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南北朝時代——南朝
關燈
小
中
大
不足道,但軍事經驗豐富,部下之兵遠勝南朝。
此後江南人士将悉數倒在其馬蹄之下。
今梁主已老,政治動亂,但仍堅信施清淨之治,境内人心必生變亂。
若侯景趁機亂梁,我東魏讨之,則南朝之存在無以可期。
因此,今日梁諸将及梁宗室若降于我朝,必欣然款待之。
據傳,此檄文出自杜弼之手,由此可詳知梁的狀況,也反映出答應侯景降梁實在是一般南朝人士深深憂慮之事。
侯景被東魏所破,于是渡淮水南入壽陽城。
入城之後,随即令自己的部下把守城門,梁的朝臣愈益危懼。
此時,梁武仍深信侯景,随後侯景在壽陽城中征發百姓充當軍士,并不斷向建康索要衣服兵器,梁武這才逐漸懷疑其态度。
恰逢鎮守徐州方面的梁将被東魏打敗,東魏于是趁機向梁提議修舊時之好,梁武應允。
侯景深感處境不妙,于是企圖謀反。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以讨伐權臣朱異及其他二人為名舉兵,出根據地壽陽城,巧妙避開與梁大軍的沖突,取近道抵達長江北岸。
在長江下遊渡江共有三條路線。
東從廣陵(揚州)南瓜州津出丹徒(鎮江),中從秦州(江蘇省六合縣西)的爪步或胡墅(浦口)直入建康,西則從曆陽(安徽和州)南采石矶出姑孰(太平府),侯景進擊防備最為薄弱的曆陽。
鎮守此地者為梁宗室豐城侯泰,此人毫無人望,且粗魯蠻橫,曾征發有身份之人擔負行列所用的輿、扇、傘等,若有恥之而不應之人,則肆意加以杖責,并搜刮其财物,方才放免。
因此,城中士民反而出迎侯景,豐城侯泰被侯景所擒。
侯景進入曆陽之後,建康朝廷仍未充分重視,将守衛建康的重任交與臨賀王正德,這實為一大失策。
因為正德的亂行在梁王室中最為不堪,數度被武帝剝離職務。
且他與侯景暗自串通,侯景之所以能輕易渡江,據傳正是因為有正德的引導。
侯景渡江之後一路向東,與正德軍會合,攻擊建康城,并斷然發布讨伐梁武的檄文: 梁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hellip&hellip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仆所以趨赴阙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
侯景包圍建康城的消息傳出,援軍從各方趕來,聚集于南京台地。
但其首腦梁朝宗室之間相互猜疑,缺乏統制,或有私通侯景者,建康危急之時,援軍毫無作為。
梁室以建康全城兵力對抗侯景,堅持約半年之久。
起初梁為防敵突入,關閉城門,其時城中有男女十餘萬人,手握兵器者約有兩萬。
被困半年之後,多人身腫氣急,死者不在少數,如此一來可參加實戰者不過四千,但皆羸喘,遍路橫屍,腐爛流汁,足以滿渠。
又閉城之時,為恩賞軍士而儲藏錢帛及一般糧食,米四十萬斛,錢帛五十億萬,但薪刍魚鹽儲蓄甚少。
于是,拆尚書省建築作為薪柴。
撤薦席,切碎以喂馬。
薦盡,又食以飯。
軍士無肉食,或煮铠、熏鼠、捕雀而食之。
後屠馬于殿省間,雜以人肉食之。
另一方面,侯景最初以為奪建康甚易,為收買民心,嚴令部下不得掠奪,但建康防守意外堅固,于是又允許部下殺掠,或将富家子女妻妾悉數贈與軍士,或為攻城而起土山,其工役不論貴賤,晝夜毆捶驅使。
建康附近的百姓身無分文。
伴随時間流逝,已無物可掠,而侯景本營東府城僅存一年的食糧。
若持久對戰,援軍殺到,則情勢對之不利,侯景于是向梁武講和,條件為劃江右即安徽省長江北部地區歸侯景。
起初梁武不欲議和,但在太子的熱心勸說之下,梁武将此事全權委以太子。
和議達成,但侯景并未履約,而是聽從部将王偉之言,固守江北地區,意圖掌握建康實權。
至此,梁武與侯景之間嫌隙日益加深,梁武屢次嘲弄侯景,又輕蔑其部将,不授予官位。
侯景暴力回應,後梁武憂郁而死,太子繼位,稱簡文帝。
侯景挾簡文而據台城,但其命令執行的範圍極為狹小。
尤其亂後的南京附近,交通斷絕,物資匮乏,餓死者衆多。
貴戚豪族也需自行取食野稻,或填委溝壑,不計其數。
于是,侯景将囚于江南的北人奴隸釋放出來充軍,進軍三吳平原地區擴張勢力。
此軍所向,肆意掠奪,不留一物。
《通鑒》記載: 自晉氏渡江,三吳最為富庶,貢賦商旅,皆出其地。
及侯景之亂,掠金帛既盡,乃掠人而食之,或賣于北境,遺民殆盡矣。
侯景在三吳平原擴張勢力,爾後向西推進經營。
其時,湖北江陵有湘東王繹,其南湖南長沙有河東王譽,其北湖北襄陽有嶽陽王詧,其西四川成都有武陵王紀,諸王之間互相猜疑,禍亂已生。
湘東王繹攻取長沙,殺河東王,将湖南收入掌中,時逢侯景軍西進襲擊武昌城。
