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北朝時代——南朝
關燈
小
中
大
協助長子施逆,可謂宋氏家門的恥辱。
沈約《宋書》将二人視為二兇,置于列傳最後的蠻夷之後,以示貶低之意。
二兇之中,劉劭被視為元兇,其出生時恰逢文帝正在服喪。
在如此禁忌時辰出生的太子,古來僅有殷商纣王。
其暴虐天性應是命中注定。
論二人的才華,劉劭統帥軍事有餘,劉濬則博覽文籍,與當代名流相交甚笃,二人深受文帝鐘愛。
因此,他們聯手反逆文帝,實在難用常情推測。
趙翼《劄記》指出,宋自武門崛起,未施閨房之教,意指宮闱之内非但淫風盛行,世俗迷信也滲透其中。
文帝之女東陽公主為太子劉劭之姊,其婢女王鹦鹉将巫師嚴道育引入宮中,劉劭、劉濬以及其他公主、婢女以此巫師為中心成為一個集團,淫風為時人所聞,後竟試圖以巫蠱之術咒殺文帝。
此事洩露之後,幸得文帝寬大處理,但劉劭等人仍庇護嚴道育,及至無法掩蓋,劉劭于是買通台城守備軍士,行誅殺文帝的暴舉。
當時,文帝三子劉駿為平定長江沿岸的蠻族,身在今天湖北武昌對岸,即當時的西陽。
他聽聞消息後,立刻往東返回建康,與劉劭血戰,大破之,之後受諸王諸将的推戴繼承大統,稱孝武帝。
《通鑒》記載,孝武帝為人機警勇決,學問博洽,文章華敏,閱讀奏章可一目七行,又《宋書》記載,其縱使醉酒,但凡遇人,仍容儀肅然,貌不可犯。
沈約評論其才可與周公媲美。
以此才器而為禍宋王室,實屬無奈。
大概始祖武帝憑超人的英氣而赢獲帝王之位,為守住其位,一方面,充分保證東晉末期以來已成立的江南名族的地位,樹立社會統制。
另一方面,在境内遍樹君主權威,尤其是抑制常對東晉造成威脅的荊州即江陵軍府的權力,或對軍府人員加以限制,或将王室近親派至此地,或直接征發當地現戶編入政府軍隊,皆為一端。
中央集權的政策與保證名族地位的政策相互協調推進,恐怕不是易事。
文帝推行以名族為中心的政治,而得一代善治。
孝武帝欲将權力移歸中央,終成宋室傾側的機緣。
其政策之一,令荊、揚二州各分出部分轄區,建立新州。
曆來揚州統轄江蘇、浙江大部分地區,荊州統轄以湖北為中心,包含湖南、四川部分地區之區域。
現新置會州(治所會稽山陰),統管浙江東部;又置郢州(治所江夏)統轄湖北東部至安徽部分地區。
原本揚州區域是中央财政的來源地,荊州則是防禦北方及南方蠻族的藩屏。
因此名臣何尚之等人對分割荊、揚一事抱有異議,但未被聽取。
州的區域日漸狹窄,與古時的郡相同,此為伴随曆史進程而發生的現象。
孝武政策的是非本為題外話,但毫無疑問也是中央統一方針的一端。
又将文帝地方制的根本&mdash&mdash地方長官任期六年,改為三年。
同時,對于地方政治,中央事事加以幹涉。
于是,元嘉美風的歌頌者認為孝武政治實在煩瑣,甚是擾民。
《宋書·良吏傳》談及孝武奢侈之風時,指出其增建諸殿,大興土木之事,女寵尤多。
概而論之,&ldquo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绨繡&rdquo,宋的儉德自此徹底轉變。
中央集權的傾向與此奢侈心的萌生導緻宋政走向糜爛。
當時的大臣多為名家子弟,在孝武脫離政治軌道之時,常常進行谏勸,但孝武頗為厭惡,非但繞開大臣,還委任寒族卑賤之士。
《宋書·恩幸傳》所列的戴法興、巢尚之、徐爰等皆由此成為顯赫人士。
戴法興本是會稽山賣纻人家;巢尚之作為&ldquo人士之末&rdquo,被時人輕侮;徐爰家世雖然不低,但也無所守。
此類人一意迎合孝武之意而做收斂錢财之事,弊害所及之處,地方政治混濁。
《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中有雲: 宋世元嘉中,皆責成郡縣,孝武征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勞擾。
子良極為詳細地描述了南齊台使的弊害,筆者将在後節叙述。
毫無疑問,其弊害源于孝武。
但孝武實行的政策,也讓中央财政變得更為豐厚。
沈約著《宋書·州郡志》之時,戶口資料即來自孝武之世的調查。
就此點而言,孝武一代可稱為宋室的全盛期。
孝武的獨斷方針,招緻以世族為中心的全體官僚之普遍反感。
尤其帝有肆無忌憚愚弄朝臣的癖好,于是招緻名流的反感。
例如,帝好于宴會群臣之時,嘲谑捉弄他們。
有一人名叫江智淵,生性嚴肅,不苟言笑。
帝竟令其辱罵身旁王彧之父。
智淵于是勸帝:凡帝王者,不應如此兒戲。
帝聽聞之後,回曰:&ldquo江僧安(智淵父)癡人,癡人自相惜。
&rdquo智淵聞此言,伏席而泣。
依胡三省的觀點,古來為人子者,從他人口中聞其父名乃是巨大侮辱。
