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東晉五胡時代

關燈
擔憂。

    江統對所謂三國時遷至秦川的氐族雖無詳細記載,但自三國初期開始,略陽(秦州東北)就已經是氐族根據地。

    如前章所述,巴氐賨部酋長李特趁晉内亂侵入四川平原,後其子建立成漢國。

    其後,氐族楊氏或騷擾漢水流域,或侵入湖北,或進入四川接受成漢李氏的保護,但最終在漢水上遊仇池(武都故郡)獨立。

    詳情在别節另說。

    興立前秦的苻氏也作為略陽氐酋出現在曆史記載中。

    當然,毫無疑問,苻氏本就是氐族主帥,但法國學者一緻認為苻氏一系應出自蒙古系的鮮卑族。

    假設此觀點為真,則苻氏采取的各種的政策便不難理解。

    但此觀點是否有确證,筆者尚不清楚。

     《晉書·苻洪載記》中記載,略陽氐人蒲洪,家裡的水池之中生長的蒲草十分特别,被視為奇瑞,因此衆人稱為&ldquo蒲家&rdquo,以蒲為氏。

    又因為此人出生于洪水發生之時,故取名洪。

    永嘉之亂時,蒲洪被推舉為盟主,後歸附前趙的劉曜,之後降于後趙的石虎。

    當初石虎攜陝西地區豪傑與羌戎遷至都城&mdash&mdash邺,就是蒲洪的獻策。

    後其受石虎之命,管理河南枋頭(浚縣南)的流民。

    石虎死後,冉闵之亂爆發,他自稱秦王,改蒲氏為苻氏,不久之後意圖進軍長安,遭部下所殺。

    其子苻健繼承父親遺志,進入陝西,強行讓漢族&ldquo懇請&rdquo自己即帝位,最後終于如願稱前秦皇帝。

     在此之前,陝西地區爆發冉闵禍亂之時,有一支漢人勢力強大,以遠奉東晉為名,糾合各類勢力,東晉威勢籠罩于陝西地區,東晉以此為機,再度興起北伐之議。

    但因其内部未達成一緻,故此議未得到充分施行。

    期間,苻健挺進長安,扳倒反對者,建立前秦國。

    但其建國之初,勢力仍舊微弱,僅能控制一小部分渭水流域。

    此時東晉桓溫勢力漸強,甚至強制朝廷斷然北伐。

    其以湖北襄陽為根據地北上,長驅直入,逼近秦都長安。

    苻健成功防守,未讓其得志。

    成功躲避南方壓迫後,苻健一心鞏固内部勢力,籠絡漢族人心,努力建立各類設施。

    又在豐陽(陝西山陽)立荊州,引入南方奇貨、弓竿漆蠟,并設關市,招遠商,國庫日漸充足。

    因記述過于簡單,無法知其詳情,但國家重點發展商業乃是貫穿苻秦一代政策的特色。

     苻健死後,苻生立。

    此人繼位時年僅二十,但曆史上完整記載了其殘虐的行徑及言辭。

    不問是漢族大臣還是氐羌渠帥,他恣意殺戮,因此對其不滿的聲音不絕于耳。

    他竟下诏曰: 朕受天命,君臨萬邦,有何不善,而謗渎之音布滿天下?殺不滿千,而謂之殘虐;行者比肩,未足為稀。

    方當峻刑極罰,複奈朕何? 暴君治下,妖祥自生。

    潼關至長安大道上有殘暴的虎狼,不食六畜,唯獨食人。

    群臣于是勸苻生禳解此妖,其又曰: 野獸饑則食人,飽當自止,何禳之有!且天豈不愛民哉,正以犯罪者多,故助朕殺之耳。

     不言而喻,以上皆是暴君之言。

    尤其前者以诏敕形式發出,大有朝臣故意公布苻生罪行之嫌。