蕭繹于是拔擢名将王僧辯,委任其與侯景軍交戰,王僧辯巧妙用水軍破敵,侯景往建康敗退。
此戰成為侯景命運轉折點,之後王僧辯沿江而下,抵達湓口(江西九江),偶遇從廣東北上讨侯的陳霸先軍隊,二者共同立誓合力讨滅侯景。
水軍直逼建康城西的石頭城下,侯景身為北人,擅長陸戰。
但陳霸先所率的新銳南軍與之交戰屢次得勝,侯景未能挽救頹勢,于是舍棄建康逃亡南方。
但三吳地區反侯之軍群起,于是侯景又從滬渎(上海)逃至海上,但最終還是被捕殺。
起初侯景敗于王僧辯軍,返回建康之時,知道形勢不妙,于是殺簡文帝,自稱天子。
他失敗身死後,自然帝位傳至王僧辯所奉戴的湘東王繹,即元帝。
但此時因侯景之亂荒廢的建康城及三吳平原已不足以供養皇帝官屬,因此元帝不來建康,而是在江陵繼承大統。
然而,帝位後盾王僧辯軍遠在建康,成都武陵王紀觊觎王位多時,于是以讨滅侯景為名,大舉東下,與元帝争奪帝位。
此次遠征毫無智謀可言,在北邊窺伺成都已久的西魏軍将尉遲迥趁機攻取成都,元帝軍隊又在武陵王東下途中發動襲擊,武陵王死,領地白白被西魏占有。
元帝暫且得以抵擋北方的壓迫,但北方襄陽嶽陽王詧主動降于西魏,在勇将楊忠的幫助下,進擊江陵,元帝來不及召回王僧辯軍,江陵陷落,元帝被殺。
嶽陽王被西魏封為梁王,一時割據湖北。
于是,梁室再次中斷。
王僧辯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且得到陳霸先的同意。
然而,此前侯景還未叛亂之時,梁與東魏已推進和平交涉,并派出王室蕭淵明擔任使節。
當時東魏已被高歡之子高洋所奪取,北齊朝廷新立,北齊主高洋于是向王僧辯提出擁立蕭淵明繼承帝位。
王僧辯最後屈從此要求,陳霸先以此為口實,突然進軍建康殺僧辯,擁立蕭方智,即敬帝。
此後,建康實權全歸于陳霸先之手,不久他又受梁禅建立陳朝。
陳的興亡 當初王僧辯、陳霸先二人在湓口立誓讨滅侯景之時,全軍主帥為王僧辯。
《梁書·王僧辯傳》記載,跟随王僧辯的軍隊,肆意掠奪甚于侯景軍,但王無力取締,因而江南人民反而傾慕侯景。
又他與諸将約定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但不堪北齊壓迫,竟按照對方要求擁立蕭淵明,最終惹怒陳霸先,招緻殺身之禍。
由此可見,其失敗實為理所當然。
對此,王鳴盛為其辯護。
大意為:當時湖北地區已被西魏所奪取,建康形勢極為危險。
此前由梁派至北齊的蕭淵明幕下有著名文士徐陵,他在北齊聽聞侯景叛亂,于是策劃依靠該國強權者讨平侯景,但未能實行。
後又聽說西魏攻取江陵滅元帝,預感對抗西魏勢力必借北齊之力,于是與北齊訂約,擁立蕭淵明登基,作為兩國和平象征,并令北齊歸還此前侵占的淮南土地。
徐陵以此作為條件勸王僧辯擁立蕭淵明。
王僧辯已和諸将約定擁立蕭方智,因此起初拒絕了徐陵的要求,但當時的形勢,西魏已經奪取長江上中遊地區,若再招北齊不快,則無法維持江南勢力,于是達成擁立蕭淵明,定蕭方智為皇太子的群議。
此乃對梁盡忠。
陳霸先原為王僧辯的副将,聽令于王僧辯,現竟突然襲殺王僧辯,全是出于一己之野心,絕非忠誠于梁。
不久後,其即奪梁室即帝位。
禅讓文出自徐陵之手,肆無忌憚對王僧辯進行謾罵。
若以梁室為中心論僧辯之忠與不忠,則正如王氏所說。
然而無法抹殺《梁書》中對建康的王僧辯軍風紀廢弛的記載。
大亂之後,崇尚秩序的官僚,善後之策往往難免被新銳英雄的行動所壓倒。
陳霸先生于吳興郡(浙江長興),是純粹的江南人。
長期以來,以建康為中心的政治,北來貴族居于主位,江南人位居其下是常态,尤其陳氏在江南人中門第不高,因而作為軍人活躍于廣東地區,後因立軍功,方才嶄露頭角。
侯景之亂爆發時,陳氏與同黨出廣東,劍指建康北上,當時拔擢他的蕭勃等以為此行無謀,進行勸止,但其不為所動。
《南史》本紀中陳霸先中叙述其決心時稱:&ldquo君辱臣死,誰敢受命。
&rdquo其義勇冒進的氣概或許吸引了其部下。
陳戰鬥時,勇敢兇猛,引人注目。
如前所述,後來陳霸先擁立敬帝蕭方智,掌握建康實權。
陳霸先襲殺王僧辯時,建康形勢完全呈孤立狀态。
四川至湖北江陵一帶被東魏占有,後又拒絕北齊的要求,斷絕和平關系,加上襲殺王僧辯事件,建康對岸江北之地的舊梁諸将以聲援北齊為由逼近建康,且建康腹地三吳平原之中,吳興有王僧辯部下骁将杜龛試圖沖擊建康。
陳霸先為優先保障腹地安全,于是親自出馬讨伐杜龛,艱難平杜之時,北齊主高洋(顯宗)大舉南下,率軍十萬,從曆陽西之栅口下江,由石頭登陸。
陳霸先聽聞消息後,急忙從吳興北歸,在建康北郊幕府山下與北軍大戰,結果陳軍大勝,陳霸先的地位自此愈加穩固。
其後,勢力擴張至江西與廣東地區,永定元年(557年)終受敬帝禅讓建立陳國。
且說南朝每興革命,必有當時的望族進行聲援,增添新王室的名譽,但陳的革命沒有此事,而且通覽《陳書》列傳,可見除出使北齊的徐陵一人外,多數是武将出身之人。