君主呼之尚可,但若在本人面前辱罵其父,則為智淵所不能忍。
自此之後,智淵失寵,最終自殺。
此外,孝武帝還喜歡為群臣取綽号。
例如老将王玄谟為江北之人,故被稱作&ldquo老伧”大臣顔師伯被稱為&ldquo齴&rdquo(露齒);宗靈秀身體肥胖起拜困難,孝武帝就賜與大量物品,觀察其起拜之狀,樂在其中。
孝武心情不佳時,杖責群臣,甚至當時一流元老柳元景也曾受此屈辱。
當然,形式上依照始祖武帝以來的傳統而尊重當時名族。
王、謝兩族被授予高官。
但謝莊雖然被時人稱贊有宰相之器,卻屢次避任要職。
實際上,其意見也未被采用。
與态度消極的謝莊相反,王僧達等人則積極謀求其位,最終招緻自亡的厄運。
誠然,《宋書》《南史》都認為王僧達失敗事出有因,但他給孝武帝的表奏,言辭諄諄,強調自己生活簡樸,不抱非分之想。
而書中蘊含的不平之氣着實惹怒孝武帝,于是被處死。
總之,南朝勢族因孝武獨斷,完全失去安定,宋室的危機就在此點。
孝武死後,其子劉子業繼承大統,稱前廢帝。
孝武臨死之前,令其叔父劉義恭及柳元景、顔師伯三人輔佐子業,他們三人在孝武時無安心之日,及至孝武身故,便心神緩弛,飲酒奏樂,不舍晝夜。
子業聽聞此事後,先殺劉義恭。
據傳,義恭的屍體慘遭分解,腸胃被分割,眼睛被挖出以蜜浸漬,稱&ldquo鬼目粽&rdquo。
之後,柳、顔二人也難逃被殺的下場。
此等殘虐君主之下,宮廷淫風更甚。
其姊山陰公主為何戢之妻,曾對子業說:&ldquo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
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驸馬一人。
事不均平,一何至此!&rdquo劉子業遂為其選定美男子三十人。
此恐為事實。
總之,子業肆無忌憚的做法,為宮廷内外所嫌惡。
子業好遊華林園竹林堂,使婦人裸身互相戲逐,一婦人拒之,被斬。
不久之後某夜,他做夢遊于後堂,一女子罵曰:&ldquo帝悖虐不道,明年不及熟矣。
&rdquo帝暴怒,在宮中找尋與夢中女子相似的女子,亦斬之。
當晚複見該女罵之:&ldquo汝枉殺我,已訴上帝。
&rdquo巫師都說竹林堂鬧鬼,于是帝與山陰公主及彩女數百人随群巫捉鬼,令侍衛退下,親自射之,事畢正欲奏樂之時,侍衛将校将之刺殺,時年十七。
劉彧代之即位,即明帝。
策動暗殺子業的正是明帝本人。
但這樣的推斷可能更近于事實:子業被誅,是盤踞台城之中暗自貪圖權勢的阮佃夫、王道隆等出身卑賤之輩為奉戴明帝而獲得自身權勢所演出的戲劇。
子業諸弟之一尋陽王子勳乃繼承王位的有力候選,因而子業甚為擔憂,公然賜死劉子勳。
但支持子勳的一派無視此命令。
大臣袁在子業之下感覺有生命危險,于是從建康逃至尋陽,勸子勳謀反,同時四處發布檄文,招募同黨。
于是,江南江北到處皆是擁戴子勳的軍将。
這時子業被殺,明帝即位。
子勳一派既已推戴子勳,因此無法接受明帝即位。
明帝本是文帝之子,孝武之弟,因而官僚勢族的輿論之中,對明帝繼承王位頗有質疑。
但由于反感孝武,不少人對傳位給孝武諸子的做法心存猶疑。
全力侍奉明帝的名臣蔡興宗認為,關于二者之間王位繼承當與不當的問題,無法斷言何方占據有利地位。
總之,當時貴族并未将此宋室一家之事作為國家問題而予以重視。
而尋陽一派與建康一派的對立作為事實客觀存在。
依《通鑒》記載,當時劉子勳聲望甚高,四方向朝廷上貢的貢物、賦稅之類全部集中于尋陽,建康朝廷勢力所及僅為南京附近與淮水以南。
且朝廷中,與尋陽通結者往往有之。
輔佐明帝的蔡興宗認為,以孝武以來精心聚集的建康軍隊及精銳軍器,破敵并非難事,唯恐人心不安,于是勸明帝聲明,子勳之罪僅限其本人,決不連坐一族。
此政策實行後,建康人心安定,财政上,米價平穩,且往來南京之人也相較平時有所增加。
事實上,戰争結果是建康軍大勝,内亂得以平定。
但此次内亂中支持尋陽一派者有一名叫薛安都的軍人,長年在江北徐州地域抵抗北魏入侵。
他向明帝投降時,明帝意圖變動其地位。
于是,薛以武力抗宋,最後攜其管制區域降于北魏。
淮水以北重險于是歸于北魏勢力之下,宋因此蒙受重大損失。
明帝與子勳相争之時,聽取名流蔡興宗等人之言,終獲寬治聲譽。
其本為以建康城為根本的權勢徒輩所擁立,并無孝武的才氣,因而内亂平定後,對孝武以來的苛政未加控制,終于導緻暴亂。
孝武諸子幾乎全被誅滅,與其關系密切的勢族也多數被害。
依《通鑒》記載,子業時代,名族子弟大量離開京師流亡遠方,明帝時代内亂之後,更散落四方,留存者不足百分之一。
誠然,内亂之後明帝所采取的處置較為苛酷,而此方針長期持續,東晉以來的貴族勢力在政治上逐漸衰弱。
