。
究竟哪些部分是口口相傳尚不清楚。
拓跋部初建北魏之時,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追谥了其祖先二十八帝。
他們的廟号、名諱、譜系今皆記載于史書中,其中有二字名者與一字名者。
王鳴盛将一字名者視為虛構的存在,認為二字名者方合史實。
現根據其觀點進行考證。
首先,古時有宣帝推寅,記載有雲: 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
之後,有位一字名的獻帝鄰。
其記事有雲: 時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
獻帝年紀太大,難以實行神人之啟示,于是讓其子聖武帝诘汾實行。
其記事有雲: 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于是欲止。
有神獸似馬,其聲類牛,導引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但《北史》之中,出遷移之策者為宣、獻二帝,因而時人并号為推寅。
推寅為鑽研之意。
根據此說明,推寅為号,鑽研之人即為賢人。
本紀中将宣帝推寅、獻帝鄰分為二人,其時代亦相隔數代。
此應為本紀之誤。
分别系于宣、獻二帝的遷移故事本來應該是一個。
如此一來,則有關遷移的傳說,是拓跋部族固有,還是廣泛流傳于鮮卑族,無法輕易判斷。
關于迷失于深山大澤,後出匈奴故地的诘汾,有以下傳說: 嘗田于山澤,欻見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自稱天女,受命相偶。
旦日請還,期年周時複會于此,言終而别。
及期,帝至先田處,果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ldquo此君之子也,當世為帝王。
&rdquo語訖而去。
此天女與诘汾之子就是神元皇帝力微。
拓跋部初見于中國史書即自此人始,拓跋部也始有紀年。
诘汾的傳說,或許是拓跋部的強力酋長力微的故事之衍化,但内容當然僅僅隻是在北方民族中廣泛流行的傳說的一個變形。
關于拓跋部酋長力微,《魏書》《北史》稱&ldquo元年,歲在庚子&rdquo。
這表示拓跋部紀年的開始。
錢大昕認為庚子之年為魏文帝受漢禅讓的黃初元年(220年)。
大概拓跋氏以魏為國号,因而将其紀年之始設在三國曹魏受命之年。
當然這是後世的追記。
依《晉書·衛瓘傳》,晉武帝之時,衛瓘為幽州刺史,其東有務桓,西有力微,共為邊害。
衛瓘令此二虜相争,後務桓投降,力微憂郁而死。
參照《北史》本紀,《晉書》的務桓即《北史》中的烏桓王庫賢,收衛瓘賄賂而害力微。
根據此等記載可知,北京西方有拓跋部酋長力微,受晉壓迫,最後死去。
力微死後,據《北史》記載,拓跋部大體分為三部。
力微之子祿官據上谷之北、濡源之西為根據地,即今直隸北邊獨石口外之東部地區。
文帝長子猗?則在參合陂之北(山西大同府東北陽高鎮)。
猗?之弟猗盧身居盛樂故城(山西北邊托克托西北)。
其時,西晉&ldquo八王之亂&rdquo正烈,匈奴劉淵公然糾合蠻族,欲在中原稱帝。
晉司馬騰在山西太原為匈奴所苦,于是向參合陂之拓跋猗?求救。
此前,衛瓘部将衛操率其同族十數人進入拓跋部,勸猗?及猗盧招撫漢人,漢人寄身于拓跋部者日漸增多,于是他們說服猗?與晉結盟共抗匈奴。
因此,司馬騰求救之時,猗?立刻答應,進入晉陽城。
此事在《魏書·衛操傳》的大邗城南之碑中有詳細記載(大邗城似謂盛樂)。
猗?以其功受晉賜大單于的金印。
其後猗?死,猗盧統一三部。
其時,晉名将劉琨受匈奴劉淵攻擊,孤軍困于晉陽,猗盧施以援助,作為報酬,向劉琨索取今山西内外長城中間的土地,即大同府、朔平府等地。
劉答應了,猗盧于是率其部族十萬家移住此地,修繕平城(大同)定為南都,以盛樂為北都,以二部大人統領。
對外則破匈奴,被當時僅僅殘存于長安的晉室封為代王。
如此一來,猗盧采用漢族文明,頗立法制以統制部下,深得漢族信賴,但與此同時也招緻部人的怨恨,内亂終于爆發。
猗盧被其子六修所殺。
此内亂相當殘酷,《衛操傳》記載,拓跋部舊人與新附的漢族、烏桓人之間猜疑極深,互相誅戮,新附人民不得安生,跟随衛操之子衛雄從大同撤退者達數萬家,他們都歸附于晉将劉琨。
劉琨得此勢力後向匈奴發起戰争,終緻敗亡之禍。
于是,拓跋部直接與匈奴勢力相接,後來被後趙石勒勇将石虎所攻,拓跋部在雁門抵禦,遭遇大敗,結果拓跋部不得已從大同撤退。
