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北朝時代——南朝
關燈
小
中
大
劉宋全盛期
唐初史家李延壽著有《南北史》,其中《南史》上起劉宋永初元年(420年),下訖陳祯明三年(589年),即宋、齊、梁、陳四代,計170年;《北史》上起北魏登國元年(386年),下訖隋義甯二年(618年),即北魏、西魏、北周、隋及東魏、北齊,計233年(據自序,年表則别有同異)。
李延壽繼承父親遺志,不滿當時既存的各朝曆史(例如北魏《魏書》、劉宋《宋書》等)均以自身為正統,而将對方視作夷狄,認為事實上應視為南北兩朝廷,于是著《南北史》。
大概因中國自秦漢以來,大一統帝國誕生,受此薰陶,中國精神之中嚴格地存在全國隻有一王統治的信條。
但東漢滅亡後,中國見證了魏蜀吳三國分立。
晉陳壽著《三國志》時,承認此事實,認為三國天子都是正當的天子。
此時,三國各朝均在漢族王室統治之下,因此未引起嚴重問題。
西晉統一後不久,外族匈奴人公然在山西稱帝,後滅亡西晉。
之後五胡在中原稱王,東晉僅剩江淮地區可試圖與之抗衡。
尊奉東晉的漢族心中仍抱有不日即将蠻族逐出中原的希望,但事實上,北方前秦苻堅統治的時代,反而呈北方壓制南方的态勢。
此時,東晉學者習鑿齒擔憂東晉式微,于是主張晉王室無論如何衰弱,理論上都是正統王室。
為此,他還發明一種獨斷論,即中國雖然曾經三國分立,但其中必有正統王室,即蜀。
蜀之始祖劉備是漢朝宗室,從血統關系可知蜀是漢的延續。
晉滅蜀。
蜀滅亡之時,事實上意味漢已滅亡,從此點而言,晉可謂直接繼承統一天下多年的漢王室。
因而,堂堂晉王室絕不輕易滅亡。
就勢力範圍而言,三國之中屬蜀最為狹小。
但習鑿齒不顧實力差距,認定蜀為正統,完全是出于譜系正當的考量。
若以譜系為标準,則北中國五胡的王者不可能是正當朝廷。
尤其五胡擾亂中原之時,諸蠻族朝廷的存在皆極為短暫,事實上,也沒有必要認定它們為正統朝廷。
但不久北中國在拓跋鮮卑的北魏時期逐漸走向穩固統一,南方東晉滅亡,宋取而代之,事實上呈現南北對立的狀态。
此時,中國雖仍堅持一王主義,但形式上,北稱南為島夷,南稱北為索虜,在國内下達的文書中明确提及對方時,互相使用蠻夷的稱号,由此可見,史上的記載難免失之偏頗。
李延壽着眼事實,打破偏見,為公平叙述而著述《南北史》,筆者随其例,認為東晉滅亡至隋統一為南北朝對立的時代。
但李延壽之《南北史》中包含隋,筆者認為隋應該除外。
這大概是由于隋至唐初的曆史事象中存在一以貫之的主流,因此可将之與南北對立期截然分開。
而在南北對立期,南北雙方的曆史現象清晰地呈現不同之處,叙述之時,與其按照年代,倒不如分南北二章進行分說。
筆者先述南朝,後叙北朝。
如前章所述,劉裕滅桓玄,平盧循,讨南燕,取山東地區,更在長安擒姚泓,送至建康。
其中,克複長安之功遠遠淩駕于桓溫之上,奉戴晉室的漢族以此為榮,自不待言。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劉裕在長安大宴群臣,安帝得知此事後,立即封劉裕為宋王,其诏書一節曰: 公命世撫運,闡曜威靈,内研諸侯之慮,外緻上天之罰。
故能倉兕甫訓,則許、鄭風偃;钲钺未指,則瀍、洛霧披。
俾舊阙元陽,複集萬國之轸,東京父老,重睹司隸之章。
俾朕負扆高拱,而保大洪烈。
劉裕的功績或足以受封王爵,但作為人臣獲封為王,依照慣例,不久之後将以禅讓形式被授與帝位。
據《通鑒》記載,勸安帝下此诏書之人是東晉名門出身的王弘。
他知曉劉裕之意,于是從戰場返回建康處理此事。
當時,劉裕心腹大臣劉穆之留守建康,卻不知此事,反被劉裕所壓迫,憂憤成疾後去世。
而據《南史》記載,劉裕知悉劉穆之死後,交代次子義真鎮守長安,火速南歸。
從其微辭之間可推知,劉裕南歸意在篡奪。
當時,劉裕雖然克複長安,但甘肅北部有匈奴沮渠蒙遜,陝西北部有赫連勃勃,至山西、直隸有鮮卑拓跋部構築最為牢固的地盤。
這些蠻族君主對劉裕攻取長安之後的行動高度警戒,等到劉裕南歸後,他們一緻認為劉裕無經營天下的遠志,其目的僅在篡奪東晉。
故劉裕奪東晉早已被江南預見,被劉裕所殺的将軍司馬秀芝曾上表安帝說劉裕&ldquo問鼎之迹日彰,人臣之禮頓缺&rdquo。
劉裕在克複長安後,不久即受東晉之讓,這可謂是既定事實。
但劉裕功業也有一污點。
當時,輔佐義真駐守長安的軍将中忽起内讧,赫連勃勃趁機攻打長安,晉軍大敗,義真勉強隻身逃脫,長安一時被異族奪取。
劉裕聽聞消息後,想即日就實行北伐,但被幕下之士谏止。
依勸谏之人鄭鮮之之言,當時建康腹地三吳平原已因北伐而疲态盡顯,若再次北伐,地方恐将發生叛亂。