    後苻生遭同族苻堅所殺。

    秦在苻堅之時到達勢力巅峰。

    苻堅在苻生在世之時,就深得秦宿将之心,加上學養深厚,自然得到漢族名望的支持。

    其即位後,沿用漢族傳統的治世方針。

    政治上對其幫助最大的人名叫王猛,世人常将之與輔助石勒的張賓相比較,但從功業顯赫程度上來講,其實王猛遠超張賓。

    王猛先是奉勸苻堅強勢約束羞辱漢族的蠻族渠帥。

    因法治森嚴,氐族權豪皆抱不平。

    氐族豪強樊世對王猛說:&ldquo吾輩耕之,君食之邪?&rdquo大概征服者蠻族認為,漢人耕耘田土,自身則享有食用的權利。

    王猛答曰:&ldquo非徒使君耕之,又将使君炊之。

    &rdquo樊世大怒,欲殺王猛,但苻堅反而誅殺樊世,而重用王猛。

    苻堅整理内政,确立法制,抑制工商,獎勵開墾田地,又修建首都長安到各地的道路,道路兩側種植樹木以便旅人,一時間前秦境内路不拾遺,太平安定。

    在此列舉一抑制商人之例。

    趙掇等豪商&ldquo皆家累千金,車服之盛,拟則王侯,(苻)堅之諸公競引之為國二卿&rdquo。

    因其擾亂傳統政治,敗壞社會風氣,多遭漢族大臣的非議,苻堅于是降其官爵。

     苻堅銳意進取、整頓内政之時,西方甘肅渭水上遊發生自稱苻氏的氐族叛亂,山西西南部、河南西部有武将不聽秦令,苻堅東西出兵,力樹威嚴,皆獲成功。

    尤其是令王猛用心經營東方河南西部,甚至開了漢族名将率領蠻族從事軍事活動大獲成功的先例。

     伴随勢力往東延伸,苻秦難免與盤踞邺城的慕容燕勢力相沖突。

    當時,燕為慕容主政,其正年少,慕容氏一族發生内讧,已出現内部瓦解的征兆。

    南方東晉朝廷方面,桓溫再次實行北伐,軍事策源地為建康,因此主力軍自江蘇北上。

    慕容燕首當其沖,正面面敵,慕容氏于是派遣使者前往苻堅處,提議聯手共抗晉軍,并劃洛陽東方虎牢(《晉書·苻堅載記》作武牢,今随《晉略》而改焉)作為秦燕邊界。

    苻堅聽取其建議,送大軍至燕,終破晉軍。

    但事态平息後,燕拒絕将虎牢割給秦。

    秦于是以此為由對燕發動征伐。

     此前,在年少的慕容之下對自身地位深感不安的慕容一族猛将慕容垂率部衆投靠苻堅。

    現如今讨燕命令一發,全軍統治者王猛胸有成竹,出戰之前就向苻堅商讨對即将投降的鮮卑族的處置方法。

    果不其然,王猛從山西出兵,一鼓作氣屠邺城,降服慕容。

    慕容氏暫時被逐出中原,部分族人遠赴舊根據地遼西,或者與慕容一起降秦來到長安。

    而攻陷邺城的王猛則立刻着手戰後經營,并向苻堅上疏稱: 臣以甲子之日,大殲醜類,順陛下仁愛之志,使六州士庶,不覺易主,自非守迷違命,一無所害。

     在控制好蠻族、安定好漢族地位的方針之下,萬事順遂。

    東晉太和五年(370年),前燕滅亡。

     秦向東滅燕,又在西北滅前涼。

    前涼為漢族張氏建立的國家。

    張氏原為安定烏氏(甘肅平涼府東北)的豪族,西晉昌盛之時,有名為張軌者,人望甚高,進入朝臣之列,恰逢&ldquo八王之亂&rdquo爆發,洛陽極為混亂,于是主動求任涼州刺史,鎮守姑臧。