拓跋部酋長纥那遷徙至部族舊根據地張家口邊的大甯,後派遣使者至石勒處,完全臣服于後趙。
猗盧一度在大同統一部族,稍立法制,意圖建立統一國家,後内亂爆發,其身被殺,部族各返舊地,代表諸部的酋長或在大甯,或在東木根山(《讀史方輿紀要》雲大同府北),或在盛樂。
此時,在中國中原,後趙已亡,前燕慕容氏得勢,拓跋部常送人質至前燕表示服從之意。
拓跋什翼犍(昭成帝)原本作為人質身處慕容燕之下,娶慕容之女,後被國人迎回,據盛樂,獲部族代表者的地位。
他曾讨滅據匈奴故地鄂爾渾河上遊的高車族,深得部人信賴。
恰逢中原方面前秦苻堅勢力迅速增強,滅慕容燕,先鋒劍指與燕關系甚深的什翼犍。
什翼犍不敵,大敗,于是率國人逃遁至陰山之北。
高車雜部一齊叛亂,攻擊拓跋部,什翼犍趁苻堅之軍撤退時,再次返回盛樂根據地。
此時,拓跋部命運完全陷入險境,因漢人燕鳳巧妙在中間調停,苻堅決意保存拓跋部,但其始終采取壓制拓跋部勢力的方針,以被看作匈奴部類的酋長鐵弗劉衛辰為西部大人,令其統領黃河在沙漠中南折處以西諸部族,又任命劉庫仁為東部大人,居于大同,統領黃河以東,山西、直隸北邊的諸部族。
《資治通鑒》以劉庫仁為匈奴族,恐怕有誤,實際上應是鮮卑族獨孤部酋長。
鐵弗部常與拓跋部相争,獨孤部與之相反,與拓跋部保持良好關系。
此外,苻堅将什翼犍的長子窟咄帶在身邊撫育,施與恩情,計劃以後扶植他為酋長。
但苻堅征伐江南之東晉失敗之後,國内統一完全崩壞,其勢力已不及山西北邊,東部大人劉庫仁開始同拓跋部人串通,擁立拓跋珪作為部族代表。
拓跋部得勢,正是因為此人。
北魏的興隆 拓跋珪受到以劉庫仁為主的鮮卑部人歡迎而據大同,且被認定為諸部屬之王,于是立國号為魏,定年号為登國。
其時386年。
立國号的記載是否為事實存疑。
但當年拓跋珪不得不再次逃至陰山以北。
事情經過如下: 前秦苻堅南伐失敗之後,其勢力完全瓦解,一時間被苻堅所滅而伏于其下的鮮卑慕容部再次複活,慕容垂在直隸西部中山獨立,建立後燕,慕容永在山西長子建立西燕。
慕容永被苻堅撫養成人,他企圖誘導并擁立同在苻堅之下的拓跋什翼鍵長子窟咄,擴張勢力至山西北方。
而最為支持北魏拓跋珪的劉庫仁,其子劉顯叛父,欲借慕容永的援助對抗拓跋珪。
拓跋珪被形勢所逼,逃至陰山之北,借助此地鮮卑諸族勢力抗擊敵人。
同時,向與慕容永對立的慕容垂求助。
但此時,依附的諸部族酋長中,多人放棄北魏,越過黃河向西方的劉衛辰尋求保護。
這對北魏而言實屬危機。
拓跋珪從陰山之北,沿陰山北麓向東方潛行,出牛川。
《魏書》本紀記載,牛川在于延水之南,即今日桑幹河支流東洋河流域,與山西陽高之北的參合陂同為部族會合之地。
自牛川南下出高柳(陽高鎮),在此與慕容垂所派援軍會合,後破窟咄,迫其逃亡至劉衛辰處,随後窟咄被殺。
翌年破劉顯,暫時脫離險境。
此後,拓跋珪忙于東西内蒙古諸部平定之事。
他東臨甯川、赤城、濡源,後圍松漠,讨庫莫奚,渡弱落水。
甯川,依楊守敬《水經注圖》,為流經今直隸北邊萬全縣的東洋河支流。
赤城則在直隸獨石口南。
濡源即灤河上遊上都河之源。
松漠當在多倫諾爾、巴林之間,弱落為饒樂即遼河的支流老哈河。
拓跋珪又向西讨伐内蒙古西部烏拉特旗地區的解如部、叱突鄰部等,最後征伐高車族,達鹿渾海。
依丁謙氏觀點,鹿渾海為科布多之西南博洛泉托海(布倫托海)。
拓跋珪或破蠕蠕于大碛之南的床山下。
魏源《遊牧記》認為此山為烏拉特旗西北一百八十裡的席勒山。
北魏勢力漸次擴張至東西内蒙古,随之與黃河以西陝甘邊外的匈奴劉衛辰爆發大規模沖突。
劉衛辰的根據地在悅跋城,即今日陝西北部榆林府塞外、河套之地。
他據之統轄黃河至陰山、陽山的各蠻族。
北魏勢力延伸至西北,終與之發生沖突。
當時兵力方面劉衛辰占優,但魏軍大勝,拓跋珪于是渡過黃河,橫跨河套,直接攻陷悅跋城,殺劉衛辰。
但此勝不久,北魏就與更強大的慕容垂軍開戰了。
起初拓跋珪與慕容垂同盟共抗慕容永。
之後,北魏勢力延伸至東西内蒙古,與此同時,在慕容垂的勢力範圍直隸北部雙方發生小沖突。
劉衛辰滅亡,其子赫連勃勃逃離悅跋城,投身今日甘肅省北部甯夏地區的匈奴部屬之中,糾合勢力意欲抗魏。
當時慕容垂平定慕容永,取山西,正欲乘勢讨滅北魏。
395年,慕容垂派長子慕容寶從山西直逼魏。
其時,魏未采取截擊策略,反而攜全部部落、畜産退至河套。
慕容寶追擊,意圖在黃河之北迂回,渡河而入河套之地,大備戰具,但其内部未充分統一,多人主張退卻,慕容寶于是順應其要求。
但燕軍輕視敵軍,未做充分戰備,遭魏軍襲擊,在參合陂大敗。