如此情況下,不得已放棄長安,然而借《宋書》作者沈約之言,劉裕雖遇此一敗,但既已登上王位,則不可能再貶為臣下之列。
适逢安帝死,恭帝立,大臣傅亮提出禅讓之議,恭帝欣然取筆作文,對身邊左右說:&ldquo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将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rdquo沈約認為,禅讓之事始于三國魏奪漢室,此後晉以之代魏,二者皆用美名行篡奪之實。
宋受繼東晉王位,多少貼近禅讓的實際。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即位,大赦天下,被稱為宋武帝。
他作為軍将功業赫赫,曆數東晉之後南朝各代,亦罕有其匹。
而其作為統治者,又奠定南朝各代的穩固基礎。
《南史》中有一節記載如下: 自晉中興以來,朝綱弛紊,權門兼并,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産業。
桓玄頗欲厘改,竟不能行。
帝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禁止。
至是,會稽餘姚唐(《宋書》作&ldquo虞&rdquo,可随焉)亮複藏匿亡命千餘人。
帝誅亮。
東晉之患為權門不服統制,濫用勢力。
李延壽認為,桓玄也想作為改革者自我标榜,但未能充分實行改革。
筆者往前回溯,認為桓溫七條改革意見已成先驅。
但依據現存史料,兩桓事迹不甚明了,恐天下輿情不滿東晉寬縱的方針,認為必須進行某種改革。
而以武力為背景确立統制的一般政治行動外,作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維護地方安甯的政策,土斷法的實行值得注目。
此法發源于桓溫,因在東晉哀帝興甯二年(364年)三月庚戌實行,故得名&ldquo庚戌土斷&rdquo。
劉裕實行土斷之時,亦言及庚戌土斷,并據此大增朝廷财政。
但除此之外,桓溫土斷法并未流傳,現主要叙述劉裕之土斷法。
東晉末學者範甯曾對時政闡述意見,要點如下: (一)北中國紛亂,人民大量遷移江南,他們多少抱有返歸本鄉的想法,為此,雖身在江南,但仍然保留其本郡戶籍。
但實際上,移住江南已經數代,墳墓累累。
因此,作為江南人,接受其居住地官吏的支配理所當然。
即便如此仍未遷籍,原因不外乎北方移住者的私利私欲。
他們之中有些可役使他人的權勢人物,常常以思故鄉人情為由,拒不成為江南人,實際上成為江南人時,又不願接受地方官吏的統治,換言之,他們存有利己心。
而普通移住者方面,他們新成為江南人時,必然承受一定賦役,因而從其立場出發肯定反對。
但從國家角度而言,以上反對理由毫無意義。
因而需實行土斷法,課以租稅,治闾伍之法,對犯罪定下連帶關系。
(二)以團體形式從北方遷來的住民,以本郡或本縣之名,集體生活于江南。
但人們僅在名義上歸屬僑郡縣,實際相隔千裡或數百裡,在廣袤地域分散群居。
而為此等移住者特設的官吏較少,難以治理移民散布的廣大區域,治所隻可借荒屋辦公,也多有不便。
因此,統治困難,一旦征發兵役,人們自然逃避,變為盜賊,成地方禍亂之源。
因此人口少的郡縣必須合并。
(三)北方人在江南另立郡縣,自然導緻地方統制難立。
随之而來的是,戶籍不備,豪強恣意使役人民,令人民為之建造邸宅,耕作田土。
又豪強移動住地時,更令其私有兵民相随。
因此,有必要從嚴限制。
範甯認為需實行土斷法,将遷至江南的北人編入其定居的土地戶籍中,并且将僑置的北方郡縣省并,對豪強恣意使役人民的現象進行嚴格限制。
最後一條意見因劉裕确立中央統制,解決了部分問題,诏書之中亦可見相關改革之一端,但與之相比,土斷法與郡縣省并無疑是一大成功。
《宋書》本紀記載,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上表請求施行土斷,且以州為界,将其境内移住者并入州戶籍,此法施行之後,多數郡縣省并。
但《宋書·謝晦傳》中記載,義熙八年,謝晦已對揚、豫民戶實行土斷。
二者相差一年,究竟以誰為準?後劉裕登上帝位之時,北人之中,家世戶籍正确者方可真正認定為北人。
此舉雖有容忍北方貴族門閥、緩和土斷法之處,但卻樹立起重視氏族的南朝特色(參照外篇)。
劉裕在确立王室權威方面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必要時再加追述。
宋武帝最大的美德,是他以簡易樸素的生活作風,完全轉變東晉末期的奢侈風氣。
在此列舉一則有趣插話。
武帝之孫孝武帝曾拆除武帝生前起卧之陰室,新建玉燭殿。