事實上,侯景之亂中,南朝第一名族王氏盡滅,其他名族多鼠竄他鄉,建康名族的衰亡令王朝革命變得尤為容易。
且此時西魏被宇文氏所奪,改為北周,國際關系呈北周、北齊、陳對立之勢,又陳内政上名族衰亡,因此南北朝的曆史已失去其特色,作為不久後隋唐統一期的序幕,其大勢轉衰可謂命運注定。
陳國新立。
當此時,現今湖北省内的勢力關系較為複雜。
如前所述,北周勢力自漢水上遊至江陵地區,其東南以郢州(即今日漢陽地區)為中心,王僧辯部下骁将王琳據于此。
他對陳霸先久懷複仇之心,于是以陳霸先奪梁室為借口大舉東征。
其時,北齊在安徽北部巢湖浮船,表示支援王琳之意,并相互聯絡,逼近建康。
當時陳武帝霸先身故,文帝陳蒨在位,文帝在安徽蕪湖打敗王琳軍,王琳逃至北齊,郢州歸陳統治。
北齊南進的計劃遇到挫折。
陳取郢州之後,其勢力直接與北周相接。
北周利用王琳東征的機會,試圖攻取郢州,于是出兵,但被孫玚擊退。
此外,湖南地區有人借聲援北周之名反抗陳,但都被平定。
經過幾番争鬥,陳與北周之間締結和平條約,最終陳确認四川全域及大部分漢水流域歸屬北周勢力範圍。
與北周建立和平關系令陳對北齊有了底氣,自此之後,北齊反而對陳采取守勢。
陳與北周之間締結和平盟約之時為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
北齊高演(孝昭帝)在位,在石鼈(江蘇寶應)實施大規模的屯田,固守淮南防陳。
說到當時的一般形勢,對立三國之中,兵力與财力方面,北齊最強,北齊主高演被認為是優秀統治者,其志在對陳加強防備,同時讨滅北周。
由《北史》對高演的評論也足見天下輿論對他的期待。
但高演不幸早逝,其後三國之間無人主動興起争伐,因而天下暫時得以維持平穩狀态。
其間有陳文帝之治,後經後廢帝陳伯宗,進入宣帝陳顼的治世。
據傳,陳文帝臨政之時尤為細心。
例如:&ldquo一夜内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
每雞人伺漏,傳更簽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槍然有聲,雲:&lsquo吾雖眠,亦令驚覺也。
&rsquo&rdquo正因為其心思過細,導緻危及身體健康而英年早逝,後宣帝即位。
宣帝治下,内部秩序逐漸完備,适逢身居湖南長沙的湘州刺史華皎欲借北周之力與陳對抗。
宣帝直接令吳明徹讨滅華皎,對進軍陳之郢州的周軍也加以攻擊并取勝。
太建二年(570年)陳攜餘威進攻北周在湖北的根據地江陵城。
此戰雖以失敗告終,但陳軍由守轉攻,此點值得注意。
三國之中曾經最為富強的北齊,此時後主高緯在位,内部完全呈瓦解之勢。
在湖南取得成功的陳将吳明徹請求趁機斷然實行北伐。
對此,陳内部多有異議,但宣帝最終予以許可,太建五年,吳明徹率陳軍渡長江北伐。
其時江北全都處于北齊勢力之下,以壽陽為中心,東在秦州(江蘇省六合縣),西在曆陽駐屯重兵。
陳軍先攻秦州,北齊在石梁(江蘇省天長縣西北)防禦。
北齊軍人身材高大,力大之人排于前列,配與蒼頭、犀角、大力等各隊,人人骁勇善戰。
尤其中亞胡人指揮的一軍擅長弓術,陳軍甚為懼怕。
但吳明徹麾下有勇将蕭摩诃,投鐵鋧擊倒胡人,又斬大力隊數十人,北齊軍全線潰敗。
北齊聽聞,十分震驚,于是起用梁的降将王琳防守壽陽城,因其深得淮南人望,若利用之,可抑制陳軍。
王琳雖得部下信賴,聲望猶在,但北齊的對策極為疏漫,導緻王琳完全孤立于壽陽城,最後遭吳明徹擒拿。
《通鑒》對當時狀況有生動描寫:王琳部下紛紛為已成俘虜的王琳求情,吳明徹恐生變,于是斬殺之。
當時恸哭之聲如雷,田夫野老不論知與不知,無不流涕。
但北齊主高緯聽說此消息後,面無悔色,聽信近侍之言,認為淮南本為南朝所有,今被奪取亦不足惜,于是開酒宴,賞歌舞。
陳取壽陽,吳明徹得勝而歸,宣帝加以特别優待。
陳實施北伐前一年,即陳太建四年,北周明君宇文邕殺宰相宇文護,獨裁朝政,稱北周武帝。
其即位以後銳意進取,施富國強兵之策,靜待讨伐北齊的機會,北周名将韋孝寬上表建議起兵伐齊,其中說到土地富庶的淮南已被力量最弱的陳所奪取,北齊不能奪回,則其衰弱是顯而易見的。
陳太建七年,北周武帝決行東伐,太建九年正月,完全讨滅北齊。
北周滅北齊之後,統一天下的時機成熟。
此前,陳利用周齊交戰之機,意圖攻略徐州地區,吳明徹作為将領一時聲勢大振,但北周救兵一到,陳軍大敗,吳明徹遭生擒。
陳得知敗報後大驚,于是向邊境配備重兵以防北周。
恰逢北周武帝身死,北兵南進暫時中止。
北周武帝死後,外戚楊堅勢力漸強,陳太建十二年末,被封為隋王,翌年接受北周禅讓建立隋朝,稱為隋文帝,其時公元581年。