慕容垂得此敗報後大怒,親率大軍複仇,取近道直襲平城(大同),殺魏守将,拓跋珪甚為懼怕,再次逃亡陰山之北。
幸好慕容垂年老罹病死于軍中,燕軍内部不統一的弊病暴露,各方面均為魏軍所破,攻守之勢轉換。
自此,魏軍勢力逐漸越過長城進擊中國内地。
同時,仕魏漢人許謙等上疏建議拓跋珪即天子位。
魏建天子旌旗乃是自此開始。
翌年,為讨伐慕容垂的繼承者&mdash&mdash身居中山的慕容寶,拓跋珪大舉南下,一鼓作氣奪太原,将軍隊一分為二,其一南下直隸平原,其二進擊薊城(即北京)。
慕容寶在巨鹿(直隸晉州)柏肆塢抵禦南下主力魏軍失利,死于亂軍之中。
如此一來,拓跋珪入中山,巡邺城而置行台,戰後處置完成後,歸返平城。
此時,仕于後燕的漢族名流張衮、崔宏等人都輔佐拓跋氏參劃大政,經營新都城,立社稷,頒布法令,重新定國号為魏。
北魏在名義和實際上君臨中原,實始于此。
其時天興元年(398年)。
其後北魏專心經營都城,拓跋珪年年巡狩東部内蒙古,綏撫當地部帥,西北尉遲部等進而歸魏,北魏勢力逐漸穩固。
天賜六年(409年),拓跋珪死。
其廟号為太祖,谥号道武帝。
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繼承其後。
明元帝執政之時,大規模新修長城,東起直隸邊外獨石口之北,通山西歸化城,及至黃河北,如此一來,北魏作為漢族統治者對外蒙古的蠻族設定明确界限。
此時,北中國形勢究竟如何? 北部中國諸省之中,山西、直隸等大部分已歸附北魏勢力,與之交界的地方,東北直隸北邊和龍城(朝陽府)仍有後燕勢力,後來漢人馮跋奪之,立北燕國。
東南有慕容垂同族慕容德在山東廣固建立南燕。
其西陝西渭水流域有後秦姚苌之子姚興。
其北有赫連勃勃雄視。
赫連勃勃被北魏攻打之時,憑後秦主姚興的支持維持其勢力,後來卻與姚興反目,屢次進寇陝西内部,漸而犯其北部。
非但如此,還向東北擴張勢力,收複被北魏所奪的祖先根據地悅跋城,築統萬城。
原來進擾北部中國的五胡中,匈奴與羯被視為最無人性,赫連勃勃尤其如此。
《晉書》載記詳細記載築統萬城之事:擔當工事者名叫叱幹阿利,蒸土作城,若其土松軟,可用錐刺入一寸,則當場斬殺工人,将被殺工人的屍體混入土中用以築城。
又制造各種武器,其實物,若箭不能射穿甲,則殺制弓人;若箭射穿甲,則殺制铠人。
又鑄百煉鋼刀,銘文謂之&ldquo大夏龍雀&rdquo。
大夏為赫連所立的國号。
統萬城以其堅不可摧而聞名于世。
《魏書》如是記載: 其堅可以砺刀斧。
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镂圖畫,被以绮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赫連氏可謂北魏的勁敵。
但使北中國形勢産生變化之事此時忽然在南方發生。
宋高祖劉裕實行北伐,一氣滅掉占據山東廣固的南燕,又入陝西,生擒後秦姚興之子姚泓,滅其國。
當時魏太宗與赫連勃勃皆主動避免與南軍交鋒。
但劉裕手下留鎮長安的将領不久後發生内讧,赫連勃勃趁機攻取長安,北魏進至洛陽,如此一來北中國呈現北魏與夏兩大勢力争雄的形勢。
期間,太宗拓跋嗣去世,世祖拓跋焘新立,即著名的太武帝。
拓跋焘即位之時,南朝正是宋文帝的元嘉太平時代。
北朝與南朝的交涉如上篇所述。
從北魏立場來看,拓跋焘謀士崔浩的方針為努力與南朝修好,以統一北中國為北魏使命。
戰争首先與赫連氏展開。
當時赫連勃勃已死,其子赫連昌在統萬城即夏主之位,内部發生叛亂,陝西一帶為此陷入極端混亂。
世祖拓跋焘趁機攻打統萬城,并令其他部将襲擊長安。
世祖先鋒率先在統萬附近取得勝績,世祖乘勢率三萬大軍一舉逼至統萬城下。
他使用奇襲戰法,無需準備攻城器具與步兵,專以突騎發起進攻,其部下軍将多為之憂懼。
而他想誘敵至城外,決戰郊野,結果計劃大獲成功,赫連昌大敗,逃至渭水上遊上邽(甘肅省秦州)。
世祖乘勝追擊将其擒獲。
始光四年(427年),魏取統萬城。
赫連昌被擒之後,其弟赫連定繼續抗魏,最終被吐谷渾酋長慕璝所殺。
據稱,吐谷渾與鮮卑慕容部原出自同一系統。
一般認為吐谷渾祖先涉歸系慕容廆的庶兄,其率部落七百戶從遼河上源越過興安嶺,沿陰山山脈西進,最終定居于甘肅省西南河州(當時稱枹罕)之地,在黃河支流洮水流域逐水草、遷廬帳而居,以肉酪作食糧,西北諸族稱之為阿柴虜。
慕璝任酋長之時,魏勢力逐漸擴張至甘肅北部,慕璝于是與之相通,擒獲在甘肅東部平涼(甘肅華亭)的赫連定獻給魏。
