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魏晉時代

關燈
操袁紹雙雄将一決勝負的時勢下,其自然亦被卷進潮流之中,遂與曹操斷絕關系,聲援袁紹。

    袁紹被打倒後,曹操前後花費五六年時間讨滅袁紹餘黨,并趁中原喪亂之機騷擾直隸北部的鮮卑、烏丸等少數民族。

    袁紹戰敗的第二年,劉備從北方逃至荊州,投奔劉表幕下。

    劉備奉勸劉表,在曹操北伐之時乘虛而入偷襲許都,擁立天子,不過未被劉表采納。

    其間,曹操完成北方經營,眼看将要壓向荊州之時,劉表病逝,其少子劉琮成為繼承者。

     劉琮之兄劉琦一直對少子繼承家統懷恨在心,因此,劉表勢力一分為二,劉琮一派舉荊州降于曹操,劉琦則與劉備一道,據夏口(今漢陽地區),試圖與曹操對抗。

     劉備為直隸北部涿州人,雖号稱是漢朝宗室,但出身貧寒,據說他的母親織席販履以糊口。

    年幼之時,舉動便異于常人,深受地方信賴,黃巾之亂波及當地之時,某位商人贈其重金,募集義軍,維持地方治安。

    劉備屢次激戰黃巾之賊,獲得勇名,但一直未擁有固定根據地。

    徐州牧陶謙臨死前将徐州讓與劉備,但劉備自謙不受,推舉當時身在壽春的袁術。

    但漢末名士孔融,以及後為曹操經營江蘇北部的陳珪之子陳登等人,均推崇劉備為人,并熱心勸告。

    雖然劉備最終聽勸,但卻為袁術所苦,被呂布所破,一時托身曹操,享受上賓禮遇,但終選擇背叛,投靠袁紹。

    袁紹表面敬重而暗中疏遠他。

    袁紹戰敗後,劉備投靠劉表,待遇同在袁紹手下時無異。

    他擁有被人信賴的非常素質,劉備到荊州後,多人向其示好。

    劉表死後,其子劉琮舉荊州降于曹操之時,劉備在襄陽北方,完全未曾參與其議。

    曹操軍隊即将侵入襄陽之時,劉備狼狽逃至湖北南部的當陽縣。

    曹操急忙追擊,但劉備與劉琦及部将關羽會合,據夏口迎擊曹軍。

     在此之前,劉備成功将諸葛亮招至帳下。

    此人本籍琅邪郡陽都(山東省沂州北),但随從父移居荊州。

    諸葛亮居于襄陽附近一個名叫隆中的山村,靜心讀書,起初并無出世之志。

    但友人知其才華,将其舉薦給劉備,才有劉備三顧茅廬的佳話。

    彼時,諸葛亮還是二十七歲的一介書生,知其名者僅友好數人而已。

    劉備對其行三顧之禮,足見其愛才之切。

    諸葛亮的獻策可歸納為:劉表不足為靠,若要對抗曹操,必須與吳國孫權聯手,爾後據荊州取巴蜀。

    現劉備為曹操所破,僅能保住夏口,于是派諸葛亮至吳,商議聯合之計。

     當初,曹操南征奪取襄陽後,就親筆緻信孫權,勸其投降。

    吳國此時正在猶豫是戰是降。

    孫氏是吳郡富春人(浙江省富春縣),漢代以北中國為中心建成國家時,其出生地已是邊鄙,且其家世并非名人。

    及至孫堅作為武将顯露頭角,尤其在袁術幕下,與董卓血戰洛陽,屢次破之,一躍成名。

    雖然他後來受袁術之命攻打荊州之時被劉表所殺,但其子孫策繼承父業,利用袁術的援助,平定江東(即江蘇、浙江地區),以豁達的性格網羅北方名流。

    後袁術自稱尊号,孫策與袁術絕交,并尋覓機會稱霸中原,但不幸早逝,其弟孫權繼承事業。