帝即位之初,即制定讨平江南之策,東以廣陵,西以廬江(合肥)作為策源地,令勇将賀若弼、韓擒虎二人駐屯兩地。
适逢太建十四年陳宣帝駕崩,太子後主陳叔寶繼位。
據《南史》記載,太建末年,隋制定大舉伐陳的計劃,适逢宣帝死,非但撤軍,還派特使吊宣帝之喪,其文書之末還用&ldquo楊堅頓首&rdquo一詞,盡顯鄰邦交誼。
然而,陳竟在回信中稱&ldquo想彼統内如宜,此宇宙清泰&rdquo。
見陳言辭無禮,隋朝臣議論紛紛,廣陵将領賀若弼等人請求立刻渡江取陳。
但文帝此時仍持自重之态,表面上兩國和平關系雖在繼續,但天下輿情已察覺統一的氣運。
盡管如此,隋文帝的處置并非粗疏。
例如,新開淮水下遊通揚州廣陵的運河,如此可自由搬運物資,且在前線施展種種策術,令陳财力枯竭。
南土相比北土,農作物收獲較早。
隋軍在南土将農忙時作出大舉襲擊之勢。
南人大驚,立刻在長江沿岸配置重兵。
此策年年重複,為此南人在重要農忙期人心浮動。
此外,南方的房屋多為茅竹所建,不似北方家有地窖,沒有儲藏谷物的習慣。
隋于是派間諜向民屋放火。
此為陳最為苦惱之處。
眼見陳竟被隋前線軍的小伎倆如此戲弄,其内部的不統一可想而知。
後主即位後,陳人都知道本朝必亡的命運,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開始散見各地。
例如,建康至荊州之間,長江之水赤如人血;有一夜天空開裂,自西北至東南,其中有青黃色,有聲如雷隆隆。
如此險象之中,陳叔寶卻依然隻管享樂。
《通鑒》記載如下: 上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绮、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皆以沈、檀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内有寶床、寶帳,其服玩瑰麗,近古所未有。
每微風暫至,香聞數裡。
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
上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绮閣,龔、孔二貴嫔居望仙閣,并複道交相往來。
又有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脩容,并有寵,疊遊其上。
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為女學士。
仆射江總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日與都官尚書孔範、散騎常侍王瑳等文士十餘人,侍上遊宴後庭,無複尊卑之序,謂之&ldquo狎客&rdquo。
上每飲酒,使諸妃、嫔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被以新聲,選宮女千餘人習而歌之,分部疊進。
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略皆美諸妃嫔之容色。
君臣酣歌,自夕達旦,以此為常。
張貴妃名麗華,本兵家女,為龔貴嫔侍兒,上見而悅之,得幸,生太子深。
貴妃發長七尺,其光可鑒,性敏慧,有神彩,進止詳華,每瞻視眄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
善候人主顔色,引薦諸宮女;後宮鹹德之,競言其善。
又有厭魅之術,常置淫祀于宮中,聚女巫鼓舞。
上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隐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
貴妃亦多提意見左右之,宮中之權歸于貴妃一派。
一大臣見之感慨陳必亡,上表後即遭殺身之禍。
陳祯明二年(588年),隋下達征陳之诏。
诏書描寫後主昏虐之狀,散布三十萬份于江南,以谕民心。
隋将五十萬大軍交與文帝之子晉王楊廣統轄,令其自長江上下遊兩面攻陳。
陳後主與狎客們竟似置之不理,史書沒有任何采用防禦手段的紀錄。
翌年正月,建康城起大霧。
趁此機會,廣陵隋将賀若弼率先渡江,同時身在廬江的韓擒虎也在采石登陸。
此消息傳到陳朝朝廷,後主立即下诏嚴密部署建康警備,言稱:&ldquo犬羊陵縱,侵竊郊畿,蜂虿有毒,宜時掃定。
朕當親禦六師,廓清八表。
&rdquo其言辭雖雄壯,但陳宿衛武将已無戰意。
例如,總帥任忠起初勸後主留守建康,等待援軍到來,但後主不聽。
無奈出城一戰,立馬敗于韓擒虎,氣力殆盡,于是降于隋,其後無人敢與隋交戰。