    姑臧城在西漢武帝之前是匈奴王族的居所,武帝驅逐匈奴,設武威郡,後成為涼州治所,晉以來又被喚作姑臧,可能是匈奴語&ldquo蓋臧&rdquo的誤傳(據《讀史方輿紀要》)。

    南有天梯山,二水流經此城東西,在城北交彙,向沙漠之中北流,漢以來成為牧馬供給地,若據之而臨甘肅西北部,則西域交通可自由打開。

    張軌于是在此地自立根基,同時奉西晉正朔,終身為王室效力。

    西晉滅亡,前趙劉曜勢力擴張至甘肅地區時,姑臧有名為張駿者繼承父祖遺業,受劉曜所壓迫,于是向前趙稱藩,但始終向建康朝廷通使,奉其正朔。

    适逢劉曜、石勒之争,張駿趁機擴充南北領地,前涼之勢達到頂峰。

    在南部,取黃河以南地區,在洮水流域設武街(渭源縣西)、石門(狄道南)、侯和(洮州)、漒川(洮州衛南)、甘松(洮州衛西南)(參照《讀史方輿紀要》)五屯護軍,與石勒劃界,最後使獨立于仇池的楊氏暫時承認其威勢;在北部,讨伐龜茲、鄯善,令西域諸國朝貢;在内部,擴張姑臧城,沿用漢族政化,在北中國一帶蠻族相互糾纏之際,獨自承擔起維持漢族文明的任務。