《宋書·王景文傳》中有詳細記載,被尊為名流首領的王彧等人即便是瑣碎之事也謹慎聽從明帝指令,以避嫌疑。
與此相反,出身貧寒者與武将們的權勢則日漸顯赫。
《宋書·恩幸傳》中記載阮佃夫之輩的權勢,稱其權力僅次于人主,孝武時代巢戴之流可以說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書中還對其奢侈情狀進行描寫,如下: 宅舍園池,諸王邸第莫及。
妓女數十,藝貌冠絕當時,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逮也。
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焉。
于宅内開渎,東出十許裡,塘岸整潔,泛輕舟,奏女樂。
&hellip&hellip雖晉世王、石,不能過也&hellip&hellip朝士貴賤,莫不自結。
《南史》本紀中還描寫了明帝癡于迷信的情狀:&ldquo移床修壁,先祭土神,使文士為祝策,如大祭飨。
&rdquo忌諱甚多,言辭文章中若出現應回避的禍敗兇喪等内容,則作者立刻被誅;&ldquo騧&rdquo字因與&ldquo禍&rdquo字形似,責令改為&ldquo騧&rdquo字。
此性情常伴殘忍行徑,因而&ldquo禁中懔懔若踐刀劍&rdquo。
加之北魏邊境之士時常向宋請援,明帝不思其事是否可行,直接出兵,因此府藏皆空,内外百官俸祿斷絕。
朝列之中執事者,皆為市井傭販之子,當時的士流皆對宋室斷念,宋的滅亡已無可救藥。
南齊的興亡 明帝死後,劉昱繼承大統,實權不久便為武臣蕭道成所奪取,劉昱被廢殺後,蕭道成擁立順帝,不久後接受宋的禅讓,建立南齊。
如此一來,叙述齊的曆史倒也方便。
蕭道成的家世雖在《南齊書》本紀中已有詳細記載,但不足為信。
《南史》中僅記述其祖先為東海蘭陵縣中都鄉中都裡(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人。
五胡南下之時,其家遷至江南,與宋之先祖同定居于鎮江附近。
世代作為軍人,功績卓著,蕭道成之父在今日陝西省南部漢中附近與當地蠻族大戰,屢立大功,自此從宋王室享受特别待遇。
至蕭道成時,恰逢明帝時代内亂,他效忠明帝身先士卒,轉戰江北江南,但卻似乎未受明帝的寵信。
例如,《南齊書》曾在書中如此記載其在江南作戰的情狀: 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太祖軍容寡阙,乃編?皮為馬具裝,析竹為寄生。
蕭軍本是裝備簡易的軍隊,但竟能以此破敵,因此蕭道成得以在軍中樹立威望。
總之,他憑借赫赫戰功平步青雲,但明帝駕崩之時受遺诏輔佐太子之五人名單中并無蕭道成。
不過五人中的褚淵與蕭道成私交甚笃,極力推薦蕭道成,蕭道成才得以參與讨論政治大事。
劉昱登基成為天子之後,其叔父劉休範在尋陽謀反。
明帝曾評價他道:&ldquo休範人才不及此,以我故,生便富貴。
釋氏願生王家,良有以也。
&rdquo在明帝之世,他因為資質平庸,故無禍亂及身,而得保其地位。
然而,明帝死後,寒門出身之人漸獲重權,劉休範雖身居宗室中最為重要的位置,但未能得宰輔之位,他察覺自身危險,于是開始争奪帝位。
《宋書》稱其早已制定謀反計劃,但這隻是世人臆測,事實上他應是倉促舉兵,即征發民船配以簡單裝置,二三日時間就完成準備,迅速往建康城進發。
其間,劉休範向朝廷顧命大臣去信一封,稱宋之一族凋落,權勢正為他族所奪,信中表明忠義之心,且揭露阮佃夫、王道隆等群臣的失檢行為。
他信中所言足以獲得普遍同情,建康城内也有人與其串通,而蕭道成堅定提倡主戰論,戰争形勢一度對劉休範有利,一軍甚至突入建康城,但主力軍為蕭道成所破,自身也被殺,戰亂至此平息。
此戰建康方面取勝,全因蕭道成之功,因此南京地區的人望全部集于他一身。
其凱旋城内之時,百姓沿道聚觀,贊賞道:&ldquo全國家者此公也。
&rdquo 《宋書·後廢帝(劉昱)紀》鮮活地描寫了劉昱的殘虐性格,現摘錄其最為殘暴的部分如下: (劉昱)好出遊行&hellip&hellip單将左右,棄部伍,或十裡、二十裡,或入市裡,或往營署,日暮乃歸&hellip&hellip從者并執铤矛,行人男女,及犬馬牛驢,值無免者。
民間擾懼,晝日不敢開門,道上行人殆絕。
常着小褲褶,未嘗服衣冠。
或有忤意,辄加以虐刑。
&hellip&hellip嘗以鐵椎椎人陰破,左右人見之有斂眉者,昱大怒,令此人袒胛正立,以矛刺胛洞過。
&hellip&hellip先是民間訛言,謂太宗不男,陳太妃本李道兒妾,道路之言,或雲道兒子也。