隋兵直逼城下,宮中諸官早已逃亡,唯有袁憲仍在殿中。
後主對他說:&ldquo我從來接遇卿不勝餘人,今日但以追愧。
非唯朕無德,亦是江東衣冠道盡!&rdquo言畢欲逃。
袁憲勸之,說道此時逃跑,倒不如端坐正殿為宜,一如梁武對侯景,北人絕不危及陛下之身。
但後主未聽,躲入景陽殿後井中。
突入宮中的隋軍,搜查不到後主,朝井裡呼喚無人應答,于是往裡面投擲石頭,終于傳來叫聲。
放繩将之拉出時卻十分沉重,隻見後主、張貴妃、孔貴嫔抱成一團。
如此一來,建康陷落,隋又平定散在各州的陳軍将,後将後主及陳宗室、高官以及大量戰利品載車北上。
隊伍一行長約五百裡。
陳宗室受到隋文帝的保護,後主等人亦度過天壽。
而建康城内的居民及别緻之物全部轉移至北方,建築物悉數遭毀,建康作為南朝首都及文化中心,一朝即成廢土。
以武力為背景的北方式統一政治自此支配天下。
此後江南人士将悉數倒在其馬蹄之下。
今梁主已老,政治動亂,但仍堅信施清淨之治,境内人心必生變亂。
若侯景趁機亂梁,我東魏讨之,則南朝之存在無以可期。
因此,今日梁諸将及梁宗室若降于我朝,必欣然款待之。
據傳,此檄文出自杜弼之手,由此可詳知梁的狀況,也反映出答應侯景降梁實在是一般南朝人士深深憂慮之事。
侯景被東魏所破,于是渡淮水南入壽陽城。
入城之後,随即令自己的部下把守城門,梁的朝臣愈益危懼。
此時,梁武仍深信侯景,随後侯景在壽陽城中征發百姓充當軍士,并不斷向建康索要衣服兵器,梁武這才逐漸懷疑其态度。
恰逢鎮守徐州方面的梁将被東魏打敗,東魏于是趁機向梁提議修舊時之好,梁武應允。
侯景深感處境不妙,于是企圖謀反。
太清二年(548年),侯景以讨伐權臣朱異及其他二人為名舉兵,出根據地壽陽城,巧妙避開與梁大軍的沖突,取近道抵達長江北岸。
在長江下遊渡江共有三條路線。
東從廣陵(揚州)南瓜州津出丹徒(鎮江),中從秦州(江蘇省六合縣西)的爪步或胡墅(浦口)直入建康,西則從曆陽(安徽和州)南采石矶出姑孰(太平府),侯景進擊防備最為薄弱的曆陽。
鎮守此地者為梁宗室豐城侯泰,此人毫無人望,且粗魯蠻橫,曾征發有身份之人擔負行列所用的輿、扇、傘等,若有恥之而不應之人,則肆意加以杖責,并搜刮其财物,方才放免。
因此,城中士民反而出迎侯景,豐城侯泰被侯景所擒。
侯景進入曆陽之後,建康朝廷仍未充分重視,将守衛建康的重任交與臨賀王正德,這實為一大失策。
因為正德的亂行在梁王室中最為不堪,數度被武帝剝離職務。
且他與侯景暗自串通,侯景之所以能輕易渡江,據傳正是因為有正德的引導。
侯景渡江之後一路向東,與正德軍會合,攻擊建康城,并斷然發布讨伐梁武的檄文: 梁自近歲以來,權幸用事,割剝齊民&hellip&hellip今日國家池苑,王公第宅,僧尼寺塔,及在位庶僚,姬姜百室,仆從數千,不耕不織,錦衣玉食,不奪百姓,從何得之!仆所以趨赴阙庭,指誅權佞,非傾社稷。
侯景包圍建康城的消息傳出,援軍從各方趕來,聚集于南京台地。
但其首腦梁朝宗室之間相互猜疑,缺乏統制,或有私通侯景者,建康危急之時,援軍毫無作為。
梁室以建康全城兵力對抗侯景,堅持約半年之久。
起初梁為防敵突入,關閉城門,其時城中有男女十餘萬人,手握兵器者約有兩萬。
被困半年之後,多人身腫氣急,死者不在少數,如此一來可參加實戰者不過四千,但皆羸喘,遍路橫屍,腐爛流汁,足以滿渠。
又閉城之時,為恩賞軍士而儲藏錢帛及一般糧食,米四十萬斛,錢帛五十億萬,但薪刍魚鹽儲蓄甚少。
于是,拆尚書省建築作為薪柴。
撤薦席,切碎以喂馬。
薦盡,又食以飯。
軍士無肉食,或煮铠、熏鼠、捕雀而食之。
後屠馬于殿省間,雜以人肉食之。
另一方面,侯景最初以為奪建康甚易,為收買民心,嚴令部下不得掠奪,但建康防守意外堅固,于是又允許部下殺掠,或将富家子女妻妾悉數贈與軍士,或為攻城而起土山,其工役不論貴賤,晝夜毆捶驅使。
建康附近的百姓身無分文。
伴随時間流逝,已無物可掠,而侯景本營東府城僅存一年的食糧。
若持久對戰,援軍殺到,則情勢對之不利,侯景于是向梁武講和,條件為劃江右即安徽省長江北部地區歸侯景。
起初梁武不欲議和,但在太子的熱心勸說之下,梁武将此事全權委以太子。
和議達成,但侯景并未履約,而是聽從部将王偉之言,固守江北地區,意圖掌握建康實權。
至此,梁武與侯景之間嫌隙日益加深,梁武屢次嘲弄侯景,又輕蔑其部将,不授予官位。
侯景暴力回應,後梁武憂郁而死,太子繼位,稱簡文帝。
侯景挾簡文而據台城,但其命令執行的範圍極為狹小。
尤其亂後的南京附近,交通斷絕,物資匮乏,餓死者衆多。
貴戚豪族也需自行取食野稻,或填委溝壑,不計其數。
于是,侯景将囚于江南的北人奴隸釋放出來充軍,進軍三吳平原地區擴張勢力。
此軍所向,肆意掠奪,不留一物。
《通鑒》記載: 自晉氏渡江,三吳最為富庶,貢賦商旅,皆出其地。