    張駿身故,張重華立。

    其時,石虎勢力逐漸擴張至洮水,前涼在此地的領土遭蠶食,但面對石虎的強壓也做出了激烈反抗。

    前涼名将謝艾與石虎将領麻秋的交戰戰況生動展現了蠻漢雙方的軍容。

     進軍臨河,艾乘轺車,戴白幍,鳴鼓而行。

    秋望見,怒曰:&ldquo艾年少書生,冠服如此,輕我也。

    &rdquo命黑矟龍骧三千人馳擊之,艾左右大擾。

     或勸艾宜乘馬,艾不從,下車,踞胡床,指麾處分;趙人以為有伏兵,懼不敢進。

    别将張瑁自間道引兵截趙軍後,趙軍退,艾乘勢進擊,大破之,斬其将杜勳、汲魚,獲首虜萬三千級,秋單馬奔大夏。

     前涼的威勢在張重華手上到達巅峰,其後内部分裂,張氏勢力轉向衰退,雄踞長安的苻秦勢力擴張至甘肅,前涼不堪壓迫,于是行藩臣之禮。

    東晉桓溫北伐之時,前涼之主張天錫與之同盟,共抗苻秦,最終苻秦與張氏勢不兩立。

    秦苻堅率大軍壓至涼境,以武力為背景,派遣使者勸張天錫投降。

    張未應允,竭力死戰,最後力盡無奈投降。

    其時東晉太元元年(376年)。

     苻堅勢力延伸至甘肅全境,甚至一度遠至當時東晉勢力範圍内的四川,一路順暢讓他開始幻想讨滅東晉、統一天下的大業,而他的一次敗北最終導緻北中國全境陷入紛亂至極的境地。

     苻堅本是依靠部分氐族打下霸業的根基,但為擴張勢力,竟不問鮮卑、漢族或是羌族,都委以軍權,尤其對前燕一族予以充分信任。

    例如,給予燕叛将慕容垂以重權,又燕降主慕容之子慕容沖及其姊皆憑殊色得到苻堅寵幸,以至于長安城内有歌謠唱曰:&ldquo一雌複一雄,雙飛入紫宮。

    &rdquo此外,與苻堅長期聯手抗敵的羌族主帥姚氏之主姚苌亦得到重用。

    因上述異類的各個首領都盤踞在首都統率部人,苻氏一族的重望苻融以及奉戴苻氏的漢族首領王猛不由得擔憂内部形勢,并勸苻堅重視内部統一,放棄征伐東晉的計劃。

    不久後,王猛去世,再無人可壓制苻堅的驕心,苻堅的措施逐漸帶有空想性。

    例如,他曾嘗試将當時在長安繁衍的氐族廣泛散布至河南、山東地區,由苻氏一族進行統領,成立與古時封建制相近的組織,最終實現統一中原的目的。

    作為此空想性措施的犧牲品,能夠作戰的氐族壯丁不得不悉數與父兄相别,遠赴東方。

    此舉招緻全體氐族的不滿。

    為遠赴他鄉的壯丁召開的送别會上,趙整在苻堅面前援琴唱道: 阿得脂,阿得脂,博勞舊父是仇綏。

    尾長翼短不能飛,遠徙種人留鮮卑,一旦緩急語阿誰? 氐人對遠離愛戴的王室,卻将之托付于仇敵鮮卑保護抱有無限危虞之念。

    誠然,苻堅心中深信,率慕容垂、姚苌等猛将,以漢蠻九十七萬的兵力,大可輕松讨滅江南,利用鮮卑的力量是實現其願望的必經之路。

    總之,苻堅未聽取苻氏一族重望苻融及其信賴的釋道安的谏止之言,東晉太元八年(383年),大軍從兩路南下。

    主軍輕松攻陷安徽壽陽,苻堅留在此地擔當全軍指揮,但苻軍先鋒在淝水遭東晉名将謝玄打敗後,全軍統制忽然陷入混亂,混戰之中,苻堅身中流矢,單馬逃亡到淮水北。

    亂軍之中軍容依舊齊整者為鮮卑慕容垂,苻堅于是投靠其軍,共同北上返回陝西,此時慕容垂已有獨立之志,以巡察直隸、山東地區,參拜祖先墳墓為由,獲苻堅許可東還。

     慕容沖在山西平陽叛變,向西進據陝西華陰,姚苌則在長安北方北地(陝西耀州)叛變,苻堅向來倚重的異族強将紛紛離開,如今僅能勉強守衛長安城,其統治下的各蠻族也衡量各自利害而采取相應行動,北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大混亂,毫無理由的屠殺在各地輪番上演。

    現就當時較為統一的中心勢力進行簡要叙述。

     護送苻堅至長安的途中,單騎東歸的慕容垂先是赴燕舊都邺城,祭拜宗廟。

    當時,邺城由苻堅之子苻丕坐鎮,恰逢丁零族翟氏叛亂,洛陽城情況危急,苻丕于是趁慕容垂來城之際,向其付兵二千以救洛陽。

    苻氏一族中,多人對慕容垂抱有猜疑之念,甚至有人想勸止苻丕。

    但苻丕未予理會,隻派遣苻氏一族的将軍監視慕容軍。

    然而,慕容垂渡過黃河時,斬殺了苻姓監軍,直接發布号令宣布獨立。

    意欲攻占洛陽的丁零族翟氏提議奉戴慕容垂為盟主。

    慕容垂抵達洛陽後,四面受敵,深感此地并非久安之處,于是将同族子弟派至直隸地區,令其糾合散布在各地的蠻族勢力。

    他集聚徒黨,屢次同苻丕部下諸将開戰,局面逐漸有利于慕容氏,慕容垂于是據直隸中山(直隸真定府定州)立國,稱為後燕,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年),正式即帝位。

