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晉五胡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純粹北人,又其為人較為公平,無黨派之心,所以能妥當對待極易發生感情沖突的強族族群。
但是他死後,會稽王司馬昱主持朝政,其間,出于對湖北地區實力漸強的桓溫的反感,建康城内逐漸抛棄和平方針,長江中遊與下遊分庭抗禮的氛圍日漸濃厚。
桓溫是北方強族桓彜(見前)之子,桓彜在蘇峻之亂中被殺,後桓溫對兇手之一江氏一族成功複仇,聞名于強族之間。
庾翼與之交往甚密,庾翼死後,桓溫繼之鎮守江陵,統管湖北一帶,并繼承其遺志,伺機光複中原。
适逢上遊四川地區氐族賨部李氏所建成漢大亂,于是桓溫趁機成功讨平此地。
如前篇所述,李氏成漢由李雄奠立國基。
助李雄成霸業者為漢人範長生,他代表巴蜀豪族的利益,巧妙利用李氏的純樸性格,成功施行最簡單的政治。
《晉書》描寫當時政治之情狀為&ldquo刑平、年豐、賦輕&rdquo。
然而,及至李壽時代,因為他與李雄的系譜不同,于是将國号由&ldquo成&rdquo改為&ldquo漢&rdquo,與此同時,習染中國之風,一意孤行而屠戮勸谏的漢人。
後面聽聞石虎愛好用刑立其威勢,于是模仿之,其在一般漢人中的聲譽完全掃地。
其子李勢繼任後,巴蜀山地的&ldquo獠蠻&rdquo大肆騷擾進犯平地漢族,李勢未能妥善處理,漢人豪族投靠強力統治者之心自然愈加迫切。
此時桓溫統管湖北軍事,窺見上遊地區的形勢,遂大舉侵入蜀地,一鼓作氣滅亡成漢,其時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
桓溫平蜀後,長江流域盡歸東晉版圖。
對建康朝廷而言,此成功毫無疑問乃是大事一件。
而《晉書·桓溫傳》卻對這一功業記載極為疏略,不知其中緣故。
總之,可以推知桓溫聲望已打入建康内部。
但桓溫平蜀之年,當時總領朝政的宗室會稽王司馬昱拔擢殷浩,任為揚州刺史,付予建康軍權。
殷浩長于清談,并憑借此點在北來諸強族中博得重望,深為當時名流所信賴,有雲:&ldquo深源(殷浩之字)不起,當如蒼生何。
&rdquo故司馬昱起用殷浩以牽制桓溫的用意恐為當時普遍所知。
對于朝廷的此種做法,桓溫漸生疑貳之心。
據桓溫傳記載,桓溫與殷浩少時是竹馬之友,二人相互競争之心十分強烈,都不想輸給對方。
桓溫對人說:&ldquo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辄取之。
故當出我下也。
&rdquo桓溫剛愎自用,殷浩在其眼中輕卑如此。
恰逢北中國石虎離世,中原極度混亂,後趙蠻漢諸将多人請求歸附于東晉,東晉于是迎來北伐的最好機會。
桓溫随即上疏請求北伐,同時令其部将從湖北安陸出動。
建康朝廷得悉此消息後,派遣司馬昱一黨的褚裒率北伐軍從江蘇出征。
此恐出于針對桓溫内政問題的考量,而非計劃缜密的舉動。
東晉初期的名将郗鑒身故之後,鎮京口(即今日鎮江)的蔡谟等精通軍事之人常論北伐之非。
北伐全軍果然大敗而歸,但朝廷并未吸取教訓,翌年再度北伐,殷浩當此重任。
其以安徽壽陽為根據地,援助後趙降将羌族主帥姚襄,努力擴張勢力,但最終未能充分利用姚襄的勇武,反而令漢族脫離東晉推戴姚襄。
殷浩讨伐姚襄,大敗。
至此,殷浩聲望完全失墜,北伐計劃成為衆矢之的。
桓溫自江陵下武昌,以雄厚軍力為背景,向建康請求剝奪殷浩軍權。
至此,長江流域軍權悉數為桓溫所統,其乃率步騎四萬,自湖北襄陽北上,經河南南部,自武關入陝西之地;又令一軍自漢水上遊進入陝西。
主力軍途中破前秦苻健之軍,桓溫自身則駐營長安城東南灞上。
《晉書》描寫此時光景:&ldquo居人皆安堵複業,持牛酒迎溫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lsquo不圖今日複見官軍!&rsquo&rdquo後來助苻堅統一北中國的漢人王猛與桓溫會見也正在此時。
而王猛對桓溫統一中原的熱心存有疑意,而桓溫持重灞上而不進擊的做法也使此地漢人豪族心懷不滿,甚至有人孤軍奮進而遭遇苻秦的兵禍。
其間,北伐軍中糧食盡絕,桓溫于是改變方針,整頓大軍東向進入洛陽,并在此時與直指洛陽北上的羌族主帥姚襄展開決戰,大破之,并修複洛陽園陵,派駐屯戍之兵,堂堂正正凱旋,返回根據地湖北。
其時永和十二年(356年)。
桓溫取洛陽對于注重名義的東晉朝廷而言可謂是最為顯赫的成功。
但大軍離開後,洛陽一帶立即遭慕容燕勢力侵犯,東晉守備屢陷危殆境地。
于是,桓溫上書提出遷都洛陽之議。
其中一節如下: 夫先王經始,玄聖宅心,畫為九州,制為九服,貴中區而内諸夏,誠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萬國,朝宗四海故也。
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權幸揚越,蠖屈以待龍伸之會,潛蟠以俟風雲之期,蓋屯圮所鐘,非理勝而然也。
而喪亂緬邈,五十餘載,先舊徂沒,後來童幼,班荊辍音,積習成俗,遂望絕于本邦,宴安于所托。