及侯景之亂,掠金帛既盡,乃掠人而食之,或賣于北境,遺民殆盡矣。
侯景在三吳平原擴張勢力,爾後向西推進經營。
其時,湖北江陵有湘東王繹,其南湖南長沙有河東王譽,其北湖北襄陽有嶽陽王詧,其西四川成都有武陵王紀,諸王之間互相猜疑,禍亂已生。
湘東王繹攻取長沙,殺河東王,将湖南收入掌中,時逢侯景軍西進襲擊武昌城。
蕭繹于是拔擢名将王僧辯,委任其與侯景軍交戰,王僧辯巧妙用水軍破敵,侯景往建康敗退。
此戰成為侯景命運轉折點,之後王僧辯沿江而下,抵達湓口(江西九江),偶遇從廣東北上讨侯的陳霸先軍隊,二者共同立誓合力讨滅侯景。
水軍直逼建康城西的石頭城下,侯景身為北人,擅長陸戰。
但陳霸先所率的新銳南軍與之交戰屢次得勝,侯景未能挽救頹勢,于是舍棄建康逃亡南方。
但三吳地區反侯之軍群起,于是侯景又從滬渎(上海)逃至海上,但最終還是被捕殺。
起初侯景敗于王僧辯軍,返回建康之時,知道形勢不妙,于是殺簡文帝,自稱天子。
他失敗身死後,自然帝位傳至王僧辯所奉戴的湘東王繹,即元帝。
但此時因侯景之亂荒廢的建康城及三吳平原已不足以供養皇帝官屬,因此元帝不來建康,而是在江陵繼承大統。
然而,帝位後盾王僧辯軍遠在建康,成都武陵王紀觊觎王位多時,于是以讨滅侯景為名,大舉東下,與元帝争奪帝位。
此次遠征毫無智謀可言,在北邊窺伺成都已久的西魏軍将尉遲迥趁機攻取成都,元帝軍隊又在武陵王東下途中發動襲擊,武陵王死,領地白白被西魏占有。
元帝暫且得以抵擋北方的壓迫,但北方襄陽嶽陽王詧主動降于西魏,在勇将楊忠的幫助下,進擊江陵,元帝來不及召回王僧辯軍,江陵陷落,元帝被殺。
嶽陽王被西魏封為梁王,一時割據湖北。
于是,梁室再次中斷。
王僧辯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且得到陳霸先的同意。
然而,此前侯景還未叛亂之時,梁與東魏已推進和平交涉,并派出王室蕭淵明擔任使節。
當時東魏已被高歡之子高洋所奪取,北齊朝廷新立,北齊主高洋于是向王僧辯提出擁立蕭淵明繼承帝位。
王僧辯最後屈從此要求,陳霸先以此為口實,突然進軍建康殺僧辯,擁立蕭方智,即敬帝。
此後,建康實權全歸于陳霸先之手,不久他又受梁禅建立陳朝。
陳的興亡 當初王僧辯、陳霸先二人在湓口立誓讨滅侯景之時,全軍主帥為王僧辯。
《梁書·王僧辯傳》記載,跟随王僧辯的軍隊,肆意掠奪甚于侯景軍,但王無力取締,因而江南人民反而傾慕侯景。
又他與諸将約定擁立元帝之子蕭方智,但不堪北齊壓迫,竟按照對方要求擁立蕭淵明,最終惹怒陳霸先,招緻殺身之禍。
由此可見,其失敗實為理所當然。
對此,王鳴盛為其辯護。
大意為:當時湖北地區已被西魏所奪取,建康形勢極為危險。
此前由梁派至北齊的蕭淵明幕下有著名文士徐陵,他在北齊聽聞侯景叛亂,于是策劃依靠該國強權者讨平侯景,但未能實行。
後又聽說西魏攻取江陵滅元帝,預感對抗西魏勢力必借北齊之力,于是與北齊訂約,擁立蕭淵明登基,作為兩國和平象征,并令北齊歸還此前侵占的淮南土地。
徐陵以此作為條件勸王僧辯擁立蕭淵明。
王僧辯已和諸将約定擁立蕭方智,因此起初拒絕了徐陵的要求,但當時的形勢,西魏已經奪取長江上中遊地區,若再招北齊不快,則無法維持江南勢力,于是達成擁立蕭淵明,定蕭方智為皇太子的群議。
此乃對梁盡忠。
陳霸先原為王僧辯的副将,聽令于王僧辯,現竟突然襲殺王僧辯,全是出于一己之野心,絕非忠誠于梁。
不久後,其即奪梁室即帝位。
禅讓文出自徐陵之手,肆無忌憚對王僧辯進行謾罵。
若以梁室為中心論僧辯之忠與不忠,則正如王氏所說。
然而無法抹殺《梁書》中對建康的王僧辯軍風紀廢弛的記載。
大亂之後,崇尚秩序的官僚,善後之策往往難免被新銳英雄的行動所壓倒。
陳霸先生于吳興郡(浙江長興),是純粹的江南人。
長期以來,以建康為中心的政治,北來貴族居于主位,江南人位居其下是常态,尤其陳氏在江南人中門第不高,因而作為軍人活躍于廣東地區,後因立軍功,方才嶄露頭角。
侯景之亂爆發時,陳氏與同黨出廣東,劍指建康北上,當時拔擢他的蕭勃等以為此行無謀,進行勸止,但其不為所動。
《南史》本紀中陳霸先中叙述其決心時稱:&ldquo君辱臣死,誰敢受命。
&rdquo其義勇冒進的氣概或許吸引了其部下。
陳戰鬥時,勇敢兇猛,引人注目。
如前所述,後來陳霸先擁立敬帝蕭方智,掌握建康實權。
陳霸先襲殺王僧辯時,建康形勢完全呈孤立狀态。
四川至湖北江陵一帶被東魏占有,後又拒絕北齊的要求,斷絕和平關系,加上襲殺王僧辯事件,建康對岸江北之地的舊梁諸将以聲援北齊為由逼近建康,且建康腹地三吳平原之中,吳興有王僧辯部下骁将杜龛試圖沖擊建康。
陳霸先為優先保障腹地安全,于是親自出馬讨伐杜龛,艱難平杜之時,北齊主高洋(顯宗)大舉南下,率軍十萬,從曆陽西之栅口下江,由石頭登陸。
陳霸先聽聞消息後,急忙從吳興北歸,在建康北郊幕府山下與北軍大戰,結果陳軍大勝,陳霸先的地位自此愈加穩固。