昱每出入去來,常自稱劉統,或自号李将軍。
以上這種小說化的記載究竟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劉昱開始頻繁出遊之時,年僅十二三歲。
背負如此殘忍名号的少年天子與蕭道成的惡劣關系,《南史》書中也有詳細記載,其中一節如下: 休範平後,蒼梧王(劉昱)漸行兇暴,屢欲害帝,嘗率數十人直入鎮軍府。
時暑熱,帝晝卧裸袒,蒼梧立帝于室内,畫腹為射的,自引滿,将射之。
帝神色不變,斂闆曰:&ldquo老臣無罪。
&rdquo蒼梧左右王天恩谏曰:&ldquo領軍腹大,是佳射堋,而一箭便死,後無複射,不如以雹箭射之。
&rdquo乃取雹箭,一發即中帝臍。
蒼梧投弓于地,大笑曰:&ldquo此手何如?&rdquo從這類故事來看,與南朝東昏侯相比,後廢帝性情尤為殘忍。
事實上,此時蕭道成鎮守的西州城兵力尤為強大,與舊台城近衛軍的鬥争反複上演,其犧牲者屢見于史書。
而台城近衛也逐漸依附蕭道成之勢力,齊元勳王敬則是其中主要一人。
如此一來,南京勢力實際上為蕭道成把控的傾向日益明顯,據大臣虞玩之的上奏,當時守衛王城的近衛軍逐漸減少,王室倉庫中武器裝備匮乏,租稅無來,隻可出賣朝廷禦物支給諸經費。
如此看來,被身邊少數無賴軍人所擁立的天子劉昱籠罩在濃重的殘忍陰影下亦屬合理。
而在軍府中裸身晝寝的故事對蕭道成自身而言亦非光彩之事。
後來,蕭道成唆使台城禁軍将校暗殺劉昱,翌日早晨,顧命大臣袁粲、褚淵之輩召開善後會議,無人自擔責任。
這時,在暗殺劉昱行動中立下頭功的王敬則拔刀示衆,大喝一聲: 天下之事,皆應關蕭公,敢有開一言者,血染敬則刀!恫吓的同時,他倡議擁立蕭道成,道成卻擁立順帝。
當然,此舉隻是為其日後篡位做準備。
《南史·順帝本紀》中描述其相貌:&ldquo帝姿貌端華,眉目如畫,見者以為神人。
&rdquo 蕭道成的勢力已在建康城内确立,然而長江中遊湖北江陵還有宋的宿将沈攸之。
明帝委托的顧命大臣袁粲寄心王室,袁粲死後,沈攸之也被平定,如此一來,已無人可壓制蕭道成的勢力。
他先成為齊王,後奪宋室即帝位。
宋滅亡後,南齊取而代之,改元為建元。
其時479年。
為何特别選擇這一年?《南史》認為理由如下: 漢自建武至建安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禅魏;魏自黃初至鹹熙二年,四十六年而禅晉;晉自泰始至元熙二年,一百五十六年而禅宋;宋自永初元年至昇明三年,凡六十年;鹹以六終六受,六,亢位也。
以禅讓的形式奪取帝位,始于三國魏,而其中最為輕松者是南齊篡奪。
禅讓儀式中,最為重要之事是将玺绶自授位君主傳至受讓新君手中,一般選定天下重望擔當此任,作為輿論代表。
宋齊禅讓之時,曾欲指名南朝第一名流謝莊擔當此任,但被謝所拒,無奈轉托褚淵。
褚淵受宋明帝顧命,雖然與宋室存有姻戚關系,但常與蕭道成交好。
褚淵因擔當玺绶傳達之任為當時名流所指摘,尤其是他的兒子褚贲等人,對父親的行為極為不滿,更發誓終生不仕齊室。
大概是因為雖然輿論已放棄宋室,但蕭道成的資望不足以得獲人心。
蕭也深谙位居高位的處世方法,其執政之時有一樸實名言,曰:&ldquo使我臨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
&rdquo 齊高帝蕭道成在位三年就去世,其子蕭赜(即武帝)繼承大統。
這兩代在南朝被視為小康之時,今日考其政策,可知其大改宋孝武之後的惡政,可媲美文帝元嘉之治。
現簡要論述之。
宋孝武帝以來最令地方叫苦的是中央直接遣使檢課。
當時,課稅主要為租(即一定谷類)以及調(即一定絹布)的上納(租調多以金錢折變,其詳則著諸外篇焉),并設有固定的上納時間。
原則上征稅之事全權委任地方官。
朝廷不時增額,而地方官催繳緩慢,自然發生租調滞納現象。
孝武以來對此滞納之租調從嚴征繳,為每年實現迅速征繳,從朝廷派遣使者進行檢課,而非直接委任地方官。
然而,此事成為擾亂地方政治的原因,與其歸罪于制度,不如說是使者對地方官采取敵對态度且濫用權力。
當時建康腹地三吳平原内的地方長官多為貴族子弟,因此,宮殿内部權貴與寒門出身者之争也可從此台使派遣的事實中窺見一二。
這種社會性的解釋不談,台使派遣的弊害有多嚴重,從齊武帝之子竟陵王子良的上疏即可看出: 凡此輩使人,既非詳慎勤順,或貪險崎岖,要求此役,朝辭禁門,情态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
但令朱鼓裁完,铍槊微具,顧眄左右,叱咤自專。
擿宗斷族,排輕斥重,脅遏津埭,恐喝傳郵。
破崗水逆,商旅半引,逼令到下,先過己船。