    曹操進軍荊州之時,孫權還是一名三十歲左右的青年,對于曹操的勸降,心有不甘,意欲反抗。

    但以張昭為首的輔助孫氏的北方名族認為,此時投降曹操方為上策,因此孫權的決心産生動搖。

    此時,恰好諸葛亮受劉備之托,以洗練的辨舌巧妙地勸解孫權自立。

    另一方面,孫權部下魯肅在劉表死後為探查荊州狀況渡江北上,曾在劉備敗退當陽途中與其相遇并交談,魯肅被劉備的為人所折服,歸吳後熱心提倡主戰論。

    此時,孫氏陣營中兵力最強者為周瑜,與孫策為知己。

    魯肅勸孫權與周瑜商議,周瑜堅決贊成開戰,并願一人承擔戰争的所有責任,孫權遂下定決心,與劉備聯手迎擊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軍與聯軍相戰于赤壁(湖北省嘉魚縣),曹軍大敗,曹操南下大計遭到重挫,三分天下之局勢就此确立。

     曹操、劉備稱王 曹操敗走赤壁之後,緻信孫權稱:&ldquo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

    &rdquo王粲《英雄記》稱曹軍在湖北南部雲夢澤遭遇大霧迷路而失敗(據梁章钜《三國志旁證》所引)。

    此類記載究竟幾分是事實不得而知,但在此戰中真正導緻北軍潰敗的是赤壁水戰。

    當時,北軍總數六十萬,号稱八十萬。

    周瑜保守估計仍覺得敵軍擁兵二十餘萬,這恐怕是中國有史以來最龐大的軍隊。

    曹軍之中配有多少水軍尚不可知,總之,曹操給孫權的信中自稱水軍八十萬。

    依據張昭所說:&ldquo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劉表治水軍,蒙沖鬥艦,乃以千數,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陸俱下。

    &rdquo可見荊州水軍是當時軍中中堅,配以大量北兵。

    多艘船艦首尾相連下水,周瑜令部下黃蓋将大船與走舸相連,火燒敵船,北軍潰敗,曹操退至陸上遭劉備追擊,無奈逃至根據地邺城。

    (王鳴盛曰:&ldquo自建安元年,操始自洛陽迎天子,遷都許&hellip&hellip至九年,滅袁氏之後,則又遷都于邺。

    &rdquo餘按:本紀、《荀彧傳》并雲九年曹拔邺,領冀州牧,操之遷邺當始于此,漢百官随而遷,固在其後,史不詳記耳。

    )此番戰敗之後,曹操屢次從合肥進攻孫權,均未得手,統一長江流域的機會一去不複返,但其勢力成功延伸至西北部陝西、甘肅地區,以下對此略作叙述。

     甘陝之間,其中心毫無疑問當是渭水流域,首都為長安。

    董卓被殺,天子逃亡洛陽之後,董卓舊部互相殘殺,多死于亂軍之中。

    彼時,身在長安的漢朝廷官吏鐘繇,對曹操懷有好意,曹操謀臣荀彧亦向曹操進言,稱鐘繇足以信賴。

    曹操将該地事務全部委與鐘繇,全力經營中原。

    但此地與董卓系統全然有别,在董卓之前更早埋下地方混亂種子的甘肅人馬氏(馬氏本貫扶風茂陵人,今從其居住之地也)、韓氏等人,與出生地不明的一衆豪族各擁部兵,割據此地,曹操與袁氏一家相争之時,豪族或依附曹操,或依附袁氏,地方動蕩蔓延至山西、河南地區。