眷言悼之,不覺悲歎!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願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
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
由上文可感知遷都乃出于正理,而非出自對蠻族的強烈複仇之情。
那麼,桓溫自身實行遷都的意志有多少呢?作為對照,可以看看反對遷都的孫綽上表的一節: 自喪亂已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虛,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丘隴成行。
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
若遷都旋轸之日,中興五陵,即複緬成遐域。
&hellip&hellip舍安樂之國,适習亂之鄉。
遷都難以實行本就無需多言。
但建康政府實力不足,難以用這等明白的理由壓下桓溫之議。
其時,穆帝死,哀帝即位。
哀帝一面向桓溫示意遷都難以實行,一面将經營中原之全權委與桓溫,令其都督中外諸軍事。
桓溫勢力得以充分延展至建康政界,他對内政改革提出七條建議,并進駐建康城。
所謂七條改革包含抑制朋黨、淘汰冗官等内容,《晉書》對此記載極為疏略,因此難知其實際意義。
哀帝興甯二年(364年),著名的庚戌土斷實行,由此可推知桓溫對王導之後東晉的寬縱政治實行了徹底改革,其詳情無從得知。
總之,内政既整,建康的權勢人家競相将子弟托于桓氏之門,桓溫聲望甚高。
當時,慕容燕方面,慕容在位,其内難之兆似聞于江左,于是桓溫嘗試第二次北伐,以燕為目标大舉進軍。
他自江蘇北上,入山東南部,穿巨野之澤,抵達枋頭。
但燕主慕容與秦主苻堅結為同盟共同禦之,最終在枋頭打敗晉軍。
桓溫經此一敗,狼狽退還徐州。
其後燕、秦武力南進,桓溫退至廣陵(揚州),勉強抵擋北軍進攻,至此,桓溫勢望急劇衰退。
東晉方面,哀帝死後,史稱海西公的司馬奕即位。
此人基本沒有缺點,但當時北伐失敗後,暫居姑孰的桓溫聲望日漸衰退,幕下的郗超勸其廢司馬奕,重振權威。
于是桓溫向民間發布流言稱,司馬奕有先天之疾,其子并非親生,爾後更突然召集百官提出廢立之議。
這場事先編排好的戲碼如期上演,會稽王司馬昱被擁立,稱簡文帝。
如前所述,簡文帝原與桓溫敵對,其稱帝時,已無力控制桓溫,建康政治盡歸桓溫專擅。
桓溫擁立簡文帝是為了讓他将帝位禅讓給自己。
簡文染病之後,桓溫幕下之士露骨地發起禅位運動。
當時朝廷中有一人名叫謝安,此人身懷明識,大得勢族人望。
桓溫深愛其才,于是屢次薦舉,但謝安對桓氏禅位一事堅決反對,并與建康名門王坦之共同巧妙周旋于晉室與桓溫之間。
簡文帝去世,遺诏傳位于其子孝武帝,而非桓氏。
桓溫暴怒,親自入京,強制禅位。
此時,桓溫已罹患重病,坊間傳聞桓溫或将有誅滅王、謝二族的暴行,謝安等人于是故意延遲禅代的時日,其間桓溫身故。
其時甯康元年(373年)。
桓溫死後,謝安總領建康政治。
其人好風流遊樂,馳譽當時,與先前所述的殷浩同為傑出政治家,被寄予重望&mdash&mdash&ldquo安石不肯出,将如蒼生何&rdquo。
但在處事缜密上,謝安遠勝殷浩,雖然桓氏的根據地湖北地區之軍權交給桓溫之弟桓沖統領,但以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則軍權完全收歸朝廷。
此時,北中國秦王苻堅勢力正值巅峰,其軍隊上遊往四川平原,下遊過淮水,同時侵入東晉疆域之内,對朝廷而言,堅守淮水流域是最為急切之事。
此時必須拔擢有力軍将統領江北淮南軍事。
謝安于是推舉其同族謝玄,并委以此任。
謝玄原本被桓溫所器重,憑借将才在桓溫幕府中深受賞識,因而縱使對謝氏心有不滿的桓氏一黨中也少有人批評其登用同族。
謝玄也未辜負世人期待,以京口為中心糾集北來諸強族劉牢之、何謙等人,将他們招緻幕下。
謝玄幕府(即北府)軍隊,以勁勇著聞一世。
其軍隊屢屢在淮水下遊擊破苻秦軍将。
《晉略》作者記述稱,此事成為苻堅大舉南伐一大刺激。
而苻堅南伐,在淝水一戰中徹底失敗,此事已在前文叙述,故不贅述。
總之,以謝安為執政首領,以謝玄為江淮軍事主帥,建康政府憑借二謝之力打破北方的強壓,其結果,東晉勢力一時越過淮水而北進。
但其實這不過是北方統一勢力瓦解的必然現象。
謝安是與東晉開國功臣王導相提并論的人物,始終貫徹寬治方針,于長江中遊樹立桓氏勢力,未曾采取與之相争的政策,對朝廷又不好強立權威言行,于是得一代之治世,但也被孝武帝身邊的權貴忌恨,于是假托北伐,率全體同族遷至江北廣陵,最後染病身故。
他死後,孝武帝親理萬事,逐漸沉溺逸樂生活,朝政則全部委于同族之琅邪王司馬道子,道子亦耽于酒色遊戲,自此,東晉滅亡的征兆愈發明顯。
且說東晉王室奠基建康以來,從未有過獨裁的權勢,作為北來強族與江南土豪聯結的折中代表,晉王室發揮巨大作用。
東晉一流政治家王導、謝安等體察此間情事,貫徹寬治方針,及至孝武帝末年道子專權時代,他們使王室勢威為自己的權勢乃至逸樂所用,建康人心歸于渙散。
今歸納晉史記載,分析司馬道子政迹之失:(一)不用名族人望,而隻用阿附自身之人,非但如此,還拔擢寒族之士擔任要職。