但魏未賞其功,導緻慕璝與其子慕利延對魏抱以反抗态度。
洮水流域與西方青海相連,其境内為廣闊而一望無際的黃沙,作為西藏系氐羌族的住地而為人所知。
據說這些部族生性怯弱,吐谷渾支配他們,若為強大外國所攻擊,則立即越過黃沙向西逃遁,因而對其發動征伐并非易事。
慕利延一度被太武帝所攻,于是逃亡西北天山南路的于阗,而免于魏軍追擊,後再次返回故土,或與南朝或與北朝通款,而得以長保其位。
魏已滅赫連氏。
其後先鋒進軍東北,讨滅盤踞和龍城的北燕馮氏。
當時馮跋之弟馮宏在位,支配遼河東西的同時,與高句麗保持密切關系。
魏方面,自太宗時代便嘗試征伐北燕,今世祖勢力逐漸向此國施以強壓,馮宏部下多人勸其歸附于魏以保其位。
馮宏不為所動,後終被魏所迫而逃亡高句麗。
其時,高句麗首都平壤發生不可思議的現象。
狼夜間繞城群嗥終年,又城西老鼠成群連成數裡,向西而行,若遇水,則排頭者嘴銜馬糞,後者咬其尾,以此渡河。
總之,馮宏流亡高句麗後,不久高句麗應魏的要求将其殺害。
和龍淪陷,其時太延二年(436年)。
和龍淪陷之後,北中國殘存之國僅剩甘肅姑臧沮渠氏。
如前章所述,河西即甘肅北部中心之涼州姑臧在呂氏滅亡後,為秃發氏、乞伏氏所占領,後沮渠蒙遜将其合并,立北涼國。
姑臧的富強不言而喻。
據傳,苻堅聽聞姑臧富強,于是派猛将呂光前往。
但北魏可能不知其情況。
恰好和龍淪陷之時,北涼方面蒙遜死,其子沮渠牧犍在位,就是否應征伐北涼,魏朝廷中議論紛紛。
據《魏書·崔浩傳》記載,當時居尚書之位的古弼、李順等人與武将奚斤都認為不應讨伐沮渠。
其理由是,自平城進軍姑臧,需渡過流經赫連氏統萬城邊最終注入黃河的溫圉水(無定河),并向西進軍,道路艱險。
且姑臧城南有高聳的天梯山,冬有積雪丈餘,春夏之時,其雪消融成川,住民引之灌溉。
若聞大軍到來,則他們必然截斷水渠,如此一來,全部軍将馬上渴死。
又離姑臧百裡許,土地幹枯,而無一草木,非駐軍之處。
但崔浩援引《漢書》記載加以反駁。
《漢書》有雲,&ldquo涼州之畜,為天下饒&rdquo,又漢在此置郡縣,若無水草,何以立郡縣?且漢時此地數百萬頃田地皆得灌溉,僅靠雪融之水無法滋養如此廣闊田地,因此其地必然大河洋洋。
世祖聽取崔浩之言,讨伐沮渠氏。
北涼主牧犍投降,其同族逃往天山北路高昌,後被蠕蠕所滅。
世祖取姑臧之後,向太子寫信稱,姑臧城東西門外有泉水湧出,在城北合流而成一大河,河外有溝渠多條,都流入沙漠之中。
總之,北魏取姑臧後,完全統一北中國。
五胡擾亂的餘勢至此結束。
其時太延五年(439年)。
如上所述,世祖太武帝完成北中國統一。
現簡述魏在世祖之前對北狄所采取的處置,以結束此節内容。
如第二章所述,東漢之時,鮮卑族一度奪取匈奴故地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
前述拓跋部傳說中也确有其事。
但其究竟領有何處尚不明了,至少拓跋部初現于中國史書之時,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尚被高車族所占領。
高車是&ldquo丁零&rdquo&ldquo狄曆&rdquo&ldquo敕勒&rdquo等文字所表示的種族中的一個部族,因使用的車輪高大且輻數衆多而得名。
此部族中流傳狼的傳說。
據《魏書》記載,匈奴某單于産二女,容姿甚美,部人皆以為神。
單于不欲二女出嫁,欲奉與天,于是在北方無人之地作高台,令二女栖于台上,祈求上天遣使迎之。
三年過後,其母欲迎還二女,單于不許。
一年後,一匹老狼守台嗥呼,在台下挖穴而不去。
妹見狼,以為神物,于是下台。
姊欲攔之而不得,妹遂成狼妻,為狼産子,之後子孫繁衍,于是有高車部。
後之突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皆有狼之傳說,即中國人所謂的狼種。
高車傳說應是其前身。
被視為與此部族同種的丁零,其名出現于東漢,可确定在匈奴西北。
三國魏之時可見&ldquo北丁令&rdquo&ldquo西丁令&rdquo之名。
要而言之,它應是廣泛分布于從阿爾泰山北部、塞米巴拉金斯克東南部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種族。
唐杜佑《通典》将高車分類為北狄,丁零分類為西戎,應該是沿襲《魏書》将高車族分類為北狄,但事實上,阿爾泰山的北方或為西戎,或為北狄,并無一定标準。