其後,勢力擴張至江西與廣東地區,永定元年(557年)終受敬帝禅讓建立陳國。
且說南朝每興革命,必有當時的望族進行聲援,增添新王室的名譽,但陳的革命沒有此事,而且通覽《陳書》列傳,可見除出使北齊的徐陵一人外,多數是武将出身之人。
事實上,侯景之亂中,南朝第一名族王氏盡滅,其他名族多鼠竄他鄉,建康名族的衰亡令王朝革命變得尤為容易。
且此時西魏被宇文氏所奪,改為北周,國際關系呈北周、北齊、陳對立之勢,又陳内政上名族衰亡,因此南北朝的曆史已失去其特色,作為不久後隋唐統一期的序幕,其大勢轉衰可謂命運注定。
陳國新立。
當此時,現今湖北省内的勢力關系較為複雜。
如前所述,北周勢力自漢水上遊至江陵地區,其東南以郢州(即今日漢陽地區)為中心,王僧辯部下骁将王琳據于此。
他對陳霸先久懷複仇之心,于是以陳霸先奪梁室為借口大舉東征。
其時,北齊在安徽北部巢湖浮船,表示支援王琳之意,并相互聯絡,逼近建康。
當時陳武帝霸先身故,文帝陳蒨在位,文帝在安徽蕪湖打敗王琳軍,王琳逃至北齊,郢州歸陳統治。
北齊南進的計劃遇到挫折。
陳取郢州之後,其勢力直接與北周相接。
北周利用王琳東征的機會,試圖攻取郢州,于是出兵,但被孫玚擊退。
此外,湖南地區有人借聲援北周之名反抗陳,但都被平定。
經過幾番争鬥,陳與北周之間締結和平條約,最終陳确認四川全域及大部分漢水流域歸屬北周勢力範圍。
與北周建立和平關系令陳對北齊有了底氣,自此之後,北齊反而對陳采取守勢。
陳與北周之間締結和平盟約之時為陳文帝天嘉元年(560年)。
北齊高演(孝昭帝)在位,在石鼈(江蘇寶應)實施大規模的屯田,固守淮南防陳。
說到當時的一般形勢,對立三國之中,兵力與财力方面,北齊最強,北齊主高演被認為是優秀統治者,其志在對陳加強防備,同時讨滅北周。
由《北史》對高演的評論也足見天下輿論對他的期待。
但高演不幸早逝,其後三國之間無人主動興起争伐,因而天下暫時得以維持平穩狀态。
其間有陳文帝之治,後經後廢帝陳伯宗,進入宣帝陳顼的治世。
據傳,陳文帝臨政之時尤為細心。
例如:&ldquo一夜内刺閨取外事分判者,前後相續。
每雞人伺漏,傳更簽于殿中,乃敕送者必投簽于階石之上,令槍然有聲,雲:&lsquo吾雖眠,亦令驚覺也。
&rsquo&rdquo正因為其心思過細,導緻危及身體健康而英年早逝,後宣帝即位。
宣帝治下,内部秩序逐漸完備,适逢身居湖南長沙的湘州刺史華皎欲借北周之力與陳對抗。
宣帝直接令吳明徹讨滅華皎,對進軍陳之郢州的周軍也加以攻擊并取勝。
太建二年(570年)陳攜餘威進攻北周在湖北的根據地江陵城。
此戰雖以失敗告終,但陳軍由守轉攻,此點值得注意。
三國之中曾經最為富強的北齊,此時後主高緯在位,内部完全呈瓦解之勢。
在湖南取得成功的陳将吳明徹請求趁機斷然實行北伐。
對此,陳内部多有異議,但宣帝最終予以許可,太建五年,吳明徹率陳軍渡長江北伐。
其時江北全都處于北齊勢力之下,以壽陽為中心,東在秦州(江蘇省六合縣),西在曆陽駐屯重兵。
陳軍先攻秦州,北齊在石梁(江蘇省天長縣西北)防禦。
北齊軍人身材高大,力大之人排于前列,配與蒼頭、犀角、大力等各隊,人人骁勇善戰。
尤其中亞胡人指揮的一軍擅長弓術,陳軍甚為懼怕。
但吳明徹麾下有勇将蕭摩诃,投鐵鋧擊倒胡人,又斬大力隊數十人,北齊軍全線潰敗。
北齊聽聞,十分震驚,于是起用梁的降将王琳防守壽陽城,因其深得淮南人望,若利用之,可抑制陳軍。
王琳雖得部下信賴,聲望猶在,但北齊的對策極為疏漫,導緻王琳完全孤立于壽陽城,最後遭吳明徹擒拿。
《通鑒》對當時狀況有生動描寫:王琳部下紛紛為已成俘虜的王琳求情,吳明徹恐生變,于是斬殺之。
當時恸哭之聲如雷,田夫野老不論知與不知,無不流涕。
但北齊主高緯聽說此消息後,面無悔色,聽信近侍之言,認為淮南本為南朝所有,今被奪取亦不足惜,于是開酒宴,賞歌舞。
陳取壽陽,吳明徹得勝而歸,宣帝加以特别優待。
陳實施北伐前一年,即陳太建四年,北周明君宇文邕殺宰相宇文護,獨裁朝政,稱北周武帝。
其即位以後銳意進取,施富國強兵之策,靜待讨伐北齊的機會,北周名将韋孝寬上表建議起兵伐齊,其中說到土地富庶的淮南已被力量最弱的陳所奪取,北齊不能奪回,則其衰弱是顯而易見的。
陳太建七年,北周武帝決行東伐,太建九年正月,完全讨滅北齊。
北周滅北齊之後,統一天下的時機成熟。
此前,陳利用周齊交戰之機,意圖攻略徐州地區,吳明徹作為将領一時聲勢大振,但北周救兵一到,陳軍大敗,吳明徹遭生擒。
陳得知敗報後大驚,于是向邊境配備重兵以防北周。
恰逢北周武帝身死,北兵南進暫時中止。
北周武帝死後,外戚楊堅勢力漸強,陳太建十二年末,被封為隋王,翌年接受北周禅讓建立隋朝,稱為隋文帝,其時公元581年。