     慕容垂護送苻堅至陝西時,同族中有人勸其除掉苻堅,慕容垂回答道: 關西之地,會非吾有,自當有擾之者,吾可端拱而定關東。

    君子不怙亂,不為禍先,且可觀之。

     黃河下遊北華北大平原,厭倦中國豪族禍亂而自重之人很多,對比陝甘二省高台地區氣勢洶洶的蠻族,更有一種怡然自得圖謀霸業的境界。

    事實上以慕容垂為中心團結一緻的慕容一部先是降服丁零翟氏,後又将苻丕逼至山西晉陽(太原),基本控制北華北大平原,慕容垂又讓其子慕容農經營直隸至遼河東西一帶。

    此地雖是慕容族舊根據地,燕滅亡後,遭高句麗族及漢人騷擾。

    慕容農至龍城(朝陽府),讨滅騷擾者,再立法制,省賦役,居民富贍,前來此地之四方流民前後計數萬口。

    其時,直隸平原地區因蠻族之間的鬥争,人民隻能靠吃桑椹度日,直隸北邊之地在慕容氏手下再度成為流民的樂土。

    又有大量流民流入遙遠的高句麗族中,慕容氏為招撫此類流民,特意設置有力漢人為遼東太守,擔當民事管理之責。

    (據《通鑒》) 苻堅勢力瓦解後,後燕成為北中國最大國。

    慕容一族中,又有慕容沖建立西燕國。

    如前所述,慕容沖是一名美男子,深得苻堅寵愛,苻堅敗退長安之時,其在山西平陽揚起叛旗,劍指長安。

    當時,前燕降主慕容仍在長安,于是私下聲援慕容沖,最終被苻堅所殺。

    如此一來,其弟慕容沖自認燕之正統,即皇帝之位。

    此事發生于慕容垂即帝位前一年,史家稱該國為西燕。

    苻堅對慕容沖軍展開了持久且勇敢的防衛戰,但畢竟長安城内與四方交通隔絕,食糧匮乏,饑人相食,諸将啖人肉後回家吐出以養妻兒。

    長安城中尚且如此,周邊慘狀可想而知。

    《通鑒》記載: 關中士民流散,道路斷絕,千裡無煙。

    有堡壁三十餘,推平遠将軍趙敖為主,相與結盟,冒難遣兵糧助堅。

     各村落隐藏于堡壘中,念及苻堅往日的恩德,于是向苻堅送兵糧,但大多被慕容軍所奪去,苻堅于是從長安逃至甘肅,意圖東山再起,途中被姚苌軍隊所擒。

    如此,慕容沖代之入主長安,成為西燕之主,但當時黃河下遊已歸入慕容垂的版圖,無法東歸據其部落舊根據地。

    其勢力隻可止于長安,而無其他選擇。

    然而其部下無人就此滿足,于是殺了慕容沖,擁立同族慕容永,從長安退出,一度據山西南部的聞喜,後割據長子(山西潞安府)。

     苻堅被慕容沖逼出長安後,又被姚苌所擒并被要求交出傳國玉玺。

    苻堅一口回絕,曰: 小羌乃敢幹逼天子,豈以傳國玺授汝羌也,圖緯符命,何所依據?五胡次序,無汝羌名。

     苻堅不堪受辱,最後選擇自殺。

    難道誠如苻堅所言,羌族在蠻族之中尤遭賤視?《通鑒》認為,苻堅謾罵姚苌的言辭完全出于苻堅平日對姚苌恩顧有加卻遭無視的激憤感情(卷一〇六)。

    恐怕事實确實如此。

    原來羌族主帥姚氏的家世始自姚苌之父姚弋仲,其為後趙石虎所重用,該點與苻氏祖先蒲洪完全相同。

    蒲洪鎮守河南枋頭時,姚弋仲鎮清河(臨清縣)滠頭,二者同為後趙南藩。

    梁犢之亂時,後趙名将屢次敗北,所幸姚弋仲軍力強大才得以平息叛亂(參看第二節)。

    姚沖死後,其子姚襄繼任,石氏亡于冉闵之亂,姚襄一度降于東晉。