但從地勢而言,發源于阿爾泰山北麓的水流一為色楞格河,注入貝加爾湖,二為額爾齊斯河或葉尼塞河,北流西伯利亞,可将之視為北方,将之與注入鹹海的天山北路諸水系區分開來,似乎較為妥當。
總之,散布在阿爾泰山北方之高車族繼匈奴、鮮卑之後占據杭愛山所包圍的外蒙古中心地。
如此一來,他們屢次攻擊散布在陰山山脈之鮮卑各部,拓跋部常與之
而比慕容部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部族其實是拓跋部。
此部族的曆史,《魏書》及《北史》記載極為詳細,但二者多有後世加以文飾之處,筆者取舍後叙述其梗概。
《魏書》《北史》都稱,拓跋部原本無記錄,是靠口口相傳才得以書寫其曆史。
究竟哪些部分是口口相傳尚不清楚。
拓跋部初建北魏之時,太祖道武帝拓跋珪追谥了其祖先二十八帝。
他們的廟号、名諱、譜系今皆記載于史書中,其中有二字名者與一字名者。
王鳴盛将一字名者視為虛構的存在,認為二字名者方合史實。
現根據其觀點進行考證。
首先,古時有宣帝推寅,記載有雲: 南遷大澤,方千餘裡,厥土昏冥沮洳,謀更南徙。
之後,有位一字名的獻帝鄰。
其記事有雲: 時有神人,言此土荒遐,宜徙建都邑。
獻帝年紀太大,難以實行神人之啟示,于是讓其子聖武帝诘汾實行。
其記事有雲: 命南移,山谷高深,九難八阻,于是欲止。
有神獸似馬,其聲類牛,導引曆年乃出,始居匈奴故地。
但《北史》之中,出遷移之策者為宣、獻二帝,因而時人并号為推寅。
推寅為鑽研之意。
根據此說明,推寅為号,鑽研之人即為賢人。
本紀中将宣帝推寅、獻帝鄰分為二人,其時代亦相隔數代。
此應為本紀之誤。
分别系于宣、獻二帝的遷移故事本來應該是一個。
如此一來,則有關遷移的傳說,是拓跋部族固有,還是廣泛流傳于鮮卑族,無法輕易判斷。
關于迷失于深山大澤,後出匈奴故地的诘汾,有以下傳說: 嘗田于山澤,欻見辎軿自天而下,既至,見美婦人自稱天女,受命相偶。
旦日請還,期年周時複會于此,言終而别。
及期,帝至先田處,果見天女,以所生男授帝曰:&ldquo此君之子也,當世為帝王。
&rdquo語訖而去。
此天女與诘汾之子就是神元皇帝力微。
拓跋部初見于中國史書即自此人始,拓跋部也始有紀年。
诘汾的傳說,或許是拓跋部的強力酋長力微的故事之衍化,但内容當然僅僅隻是在北方民族中廣泛流行的傳說的一個變形。
關于拓跋部酋長力微,《魏書》《北史》稱&ldquo元年,歲在庚子&rdquo。
這表示拓跋部紀年的開始。
錢大昕認為庚子之年為魏文帝受漢禅讓的黃初元年(220年)。
大概拓跋氏以魏為國号,因而将其紀年之始設在三國曹魏受命之年。
當然這是後世的追記。
依《晉書·衛瓘傳》,晉武帝之時,衛瓘為幽州刺史,其東有務桓,西有力微,共為邊害。
衛瓘令此二虜相争,後務桓投降,力微憂郁而死。
參照《北史》本紀,《晉書》的務桓即《北史》中的烏桓王庫賢,收衛瓘賄賂而害力微。
根據此等記載可知,北京西方有拓跋部酋長力微,受晉壓迫,最後死去。
力微死後,據《北史》記載,拓跋部大體分為三部。
力微之子祿官據上谷之北、濡源之西為根據地,即今直隸北邊獨石口外之東部地區。
文帝長子猗?則在參合陂之北(山西大同府東北陽高鎮)。
猗?之弟猗盧身居盛樂故城(山西北邊托克托西北)。
其時,西晉&ldquo八王之亂&rdquo正烈,匈奴劉淵公然糾合蠻族,欲在中原稱帝。
晉司馬騰在山西太原為匈奴所苦,于是向參合陂之拓跋猗?求救。
此前,衛瓘部将衛操率其同族十數人進入拓跋部,勸猗?及猗盧招撫漢人,漢人寄身于拓跋部者日漸增多,于是他們說服猗?與晉結盟共抗匈奴。
因此,司馬騰求救之時,猗?立刻答應,進入晉陽城。
此事在《魏書·衛操傳》的大邗城南之碑中有詳細記載(大邗城似謂盛樂)。
猗?以其功受晉賜大單于的金印。
其後猗?死,猗盧統一三部。
其時,晉名将劉琨受匈奴劉淵攻擊,孤軍困于晉陽,猗盧施以援助,作為報酬,向劉琨索取今山西内外長城中間的土地,即大同府、朔平府等地。
劉答應了,猗盧于是率其部族十萬家移住此地,修繕平城(大同)定為南都,以盛樂為北都,以二部大人統領。
對外則破匈奴,被當時僅僅殘存于長安的晉室封為代王。
如此一來,猗盧采用漢族文明,頗立法制以統制部下,深得漢族信賴,但與此同時也招緻部人的怨恨,内亂終于爆發。
猗盧被其子六修所殺。
此内亂相當殘酷,《衛操傳》記載,拓跋部舊人與新附的漢族、烏桓人之間猜疑極深,互相誅戮,新附人民不得安生,跟随衛操之子衛雄從大同撤退者達數萬家,他們都歸附于晉将劉琨。
劉琨得此勢力後向匈奴發起戰争,終緻敗亡之禍。
于是,拓跋部直接與匈奴勢力相接,後來被後趙石勒勇将石虎所攻,拓跋部在雁門抵禦,遭遇大敗,結果拓跋部不得已從大同撤退。