當時,他與群臣共入武帝起居室,隻見床頭有土障,壁上挂葛燈籠與麻繩拂。
伴随孝武帝左右之侍中袁盛稱武帝儉素之德。
孝武不答,曰:&ldquo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
&rdquo宋王室之衰始于孝武,此插話恰恰說明了王室盛衰。
武帝死後,長子劉義符承襲帝位,次年即被廢,武帝愛子劉義真也被賜自盡。
計劃此陰謀者為徐羨之、傅亮二人,深得武帝信任的幾名大臣也參與協助。
表面理由為義符在父喪期間與左右親近者遊戲亂行,其被廢前日曾在華林園列肆,親自賣酒,完全是市人所為,且與左右操船作樂,當晚宿天淵池,寝于龍舟之中。
義真則與當時著名文人謝靈運、顔延之等追求享樂生活,義符之後,按順序當應由其繼承大統,但為保全王室,此等享樂主義者無奈被逼自殺。
義符遭廢之時,皇太後诏書有雲: 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災肆于悖詞,喜容表于在戚。
至乃征召樂府,鸠集伶官,優倡管弦,靡不備奏,珍羞甘膳,有加平日。
采擇媵禦,産子就宮,靦然無怍,醜聲四達。
及懿後(太皇太後)崩背,重加天罰,親與左右,執绋歌呼,推排梓宮,抃掌笑谑,&hellip&hellip居帝王之位,好皂隸之役,處萬乘之尊,悅厮養之事。
因違背家族道德而被廢的天子,在整個南朝為數頗多,大概已成為某種程式。
《宋略》作者裴子野論及宋王室内部教育不足的問題時表示: 古者人君養子,能言而師授之辭,能行而傅相之禮。
宋之教誨,雅異于斯,居中則任仆妾,處外則近趨走。
太子、皇子,有帥,有侍,是二職者,皆台皁也。
制其行止,授其法則,導達臧否,罔弗由之;言不及于禮義,識不達于今古,謹敕者能勸之以吝啬,狂愚者或誘之以兇慝。
雖有師傅,多以耆艾大夫為之;雖有友及文學,多以膏粱年少為之;具位而已,亦弗與遊。
幼王臨州,長史行事;宣傳教命,又有典簽;往往專恣,竊弄威權,是以本枝雖茂而端良甚寡。
嗣君沖幼,世繼奸回,雖惡物醜類,天然自出,然習則生常,其流遠矣。
降及太宗,舉天下而棄之,亦昵比之為也。
嗚呼!有國有家,其鑒之矣! 由此可見,宋王室已完全具備出産背德王子的條件,義符可視作最初的犧牲者。
但義真被迫自殺的理由尚不明了。
宋室本從武将崛起的家世,在唯門第論的當時,可謂出身卑賤。
司馬休之在彈劾武帝的表文中說:&ldquo自以地卑位重,荷恩崇大;乃以庶孽與德文嫡婚,緻茲非偶,實由威逼。
&rdquo罵其以寒微之身與王室通婚。
但宋室樂于與王謝等高門通婚,以提升王室價值,于是大方承認自家武将出身的事實。
但徐羨之、傅亮等權威都是武帝治下出身,且據《徐羨之傳》記載,徐羨之是沉默寡言的實幹家,與之相對,義真才氣煥發人所共知,相交的謝靈運等人,文事、風流皆冠絕一時,是東晉以來第一名門子弟。
因此,義真被逼自殺,明顯是徐、傅等人的私心所緻。
其實義符、義真是不過十九、十八歲的少年。
劉義符遭廢,武帝三子劉義隆被奉為繼大統者,就是文帝。
其即位後,論徐、傅二人之罪,将他們誅殺(《宋書·徐羨之傳》)。
總之,徐、傅之徒死後,武帝以來的實幹派倒台,名門子弟王華、王昙首、殷景仁等人取而代之,活躍在政治舞台,文治之風一時在社會中普及,被稱作&ldquo元嘉之治&rdquo的全盛時期出現。
宋文帝的為人從他對諸弟的親切态度就可見一斑。
其弟義恭赴任荊州刺史之時,他曾去信一封,信中一節曰: 汝一月日自用不可過三十萬,若能省此,益美。
西楚殷曠,常宜早起,接對賓侶。
園池堂觀,計無須改作。
凡訊獄前一二日,可取訊簿密與劉湛輩粗共詳論,慎無以喜怒加人,能擇善者從之,美自歸己。
不可專意自決,以矜獨斷之明也。
又其弟義季離任荊州刺史一職,文帝派義宣就任。
當時,還特意下诏: 師護(義季)以在西久,比表求還,出内左右,自是經國常理,亦何必其應于一往。
今欲聽許,以汝代之。
師護雖無殊績,潔己節用,通懷期物,不恣群下。
此信未易,&hellip&hellip在彼已有次第,為士庶所安,論者乃謂未議遷之,今之回換,更在欲為汝耳,汝與師護年時一輩,各有其美,物議亦互有少劣,若今向事脫一減之者,既于西夏,交有巨礙,遷代之譏,必歸責于吾矣。
前者勸說義恭,小到日常生活費用,大到勸說不可矜于獨斷之明;後者述說令義宣代義季完全出于個人私情,而非朝廷輿議,希望義宣深刻自我戒饬而不失聲譽。
诏書之體中,如此私情溢滿的文辭少見其類。
文帝的性格自然反射于政治。
《通鑒》元嘉三年(426年)之條中有雲: 華以王弘輔政,王昙首為上所親任,與己相埒,自謂力用不盡,每歎息曰:&ldquo宰相頓有數人,天下何由得治!&rdquo是時,宰相無常官,唯人主所與議論政事、委以機密者,皆宰相也,故華有是言。