    其浸染漢族之教養,馳名東晉,且有武勇之名與撫綏之法,更加深得人心,但東晉權貴恐懼忌避,于是率領部衆北上,途中雖屢次為晉軍所破,但許多百姓抛妻棄子堅定跟從。

    其在流民推戴之下遠出山西邊境,并欲攻入陝西,最終為苻堅所殺。

    姚苌為姚襄之弟,其兄戰死之後,率領部衆投降苻堅,并逐漸得到重用,苻堅敗退至長安之時,他在陝西北部自立。

    其時,慕容沖正進擊長安,姚苌無意争奪長安,于是平定自陝西北部至甘肅泾水、渭水流域,煞費苦心經營穩固地盤,其計劃日漸收獲功效。

    适逢苻堅逃離長安被捕自殺,于是即帝位。

    後秦即為姚氏之國。

    其時太元十一年(386年),恰為後燕建立之年。

    後秦姚氏雖勢力微弱,但其治軍所采取的統制值得注意。

    當時,各類系統軍隊均結營散布各處,但從屬姚苌的軍隊稱為大營,強力軍将之子弟留于長安,守備大營。

    隸屬大營之人皆享受特殊待遇。

    下文可證: 兵吏從征伐,戶在大營者,世世複其家,無所豫。

     苻堅自殺之時,其太子苻丕仍在山西晉陽,後為西燕慕容永所逼,戰敗而死。

    但苻氏一族苻登在甘肅西部狄道為其他氐族所擁戴,向姚氏複仇的欲望極強。

    苻丕于是自狄道至上邽(甘肅秦州),恰逢該地為旱魃所害,人民受饑,道殣相望。

    苻登每戰殺賊,必熟食之,乃謂軍士曰:&ldquo汝等朝戰,暮便飽肉,何憂于饑。

    &rdquo士卒皆食死人之肉以飽腹,人人骁勇善戰。

    擁有如此強力軍隊的苻登屢次對姚苌挑起戰争,激戰在各地上演。

    尤為有趣的是,每逢開戰之時,苻登必立苻堅神主,告知其作戰計劃。

    言曰: 昔五将(五将,山名,苻堅被俘之處)之難,賊羌肆害于聖躬,實登之罪也。

    今合義旅,衆餘五萬,精甲勁兵,足以立功,年谷豐穰,足以資贍。

    即日星馳電邁,直造賊庭,奮不顧命,隕越為期,庶上報皇帝酷冤,下雪臣子大恥。

     在如此感情支配之下,苻登軍先鋒極為精銳,姚苌軍屢遭大敗。

    姚苌于是也立苻堅的神主于軍中,祈禱曰: 陛下雖過世為神,豈假手于苻登而圖臣&hellip&hellip今為陛下立神象,可歸休于此,勿計臣過,聽臣至誠。

     姚苌死後,苻登為其子姚興所殺。

    其時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苻秦遺族盡亡。

     苻氏敗亡之後,姚氏的勢力漸及甘肅地區,但直接間接推戴苻氏的各種勢力散布甘肅境内,保持相互獨立的狀态。

    其中較為團結的勢力是後涼呂光。

    其原為苻堅部将,受苻堅之命遠征西域,攻下龜茲、焉耆之國,聽聞苻堅之難後東還。

    《晉書》記載,呂氏原為山東沛人。

    西漢之時,遷至甘肅略陽(天水東北),之後成為氐族主帥。

    其在東歸途中,逐個擊破各種反對勢力,後來進入前涼張氏所據的姑臧城,将甘肅西北部收入手中,苻登亡後即帝位,其國稱涼國,也就是史書中的後涼。

    其時太元二十一年(396年)。

     甘肅地區的獨立勢力還有鮮卑乞伏氏、秃發氏二部。

    關于乞伏氏,依《晉書》記載,往昔鮮卑有如弗斯、出連、叱盧三部,自外蒙漠北南出大陰山,路上遇一巨蟲,于是祭拜之,大蟲突然消失不見,隻見有一小兒在。

    恰好乞伏部有老父無子,于是将此小兒作為其養子。