    鐘繇與張既在此間為曹操擔起經營重任,利用馬氏勢力,坐鎮關中。

    其間,曹操完成河北的經營,大舉南征,為消除後顧之憂,壓迫馬族首領馬騰,召其至邺城,并令其子馬超統轄部兵。

    但馬超常對曹氏心存疑慮,江南曾風傳馬超欲趁操南征之時起兵,周瑜還以此為理由勸說孫權。

    曹操敗走赤壁後第三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馬超等人終于起兵反曹,占據潼關之險。

    其間狀況頗不明了,根據《三國志》記載,曹操欲讨伐盤踞陝西南部漢中的張魯,馬超質疑其意,最終謀反。

    曹操親征,用奇襲之法,從山西入陝西,馬氏兵敗,退回根據地甘肅。

    渭水流域盡歸曹操之手,他又派部将攻占甘肅,前後五年許,先平定甘肅,後降服張魯,在進軍四川之時,被劉備軍隊所破,曹氏勢力範圍大體确立。

    馬超逃離甘肅後,一度投靠張魯,後歸于劉備帳下。

     曹操眼前的對手顯然是劉備。

    劉備與孫權聯手,在赤壁大破曹操後,上表以劉表之子劉琦任荊州刺史,自身則在劉琦之下經營湖南西部沅水流域,漸收其功,劉琦病逝之後,劉備取而代之,成為荊州牧,居于公安(湖北省公安縣東北)。

    建安十六年,曹操将讨伐漢中張魯的傳言散布至南方,此時盤踞四川的劉璋因此甚為恐懼,于是招劉備共禦曹操。

    劉備紮根四川的機會終于到來。

     劉璋為益州牧劉焉之子,雖繼承父業坐鎮四川,但世間普遍認為他暗弱無能。

    據《英雄記》記載,河南東南部流民大量湧入四川,劉璋集結流民整編成軍,名為&ldquo東州兵&rdquo。

    此部軍隊利用劉璋統制寬柔,大肆侵略四川舊民,一時導緻四川四處騷亂。

    劉璋在四川毫無威望,諸葛亮與劉備初次會面之時,就向劉備進言應取蜀地。

    曹操大舉南下之時,劉璋曾派使者面見曹操,但此時曹已攻取荊州,故未禮遇劉璋所派使者張松。

    張松對此懷恨在心,于是與其同黨法正商議,在風聞曹操将伐張魯之際,引劉備入蜀。

     劉備命謀士諸葛亮及股肱部将關羽留守荊州,親率大軍入蜀,為劉璋防禦北面。

    據說,劉備長于籠絡人心,令他人心甘情願為之效力,入蜀之後,名望漸高。

    劉璋部下張松、法正甚至起了以劉備取代劉璋的心思,并在内部密謀此事。

    劉璋知悉後,張松被殺,兩劉的争鬥公然浮上水面。

    劉備最終攻下成都。

    建安十九年劉璋投降,翌年曹操入漢中,其部下進攻四川西部時,被劉備軍隊所破。

    自此,劉備曹操開始在漢水上遊展開對抗。

     起初,赤壁之戰劉備孫權聯手之時,迫切希望得到援助的是劉備。

    為此二者之間達成何種條件,曆史上無明文記載。

    但當戰後劉備在荊州扶植勢力時,孫權言稱荊州隻是借與劉備,屢次要求劉備将荊州奉還。

    史學家趙翼所著《劄記》中記載,荊州原為孫權勢力所不及之地,故讓劉備還回荊州道理上不能成立,《先主傳》稱,得到蜀地的劉備面對孫權直接索要荊州的要求,态度極為暧昧,始終未予明确回複。

    據此推測,劉備向孫權求援時,應該曾與孫簽下密約。

    當然,正史文面沒有任何證據。

    抛開借荊州的問題不論,湖北本為天下要沖,能否支配此地,很大程度事關勢力消長。

    赤壁勇将周瑜原為孫權之兄孫策的莫逆之交,其志在天下,不甘心偏安一隅,心藏必取荊州的計劃,其目标為湖北北部的襄陽,令劉備取蜀,自取襄陽,謀霸中原,可正要實施該計劃時卻因病早逝,他推薦魯肅擔起荊州經營之重任。