亦有任侍中而不為宰相者;然尚書令仆、中書監令、侍中、侍郎、給事中,皆當時要官也。
華與劉湛、王昙首、殷景仁俱為侍中,風力局幹,冠冕一時。
上嘗與四人于合殿宴飲,甚悅。
既罷出,上目送良久,歎曰:&ldquo此四賢,一時之秀,同管喉唇,恐後世難繼也!&rdquo 上文中的人物都是名門子弟,名重一時。
王華雖感歎&ldquo宰相頓有數人&rdquo,但若非時望協力施行政治,豈能得元嘉之治? 廟堂之上,群賢和衷協力;地方之上,守宰以六年為任期,天下太平,因而不必更動。
《宋書·良吏傳》序文如下: 方内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
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系,吏無苟得。
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于時可免。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
政治上下融洽,風教之事則潤飾之。
《南史》本紀記載,元嘉十五年(438年)文帝先在北郊建儒學館,召處士雷次宗主持,翌年,立玄學、史學、文學三學,令何尚之、何承天、謝元居于各學,允許其聚集學徒,就學者人數衆多。
《南史》予以贊詞:&ldquo江左風俗,于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
&rdquo欲獨尊文學之人或稱四學難以并立,有亂體統。
若改變角度,以學為陶冶個人之具,則四學完全可各治其端而互不幹擾。
《南史》稱贊四學建立之後江左政化之美,言辭簡約,道理明晰。
《建康實錄》同樣記載此事,其文意似為《通鑒》所用,筆緻冗漫,難稱良史之體。
從内治而言,文帝堪稱卓越政治家,但其在外交方面存在完全失敗的曆史。
如前所述,劉宋武帝一度取得長安,不久後為赫連勃勃奪取。
廢帝劉義符時代,洛陽被鮮卑族拓跋氏所奪取,其後北魏勢力逐漸擴張至黃河以南。
文帝時代,北魏英主拓跋焘(太武帝)在位,他着手讨伐割據中國的各蠻族以統一北中國。
文帝即位之初,黃河南部地區已被北魏所奪取,宋常有收回失地的議論。
元嘉七年(430年),實行北伐,文帝親筆緻信北魏太武帝,稱黃河之南本為宋的舊土,理應歸宋,而對黃河之北,文帝無任何野心。
對此,太武帝回信稱,文帝出生之後,黃河之南已全為北魏領土。
其時,宋的北伐軍總帥劉義欣發布宣戰布告文,勸黃河之南人民歸順,其文辭偉麗,行動卻極為緩慢。
北魏方面,太武帝原本想對宋出動大軍,後聽取崔浩勸谏,将主力用于讨滅赫連勃勃勢力,對南軍隻是采取防禦。
即便如此,南軍依舊屢次被魏軍所破,總帥義欣被迫退回壽陽根據地。
文帝北伐計劃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有間接收獲。
例如,義欣退至壽陽後,全力經營此地。
據《通鑒》記載,當時壽陽地區土荒民散,城郭頹敗,盜賊橫行,義欣努力經營,治理壽陽之南的芍陂,大興田地灌溉,因此,壽陽成為宋的有力藩屏。
此外,何承天指出江蘇北部地區放任無序,于是建議在此地實行大規模移民,建城壁,耕田地,又向人民提供兵器,以維持地方秩序。
此提議是否曾實行,無明文記載,但可知宋已認識到應充分經營江淮之間。
其後,宋與北魏之間久未開戰。
恰逢北方有名為蓋吳者借佛教之名在北魏掀起叛亂,并向宋上表稱臣,請求援兵。
北魏太武帝以宋暗自支援蓋吳的事實為理由,讨滅蓋吳之後,又親自率兵侵略宋的領土。
當時,太武帝向文帝去信一封,其中一段如下: 頃關中蓋吳反逆,扇動隴右氐、羌,彼複使人就而誘勸之,丈夫遺以弓矢,婦人遺以環钏,是曹正欲谲诳取賂,豈有遠相順從。
為大丈夫之法,何不自來取之,而以貨詃引誘我邊民。
以下多有恫吓宋之文句。
不知此信是否是直接原因,總之文帝心中再起北伐之意,而當時王華、王昙首等人已死,徐湛之、江湛等人成為帝的親信,文治派全面支持文帝北伐,而擁兵鎮守一方的沈慶之等人則極力反對。
其間,北魏又向文帝去信一封。
曰: 彼年已五十,未嘗出戶,雖自力而來,如三歲嬰兒,與我鮮卑生長馬上者果如何哉! 挑戰書可謂極為露骨。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文帝下宣戰令。
為募集軍隊,宋已竭盡所能,但不幸北伐軍每戰皆敗,太武帝親自南下,行至建康城對岸瓜步,斬葦作筏,現出橫渡長江的氣勢。
建康城嚴陣以待,沿長江六七百裡間,舳舻相列,有人提議以此讨伐北軍,但無人同意,滿城都被危懼所籠罩。