浙江風猛,公私畏渡,脫舫在前,驅令俱發。
呵蹙行民,固其常理;侮折守宰,出變無窮。
既瞻郭望境,便飛下嚴符,但稱行台,未顯所督。
先诃強寺,卻攝群曹,開亭正榻,便振荊革。
其次绛标寸紙,一日數至;征村切裡,俄刻十催。
四鄉所召,莫辨枉直,孩老士庶,具令付獄。
或尺布之逋,曲以當匹;百錢餘稅,且增為千。
或诳應質作尚方,寄系東冶,萬姓駭迫,人不自固。
遂漂衣敗力,競緻兼漿。
值今夕酒諧肉饫,即許附申赦格;明日禮輕貨薄,便複不入恩科。
&hellip&hellip及其?蒜轉積,鵝栗漸盈,遠則分鬻他境,近則托貿吏民。
反請郡邑,助民由緩,回刺言台,推
沈約《宋書》将二人視為二兇,置于列傳最後的蠻夷之後,以示貶低之意。
二兇之中,劉劭被視為元兇,其出生時恰逢文帝正在服喪。
在如此禁忌時辰出生的太子,古來僅有殷商纣王。
其暴虐天性應是命中注定。
論二人的才華,劉劭統帥軍事有餘,劉濬則博覽文籍,與當代名流相交甚笃,二人深受文帝鐘愛。
因此,他們聯手反逆文帝,實在難用常情推測。
趙翼《劄記》指出,宋自武門崛起,未施閨房之教,意指宮闱之内非但淫風盛行,世俗迷信也滲透其中。
文帝之女東陽公主為太子劉劭之姊,其婢女王鹦鹉将巫師嚴道育引入宮中,劉劭、劉濬以及其他公主、婢女以此巫師為中心成為一個集團,淫風為時人所聞,後竟試圖以巫蠱之術咒殺文帝。
此事洩露之後,幸得文帝寬大處理,但劉劭等人仍庇護嚴道育,及至無法掩蓋,劉劭于是買通台城守備軍士,行誅殺文帝的暴舉。
當時,文帝三子劉駿為平定長江沿岸的蠻族,身在今天湖北武昌對岸,即當時的西陽。
他聽聞消息後,立刻往東返回建康,與劉劭血戰,大破之,之後受諸王諸将的推戴繼承大統,稱孝武帝。
《通鑒》記載,孝武帝為人機警勇決,學問博洽,文章華敏,閱讀奏章可一目七行,又《宋書》記載,其縱使醉酒,但凡遇人,仍容儀肅然,貌不可犯。
沈約評論其才可與周公媲美。
以此才器而為禍宋王室,實屬無奈。
大概始祖武帝憑超人的英氣而赢獲帝王之位,為守住其位,一方面,充分保證東晉末期以來已成立的江南名族的地位,樹立社會統制。
另一方面,在境内遍樹君主權威,尤其是抑制常對東晉造成威脅的荊州即江陵軍府的權力,或對軍府人員加以限制,或将王室近親派至此地,或直接征發當地現戶編入政府軍隊,皆為一端。
中央集權的政策與保證名族地位的政策相互協調推進,恐怕不是易事。
文帝推行以名族為中心的政治,而得一代善治。
孝武帝欲将權力移歸中央,終成宋室傾側的機緣。
其政策之一,令荊、揚二州各分出部分轄區,建立新州。
曆來揚州統轄江蘇、浙江大部分地區,荊州統轄以湖北為中心,包含湖南、四川部分地區之區域。
現新置會州(治所會稽山陰),統管浙江東部;又置郢州(治所江夏)統轄湖北東部至安徽部分地區。
原本揚州區域是中央财政的來源地,荊州則是防禦北方及南方蠻族的藩屏。
因此名臣何尚之等人對分割荊、揚一事抱有異議,但未被聽取。
州的區域日漸狹窄,與古時的郡相同,此為伴随曆史進程而發生的現象。
孝武政策的是非本為題外話,但毫無疑問也是中央統一方針的一端。
又将文帝地方制的根本&mdash&mdash地方長官任期六年,改為三年。
同時,對于地方政治,中央事事加以幹涉。
于是,元嘉美風的歌頌者認為孝武政治實在煩瑣,甚是擾民。
《宋書·良吏傳》談及孝武奢侈之風時,指出其增建諸殿,大興土木之事,女寵尤多。
概而論之,&ldquo犬馬餘菽粟,土木衣绨繡&rdquo,宋的儉德自此徹底轉變。
中央集權的傾向與此奢侈心的萌生導緻宋政走向糜爛。
當時的大臣多為名家子弟,在孝武脫離政治軌道之時,常常進行谏勸,但孝武頗為厭惡,非但繞開大臣,還委任寒族卑賤之士。
《宋書·恩幸傳》所列的戴法興、巢尚之、徐爰等皆由此成為顯赫人士。
戴法興本是會稽山賣纻人家;巢尚之作為&ldquo人士之末&rdquo,被時人輕侮;徐爰家世雖然不低,但也無所守。
此類人一意迎合孝武之意而做收斂錢财之事,弊害所及之處,地方政治混濁。
《南齊書·竟陵王子良傳》中有雲: 宋世元嘉中,皆責成郡縣,孝武征求急速,以郡縣遲緩,始遣台使,自此公役勞擾。
子良極為詳細地描述了南齊台使的弊害,筆者将在後節叙述。
毫無疑問,其弊害源于孝武。
但孝武實行的政策,也讓中央财政變得更為豐厚。
沈約著《宋書·州郡志》之時,戶口資料即來自孝武之世的調查。
就此點而言,孝武一代可稱為宋室的全盛期。
孝武的獨斷方針,招緻以世族為中心的全體官僚之普遍反感。
尤其帝有肆無忌憚愚弄朝臣的癖好,于是招緻名流的反感。
例如,帝好于宴會群臣之時,嘲谑捉弄他們。
有一人名叫江智淵,生性嚴肅,不苟言笑。
帝竟令其辱罵身旁王彧之父。
智淵于是勸帝:凡帝王者,不應如此兒戲。