例如,王國寶身為道子最為信任之人,其家門雖高,但無節操可言,因此遭王氏一族排斥。
又啟用優倡出身的趙牙、在錢唐(杭州)任捕吏的茹千秋等人,他們在建康腹地江蘇地區征發人民,課以重稅,濫用權力,恣意妄為,又勸道子大興土木,享受窮奢極欲的逸樂生活。
(二)被委任為地方長官者多是内閣及各府的局吏、直衛武官、仆隸、婢女等在鄉邑中無品第之人。
(三)一般世俗間的卑穢佛教為寒門所濫用,同時傳入朝廷内部,為此,淫亂與驕奢之風競起。
建康政府漸失人心,于内引起勢族反感,于外則引發孫恩等的社會性叛亂。
396年,東晉孝武帝死後,安帝即位。
道子一派仍然專橫。
其時,統領北府的軍将為王恭。
其在建康強族之間享有重望,對道子的專橫屢加抑制,及至深得道子信任的王國寶日漸掌握建康軍權,王恭欲挫其勢,于是與代桓氏鎮守江陵的殷仲堪相謀,以兵力威脅朝廷,最終成功逼道子殺死國寶。
但自此之後建康朝廷群臣與王恭一黨之間産生難以彌合的裂痕,琅邪王道子(時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年少氣銳,想給王恭一擊,利用王權将黨羽安排至要位。
王恭之黨勸其排擠道子,殷仲堪及桓溫之子桓玄則在長江中遊響應。
但是,王恭最為倚重的北府主帥劉牢之對王恭不滿,反而與道子之子元顯相通,王恭敗死,殷仲堪及桓玄狼狽逃回根據地。
王恭死後,借其舉事的湖北方面的殷仲堪及桓玄與日漸代表建康的道子一派呈對立之勢。
桓玄是桓溫之子,有慷慨之風,又富有文學之才,當時的有名文士多入其幕下歌頌其德,名望甚高。
統管湖北地區軍事之人,表面上是殷仲堪。
其在文學德行方面雖然也享有重望,但與桓氏累代資望相比尚不足道。
因此,殷仲堪與王恭結黨計劃進攻建康之事,主謀者實為桓玄。
王恭敗死後,湖北湖南方面的大官出于自我防衛的需要,建立新盟約,而被推舉為盟主之人是桓玄而非殷仲堪。
自此,桓玄勢力穩固,後滅殷仲堪及其同黨,盡收長江中遊之域,建康道子一派對其無可奈何,反而予以統管四川、河南地區軍武的名義,而桓玄則憑借此名義向建康索要大額軍費。
道子一派明知西方有強大對立者,卻仍隻顧擴張權勢,放免江蘇腹地的奴隸,轉移至建康,以樂屬為名令其就兵役。
當時,長年苦于财利熏心的小臣苛政的地方人民日漸對建康朝廷抱有不平,孫恩叛亂因此爆發。
孫恩是山東琅邪逃至浙江會稽(紹興)的孫泰之侄。
孫泰世代信奉道教一派五鬥米道,跟随錢唐杜子喬學習幻術,借五鬥米道與幻術取得百姓信仰,信其教者被要求上交所有财産及子女以求福慶,朝廷以煽動人民之罪名将其流放至廣東。
但朝廷内部也有多人迷信其幻術,道子之子元顯就是信衆之一。
因此,不久孫泰就從廣東被召回。
他看到朝廷内部的混亂,東晉運祚将終,故在赴任新安郡(浙江省淳安縣西)太守後,又私下糾集徒衆,最終獲罪被殺。
其侄孫恩逃亡海中,教衆不信孫泰已被殺,認定其蟬脫登仙,于是向逃亡海中的孫恩供給大量資财。
孫恩借此再次糾集徒黨。
适逢江浙地區人心顯現離叛建康朝廷的傾向,孫恩于是從海上進犯浙江東部郡縣。
其同黨皆自稱長生人,其婦女有嬰兒拖累而不能跟從孫恩的,則将嬰兒放入簏中投水,祝曰:&ldquo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rdquo在此信仰之下,其徒黨皆不懼死亡。
孫恩攻略浙東中心會稽,進而進犯江蘇。
對朝廷抱有不平的當地強族多人私下對其予以聲援。
與此同時,江蘇地區因久居和平狀态,武備完全廢弛,因此,孫軍所向幾乎未遇抵抗,得以大肆掠奪。
晉朝廷拔擢北府強将劉牢之,令其讨伐孫恩。
孫恩聽聞劉軍南下的消息,自知不是對手,于是再次逃亡海中。
劉牢之錯失追擊的機會。
關于當時情況,《晉書》記載如下: (孫恩)懼官軍之蹑,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時東土殷實,莫不粲麗盈目,牢之等遽于收斂,故恩複得逃海。
其後孫恩再次從海上侵擾江蘇地區,更溯揚子江威脅京口(鎮江),直逼建康城。
孫恩直逼建康,為雄視湖北的桓玄提供了舉兵的借口。
于是他以救援建康城為名,率軍東下。
實際上,劉牢之部下劉裕已在孫恩進軍建康途中設伏,打敗了孫恩。
但桓玄醉翁之意不在酒,其軍東下已不可中止。
建康城方面,元顯指揮全軍,決心抗衡桓玄,其最為依賴的力量是劉牢之的軍隊。
劉牢之部下的英傑劉裕雖力勸其與建康方面聯手,與桓玄交戰,但劉牢之并未聽從。
因此,建康沒有軍隊抵抗,桓玄軍幾乎未遭遇抵抗就輕松攻入建康城。
道子一派悉數遭到排擠,桓玄以其黨支配政治萬端。
其時,建康強族對道子一派的做法失望已久,對桓玄新政多少抱有期待,但其期待全部化為泡影。
桓玄大肆任用己黨之人,是主要原因。
勇将劉牢之等人遭桓玄壓迫,憤恨而死。
桓玄自身徒有遠大志向,但其所為表明他完全是一名貴族的浪蕩子。
東晉末期,貴族之間流行建造大型庭院、舟遊等風氣。
會稽王道子(琅邪王)的傳中有記載: (趙)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巨萬。
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于水側,與親昵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