然而,翌年正月,太武帝從瓜步撤退北歸。
至今無法詳知個中理由。
北軍在歸途中恣意掠奪殺人,遇壯丁當即斬殺,遇嬰兒則貫穿于槊上,盤舞以為戲。
此類記載屢屢被用于描寫後世蠻族的暴行。
此戰對北方而言,也算是不小打擊,南朝則因此邑裡蕭蕭,元嘉之政步入衰退期。
沈約評論文帝時,列舉其軍政無能的缺點,究其失敗,原因在于每次軍事行動都是中央發令,而未委任大将。
文帝自身也承認未傾聽一般輿論而斷然北伐,導緻重大失敗。
大概文帝與江、徐等文治派共謀大事正是其敗因所在。
宋的衰運 如上所述,宋文帝雖然晚年在外交方面存在失敗之處,但仍不失為聲譽甚高的君主。
但後來他死于長子劉劭之手,次子劉濬也在京城
李延壽繼承父親遺志,不滿當時既存的各朝曆史(例如北魏《魏書》、劉宋《宋書》等)均以自身為正統,而将對方視作夷狄,認為事實上應視為南北兩朝廷,于是著《南北史》。
大概因中國自秦漢以來,大一統帝國誕生,受此薰陶,中國精神之中嚴格地存在全國隻有一王統治的信條。
但東漢滅亡後,中國見證了魏蜀吳三國分立。
晉陳壽著《三國志》時,承認此事實,認為三國天子都是正當的天子。
此時,三國各朝均在漢族王室統治之下,因此未引起嚴重問題。
西晉統一後不久,外族匈奴人公然在山西稱帝,後滅亡西晉。
之後五胡在中原稱王,東晉僅剩江淮地區可試圖與之抗衡。
尊奉東晉的漢族心中仍抱有不日即将蠻族逐出中原的希望,但事實上,北方前秦苻堅統治的時代,反而呈北方壓制南方的态勢。
此時,東晉學者習鑿齒擔憂東晉式微,于是主張晉王室無論如何衰弱,理論上都是正統王室。
為此,他還發明一種獨斷論,即中國雖然曾經三國分立,但其中必有正統王室,即蜀。
蜀之始祖劉備是漢朝宗室,從血統關系可知蜀是漢的延續。
晉滅蜀。
蜀滅亡之時,事實上意味漢已滅亡,從此點而言,晉可謂直接繼承統一天下多年的漢王室。
因而,堂堂晉王室絕不輕易滅亡。
就勢力範圍而言,三國之中屬蜀最為狹小。
但習鑿齒不顧實力差距,認定蜀為正統,完全是出于譜系正當的考量。
若以譜系為标準,則北中國五胡的王者不可能是正當朝廷。
尤其五胡擾亂中原之時,諸蠻族朝廷的存在皆極為短暫,事實上,也沒有必要認定它們為正統朝廷。
但不久北中國在拓跋鮮卑的北魏時期逐漸走向穩固統一,南方東晉滅亡,宋取而代之,事實上呈現南北對立的狀态。
此時,中國雖仍堅持一王主義,但形式上,北稱南為島夷,南稱北為索虜,在國内下達的文書中明确提及對方時,互相使用蠻夷的稱号,由此可見,史上的記載難免失之偏頗。
李延壽着眼事實,打破偏見,為公平叙述而著述《南北史》,筆者随其例,認為東晉滅亡至隋統一為南北朝對立的時代。
但李延壽之《南北史》中包含隋,筆者認為隋應該除外。
這大概是由于隋至唐初的曆史事象中存在一以貫之的主流,因此可将之與南北對立期截然分開。
而在南北對立期,南北雙方的曆史現象清晰地呈現不同之處,叙述之時,與其按照年代,倒不如分南北二章進行分說。
筆者先述南朝,後叙北朝。
如前章所述,劉裕滅桓玄,平盧循,讨南燕,取山東地區,更在長安擒姚泓,送至建康。
其中,克複長安之功遠遠淩駕于桓溫之上,奉戴晉室的漢族以此為榮,自不待言。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劉裕在長安大宴群臣,安帝得知此事後,立即封劉裕為宋王,其诏書一節曰: 公命世撫運,闡曜威靈,内研諸侯之慮,外緻上天之罰。
故能倉兕甫訓,則許、鄭風偃;钲钺未指,則瀍、洛霧披。
俾舊阙元陽,複集萬國之轸,東京父老,重睹司隸之章。
俾朕負扆高拱,而保大洪烈。
劉裕的功績或足以受封王爵,但作為人臣獲封為王,依照慣例,不久之後将以禅讓形式被授與帝位。
據《通鑒》記載,勸安帝下此诏書之人是東晉名門出身的王弘。
他知曉劉裕之意,于是從戰場返回建康處理此事。
當時,劉裕心腹大臣劉穆之留守建康,卻不知此事,反被劉裕所壓迫,憂憤成疾後去世。
而據《南史》記載,劉裕知悉劉穆之死後,交代次子義真鎮守長安,火速南歸。
從其微辭之間可推知,劉裕南歸意在篡奪。
當時,劉裕雖然克複長安,但甘肅北部有匈奴沮渠蒙遜,陝西北部有赫連勃勃,至山西、直隸有鮮卑拓跋部構築最為牢固的地盤。
這些蠻族君主對劉裕攻取長安之後的行動高度警戒,等到劉裕南歸後,他們一緻認為劉裕無經營天下的遠志,其目的僅在篡奪東晉。
故劉裕奪東晉早已被江南預見,被劉裕所殺的将軍司馬秀芝曾上表安帝說劉裕&ldquo問鼎之迹日彰,人臣之禮頓缺&rdquo。
劉裕在克複長安後,不久即受東晉之讓,這可謂是既定事實。
但劉裕功業也有一污點。
當時,輔佐義真駐守長安的軍将中忽起内讧,赫連勃勃趁機攻打長安,晉軍大敗,義真勉強隻身逃脫,長安一時被異族奪取。
劉裕聽聞消息後,想即日就實行北伐,但被幕下之士谏止。