拓跋部酋長纥那遷徙至部族舊根據地張家口邊的大甯,後派遣使者至石勒處,完全臣服于後趙。
猗盧一度在大同統一部族,稍立法制,意圖建立統一國家,後内亂爆發,其身被殺,部族各返舊地,代表諸部的酋長或在大甯,或在東木根山(《讀史方輿紀要》雲大同府北),或在盛樂。
此時,在中國中原,後趙已亡,前燕慕容氏得勢,拓跋部常送人質至前燕表示服從之意。
拓跋什翼犍(昭成帝)原本作為人質身處慕容燕之下,娶慕容之女,後被國人迎回,據盛樂,獲部族代表者的地位。
他曾讨滅據匈奴故地鄂爾渾河上遊的高車族,深得部人信賴。
恰逢中原方面前秦苻堅勢力迅速增強,滅慕容燕,先鋒劍指與燕關系甚深的什翼犍。
什翼犍不敵,大敗,于是率國人逃遁至陰山之北。
高車雜部一齊叛亂,攻擊拓跋部,什翼犍趁苻堅之軍撤退時,再次返回盛樂根據地。
此時,拓跋部命運完全陷入險境,因漢人燕鳳巧妙在中間調停,苻堅決意保存拓跋部,但其始終采取壓制拓跋部勢力的方針,以被看作匈奴部類的酋長鐵弗劉衛辰為西部大人,令其統領黃河在沙漠中南折處以西諸部族,又任命劉庫仁為東部大人,居于大同,統領黃河以東,山西、直隸北邊的諸部族。
《資治通鑒》以劉庫仁為匈奴族,恐怕有誤,實際上應是鮮卑族獨孤部酋長。
鐵弗部常與拓跋部相争,獨孤部與之相反,與拓跋部保持良好關系。
此外,苻堅将什翼犍的長子窟咄帶在身邊撫育,施與恩情,計劃以後扶植他為酋長。
但苻堅征伐江南之東晉失敗之後,國内統一完全崩壞,其勢力已不及山西北邊,東部大人劉庫仁開始同拓跋部人串通,擁立拓跋珪作為部族代表。
拓跋部得勢,正是因為此人。
北魏的興隆 拓跋珪受到以劉庫仁為主的鮮卑部人歡迎而據大同,且被認定為諸部屬之王,于是立國号為魏,定年号為登國。
其時386年。
立國号的記載是否為事實存疑。
但當年拓跋珪不得不再次逃至陰山以北。
事情經過如下: 前秦苻堅南伐失敗之後,其勢力完全瓦解,一時間被苻堅所滅而伏于其下的鮮卑慕容部再次複活,慕容垂在直隸西部中山獨立,建立後燕,慕容永在山西長子建立西燕。
慕容永被苻堅撫養成人,他企圖誘導并擁立同在苻堅之下的拓跋什翼鍵長子窟咄,擴張勢力至山西北方。
而最為支持北魏拓跋珪的劉庫仁,其子劉顯叛父,欲借慕容永的援助對抗拓跋珪。
拓跋珪被形勢所逼,逃至陰山之北,借助此地鮮卑諸族勢力抗擊敵人。
同時,向與慕容永對立的慕容垂求助。
但此時,依附的諸部族酋長中,多人放棄北魏,越過黃河向西方的劉衛辰尋求保護。
這對北魏而言實屬危機。
拓跋珪從陰山之北,沿陰山北麓向東方潛行,出牛川。
《魏書》本紀記載,牛川在于延水之南,即今日桑幹河支流東洋河流域,與山西陽高之北的參合陂同為部族會合之地。
自牛川南下出高柳(陽高鎮),在此與慕容垂所派援軍會合,後破窟咄,迫其逃亡至劉衛辰處,随後窟咄被殺。
翌年破劉顯,暫時脫離險境。
此後,拓跋珪忙于東西内蒙古諸部平定之事。
他東臨甯川、赤城、濡源,後圍松漠,讨庫莫奚,渡弱落水。
甯川,依楊守敬《水經注圖》,為流經今直隸北邊萬全縣的東洋河支流。
赤城則在直隸獨石口南。
濡源即灤河上遊上都河之源。
松漠當在多倫諾爾、巴林之間,弱落為饒樂即遼河的支流老哈河。
拓跋珪又向西讨伐内蒙古西部烏拉特旗地區的解如部、叱突鄰部等,最後征伐高車族,達鹿渾海。
依丁謙氏觀點,鹿渾海為科布多之西南博洛泉托海(布倫托海)。
拓跋珪或破蠕蠕于大碛之南的床山下。
魏源《遊牧記》認為此山為烏拉特旗西北一百八十裡的席勒山。
北魏勢力漸次擴張至東西内蒙古,随之與黃河以西陝甘邊外的匈奴劉衛辰爆發大規模沖突。
劉衛辰的根據地在悅跋城,即今日陝西北部榆林府塞外、河套之地。
他據之統轄黃河至陰山、陽山的各蠻族。
北魏勢力延伸至西北,終與之發生沖突。
當時兵力方面劉衛辰占優,但魏軍大勝,拓跋珪于是渡過黃河,橫跨河套,直接攻陷悅跋城,殺劉衛辰。
但此勝不久,北魏就與更強大的慕容垂軍開戰了。
起初拓跋珪與慕容垂同盟共抗慕容永。
之後,北魏勢力延伸至東西内蒙古,與此同時,在慕容垂的勢力範圍直隸北部雙方發生小沖突。
劉衛辰滅亡,其子赫連勃勃逃離悅跋城,投身今日甘肅省北部甯夏地區的匈奴部屬之中,糾合勢力意欲抗魏。
當時慕容垂平定慕容永,取山西,正欲乘勢讨滅北魏。
395年,慕容垂派長子慕容寶從山西直逼魏。
其時,魏未采取截擊策略,反而攜全部部落、畜産退至河套。
慕容寶追擊,意圖在黃河之北迂回,渡河而入河套之地,大備戰具,但其内部未充分統一,多人主張退卻,慕容寶于是順應其要求。
但燕軍輕視敵軍,未做充分戰備,遭魏軍襲擊,在參合陂大敗。