《桓玄傳》中記載: (桓玄)尤愛寶物,珠玉不離于手。
人士有法書好畫及佳園宅者,悉欲歸己,猶難逼奪之,皆蒱博而取。
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遠數千裡,百姓佳果美竹無複遺餘。
此外,《桓玄傳》中還詳細記載其作為貴族子弟的惡德。
此為東晉末期之後貫穿南朝史傳的形式性表現手法之一,究竟幾分真假實難判斷。
但可知,當時輿論已認定桓玄并不适合擔任統治者。
但他為同黨所擁,廢東晉安帝,自即帝位,國号為楚。
其時安帝元興二年(403年)。
安帝被流放到江西地區。
劉牢之部下的英傑劉裕,祖上籍貫為徐州,其曾祖父輩遷來京口。
祖父與父親都是郡太守、功曹,因此其家世絕非卑微。
但其家計卻極為貧乏,加之劉裕自身又是不惜錢财的英雄型人物,早年便投身軍界,在劉牢之幕下屢次同孫恩徒黨血戰,冒險立功,作為軍人可謂嶄露頭角。
劉牢之為桓玄所迫憤死之時,劉裕暫時雌伏于桓玄之下,仍然盡力輔佐軍事,但據說桓玄同黨之中有人忌憚他,并勸桓玄早日除去他,但桓玄說大話,稱自己尚有北伐大志未實現,劉裕等英雄豈有不用之理。
豈知劉裕對桓玄不滿,借故返回京口,并與該地北方武将密謀施行讨滅桓玄的計劃。
他們某日突然對桓玄部将發起攻擊,逼近建康城。
其行動敏速,桓玄防備不及,于是逃離建康城,返回根據地湖北。
此時,若予以桓玄喘息之機,其恐有恢複勢力之可能,劉裕于是立即開展追擊,桓玄逃亡四川之時為亂軍所殺。
如此一來,讨滅桓玄的劉裕立刻返回建康,擁立安帝,再興晉室。
其時安帝義熙元年(405年)。
此時,北部中國方面,鮮卑拓跋部勢力新興,将後燕慕容部逐出中原。
但慕容一族的慕容德據今日山東青州府(當時稱廣固城),立南燕國,苟延殘喘。
恰逢桓玄之亂,其欲向南擴張勢力。
慕容德死後,慕容超繼之,屢次侵入淮南,擄掠吳人,劉裕于是在建康提議北伐,等候春水上漲之時,逆溯淮水,進入泗水,在下邳舍棄舟艦,步行推進,自山東東部直線北上。
慕容部方面,議者多認為應據大岘山(沂、青二州境泰山山脈也)要隘,攻讨南軍,并從海路出今日海州(江蘇北部),威脅南軍糧道,或堅壁清野,令遠來客軍疲乏應戰。
但慕容超久屬後秦,早已習慣甘肅地區的戰鬥,而對南軍狀況全然不知,因此上述計策全未取用,任由南軍度大岘,專據廣固及其南方的臨朐進行防禦。
此舉正中劉裕下懷,大軍翻過大岘山後,劉裕喜出望外,指天大呼:&ldquo吾事濟矣!&rdquo他采取最擅長的強襲法,攻陷廣固,生擒慕容超,并在建康市集将其斬殺。
在此之前,孫恩已死,同黨盧循代之,糾集徒黨,趁劉裕北伐之機,從廣東侵入江西。
其聲勢浩大,建康城内很快有了遷都的議論。
當時,劉裕從山東南歸,身在下邳,正計劃揮師西進,收複兩京。
建康危急的消息傳來,于是率領心腹部下數十人,風馳電掣抵達京口。
到建康後,集結在此的諸将過分誇大盧循勢力,唯獨劉裕堅持決戰說,多人不喜。
結果,盧循大敗,為防止其在廣東再起,劉裕又從海路派軍直抵盧循的根據地廣東。
盧循取道江西,欲回廣東,不料被劉裕軍四處追殺,艱難抵達廣東之時,劉裕勢力已遍及此地,其黨悉數伏誅,多年内亂的根源終于被拔除。
劉裕憑其顯赫武功,勢力日益壯大。
當初與其共同制定讨滅桓玄計劃之劉毅也被世人尊稱為英雄,他使用金錢毫不吝惜,生活作風極為豪奢,且優待當時文人,因此部分人士對他的評價甚至在劉裕之上。
劉裕與之相反,注重實功,對車馬之類從不用珠玉裝飾,平生從不聽音樂,好簡易。
此二人曾賭博互争勝負,傾盡全力後,劉裕勝出。
總之,二人是一對好敵手,産生勢力之争,最終以劉毅敗亡告終。
至此,東晉已無人可抗衡劉裕。
當初劉裕讨伐慕容超之時,慕容部向長安後秦之主姚興求救,當時姚興無法遣兵出關,但仍向劉裕派遣使者,威脅其退軍,實際上姚氏自身正為匈奴赫連勃勃所侵擾。
劉裕當時已有讨滅姚興的計劃,而今内部統一,于是踏上大舉北伐的征途。
當時姚興已死,其子姚泓繼承其後,國勢日漸衰弱,無力抵抗勢如破竹的劉裕軍。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姚泓身故,後秦完全滅亡。
劉裕成功完成桓溫未竟的事業,其在長安期間,被安帝封為宋王。
翌年,即義熙十四年(418年),安帝死,恭帝即位,兩年之後禅位于劉裕。
東晉滅亡,宋朝新立,南北朝序幕拉開。
其時420年。
*** [1]新井白石(1657&mdash1725),日本江戶時代政治家、詩人、儒學學者。
&mdash&mdash編者 [2]日文原文誤作&ldquo卷七十二&rdquo。
&mdash&mdash譯者 [3]這是《通典》卷十六《選舉四》原文。
這段文字來自沈約的另一段議論,而不是前面提到的上疏。
&mdash&mdash編者 [4]今稱作三市一盟。
&mdash&mdash編者 [5]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mdash&mdash編者 [6]今河北遵化。
&mdash&mdash編者 [7]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
&mdash&mdash編者 [8]今遼甯義縣。