依勸谏之人鄭鮮之之言,當時建康腹地三吳平原已因北伐而疲态盡顯,若再次北伐,地方恐将發生叛亂。
如此情況下,不得已放棄長安,然而借《宋書》作者沈約之言,劉裕雖遇此一敗,但既已登上王位,則不可能再貶為臣下之列。
适逢安帝死,恭帝立,大臣傅亮提出禅讓之議,恭帝欣然取筆作文,對身邊左右說:&ldquo桓玄之時,天命已改,重為劉公所延,将二十載。
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rdquo沈約認為,禅讓之事始于三國魏奪漢室,此後晉以之代魏,二者皆用美名行篡奪之實。
宋受繼東晉王位,多少貼近禅讓的實際。
永初元年(420年),劉裕即位,大赦天下,被稱為宋武帝。
他作為軍将功業赫赫,曆數東晉之後南朝各代,亦罕有其匹。
而其作為統治者,又奠定南朝各代的穩固基礎。
《南史》中有一節記載如下: 自晉中興以來,朝綱弛紊,權門兼并,百姓流離,不得保其産業。
桓玄頗欲厘改,竟不能行。
帝既作輔,大示軌則,豪強肅然,遠近禁止。
至是,會稽餘姚唐(《宋書》作&ldquo虞&rdquo,可随焉)亮複藏匿亡命千餘人。
帝誅亮。
東晉之患為權門不服統制,濫用勢力。
李延壽認為,桓玄也想作為改革者自我标榜,但未能充分實行改革。
筆者往前回溯,認為桓溫七條改革意見已成先驅。
但依據現存史料,兩桓事迹不甚明了,恐天下輿情不滿東晉寬縱的方針,認為必須進行某種改革。
而以武力為背景确立統制的一般政治行動外,作為增加中央财政收入、維護地方安甯的政策,土斷法的實行值得注目。
此法發源于桓溫,因在東晉哀帝興甯二年(364年)三月庚戌實行,故得名&ldquo庚戌土斷&rdquo。
劉裕實行土斷之時,亦言及庚戌土斷,并據此大增朝廷财政。
但除此之外,桓溫土斷法并未流傳,現主要叙述劉裕之土斷法。
東晉末學者範甯曾對時政闡述意見,要點如下: (一)北中國紛亂,人民大量遷移江南,他們多少抱有返歸本鄉的想法,為此,雖身在江南,但仍然保留其本郡戶籍。
但實際上,移住江南已經數代,墳墓累累。
因此,作為江南人,接受其居住地官吏的支配理所當然。
即便如此仍未遷籍,原因不外乎北方移住者的私利私欲。
他們之中有些可役使他人的權勢人物,常常以思故鄉人情為由,拒不成為江南人,實際上成為江南人時,又不願接受地方官吏的統治,換言之,他們存有利己心。
而普通移住者方面,他們新成為江南人時,必然承受一定賦役,因而從其立場出發肯定反對。
但從國家角度而言,以上反對理由毫無意義。
因而需實行土斷法,課以租稅,治闾伍之法,對犯罪定下連帶關系。
(二)以團體形式從北方遷來的住民,以本郡或本縣之名,集體生活于江南。
但人們僅在名義上歸屬僑郡縣,實際相隔千裡或數百裡,在廣袤地域分散群居。
而為此等移住者特設的官吏較少,難以治理移民散布的廣大區域,治所隻可借荒屋辦公,也多有不便。
因此,統治困難,一旦征發兵役,人們自然逃避,變為盜賊,成地方禍亂之源。
因此人口少的郡縣必須合并。
(三)北方人在江南另立郡縣,自然導緻地方統制難立。
随之而來的是,戶籍不備,豪強恣意使役人民,令人民為之建造邸宅,耕作田土。
又豪強移動住地時,更令其私有兵民相随。
因此,有必要從嚴限制。
範甯認為需實行土斷法,将遷至江南的北人編入其定居的土地戶籍中,并且将僑置的北方郡縣省并,對豪強恣意使役人民的現象進行嚴格限制。
最後一條意見因劉裕确立中央統制,解決了部分問題,诏書之中亦可見相關改革之一端,但與之相比,土斷法與郡縣省并無疑是一大成功。
《宋書》本紀記載,東晉義熙九年(413年),劉裕上表請求施行土斷,且以州為界,将其境内移住者并入州戶籍,此法施行之後,多數郡縣省并。
但《宋書·謝晦傳》中記載,義熙八年,謝晦已對揚、豫民戶實行土斷。
二者相差一年,究竟以誰為準?後劉裕登上帝位之時,北人之中,家世戶籍正确者方可真正認定為北人。
此舉雖有容忍北方貴族門閥、緩和土斷法之處,但卻樹立起重視氏族的南朝特色(參照外篇)。
劉裕在确立王室權威方面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必要時再加追述。
宋武帝最大的美德,是他以簡易樸素的生活作風,完全轉變東晉末期的奢侈風氣。
在此列舉一則有趣插話。
武帝之孫孝武帝曾拆除武帝生前起卧之陰室,新建玉燭殿。
當時,他與群臣共入武帝起居室,隻見床頭有土障,壁上挂葛燈籠與麻繩拂。
伴随孝武帝左右之侍中袁盛稱武帝儉素之德。
孝武不答,曰:&ldquo田舍公得此,以為過矣。
&rdquo宋王室之衰始于孝武,此插話恰恰說明了王室盛衰。
武帝死後,長子劉義符承襲帝位,次年即被廢,武帝愛子劉義真也被賜自盡。