慕容垂得此敗報後大怒,親率大軍複仇,取近道直襲平城(大同),殺魏守将,拓跋珪甚為懼怕,再次逃亡陰山之北。
幸好慕容垂年老罹病死于軍中,燕軍内部不統一的弊病暴露,各方面均為魏軍所破,攻守之勢轉換。
自此,魏軍勢力逐漸越過長城進擊中國内地。
同時,仕魏漢人許謙等上疏建議拓跋珪即天子位。
魏建天子旌旗乃是自此開始。
翌年,為讨伐慕容垂的繼承者&mdash&mdash身居中山的慕容寶,拓跋珪大舉南下,一鼓作氣奪太原,将軍隊一分為二,其一南下直隸平原,其二進擊薊城(即北京)。
慕容寶在巨鹿(直隸晉州)柏肆塢抵禦南下主力魏軍失利,死于亂軍之中。
如此一來,拓跋珪入中山,巡邺城而置行台,戰後處置完成後,歸返平城。
此時,仕于後燕的漢族名流張衮、崔宏等人都輔佐拓跋氏參劃大政,經營新都城,立社稷,頒布法令,重新定國号為魏。
北魏在名義和實際上君臨中原,實始于此。
其時天興元年(398年)。
其後北魏專心經營都城,拓跋珪年年巡狩東部内蒙古,綏撫當地部帥,西北尉遲部等進而歸魏,北魏勢力逐漸穩固。
天賜六年(409年),拓跋珪死。
其廟号為太祖,谥号道武帝。
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繼承其後。
明元帝執政之時,大規模新修長城,東起直隸邊外獨石口之北,通山西歸化城,及至黃河北,如此一來,北魏作為漢族統治者對外蒙古的蠻族設定明确界限。
此時,北中國形勢究竟如何? 北部中國諸省之中,山西、直隸等大部分已歸附北魏勢力,與之交界的地方,東北直隸北邊和龍城(朝陽府)仍有後燕勢力,後來漢人馮跋奪之,立北燕國。
東南有慕容垂同族慕容德在山東廣固建立南燕。
其西陝西渭水流域有後秦姚苌之子姚興。
其北有赫連勃勃雄視。
赫連勃勃被北魏攻打之時,憑後秦主姚興的支持維持其勢力,後來卻與姚興反目,屢次進寇陝西内部,漸而犯其北部。
非但如此,還向東北擴張勢力,收複被北魏所奪的祖先根據地悅跋城,築統萬城。
原來進擾北部中國的五胡中,匈奴與羯被視為最無人性,赫連勃勃尤其如此。
《晉書》載記詳細記載築統萬城之事:擔當工事者名叫叱幹阿利,蒸土作城,若其土松軟,可用錐刺入一寸,則當場斬殺工人,将被殺工人的屍體混入土中用以築城。
又制造各種武器,其實物,若箭不能射穿甲,則殺制弓人;若箭射穿甲,則殺制铠人。
又鑄百煉鋼刀,銘文謂之&ldquo大夏龍雀&rdquo。
大夏為赫連所立的國号。
統萬城以其堅不可摧而聞名于世。
《魏書》如是記載: 其堅可以砺刀斧。
台榭高大,飛閣相連,皆雕镂圖畫,被以绮繡,飾以丹青,窮極文采。
赫連氏可謂北魏的勁敵。
但使北中國形勢産生變化之事此時忽然在南方發生。
宋高祖劉裕實行北伐,一氣滅掉占據山東廣固的南燕,又入陝西,生擒後秦姚興之子姚泓,滅其國。
當時魏太宗與赫連勃勃皆主動避免與南軍交鋒。
但劉裕手下留鎮長安的将領不久後發生内讧,赫連勃勃趁機攻取長安,北魏進至洛陽,如此一來北中國呈現北魏與夏兩大勢力争雄的形勢。
期間,太宗拓跋嗣去世,世祖拓跋焘新立,即著名的太武帝。
拓跋焘即位之時,南朝正是宋文帝的元嘉太平時代。
北朝與南朝的交涉如上篇所述。
從北魏立場來看,拓跋焘謀士崔浩的方針為努力與南朝修好,以統一北中國為北魏使命。
戰争首先與赫連氏展開。
當時赫連勃勃已死,其子赫連昌在統萬城即夏主之位,内部發生叛亂,陝西一帶為此陷入極端混亂。
世祖拓跋焘趁機攻打統萬城,并令其他部将襲擊長安。
世祖先鋒率先在統萬附近取得勝績,世祖乘勢率三萬大軍一舉逼至統萬城下。
他使用奇襲戰法,無需準備攻城器具與步兵,專以突騎發起進攻,其部下軍将多為之憂懼。
而他想誘敵至城外,決戰郊野,結果計劃大獲成功,赫連昌大敗,逃至渭水上遊上邽(甘肅省秦州)。
世祖乘勝追擊将其擒獲。
始光四年(427年),魏取統萬城。
赫連昌被擒之後,其弟赫連定繼續抗魏,最終被吐谷渾酋長慕璝所殺。
據稱,吐谷渾與鮮卑慕容部原出自同一系統。
一般認為吐谷渾祖先涉歸系慕容廆的庶兄,其率部落七百戶從遼河上源越過興安嶺,沿陰山山脈西進,最終定居于甘肅省西南河州(當時稱枹罕)之地,在黃河支流洮水流域逐水草、遷廬帳而居,以肉酪作食糧,西北諸族稱之為阿柴虜。
慕璝任酋長之時,魏勢力逐漸擴張至甘肅北部,慕璝于是與之相通,擒獲在甘肅東部平涼(甘肅華亭)的赫連定獻給魏。
但魏未賞其功,導緻慕璝與其子慕利延對魏抱以反抗态度。
洮水流域與西方青海相連,其境内為廣闊而一望無際的黃沙,作為西藏系氐羌族的住地而為人所知。