    魯肅始終堅持與劉備同盟,共同抵禦曹操,他面對孫、劉勢力在湖北交錯的局勢,一心調停雙方。

    另一方面,為劉備守衛湖北的關羽在樊城(襄陽對岸)打敗曹操大軍,中原為之震撼。

    然而,此時魯肅已死,取而代之的呂蒙暗中與曹軍勾通,襲殺關羽,孫權勢力擴張至湖北,三國勢力範圍大體确定。

    荊州仍橫亘在劉孫兩勢力之間,雙方注重和諧的原因在于均想聯手打倒曹操。

    相較于奪取天下的大計,孫權自身更想偏安一方,及至呂蒙殺關羽,其目的亦已達成。

    與此同時,三國鼎立的局面業已确立。

    中國史學家中,屢屢有人讨論呂蒙攻取荊州的功過,抛開是非不論,事實上其攻取荊州确實是将統一已久的中華大帝國引導至分裂狀态的大事件。

    其時建安二十四年(219年)。

     建安十八年,漢獻帝下诏,合并天下十四州,恢複為古時九州之制。

    同年,策命曹操為魏公,封冀州十郡之地。

    梁章钜認為上述二事相互關聯,即:建安十七年已擴大魏郡範圍,今又增益冀州區劃,使其十郡中含括魏郡,令曹操之勢力逐漸占據王畿中樞,不久即可取代漢室。

    合并十四州成九州之說,建安九年即已出現,但其時遭謀士荀彧反對,故未能實現。

    當年正是曹操攻占邺城,獲封冀州牧之時。

    因此,九州合并說的目的,可能在于增強曹操勢力。

    今在曹操封為魏公之前施行該宿論,未嘗不可視為令曹操名實相副之計劃。

    曹操得天下之信望本是借奉戴漢室之名,而将王畿中樞之地納入其統治範圍之内,明顯将漢室置于孤危的境地。

    不僅如此,嚴格來說,異姓封侯本身即有違漢朝之法。

    今曹操即魏公之位,即為更新漢制。

    因此,若站在以漢室為中心考慮的立場,上述兩個事實皆表明曹操不臣之迹。

    通過《魏書》可知,其篡奪行為被極為華麗的言辭與壯麗的儀式所粉飾,且裴松之注釋的《魏書》及《魏略》也詳細記載,曹操一度采取辭讓形式,後來難阻大員一緻勸進。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成魏王。