帝聽聞之後,回曰:&ldquo江僧安(智淵父)癡人,癡人自相惜。
&rdquo智淵聞此言,伏席而泣。
依胡三省的觀點,古來為人子者,從他人口中聞其父名乃是巨大侮辱。
君主呼之尚可,但若在本人面前辱罵其父,則為智淵所不能忍。
自此之後,智淵失寵,最終自殺。
此外,孝武帝還喜歡為群臣取綽号。
例如老将王玄谟為江北之人,故被稱作&ldquo老伧”大臣顔師伯被稱為&ldquo齴&rdquo(露齒);宗靈秀身體肥胖起拜困難,孝武帝就賜與大量物品,觀察其起拜之狀,樂在其中。
孝武心情不佳時,杖責群臣,甚至當時一流元老柳元景也曾受此屈辱。
當然,形式上依照始祖武帝以來的傳統而尊重當時名族。
王、謝兩族被授予高官。
但謝莊雖然被時人稱贊有宰相之器,卻屢次避任要職。
實際上,其意見也未被采用。
與态度消極的謝莊相反,王僧達等人則積極謀求其位,最終招緻自亡的厄運。
誠然,《宋書》《南史》都認為王僧達失敗事出有因,但他給孝武帝的表奏,言辭諄諄,強調自己生活簡樸,不抱非分之想。
而書中蘊含的不平之氣着實惹怒孝武帝,于是被處死。
總之,南朝勢族因孝武獨斷,完全失去安定,宋室的危機就在此點。
孝武死後,其子劉子業繼承大統,稱前廢帝。
孝武臨死之前,令其叔父劉義恭及柳元景、顔師伯三人輔佐子業,他們三人在孝武時無安心之日,及至孝武身故,便心神緩弛,飲酒奏樂,不舍晝夜。
子業聽聞此事後,先殺劉義恭。
據傳,義恭的屍體慘遭分解,腸胃被分割,眼睛被挖出以蜜浸漬,稱&ldquo鬼目粽&rdquo。
之後,柳、顔二人也難逃被殺的下場。
此等殘虐君主之下,宮廷淫風更甚。
其姊山陰公主為何戢之妻,曾對子業說:&ldquo妾與陛下,雖男女有殊,俱托體先帝。
陛下六宮萬數,而妾唯驸馬一人。
事不均平,一何至此!&rdquo劉子業遂為其選定美男子三十人。
此恐為事實。
總之,子業肆無忌憚的做法,為宮廷内外所嫌惡。
子業好遊華林園竹林堂,使婦人裸身互相戲逐,一婦人拒之,被斬。
不久之後某夜,他做夢遊于後堂,一女子罵曰:&ldquo帝悖虐不道,明年不及熟矣。
&rdquo帝暴怒,在宮中找尋與夢中女子相似的女子,亦斬之。
當晚複見該女罵之:&ldquo汝枉殺我,已訴上帝。
&rdquo巫師都說竹林堂鬧鬼,于是帝與山陰公主及彩女數百人随群巫捉鬼,令侍衛退下,親自射之,事畢正欲奏樂之時,侍衛将校将之刺殺,時年十七。
劉彧代之即位,即明帝。
策動暗殺子業的正是明帝本人。
但這樣的推斷可能更近于事實:子業被誅,是盤踞台城之中暗自貪圖權勢的阮佃夫、王道隆等出身卑賤之輩為奉戴明帝而獲得自身權勢所演出的戲劇。
子業諸弟之一尋陽王子勳乃繼承王位的有力候選,因而子業甚為擔憂,公然賜死劉子勳。
但支持子勳的一派無視此命令。
大臣袁在子業之下感覺有生命危險,于是從建康逃至尋陽,勸子勳謀反,同時四處發布檄文,招募同黨。
于是,江南江北到處皆是擁戴子勳的軍将。
這時子業被殺,明帝即位。
子勳一派既已推戴子勳,因此無法接受明帝即位。
明帝本是文帝之子,孝武之弟,因而官僚勢族的輿論之中,對明帝繼承王位頗有質疑。
但由于反感孝武,不少人對傳位給孝武諸子的做法心存猶疑。
全力侍奉明帝的名臣蔡興宗認為,關于二者之間王位繼承當與不當的問題,無法斷言何方占據有利地位。
總之,當時貴族并未将此宋室一家之事作為國家問題而予以重視。
而尋陽一派與建康一派的對立作為事實客觀存在。
依《通鑒》記載,當時劉子勳聲望甚高,四方向朝廷上貢的貢物、賦稅之類全部集中于尋陽,建康朝廷勢力所及僅為南京附近與淮水以南。
且朝廷中,與尋陽通結者往往有之。
輔佐明帝的蔡興宗認為,以孝武以來精心聚集的建康軍隊及精銳軍器,破敵并非難事,唯恐人心不安,于是勸明帝聲明,子勳之罪僅限其本人,決不連坐一族。
此政策實行後,建康人心安定,财政上,米價平穩,且往來南京之人也相較平時有所增加。
事實上,戰争結果是建康軍大勝,内亂得以平定。
但此次内亂中支持尋陽一派者有一名叫薛安都的軍人,長年在江北徐州地域抵抗北魏入侵。
他向明帝投降時,明帝意圖變動其地位。
于是,薛以武力抗宋,最後攜其管制區域降于北魏。
淮水以北重險于是歸于北魏勢力之下,宋因此蒙受重大損失。
明帝與子勳相争之時,聽取名流蔡興宗等人之言,終獲寬治聲譽。
其本為以建康城為根本的權勢徒輩所擁立,并無孝武的才氣,因而内亂平定後,對孝武以來的苛政未加控制,終于導緻暴亂。
孝武諸子幾乎全被誅滅,與其關系密切的勢族也多數被害。
依《通鑒》記載,子業時代,名族子弟大量離開京師流亡遠方,明帝時代内亂之後,更散落四方,留存者不足百分之一。
誠然,内亂之後明帝所采取的處置較為苛酷,而此方針長期持續,東晉以來的貴族勢力在政治上逐漸衰弱。