計劃此陰謀者為徐羨之、傅亮二人,深得武帝信任的幾名大臣也參與協助。
表面理由為義符在父喪期間與左右親近者遊戲亂行,其被廢前日曾在華林園列肆,親自賣酒,完全是市人所為,且與左右操船作樂,當晚宿天淵池,寝于龍舟之中。
義真則與當時著名文人謝靈運、顔延之等追求享樂生活,義符之後,按順序當應由其繼承大統,但為保全王室,此等享樂主義者無奈被逼自殺。
義符遭廢之時,皇太後诏書有雲: 大行在殡,宇内哀惶,幸災肆于悖詞,喜容表于在戚。
至乃征召樂府,鸠集伶官,優倡管弦,靡不備奏,珍羞甘膳,有加平日。
采擇媵禦,産子就宮,靦然無怍,醜聲四達。
及懿後(太皇太後)崩背,重加天罰,親與左右,執绋歌呼,推排梓宮,抃掌笑谑,&hellip&hellip居帝王之位,好皂隸之役,處萬乘之尊,悅厮養之事。
因違背家族道德而被廢的天子,在整個南朝為數頗多,大概已成為某種程式。
《宋略》作者裴子野論及宋王室内部教育不足的問題時表示: 古者人君養子,能言而師授之辭,能行而傅相之禮。
宋之教誨,雅異于斯,居中則任仆妾,處外則近趨走。
太子、皇子,有帥,有侍,是二職者,皆台皁也。
制其行止,授其法則,導達臧否,罔弗由之;言不及于禮義,識不達于今古,謹敕者能勸之以吝啬,狂愚者或誘之以兇慝。
雖有師傅,多以耆艾大夫為之;雖有友及文學,多以膏粱年少為之;具位而已,亦弗與遊。
幼王臨州,長史行事;宣傳教命,又有典簽;往往專恣,竊弄威權,是以本枝雖茂而端良甚寡。
嗣君沖幼,世繼奸回,雖惡物醜類,天然自出,然習則生常,其流遠矣。
降及太宗,舉天下而棄之,亦昵比之為也。
嗚呼!有國有家,其鑒之矣! 由此可見,宋王室已完全具備出産背德王子的條件,義符可視作最初的犧牲者。
但義真被迫自殺的理由尚不明了。
宋室本從武将崛起的家世,在唯門第論的當時,可謂出身卑賤。
司馬休之在彈劾武帝的表文中說:&ldquo自以地卑位重,荷恩崇大;乃以庶孽與德文嫡婚,緻茲非偶,實由威逼。
&rdquo罵其以寒微之身與王室通婚。
但宋室樂于與王謝等高門通婚,以提升王室價值,于是大方承認自家武将出身的事實。
但徐羨之、傅亮等權威都是武帝治下出身,且據《徐羨之傳》記載,徐羨之是沉默寡言的實幹家,與之相對,義真才氣煥發人所共知,相交的謝靈運等人,文事、風流皆冠絕一時,是東晉以來第一名門子弟。
因此,義真被逼自殺,明顯是徐、傅等人的私心所緻。
其實義符、義真是不過十九、十八歲的少年。
劉義符遭廢,武帝三子劉義隆被奉為繼大統者,就是文帝。
其即位後,論徐、傅二人之罪,将他們誅殺(《宋書·徐羨之傳》)。
總之,徐、傅之徒死後,武帝以來的實幹派倒台,名門子弟王華、王昙首、殷景仁等人取而代之,活躍在政治舞台,文治之風一時在社會中普及,被稱作&ldquo元嘉之治&rdquo的全盛時期出現。
宋文帝的為人從他對諸弟的親切态度就可見一斑。
其弟義恭赴任荊州刺史之時,他曾去信一封,信中一節曰: 汝一月日自用不可過三十萬,若能省此,益美。
西楚殷曠,常宜早起,接對賓侶。
園池堂觀,計無須改作。
凡訊獄前一二日,可取訊簿密與劉湛輩粗共詳論,慎無以喜怒加人,能擇善者從之,美自歸己。
不可專意自決,以矜獨斷之明也。
又其弟義季離任荊州刺史一職,文帝派義宣就任。
當時,還特意下诏: 師護(義季)以在西久,比表求還,出内左右,自是經國常理,亦何必其應于一往。
今欲聽許,以汝代之。
師護雖無殊績,潔己節用,通懷期物,不恣群下。
此信未易,&hellip&hellip在彼已有次第,為士庶所安,論者乃謂未議遷之,今之回換,更在欲為汝耳,汝與師護年時一輩,各有其美,物議亦互有少劣,若今向事脫一減之者,既于西夏,交有巨礙,遷代之譏,必歸責于吾矣。
前者勸說義恭,小到日常生活費用,大到勸說不可矜于獨斷之明;後者述說令義宣代義季完全出于個人私情,而非朝廷輿議,希望義宣深刻自我戒饬而不失聲譽。
诏書之體中,如此私情溢滿的文辭少見其類。
文帝的性格自然反射于政治。
《通鑒》元嘉三年(426年)之條中有雲: 華以王弘輔政,王昙首為上所親任,與己相埒,自謂力用不盡,每歎息曰:&ldquo宰相頓有數人,天下何由得治!&rdquo是時,宰相無常官,唯人主所與議論政事、委以機密者,皆宰相也,故華有是言。
亦有任侍中而不為宰相者;然尚書令仆、中書監令、侍中、侍郎、給事中,皆當時要官也。
華與劉湛、王昙首、殷景仁俱為侍中,風力局幹,冠冕一時。
上嘗與四人于合殿宴飲,甚悅。
既罷出,上目送良久,歎曰:&ldquo此四賢,一時之秀,同管喉唇,恐後世難繼也!&rdquo 上文中的人物都是名門子弟,名重一時。
王華雖感歎&ldquo宰相頓有數人&rdquo,但若非時望協力施行政治,豈能得元嘉之治? 廟堂之上,群賢和衷協力;地方之上,守宰以六年為任期,天下太平,因而不必更動。