據說這些部族生性怯弱,吐谷渾支配他們,若為強大外國所攻擊,則立即越過黃沙向西逃遁,因而對其發動征伐并非易事。
慕利延一度被太武帝所攻,于是逃亡西北天山南路的于阗,而免于魏軍追擊,後再次返回故土,或與南朝或與北朝通款,而得以長保其位。
魏已滅赫連氏。
其後先鋒進軍東北,讨滅盤踞和龍城的北燕馮氏。
當時馮跋之弟馮宏在位,支配遼河東西的同時,與高句麗保持密切關系。
魏方面,自太宗時代便嘗試征伐北燕,今世祖勢力逐漸向此國施以強壓,馮宏部下多人勸其歸附于魏以保其位。
馮宏不為所動,後終被魏所迫而逃亡高句麗。
其時,高句麗首都平壤發生不可思議的現象。
狼夜間繞城群嗥終年,又城西老鼠成群連成數裡,向西而行,若遇水,則排頭者嘴銜馬糞,後者咬其尾,以此渡河。
總之,馮宏流亡高句麗後,不久高句麗應魏的要求将其殺害。
和龍淪陷,其時太延二年(436年)。
和龍淪陷之後,北中國殘存之國僅剩甘肅姑臧沮渠氏。
如前章所述,河西即甘肅北部中心之涼州姑臧在呂氏滅亡後,為秃發氏、乞伏氏所占領,後沮渠蒙遜将其合并,立北涼國。
姑臧的富強不言而喻。
據傳,苻堅聽聞姑臧富強,于是派猛将呂光前往。
但北魏可能不知其情況。
恰好和龍淪陷之時,北涼方面蒙遜死,其子沮渠牧犍在位,就是否應征伐北涼,魏朝廷中議論紛紛。
據《魏書·崔浩傳》記載,當時居尚書之位的古弼、李順等人與武将奚斤都認為不應讨伐沮渠。
其理由是,自平城進軍姑臧,需渡過流經赫連氏統萬城邊最終注入黃河的溫圉水(無定河),并向西進軍,道路艱險。
且姑臧城南有高聳的天梯山,冬有積雪丈餘,春夏之時,其雪消融成川,住民引之灌溉。
若聞大軍到來,則他們必然截斷水渠,如此一來,全部軍将馬上渴死。
又離姑臧百裡許,土地幹枯,而無一草木,非駐軍之處。
但崔浩援引《漢書》記載加以反駁。
《漢書》有雲,&ldquo涼州之畜,為天下饒&rdquo,又漢在此置郡縣,若無水草,何以立郡縣?且漢時此地數百萬頃田地皆得灌溉,僅靠雪融之水無法滋養如此廣闊田地,因此其地必然大河洋洋。
世祖聽取崔浩之言,讨伐沮渠氏。
北涼主牧犍投降,其同族逃往天山北路高昌,後被蠕蠕所滅。
世祖取姑臧之後,向太子寫信稱,姑臧城東西門外有泉水湧出,在城北合流而成一大河,河外有溝渠多條,都流入沙漠之中。
總之,北魏取姑臧後,完全統一北中國。
五胡擾亂的餘勢至此結束。
其時太延五年(439年)。
如上所述,世祖太武帝完成北中國統一。
現簡述魏在世祖之前對北狄所采取的處置,以結束此節内容。
如第二章所述,東漢之時,鮮卑族一度奪取匈奴故地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
前述拓跋部傳說中也确有其事。
但其究竟領有何處尚不明了,至少拓跋部初現于中國史書之時,鄂爾渾河、土拉河流域尚被高車族所占領。
高車是&ldquo丁零&rdquo&ldquo狄曆&rdquo&ldquo敕勒&rdquo等文字所表示的種族中的一個部族,因使用的車輪高大且輻數衆多而得名。
此部族中流傳狼的傳說。
據《魏書》記載,匈奴某單于産二女,容姿甚美,部人皆以為神。
單于不欲二女出嫁,欲奉與天,于是在北方無人之地作高台,令二女栖于台上,祈求上天遣使迎之。
三年過後,其母欲迎還二女,單于不許。
一年後,一匹老狼守台嗥呼,在台下挖穴而不去。
妹見狼,以為神物,于是下台。
姊欲攔之而不得,妹遂成狼妻,為狼産子,之後子孫繁衍,于是有高車部。
後之突厥、建立元朝的蒙古族皆有狼之傳說,即中國人所謂的狼種。
高車傳說應是其前身。
被視為與此部族同種的丁零,其名出現于東漢,可确定在匈奴西北。
三國魏之時可見&ldquo北丁令&rdquo&ldquo西丁令&rdquo之名。
要而言之,它應是廣泛分布于從阿爾泰山北部、塞米巴拉金斯克東南部到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種族。
唐杜佑《通典》将高車分類為北狄,丁零分類為西戎,應該是沿襲《魏書》将高車族分類為北狄,但事實上,阿爾泰山的北方或為西戎,或為北狄,并無一定标準。
但從地勢而言,發源于阿爾泰山北麓的水流一為色楞格河,注入貝加爾湖,二為額爾齊斯河或葉尼塞河,北流西伯利亞,可将之視為北方,将之與注入鹹海的天山北路諸水系區分開來,似乎較為妥當。
總之,散布在阿爾泰山北方之高車族繼匈奴、鮮卑之後占據杭愛山所包圍的外蒙古中心地。
如此一來,他們屢次攻擊散布在陰山山脈之鮮卑各部,拓跋部常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