《宋書·王景文傳》中有詳細記載,被尊為名流首領的王彧等人即便是瑣碎之事也謹慎聽從明帝指令,以避嫌疑。
與此相反,出身貧寒者與武将們的權勢則日漸顯赫。
《宋書·恩幸傳》中記載阮佃夫之輩的權勢,稱其權力僅次于人主,孝武時代巢戴之流可以說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書中還對其奢侈情狀進行描寫,如下: 宅舍園池,諸王邸第莫及。
妓女數十,藝貌冠絕當時,金玉錦繡之飾,宮掖不逮也。
每制一衣,造一物,京邑莫不法效焉。
于宅内開渎,東出十許裡,塘岸整潔,泛輕舟,奏女樂。
&hellip&hellip雖晉世王、石,不能過也&hellip&hellip朝士貴賤,莫不自結。
《南史》本紀中還描寫了明帝癡于迷信的情狀:&ldquo移床修壁,先祭土神,使文士為祝策,如大祭飨。
&rdquo忌諱甚多,言辭文章中若出現應回避的禍敗兇喪等内容,則作者立刻被誅;&ldquo騧&rdquo字因與&ldquo禍&rdquo字形似,責令改為&ldquo騧&rdquo字。
此性情常伴殘忍行徑,因而&ldquo禁中懔懔若踐刀劍&rdquo。
加之北魏邊境之士時常向宋請援,明帝不思其事是否可行,直接出兵,因此府藏皆空,内外百官俸祿斷絕。
朝列之中執事者,皆為市井傭販之子,當時的士流皆對宋室斷念,宋的滅亡已無可救藥。
南齊的興亡 明帝死後,劉昱繼承大統,實權不久便為武臣蕭道成所奪取,劉昱被廢殺後,蕭道成擁立順帝,不久後接受宋的禅讓,建立南齊。
如此一來,叙述齊的曆史倒也方便。
蕭道成的家世雖在《南齊書》本紀中已有詳細記載,但不足為信。
《南史》中僅記述其祖先為東海蘭陵縣中都鄉中都裡(今山東棗莊市東南)人。
五胡南下之時,其家遷至江南,與宋之先祖同定居于鎮江附近。
世代作為軍人,功績卓著,蕭道成之父在今日陝西省南部漢中附近與當地蠻族大戰,屢立大功,自此從宋王室享受特别待遇。
至蕭道成時,恰逢明帝時代内亂,他效忠明帝身先士卒,轉戰江北江南,但卻似乎未受明帝的寵信。
例如,《南齊書》曾在書中如此記載其在江南作戰的情狀: 時朝廷器甲皆充南讨,太祖軍容寡阙,乃編?皮為馬具裝,析竹為寄生。
蕭軍本是裝備簡易的軍隊,但竟能以此破敵,因此蕭道成得以在軍中樹立威望。
總之,他憑借赫赫戰功平步青雲,但明帝駕崩之時受遺诏輔佐太子之五人名單中并無蕭道成。
不過五人中的褚淵與蕭道成私交甚笃,極力推薦蕭道成,蕭道成才得以參與讨論政治大事。
劉昱登基成為天子之後,其叔父劉休範在尋陽謀反。
明帝曾評價他道:&ldquo休範人才不及此,以我故,生便富貴。
釋氏願生王家,良有以也。
&rdquo在明帝之世,他因為資質平庸,故無禍亂及身,而得保其地位。
然而,明帝死後,寒門出身之人漸獲重權,劉休範雖身居宗室中最為重要的位置,但未能得宰輔之位,他察覺自身危險,于是開始争奪帝位。
《宋書》稱其早已制定謀反計劃,但這隻是世人臆測,事實上他應是倉促舉兵,即征發民船配以簡單裝置,二三日時間就完成準備,迅速往建康城進發。
其間,劉休範向朝廷顧命大臣去信一封,稱宋之一族凋落,權勢正為他族所奪,信中表明忠義之心,且揭露阮佃夫、王道隆等群臣的失檢行為。
他信中所言足以獲得普遍同情,建康城内也有人與其串通,而蕭道成堅定提倡主戰論,戰争形勢一度對劉休範有利,一軍甚至突入建康城,但主力軍為蕭道成所破,自身也被殺,戰亂至此平息。
此戰建康方面取勝,全因蕭道成之功,因此南京地區的人望全部集于他一身。
其凱旋城内之時,百姓沿道聚觀,贊賞道:&ldquo全國家者此公也。
&rdquo 《宋書·後廢帝(劉昱)紀》鮮活地描寫了劉昱的殘虐性格,現摘錄其最為殘暴的部分如下: (劉昱)好出遊行&hellip&hellip單将左右,棄部伍,或十裡、二十裡,或入市裡,或往營署,日暮乃歸&hellip&hellip從者并執铤矛,行人男女,及犬馬牛驢,值無免者。
民間擾懼,晝日不敢開門,道上行人殆絕。
常着小褲褶,未嘗服衣冠。
或有忤意,辄加以虐刑。
&hellip&hellip嘗以鐵椎椎人陰破,左右人見之有斂眉者,昱大怒,令此人袒胛正立,以矛刺胛洞過。
&hellip&hellip先是民間訛言,謂太宗不男,陳太妃本李道兒妾,道路之言,或雲道兒子也。
昱每出入去來,常自稱劉統,或自号李将軍。
以上這種小說化的記載究竟是否屬實不得而知,但劉昱開始頻繁出遊之時,年僅十二三歲。
背負如此殘忍名号的少年天子與蕭道成的惡劣關系,《南史》書中也有詳細記載,其中一節如下: 休範平後,蒼梧王(劉昱)漸行兇暴,屢欲害帝,嘗率數十人直入鎮軍府。
時暑熱,帝晝卧裸袒,蒼梧立帝于室内,畫腹為射的,自引滿,将射之。