    既然是預定的計劃,自然陳壽未在魏志中記載獻帝之诏。

    雖然距帝王之位僅一級之遙,但曹操終其一生還是未背負篡奪的污名。

    趙翼認為,曹操仍殘存名分的觀念,随着時代發展,篡奪行為在愈加華美的形式下變得愈加露骨。

    不過,這正是發源自曹操。

     曹操封魏王後第三年,劉備在部将勸進下即漢中王之位。

    其理由為:曹操圖謀篡奪漢室,而劉備作為漢朝宗室,可采取權宜之計,将現有四川地區建成王室之藩屏。

    該理由究竟有幾分誠意暫且不論,但如此主張,足可見其已與魏完全水火不容。

    孫權則遊離在曹劉之間,《魏略》記載,孫權為了奇襲關羽,甚至以臣自稱,向魏上表。

    關于此點,王鳴盛等人一直攻擊孫權太過狡猾。

    總之,孫權方面在形式上并未與魏蜀(劉備原以漢為國号,今稱蜀者,從通名也)對立,此事實值得注意。

     三國鼎立之争(一) 如第一節中所述,漢延康元年正月,魏王曹操死于洛陽,當年十月曹操長子曹丕取代漢室,成立魏王朝。

    那麼,魏取代漢究竟經曆何種步驟? 該年三月,《魏書》本紀記載黃龍現于谯一事,且附記太史令單飏的預言。

    梁章钜在《宋書·符瑞志》中發現此時十三郡國出現黃龍的記載;根據《水經注》,發現谯改名龍谯國的事實。

    梁認為魏将黃龍現身視為秉受天命之符。

    文獻可證,至少自三月開始,已出現以魏代漢之運動。

    其後,祥瑞的發現屢見于史,左中郎将李伏遂上表魏王曹丕,稱其履天子之位已是既定的命數。

    術師姜合得谶書&mdash&mdash《孔子玉版》,稱書中寫有&ldquo定天下者,魏公子桓&rdquo,而子桓正是曹丕之字。

    此次勸進之後,彼時的名臣辛毗、劉晔之徒也聯名勸曹丕即帝位,曹丕每每推讓拒絕。

    之後,太史丞許芝又引天文谶緯之說,列舉數條魏自當取代漢的理由。

    《春秋玉版谶》(錢大昕曰:此書即上文所言《孔子玉版》也)中記有&ldquo代赤者,魏公子&rdquo。

    所謂谶記為孔子以其聖知,洞察未來,密藏其言,書刻于玉版而成,時機一到則自己現身于世間。

    此為内學,即術師之學。

    此說成為根本,為證明之,種種符瑞、天數等都被利用起來。

    用如此不可思議的幽冥之理證明天位的尊嚴,是當時尤為顯著的一種潮流。

     對于許芝發起的運動,曹丕仍以人心尚未歸附為由進行推讓。

    此時,以禦史府官僚司馬懿為首之團體,具陳人心讴歌魏德的情況,至此,漢全體官僚一緻勸進,漢室終于發出禅讓的诏書。

    但曹丕與漢室之間猶有數次形式上的應酬,漢室方面對禅讓之後自身的地位心存危懼,而魏方面,天下尚未一統就即帝位,存在名義不完備的缺陷。

    對于漢室的危懼,可憑&ldquo禅代之義,非獨受之者實應天福,授之者亦有餘慶焉&rdquo輕松調停,但無論如何,魏都難免欠缺受帝位的資格。

    不過,魏的政令實際上早就在北方實行,如今隻是帝号轉移而已。

    總之,曹丕雖然數度推讓,但最後無法阻止群臣勸進,最終取代漢而即帝位。

     如前所述,明确反魏者是蜀。

    魏篡奪漢室,漢後主為曹丕所害的傳言不絕于耳。

    此乃作為漢朝宗室的劉備為存續漢室而自立稱帝的絕佳機會。

    魏黃初二年三月(221年,蜀章武元年),漢中王劉備為漢帝發喪舉哀,在群臣勸請之下,遂即皇帝之位。

    其形式與魏相同,皆以谶記之文為名。

    當時,蜀之名臣費詩反對衆議,上表劉備:&ldquo殿下(指劉備)以曹操父子逼主篡位,故乃羁旅萬裡,糾合士衆,将以讨賊。

    今大敵未克,而先自立,恐人心疑惑。

    &rdquo此觀點雖最終未被采納,但卻足以看出,費詩的着眼點,即将曹氏視為漢賊的主張并未被蜀中人士所遺忘。

    劉備即帝位成為漢室繼承者,如此一來,劉氏與曹氏之間更加勢不兩立。