&mdash&mdash編者 [9]今河北省邢台市。
&mdash&mdash編者 [10]今山西永濟市西南。
&mdash&mdash編者 [11]這裡的&ldquo高力&rdquo,是前任太子石宣的精銳部下,受石宣牽連而被貶谪為邊境的戍卒,他們不是石世手下服雜役者。
《晉書》卷一百七《石季龍載記下》說,石虎處死石宣後,立石世為新太子,&ldquo故東宮谪卒高力等萬餘人當戍涼州&rdquo。
《資治通鑒》卷九十八穆帝永和五年(349),&ldquo故東宮高力等萬餘人谪戍涼州&rdquo,胡注曰:&ldquo石宣簡多力之士以衛東宮,号曰高力,署督将以領之。
&rdquo&mdash&mdash編者
但是他死後,會稽王司馬昱主持朝政,其間,出于對湖北地區實力漸強的桓溫的反感,建康城内逐漸抛棄和平方針,長江中遊與下遊分庭抗禮的氛圍日漸濃厚。
桓溫是北方強族桓彜(見前)之子,桓彜在蘇峻之亂中被殺,後桓溫對兇手之一江氏一族成功複仇,聞名于強族之間。
庾翼與之交往甚密,庾翼死後,桓溫繼之鎮守江陵,統管湖北一帶,并繼承其遺志,伺機光複中原。
适逢上遊四川地區氐族賨部李氏所建成漢大亂,于是桓溫趁機成功讨平此地。
如前篇所述,李氏成漢由李雄奠立國基。
助李雄成霸業者為漢人範長生,他代表巴蜀豪族的利益,巧妙利用李氏的純樸性格,成功施行最簡單的政治。
《晉書》描寫當時政治之情狀為&ldquo刑平、年豐、賦輕&rdquo。
然而,及至李壽時代,因為他與李雄的系譜不同,于是将國号由&ldquo成&rdquo改為&ldquo漢&rdquo,與此同時,習染中國之風,一意孤行而屠戮勸谏的漢人。
後面聽聞石虎愛好用刑立其威勢,于是模仿之,其在一般漢人中的聲譽完全掃地。
其子李勢繼任後,巴蜀山地的&ldquo獠蠻&rdquo大肆騷擾進犯平地漢族,李勢未能妥善處理,漢人豪族投靠強力統治者之心自然愈加迫切。
此時桓溫統管湖北軍事,窺見上遊地區的形勢,遂大舉侵入蜀地,一鼓作氣滅亡成漢,其時東晉穆帝永和三年(347年)。
桓溫平蜀後,長江流域盡歸東晉版圖。
對建康朝廷而言,此成功毫無疑問乃是大事一件。
而《晉書·桓溫傳》卻對這一功業記載極為疏略,不知其中緣故。
總之,可以推知桓溫聲望已打入建康内部。
但桓溫平蜀之年,當時總領朝政的宗室會稽王司馬昱拔擢殷浩,任為揚州刺史,付予建康軍權。
殷浩長于清談,并憑借此點在北來諸強族中博得重望,深為當時名流所信賴,有雲:&ldquo深源(殷浩之字)不起,當如蒼生何。
&rdquo故司馬昱起用殷浩以牽制桓溫的用意恐為當時普遍所知。
對于朝廷的此種做法,桓溫漸生疑貳之心。
據桓溫傳記載,桓溫與殷浩少時是竹馬之友,二人相互競争之心十分強烈,都不想輸給對方。
桓溫對人說:&ldquo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辄取之。
故當出我下也。
&rdquo桓溫剛愎自用,殷浩在其眼中輕卑如此。
恰逢北中國石虎離世,中原極度混亂,後趙蠻漢諸将多人請求歸附于東晉,東晉于是迎來北伐的最好機會。
桓溫随即上疏請求北伐,同時令其部将從湖北安陸出動。
建康朝廷得悉此消息後,派遣司馬昱一黨的褚裒率北伐軍從江蘇出征。
此恐出于針對桓溫内政問題的考量,而非計劃缜密的舉動。
東晉初期的名将郗鑒身故之後,鎮京口(即今日鎮江)的蔡谟等精通軍事之人常論北伐之非。
北伐全軍果然大敗而歸,但朝廷并未吸取教訓,翌年再度北伐,殷浩當此重任。
其以安徽壽陽為根據地,援助後趙降将羌族主帥姚襄,努力擴張勢力,但最終未能充分利用姚襄的勇武,反而令漢族脫離東晉推戴姚襄。
殷浩讨伐姚襄,大敗。
至此,殷浩聲望完全失墜,北伐計劃成為衆矢之的。
桓溫自江陵下武昌,以雄厚軍力為背景,向建康請求剝奪殷浩軍權。
至此,長江流域軍權悉數為桓溫所統,其乃率步騎四萬,自湖北襄陽北上,經河南南部,自武關入陝西之地;又令一軍自漢水上遊進入陝西。
主力軍途中破前秦苻健之軍,桓溫自身則駐營長安城東南灞上。
《晉書》描寫此時光景:&ldquo居人皆安堵複業,持牛酒迎溫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lsquo不圖今日複見官軍!&rsquo&rdquo後來助苻堅統一北中國的漢人王猛與桓溫會見也正在此時。
而王猛對桓溫統一中原的熱心存有疑意,而桓溫持重灞上而不進擊的做法也使此地漢人豪族心懷不滿,甚至有人孤軍奮進而遭遇苻秦的兵禍。
其間,北伐軍中糧食盡絕,桓溫于是改變方針,整頓大軍東向進入洛陽,并在此時與直指洛陽北上的羌族主帥姚襄展開決戰,大破之,并修複洛陽園陵,派駐屯戍之兵,堂堂正正凱旋,返回根據地湖北。
其時永和十二年(356年)。
桓溫取洛陽對于注重名義的東晉朝廷而言可謂是最為顯赫的成功。
但大軍離開後,洛陽一帶立即遭慕容燕勢力侵犯,東晉守備屢陷危殆境地。
于是,桓溫上書提出遷都洛陽之議。
其中一節如下: 夫先王經始,玄聖宅心,畫為九州,制為九服,貴中區而内諸夏,誠以晷度自中,霜露惟均,冠冕萬國,朝宗四海故也。
自強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權幸揚越,蠖屈以待龍伸之會,潛蟠以俟風雲之期,蓋屯圮所鐘,非理勝而然也。