《宋書·良吏傳》序文如下: 方内無事,三十年間,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歲賦,晨出莫歸,自事而已。
守宰之職,以六期為斷,雖沒世不徙,未及曩時,而民有所系,吏無苟得。
家給人足,即事雖難,轉死溝渠,于時可免。
凡百戶之鄉,有市之邑,歌謠舞蹈,觸處成群,蓋宋世之極盛也。
政治上下融洽,風教之事則潤飾之。
《南史》本紀記載,元嘉十五年(438年)文帝先在北郊建儒學館,召處士雷次宗主持,翌年,立玄學、史學、文學三學,令何尚之、何承天、謝元居于各學,允許其聚集學徒,就學者人數衆多。
《南史》予以贊詞:&ldquo江左風俗,于斯為美,後言政化,稱元嘉焉。
&rdquo欲獨尊文學之人或稱四學難以并立,有亂體統。
若改變角度,以學為陶冶個人之具,則四學完全可各治其端而互不幹擾。
《南史》稱贊四學建立之後江左政化之美,言辭簡約,道理明晰。
《建康實錄》同樣記載此事,其文意似為《通鑒》所用,筆緻冗漫,難稱良史之體。
從内治而言,文帝堪稱卓越政治家,但其在外交方面存在完全失敗的曆史。
如前所述,劉宋武帝一度取得長安,不久後為赫連勃勃奪取。
廢帝劉義符時代,洛陽被鮮卑族拓跋氏所奪取,其後北魏勢力逐漸擴張至黃河以南。
文帝時代,北魏英主拓跋焘(太武帝)在位,他着手讨伐割據中國的各蠻族以統一北中國。
文帝即位之初,黃河南部地區已被北魏所奪取,宋常有收回失地的議論。
元嘉七年(430年),實行北伐,文帝親筆緻信北魏太武帝,稱黃河之南本為宋的舊土,理應歸宋,而對黃河之北,文帝無任何野心。
對此,太武帝回信稱,文帝出生之後,黃河之南已全為北魏領土。
其時,宋的北伐軍總帥劉義欣發布宣戰布告文,勸黃河之南人民歸順,其文辭偉麗,行動卻極為緩慢。
北魏方面,太武帝原本想對宋出動大軍,後聽取崔浩勸谏,将主力用于讨滅赫連勃勃勢力,對南軍隻是采取防禦。
即便如此,南軍依舊屢次被魏軍所破,總帥義欣被迫退回壽陽根據地。
文帝北伐計劃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也有間接收獲。
例如,義欣退至壽陽後,全力經營此地。
據《通鑒》記載,當時壽陽地區土荒民散,城郭頹敗,盜賊橫行,義欣努力經營,治理壽陽之南的芍陂,大興田地灌溉,因此,壽陽成為宋的有力藩屏。
此外,何承天指出江蘇北部地區放任無序,于是建議在此地實行大規模移民,建城壁,耕田地,又向人民提供兵器,以維持地方秩序。
此提議是否曾實行,無明文記載,但可知宋已認識到應充分經營江淮之間。
其後,宋與北魏之間久未開戰。
恰逢北方有名為蓋吳者借佛教之名在北魏掀起叛亂,并向宋上表稱臣,請求援兵。
北魏太武帝以宋暗自支援蓋吳的事實為理由,讨滅蓋吳之後,又親自率兵侵略宋的領土。
當時,太武帝向文帝去信一封,其中一段如下: 頃關中蓋吳反逆,扇動隴右氐、羌,彼複使人就而誘勸之,丈夫遺以弓矢,婦人遺以環钏,是曹正欲谲诳取賂,豈有遠相順從。
為大丈夫之法,何不自來取之,而以貨詃引誘我邊民。
以下多有恫吓宋之文句。
不知此信是否是直接原因,總之文帝心中再起北伐之意,而當時王華、王昙首等人已死,徐湛之、江湛等人成為帝的親信,文治派全面支持文帝北伐,而擁兵鎮守一方的沈慶之等人則極力反對。
其間,北魏又向文帝去信一封。
曰: 彼年已五十,未嘗出戶,雖自力而來,如三歲嬰兒,與我鮮卑生長馬上者果如何哉! 挑戰書可謂極為露骨。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文帝下宣戰令。
為募集軍隊,宋已竭盡所能,但不幸北伐軍每戰皆敗,太武帝親自南下,行至建康城對岸瓜步,斬葦作筏,現出橫渡長江的氣勢。
建康城嚴陣以待,沿長江六七百裡間,舳舻相列,有人提議以此讨伐北軍,但無人同意,滿城都被危懼所籠罩。
然而,翌年正月,太武帝從瓜步撤退北歸。
至今無法詳知個中理由。
北軍在歸途中恣意掠奪殺人,遇壯丁當即斬殺,遇嬰兒則貫穿于槊上,盤舞以為戲。
此類記載屢屢被用于描寫後世蠻族的暴行。
此戰對北方而言,也算是不小打擊,南朝則因此邑裡蕭蕭,元嘉之政步入衰退期。
沈約評論文帝時,列舉其軍政無能的缺點,究其失敗,原因在于每次軍事行動都是中央發令,而未委任大将。
文帝自身也承認未傾聽一般輿論而斷然北伐,導緻重大失敗。
大概文帝與江、徐等文治派共謀大事正是其敗因所在。
宋的衰運 如上所述,宋文帝雖然晚年在外交方面存在失敗之處,但仍不失為聲譽甚高的君主。
但後來他死于長子劉劭之手,次子劉濬也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