    其人長大後骁勇善騎射,四部心服其雄武,于是推之為統主,稱為乞伏部可汗。

    西晉之初,遷徙至高平川牽屯山。

    據楊守敬《水經注圖》,高平川位于今日甘肅東北境甯夏鎮甯靈附近,系黃河支流清水河。

    因此,牽屯山必為其流域内之一山。

    其後乞伏部讨伐苑川的鮮卑莫侯部,并定居于此。

    苑川又稱子城川,該川是在今甘肅中心蘭州東注入黃河之一小支流。

    後遷移至度堅山(蘭州府内長城北)或麥田(麥田川亦為甯夏境内小川,北流注于黃河),為苻堅所用,其部族定居苑川,酋長乞伏國仁則居長安城,後随苻堅征伐江南,及至苻堅失敗,于是據苑川獨立,新建西苑城。

    此類新來的部屬猶未浸染漢族之風,常在山谷溪流之間移動。

    其情況可從秃發利鹿孤意欲稱帝時,部人鍮勿崘勸谏之言中窺見: 今舉大号,誠順民心。

    然建都立邑,難以避患,儲畜倉庫,啟敵人心。

    不如處晉民于城郭,勸課農桑以供資儲,帥國人以習戰射。

    鄰國弱則乘之,強則避之,此久長之良策也。

     可見他們常據山城,令城郭漢民伏屬。

    乞伏國仁死後,其子乞伏乾歸遷至金城允吾(大通河與黃河交彙之處),破武都仇池氐族楊氏,勢力擴張至渭水上遊,稱秦王。

    其時太元十七年(392年)。

    史家稱該國為西秦。

     鮮卑秃發氏被稱為河西鮮卑,其遷移史書不傳。

    錢大昕認為,秃發氏與後來統一北中國的北魏拓跋氏是同音異譯,故北魏人忌諱秃發,未書其事,所以秃發氏之遷移史湮滅。

    秃發氏後被乞伏所滅,而乞伏熾磐的妻子中有吐蕃氏人(《禦覽》引崔鴻《十六國春秋》)。

    拓跋、秃發、吐蕃應為同一詞的轉訛。

    此部族自西晉之初就屢屢在涼州境内飛揚跋扈,成為西北邊的患害,呂光據姑臧立涼之時,秃發酋長烏孤在今大通河支流湟水之北,甘肅碾伯縣東方谷地築廉川堡,并以之為都,後據西甯,稱西平王,史家稱其國為南涼。

     黃河自甘肅東部北流進入内蒙古,其西方一帶稱為河西,除了今日阿拉善盟之地外,蘭州、涼州、西甯皆在此範圍。

    而河西地區的中心在當時是涼州姑臧,據守此地的後涼始祖呂光死後,國勢日益衰微,沮渠蒙遜遂在張掖自立。

    傳說沮渠氏是匈奴一部,沮渠為匈奴官名。

    其世代居于臨松,臨松位于張掖南方,是鄰接青海的山谷。

    如此一來,河西地區東有乞伏氏,西有秃發氏,北有沮渠氏,三者相互攻戰,而姑臧為三部族的目标,沮渠氏最終成功據之,史家稱其國為北涼。

     河西三國中,南涼秃發首先被乞伏消滅,匈奴赫連氏據鄂爾多斯擴張勢力至西南。

    後來統一北中國全境的鮮卑拓跋在山西北面逐漸建立穩固地盤。

    這些小國的始末将在第四章進行叙述。

    其中一二小國被東晉末期的一代英傑劉裕所滅,相關情況将在下節叙述。

     東晉衰亡 東晉在成、康二帝之時,憑三庾的聲望,實現内外統一,政治上顯現治平之象。

    穆帝初年,庾翼死,東晉王室周圍的北來諸強族之間漸生暗鬥。

    其時,建康朝廷官僚之首為何充。

    此人受王導的推舉,背後多少有牽制庾族專權的意圖。

    總之,其受王氏一派的影響,代表和平主義。

    何充出身淮南廬江,所以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