帝神色不變,斂闆曰:&ldquo老臣無罪。
&rdquo蒼梧左右王天恩谏曰:&ldquo領軍腹大,是佳射堋,而一箭便死,後無複射,不如以雹箭射之。
&rdquo乃取雹箭,一發即中帝臍。
蒼梧投弓于地,大笑曰:&ldquo此手何如?&rdquo從這類故事來看,與南朝東昏侯相比,後廢帝性情尤為殘忍。
事實上,此時蕭道成鎮守的西州城兵力尤為強大,與舊台城近衛軍的鬥争反複上演,其犧牲者屢見于史書。
而台城近衛也逐漸依附蕭道成之勢力,齊元勳王敬則是其中主要一人。
如此一來,南京勢力實際上為蕭道成把控的傾向日益明顯,據大臣虞玩之的上奏,當時守衛王城的近衛軍逐漸減少,王室倉庫中武器裝備匮乏,租稅無來,隻可出賣朝廷禦物支給諸經費。
如此看來,被身邊少數無賴軍人所擁立的天子劉昱籠罩在濃重的殘忍陰影下亦屬合理。
而在軍府中裸身晝寝的故事對蕭道成自身而言亦非光彩之事。
後來,蕭道成唆使台城禁軍将校暗殺劉昱,翌日早晨,顧命大臣袁粲、褚淵之輩召開善後會議,無人自擔責任。
這時,在暗殺劉昱行動中立下頭功的王敬則拔刀示衆,大喝一聲: 天下之事,皆應關蕭公,敢有開一言者,血染敬則刀!恫吓的同時,他倡議擁立蕭道成,道成卻擁立順帝。
當然,此舉隻是為其日後篡位做準備。
《南史·順帝本紀》中描述其相貌:&ldquo帝姿貌端華,眉目如畫,見者以為神人。
&rdquo 蕭道成的勢力已在建康城内确立,然而長江中遊湖北江陵還有宋的宿将沈攸之。
明帝委托的顧命大臣袁粲寄心王室,袁粲死後,沈攸之也被平定,如此一來,已無人可壓制蕭道成的勢力。
他先成為齊王,後奪宋室即帝位。
宋滅亡後,南齊取而代之,改元為建元。
其時479年。
為何特别選擇這一年?《南史》認為理由如下: 漢自建武至建安二十五年,一百九十六年而禅魏;魏自黃初至鹹熙二年,四十六年而禅晉;晉自泰始至元熙二年,一百五十六年而禅宋;宋自永初元年至昇明三年,凡六十年;鹹以六終六受,六,亢位也。
以禅讓的形式奪取帝位,始于三國魏,而其中最為輕松者是南齊篡奪。
禅讓儀式中,最為重要之事是将玺绶自授位君主傳至受讓新君手中,一般選定天下重望擔當此任,作為輿論代表。
宋齊禅讓之時,曾欲指名南朝第一名流謝莊擔當此任,但被謝所拒,無奈轉托褚淵。
褚淵受宋明帝顧命,雖然與宋室存有姻戚關系,但常與蕭道成交好。
褚淵因擔當玺绶傳達之任為當時名流所指摘,尤其是他的兒子褚贲等人,對父親的行為極為不滿,更發誓終生不仕齊室。
大概是因為雖然輿論已放棄宋室,但蕭道成的資望不足以得獲人心。
蕭也深谙位居高位的處世方法,其執政之時有一樸實名言,曰:&ldquo使我臨天下十年,當使黃金與土同價。
&rdquo 齊高帝蕭道成在位三年就去世,其子蕭赜(即武帝)繼承大統。
這兩代在南朝被視為小康之時,今日考其政策,可知其大改宋孝武之後的惡政,可媲美文帝元嘉之治。
現簡要論述之。
宋孝武帝以來最令地方叫苦的是中央直接遣使檢課。
當時,課稅主要為租(即一定谷類)以及調(即一定絹布)的上納(租調多以金錢折變,其詳則著諸外篇焉),并設有固定的上納時間。
原則上征稅之事全權委任地方官。
朝廷不時增額,而地方官催繳緩慢,自然發生租調滞納現象。
孝武以來對此滞納之租調從嚴征繳,為每年實現迅速征繳,從朝廷派遣使者進行檢課,而非直接委任地方官。
然而,此事成為擾亂地方政治的原因,與其歸罪于制度,不如說是使者對地方官采取敵對态度且濫用權力。
當時建康腹地三吳平原内的地方長官多為貴族子弟,因此,宮殿内部權貴與寒門出身者之争也可從此台使派遣的事實中窺見一二。
這種社會性的解釋不談,台使派遣的弊害有多嚴重,從齊武帝之子竟陵王子良的上疏即可看出: 凡此輩使人,既非詳慎勤順,或貪險崎岖,要求此役,朝辭禁門,情态即異;暮宿村縣,威福便行。
但令朱鼓裁完,铍槊微具,顧眄左右,叱咤自專。
擿宗斷族,排輕斥重,脅遏津埭,恐喝傳郵。
破崗水逆,商旅半引,逼令到下,先過己船。
浙江風猛,公私畏渡,脫舫在前,驅令俱發。
呵蹙行民,固其常理;侮折守宰,出變無窮。
既瞻郭望境,便飛下嚴符,但稱行台,未顯所督。
先诃強寺,卻攝群曹,開亭正榻,便振荊革。
其次绛标寸紙,一日數至;征村切裡,俄刻十催。
四鄉所召,莫辨枉直,孩老士庶,具令付獄。
或尺布之逋,曲以當匹;百錢餘稅,且增為千。
或诳應質作尚方,寄系東冶,萬姓駭迫,人不自固。
遂漂衣敗力,競緻兼漿。
值今夕酒諧肉饫,即許附申赦格;明日禮輕貨薄,便複不入恩科。
&hellip&hellip及其?蒜轉積,鵝栗漸盈,遠則分鬻他境,近則托貿吏民。
反請郡邑,助民由緩,回刺言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