而喪亂緬邈,五十餘載,先舊徂沒,後來童幼,班荊辍音,積習成俗,遂望絕于本邦,宴安于所托。
眷言悼之,不覺悲歎!臣雖庸劣,才不周務,然攝官承乏,屬當重任,願竭筋骨,宣力先鋒,翦除荊棘,驅諸豺狼。
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請一切北徙。
由上文可感知遷都乃出于正理,而非出自對蠻族的強烈複仇之情。
那麼,桓溫自身實行遷都的意志有多少呢?作為對照,可以看看反對遷都的孫綽上表的一節: 自喪亂已來,六十餘年,蒼生殄滅,百不遺一,河洛丘虛,函夏蕭條,井堙木刊,阡陌夷滅,生理茫茫,永無依歸。
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長子老孫,亡者丘隴成行。
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
若遷都旋轸之日,中興五陵,即複緬成遐域。
&hellip&hellip舍安樂之國,适習亂之鄉。
遷都難以實行本就無需多言。
但建康政府實力不足,難以用這等明白的理由壓下桓溫之議。
其時,穆帝死,哀帝即位。
哀帝一面向桓溫示意遷都難以實行,一面将經營中原之全權委與桓溫,令其都督中外諸軍事。
桓溫勢力得以充分延展至建康政界,他對内政改革提出七條建議,并進駐建康城。
所謂七條改革包含抑制朋黨、淘汰冗官等内容,《晉書》對此記載極為疏略,因此難知其實際意義。
哀帝興甯二年(364年),著名的庚戌土斷實行,由此可推知桓溫對王導之後東晉的寬縱政治實行了徹底改革,其詳情無從得知。
總之,内政既整,建康的權勢人家競相将子弟托于桓氏之門,桓溫聲望甚高。
當時,慕容燕方面,慕容在位,其内難之兆似聞于江左,于是桓溫嘗試第二次北伐,以燕為目标大舉進軍。
他自江蘇北上,入山東南部,穿巨野之澤,抵達枋頭。
但燕主慕容與秦主苻堅結為同盟共同禦之,最終在枋頭打敗晉軍。
桓溫經此一敗,狼狽退還徐州。
其後燕、秦武力南進,桓溫退至廣陵(揚州),勉強抵擋北軍進攻,至此,桓溫勢望急劇衰退。
東晉方面,哀帝死後,史稱海西公的司馬奕即位。
此人基本沒有缺點,但當時北伐失敗後,暫居姑孰的桓溫聲望日漸衰退,幕下的郗超勸其廢司馬奕,重振權威。
于是桓溫向民間發布流言稱,司馬奕有先天之疾,其子并非親生,爾後更突然召集百官提出廢立之議。
這場事先編排好的戲碼如期上演,會稽王司馬昱被擁立,稱簡文帝。
如前所述,簡文帝原與桓溫敵對,其稱帝時,已無力控制桓溫,建康政治盡歸桓溫專擅。
桓溫擁立簡文帝是為了讓他将帝位禅讓給自己。
簡文染病之後,桓溫幕下之士露骨地發起禅位運動。
當時朝廷中有一人名叫謝安,此人身懷明識,大得勢族人望。
桓溫深愛其才,于是屢次薦舉,但謝安對桓氏禅位一事堅決反對,并與建康名門王坦之共同巧妙周旋于晉室與桓溫之間。
簡文帝去世,遺诏傳位于其子孝武帝,而非桓氏。
桓溫暴怒,親自入京,強制禅位。
此時,桓溫已罹患重病,坊間傳聞桓溫或将有誅滅王、謝二族的暴行,謝安等人于是故意延遲禅代的時日,其間桓溫身故。
其時甯康元年(373年)。
桓溫死後,謝安總領建康政治。
其人好風流遊樂,馳譽當時,與先前所述的殷浩同為傑出政治家,被寄予重望&mdash&mdash&ldquo安石不肯出,将如蒼生何&rdquo。
但在處事缜密上,謝安遠勝殷浩,雖然桓氏的根據地湖北地區之軍權交給桓溫之弟桓沖統領,但以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下遊則軍權完全收歸朝廷。
此時,北中國秦王苻堅勢力正值巅峰,其軍隊上遊往四川平原,下遊過淮水,同時侵入東晉疆域之内,對朝廷而言,堅守淮水流域是最為急切之事。
此時必須拔擢有力軍将統領江北淮南軍事。
謝安于是推舉其同族謝玄,并委以此任。
謝玄原本被桓溫所器重,憑借将才在桓溫幕府中深受賞識,因而縱使對謝氏心有不滿的桓氏一黨中也少有人批評其登用同族。
謝玄也未辜負世人期待,以京口為中心糾集北來諸強族劉牢之、何謙等人,将他們招緻幕下。
謝玄幕府(即北府)軍隊,以勁勇著聞一世。
其軍隊屢屢在淮水下遊擊破苻秦軍将。
《晉略》作者記述稱,此事成為苻堅大舉南伐一大刺激。
而苻堅南伐,在淝水一戰中徹底失敗,此事已在前文叙述,故不贅述。
總之,以謝安為執政首領,以謝玄為江淮軍事主帥,建康政府憑借二謝之力打破北方的強壓,其結果,東晉勢力一時越過淮水而北進。
但其實這不過是北方統一勢力瓦解的必然現象。
謝安是與東晉開國功臣王導相提并論的人物,始終貫徹寬治方針,于長江中遊樹立桓氏勢力,未曾采取與之相争的政策,對朝廷又不好強立權威言行,于是得一代之治世,但也被孝武帝身邊的權貴忌恨,于是假托北伐,率全體同族遷至江北廣陵,最後染病身故。
他死後,孝武帝親理萬事,逐漸沉溺逸樂生活,朝政則全部委于同族之琅邪王司馬道子,道子亦耽于酒色遊戲,自此,東晉滅亡的征兆愈發明顯。
且說東晉王室奠基建康以來,從未有過獨裁的權勢,作為北來強族與江南土豪聯結的折中代表,晉王室發揮巨大作用。
東晉一流政治家王導、謝安等體察此間情事,貫徹寬治方針,及至孝武帝末年道子專權時代,他們使王室勢威為自己的權勢乃至逸樂所用,建康人心歸于渙散。
今歸納晉史記載,分析司馬道子政迹之失:(一)不用名族人望,而隻用阿附自身之人,非但如此,還拔擢寒族之士擔任要職。