帝即位之初,即制定讨平江南之策,東以廣陵,西以廬江(合肥)作為策源地,令勇将賀若弼、韓擒虎二人駐屯兩地。
适逢太建十四年陳宣帝駕崩,太子後主陳叔寶繼位。
據《南史》記載,太建末年,隋制定大舉伐陳的計劃,适逢宣帝死,非但撤軍,還派特使吊宣帝之喪,其文書之末還用&ldquo楊堅頓首&rdquo一詞,盡顯鄰邦交誼。
然而,陳竟在回信中稱&ldquo想彼統内如宜,此宇宙清泰&rdquo。
見陳言辭無禮,隋朝臣議論紛紛,廣陵将領賀若弼等人請求立刻渡江取陳。
但文帝此時仍持自重之态,表面上兩國和平關系雖在繼續,但天下輿情已察覺統一的氣運。
盡管如此,隋文帝的處置并非粗疏。
例如,新開淮水下遊通揚州廣陵的運河,如此可自由搬運物資,且在前線施展種種策術,令陳财力枯竭。
南土相比北土,農作物收獲較早。
隋軍在南土将農忙時作出大舉襲擊之勢。
南人大驚,立刻在長江沿岸配置重兵。
此策年年重複,為此南人在重要農忙期人心浮動。
此外,南方的房屋多為茅竹所建,不似北方家有地窖,沒有儲藏谷物的習慣。
隋于是派間諜向民屋放火。
此為陳最為苦惱之處。
眼見陳竟被隋前線軍的小伎倆如此戲弄,其内部的不統一可想而知。
後主即位後,陳人都知道本朝必亡的命運,不可思議的自然現象開始散見各地。
例如,建康至荊州之間,長江之水赤如人血;有一夜天空開裂,自西北至東南,其中有青黃色,有聲如雷隆隆。
如此險象之中,陳叔寶卻依然隻管享樂。
《通鑒》記載如下: 上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绮、望仙三閣,各高數十丈,連延數十間,其窗、牖、壁帶、縣楣、欄、檻皆以沈、檀為之,飾以金玉,間以珠翠,外施珠簾,内有寶床、寶帳,其服玩瑰麗,近古所未有。
每微風暫至,香聞數裡。
其下積石為山,引水為池,雜植奇花異卉。
上自居臨春閣,張貴妃居結绮閣,龔、孔二貴嫔居望仙閣,并複道交相往來。
又有王、李二美人,張、薛二淑媛,袁昭儀、何婕妤、江脩容,并有寵,疊遊其上。
以宮人有文學者袁大舍等為女學士。
仆射江總雖為宰輔,不親政務,日與都官尚書孔範、散騎常侍王瑳等文士十餘人,侍上遊宴後庭,無複尊卑之序,謂之&ldquo狎客&rdquo。
上每飲酒,使諸妃、嫔及女學士與狎客共賦詩,互相贈答,采其尤豔麗者,被以新聲,選宮女千餘人習而歌之,分部疊進。
其曲有《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大略皆美諸妃嫔之容色。
君臣酣歌,自夕達旦,以此為常。
張貴妃名麗華,本兵家女,為龔貴嫔侍兒,上見而悅之,得幸,生太子深。
貴妃發長七尺,其光可鑒,性敏慧,有神彩,進止詳華,每瞻視眄睐,光采溢目,照映左右。
善候人主顔色,引薦諸宮女;後宮鹹德之,競言其善。
又有厭魅之術,常置淫祀于宮中,聚女巫鼓舞。
上怠于政事,百司啟奏,并因宦者蔡脫兒、李善度進請;上倚隐囊,置張貴妃于膝上,共決之。
貴妃亦多提意見左右之,宮中之權歸于貴妃一派。
一大臣見之感慨陳必亡,上表後即遭殺身之禍。
陳祯明二年(588年),隋下達征陳之诏。
诏書描寫後主昏虐之狀,散布三十萬份于江南,以谕民心。
隋将五十萬大軍交與文帝之子晉王楊廣統轄,令其自長江上下遊兩面攻陳。
陳後主與狎客們竟似置之不理,史書沒有任何采用防禦手段的紀錄。
翌年正月,建康城起大霧。
趁此機會,廣陵隋将賀若弼率先渡江,同時身在廬江的韓擒虎也在采石登陸。
此消息傳到陳朝朝廷,後主立即下诏嚴密部署建康警備,言稱:&ldquo犬羊陵縱,侵竊郊畿,蜂虿有毒,宜時掃定。
朕當親禦六師,廓清八表。
&rdquo其言辭雖雄壯,但陳宿衛武将已無戰意。
例如,總帥任忠起初勸後主留守建康,等待援軍到來,但後主不聽。
無奈出城一戰,立馬敗于韓擒虎,氣力殆盡,于是降于隋,其後無人敢與隋交戰。
隋兵直逼城下,宮中諸官早已逃亡,唯有袁憲仍在殿中。
後主對他說:&ldquo我從來接遇卿不勝餘人,今日但以追愧。
非唯朕無德,亦是江東衣冠道盡!&rdquo言畢欲逃。
袁憲勸之,說道此時逃跑,倒不如端坐正殿為宜,一如梁武對侯景,北人絕不危及陛下之身。
但後主未聽,躲入景陽殿後井中。
突入宮中的隋軍,搜查不到後主,朝井裡呼喚無人應答,于是往裡面投擲石頭,終于傳來叫聲。
放繩将之拉出時卻十分沉重,隻見後主、張貴妃、孔貴嫔抱成一團。
如此一來,建康陷落,隋又平定散在各州的陳軍将,後将後主及陳宗室、高官以及大量戰利品載車北上。
隊伍一行長約五百裡。
陳宗室受到隋文帝的保護,後主等人亦度過天壽。
而建康城内的居民及别緻之物全部轉移至北方,建築物悉數遭毀,建康作為南朝首都及文化中心,一朝即成廢土。
以武力為背景的北方式統一政治自此支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