例如,王國寶身為道子最為信任之人,其家門雖高,但無節操可言,因此遭王氏一族排斥。
又啟用優倡出身的趙牙、在錢唐(杭州)任捕吏的茹千秋等人,他們在建康腹地江蘇地區征發人民,課以重稅,濫用權力,恣意妄為,又勸道子大興土木,享受窮奢極欲的逸樂生活。
(二)被委任為地方長官者多是内閣及各府的局吏、直衛武官、仆隸、婢女等在鄉邑中無品第之人。
(三)一般世俗間的卑穢佛教為寒門所濫用,同時傳入朝廷内部,為此,淫亂與驕奢之風競起。
建康政府漸失人心,于内引起勢族反感,于外則引發孫恩等的社會性叛亂。
396年,東晉孝武帝死後,安帝即位。
道子一派仍然專橫。
其時,統領北府的軍将為王恭。
其在建康強族之間享有重望,對道子的專橫屢加抑制,及至深得道子信任的王國寶日漸掌握建康軍權,王恭欲挫其勢,于是與代桓氏鎮守江陵的殷仲堪相謀,以兵力威脅朝廷,最終成功逼道子殺死國寶。
但自此之後建康朝廷群臣與王恭一黨之間産生難以彌合的裂痕,琅邪王道子(時為會稽王)世子司馬元顯年少氣銳,想給王恭一擊,利用王權将黨羽安排至要位。
王恭之黨勸其排擠道子,殷仲堪及桓溫之子桓玄則在長江中遊響應。
但是,王恭最為倚重的北府主帥劉牢之對王恭不滿,反而與道子之子元顯相通,王恭敗死,殷仲堪及桓玄狼狽逃回根據地。
王恭死後,借其舉事的湖北方面的殷仲堪及桓玄與日漸代表建康的道子一派呈對立之勢。
桓玄是桓溫之子,有慷慨之風,又富有文學之才,當時的有名文士多入其幕下歌頌其德,名望甚高。
統管湖北地區軍事之人,表面上是殷仲堪。
其在文學德行方面雖然也享有重望,但與桓氏累代資望相比尚不足道。
因此,殷仲堪與王恭結黨計劃進攻建康之事,主謀者實為桓玄。
王恭敗死後,湖北湖南方面的大官出于自我防衛的需要,建立新盟約,而被推舉為盟主之人是桓玄而非殷仲堪。
自此,桓玄勢力穩固,後滅殷仲堪及其同黨,盡收長江中遊之域,建康道子一派對其無可奈何,反而予以統管四川、河南地區軍武的名義,而桓玄則憑借此名義向建康索要大額軍費。
道子一派明知西方有強大對立者,卻仍隻顧擴張權勢,放免江蘇腹地的奴隸,轉移至建康,以樂屬為名令其就兵役。
當時,長年苦于财利熏心的小臣苛政的地方人民日漸對建康朝廷抱有不平,孫恩叛亂因此爆發。
孫恩是山東琅邪逃至浙江會稽(紹興)的孫泰之侄。
孫泰世代信奉道教一派五鬥米道,跟随錢唐杜子喬學習幻術,借五鬥米道與幻術取得百姓信仰,信其教者被要求上交所有财産及子女以求福慶,朝廷以煽動人民之罪名将其流放至廣東。
但朝廷内部也有多人迷信其幻術,道子之子元顯就是信衆之一。
因此,不久孫泰就從廣東被召回。
他看到朝廷内部的混亂,東晉運祚将終,故在赴任新安郡(浙江省淳安縣西)太守後,又私下糾集徒衆,最終獲罪被殺。
其侄孫恩逃亡海中,教衆不信孫泰已被殺,認定其蟬脫登仙,于是向逃亡海中的孫恩供給大量資财。
孫恩借此再次糾集徒黨。
适逢江浙地區人心顯現離叛建康朝廷的傾向,孫恩于是從海上進犯浙江東部郡縣。
其同黨皆自稱長生人,其婦女有嬰兒拖累而不能跟從孫恩的,則将嬰兒放入簏中投水,祝曰:&ldquo賀汝先登仙堂,我尋後就汝。
&rdquo在此信仰之下,其徒黨皆不懼死亡。
孫恩攻略浙東中心會稽,進而進犯江蘇。
對朝廷抱有不平的當地強族多人私下對其予以聲援。
與此同時,江蘇地區因久居和平狀态,武備完全廢弛,因此,孫軍所向幾乎未遇抵抗,得以大肆掠奪。
晉朝廷拔擢北府強将劉牢之,令其讨伐孫恩。
孫恩聽聞劉軍南下的消息,自知不是對手,于是再次逃亡海中。
劉牢之錯失追擊的機會。
關于當時情況,《晉書》記載如下: (孫恩)懼官軍之蹑,乃緣道多棄寶物子女,時東土殷實,莫不粲麗盈目,牢之等遽于收斂,故恩複得逃海。
其後孫恩再次從海上侵擾江蘇地區,更溯揚子江威脅京口(鎮江),直逼建康城。
孫恩直逼建康,為雄視湖北的桓玄提供了舉兵的借口。
于是他以救援建康城為名,率軍東下。
實際上,劉牢之部下劉裕已在孫恩進軍建康途中設伏,打敗了孫恩。
但桓玄醉翁之意不在酒,其軍東下已不可中止。
建康城方面,元顯指揮全軍,決心抗衡桓玄,其最為依賴的力量是劉牢之的軍隊。
劉牢之部下的英傑劉裕雖力勸其與建康方面聯手,與桓玄交戰,但劉牢之并未聽從。
因此,建康沒有軍隊抵抗,桓玄軍幾乎未遭遇抵抗就輕松攻入建康城。
道子一派悉數遭到排擠,桓玄以其黨支配政治萬端。
其時,建康強族對道子一派的做法失望已久,對桓玄新政多少抱有期待,但其期待全部化為泡影。
桓玄大肆任用己黨之人,是主要原因。
勇将劉牢之等人遭桓玄壓迫,憤恨而死。
桓玄自身徒有遠大志向,但其所為表明他完全是一名貴族的浪蕩子。
東晉末期,貴族之間流行建造大型庭院、舟遊等風氣。
會稽王道子(琅邪王)的傳中有記載: (趙)牙為道子開東第,築山穿池,列樹竹木,功用巨萬。
道子使宮人為酒肆,沽賣于水側,與親昵乘船就之飲宴,以為笑樂。
《桓玄傳》中記載: (桓玄)尤愛寶物,珠玉不離于手。
人士有法書好畫及佳園宅者,悉欲歸己,猶難逼奪之,皆蒱博而取。
遣臣佐四出,掘果移竹,不遠數千裡,百姓佳果美竹無複遺餘。
此外,《桓玄傳》中還詳細記載其作為貴族子弟的惡德。
此為東晉末期之後貫穿南朝史傳的形式性表現手法之一,究竟幾分真假實難判斷。
但可知,當時輿論已認定桓玄并不适合擔任統治者。
但他為同黨所擁,廢東晉安帝,自即帝位,國号為楚。
其時安帝元興二年(403年)。
安帝被流放到江西地區。
劉牢之部下的英傑劉裕,祖上籍貫為徐州,其曾祖父輩遷來京口。
祖父與父親都是郡太守、功曹,因此其家世絕非卑微。
但其家計卻極為貧乏,加之劉裕自身又是不惜錢财的英雄型人物,早年便投身軍界,在劉牢之幕下屢次同孫恩徒黨血戰,冒險立功,作為軍人可謂嶄露頭角。
劉牢之為桓玄所迫憤死之時,劉裕暫時雌伏于桓玄之下,仍然盡力輔佐軍事,但據說桓玄同黨之中有人忌憚他,并勸桓玄早日除去他,但桓玄說大話,稱自己尚有北伐大志未實現,劉裕等英雄豈有不用之理。
豈知劉裕對桓玄不滿,借故返回京口,并與該地北方武将密謀施行讨滅桓玄的計劃。
他們某日突然對桓玄部将發起攻擊,逼近建康城。
其行動敏速,桓玄防備不及,于是逃離建康城,返回根據地湖北。
此時,若予以桓玄喘息之機,其恐有恢複勢力之可能,劉裕于是立即開展追擊,桓玄逃亡四川之時為亂軍所殺。
如此一來,讨滅桓玄的劉裕立刻返回建康,擁立安帝,再興晉室。
其時安帝義熙元年(405年)。
此時,北部中國方面,鮮卑拓跋部勢力新興,将後燕慕容部逐出中原。
但慕容一族的慕容德據今日山東青州府(當時稱廣固城),立南燕國,苟延殘喘。
恰逢桓玄之亂,其欲向南擴張勢力。
慕容德死後,慕容超繼之,屢次侵入淮南,擄掠吳人,劉裕于是在建康提議北伐,等候春水上漲之時,逆溯淮水,進入泗水,在下邳舍棄舟艦,步行推進,自山東東部直線北上。
慕容部方面,議者多認為應據大岘山(沂、青二州境泰山山脈也)要隘,攻讨南軍,并從海路出今日海州(江蘇北部),威脅南軍糧道,或堅壁清野,令遠來客軍疲乏應戰。
但慕容超久屬後秦,早已習慣甘肅地區的戰鬥,而對南軍狀況全然不知,因此上述計策全未取用,任由南軍度大岘,專據廣固及其南方的臨朐進行防禦。
此舉正中劉裕下懷,大軍翻過大岘山後,劉裕喜出望外,指天大呼:&ldquo吾事濟矣!&rdquo他采取最擅長的強襲法,攻陷廣固,生擒慕容超,并在建康市集将其斬殺。
在此之前,孫恩已死,同黨盧循代之,糾集徒黨,趁劉裕北伐之機,從廣東侵入江西。
其聲勢浩大,建康城内很快有了遷都的議論。
當時,劉裕從山東南歸,身在下邳,正計劃揮師西進,收複兩京。
建康危急的消息傳來,于是率領心腹部下數十人,風馳電掣抵達京口。
到建康後,集結在此的諸将過分誇大盧循勢力,唯獨劉裕堅持決戰說,多人不喜。
結果,盧循大敗,為防止其在廣東再起,劉裕又從海路派軍直抵盧循的根據地廣東。
盧循取道江西,欲回廣東,不料被劉裕軍四處追殺,艱難抵達廣東之時,劉裕勢力已遍及此地,其黨悉數伏誅,多年内亂的根源終于被拔除。
劉裕憑其顯赫武功,勢力日益壯大。
當初與其共同制定讨滅桓玄計劃之劉毅也被世人尊稱為英雄,他使用金錢毫不吝惜,生活作風極為豪奢,且優待當時文人,因此部分人士對他的評價甚至在劉裕之上。
劉裕與之相反,注重實功,對車馬之類從不用珠玉裝飾,平生從不聽音樂,好簡易。
此二人曾賭博互争勝負,傾盡全力後,劉裕勝出。
總之,二人是一對好敵手,産生勢力之争,最終以劉毅敗亡告終。
至此,東晉已無人可抗衡劉裕。
當初劉裕讨伐慕容超之時,慕容部向長安後秦之主姚興求救,當時姚興無法遣兵出關,但仍向劉裕派遣使者,威脅其退軍,實際上姚氏自身正為匈奴赫連勃勃所侵擾。
劉裕當時已有讨滅姚興的計劃,而今内部統一,于是踏上大舉北伐的征途。
當時姚興已死,其子姚泓繼承其後,國勢日漸衰弱,無力抵抗勢如破竹的劉裕軍。
東晉安帝義熙十三年(417年),姚泓身故,後秦完全滅亡。
劉裕成功完成桓溫未竟的事業,其在長安期間,被安帝封為宋王。
翌年,即義熙十四年(418年),安帝死,恭帝即位,兩年之後禅位于劉裕。
東晉滅亡,宋朝新立,南北朝序幕拉開。
其時420年。
*** [1]新井白石(1657&mdash1725),日本江戶時代政治家、詩人、儒學學者。
&mdash&mdash編者 [2]日文原文誤作&ldquo卷七十二&rdquo。
&mdash&mdash譯者 [3]這是《通典》卷十六《選舉四》原文。
這段文字來自沈約的另一段議論,而不是前面提到的上疏。
&mdash&mdash編者 [4]今稱作三市一盟。
&mdash&mdash編者 [5]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mdash&mdash編者 [6]今河北遵化。
&mdash&mdash編者 [7]今陝西省渭南市大荔縣。
&mdash&mdash編者 [8]今遼甯義縣。
&mdash&mdash編者 [9]今河北省邢台市。
&mdash&mdash編者 [10]今山西永濟市西南。
&mdash&mdash編者 [11]這裡的&ldquo高力&rdquo,是前任太子石宣的精銳部下,受石宣牽連而被貶谪為邊境的戍卒,他們不是石世手下服雜役者。
《晉書》卷一百七《石季龍載記下》說,石虎處死石宣後,立石世為新太子,&ldquo故東宮谪卒高力等萬餘人當戍涼州&rdquo。
《資治通鑒》卷九十八穆帝永和五年(349),&ldquo故東宮高力等萬餘人谪戍涼州&rdquo,胡注曰:&ldquo石宣簡多力之士以衛東宮,号曰高力,署督将以領之。
&rdquo&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