     蜀先主劉備稱帝後翌年,為報舊臣關羽被吳國孫權所殺之仇,大舉東征。

    此舉恐為劉備的獨斷行動。

    清朝史學家王夫之極力批評劉備的行動,認為劉備明明肩負複興漢室之大任,卻為報一名部下之仇,而濫興大軍。

    非獨後世對此有批評聲音,當時也有人勸谏劉備勿輕舉妄動,吳國有之,蜀國有之。

    蜀勇将趙雲認為應先滅魏國,吳名臣諸葛瑾告誡劉備,毫無理由見漢帝遇害而不救(可見傳聞及于江南),卻反而為關羽複仇。

    劉備皆未采納,親自率兵越過三峽之險,出湖北,進湖南。

    這次出動本是兵行險招,他又棄船登陸展開步戰,蜀軍水陸聯絡斷絕,吳名将陸遜抓準機會,從四面猛擊,蜀軍大敗,劉備狼狽逃往白帝城。

     當初吳将呂蒙與魏相通,襲殺關羽之後,孫權常恐劉備複仇,為此一度營都武昌,且向魏進貢,自稱藩屬。

    彼時,魏朝新立,曹丕頗為高興,遂冊封孫權為吳王。

    關于此事,魏吳兩方面均有強烈反對意見。

    魏方面有人認為,吳言辭輕卑,自稱藩屬,究其動機,實為懼怕劉備發起複仇戰,為博得魏好意,使魏保持中立而采取的策略。

    因此,劉晔倡議,從魏之立場而言,應趁南方吳蜀相争之際,一舉滅吳。

    吳方面,一般輿論認為,既受魏冊封,則曆來奉戴漢室的精神已然消失。

    總之,大一統主義在輿論中仍舊保持濃厚色彩。

    但事實上,魏吳盟約的短暫成立,令吳得以舉全力擊潰蜀軍。

     蜀先主劉備被吳所破,逃往白帝城,重病在床,将丞相諸葛亮從成都招至白帝城托付遺孤,并将蜀政委以諸葛亮,之後病逝。

    此時,蜀地人心動搖,南中(即雲南、貴州一帶)悉數叛蜀,甚至有人通吳。

    另一方面,魏又發起奉勸蜀人歸附的運動。

    《魏略》中記載,魏名臣王朗曾緻信蜀許靖,内容如下: 皇帝(魏文帝)既深悼劉将軍之早世,又愍其孤之不易,又惜使足下孔明等士人氣類之徒,遂沉溺于羌夷異種之間,永與華夏乖絕,而無朝聘中國之期緣,瞻睎故土桑梓之望也,故複運慈念而勞仁心,重下明诏,以發德音,申敕朗等,使重為書與足下等。

    以足下聰明,揆殷勤之聖意,亦足悟海岱之所常在,知百川之所宜注矣。

     面對困局,諸葛亮專心内部整治,并看破唯有與吳重溫舊交方可抗魏,于是派鄧芝為使者至吳通和親之意。

     在此之前,吳為博得魏的好感,對魏态度卑屈,以求和親。

    往來兩國之通使觀察之後,帶來形形色色的情報。

    簡而言之,魏作為上國擁有優越權,強使吳居屬國之位,而吳國群情對魏使者的驕橫态度甚為反感。

    從事實來看,魏方面試圖以屈服的形式,令吳将孫權之子孫登作為任子交與魏朝廷,孫權口頭答應斡旋此事的魏人浩周,實無履行承諾的意志。

    對此,魏朝廷輿論沸騰,《魏略》記載,魏朝三公聯名上奏,要求責罰孫權。

    于是,魏文帝态度堅決,動員軍隊,責問孫權是否交出任子。

    面對威壓,孫權決定據長江以禦魏軍,自改年号為黃武,以示斷然不奉曹魏正朔之義氣,甚至還派使者前往白帝城探視劉備。

    如此一來,魏與吳之間,戰端正式拉開,而魏不占優勢,隻好撤軍。

    此時吳部下發起勸進孫權即帝位之運動。

    但此時,吳尚無與魏徹底斷絕和親的意志。

    總之,吳國态度可概括為,不甘心作為臣子屈服魏國,但又顧慮蜀國複仇,不想與魏斷交。

    就在此時,蜀國丞相諸葛亮公然派遣和親使者來吳。

    孫權下定決心會見使者鄧芝。

    其結果,吳蜀結盟共同抗魏的舊約得以複活。

    兩國為完全對等的關系,長江流域同盟對抗北方的形式,從外交角度而言,大可視為南北分立之狀态。

    時為魏黃初四年(223年)十月,三年後孫權下達的命令中,已明确稱魏為&ldquo北虜&rdquo。

     吳國拒絕魏國要求并自定年号,标志着事實上吳的獨立已經完成,與蜀通和更加表明其态度。

    但隻要孫權一日不即帝位,則仍不可說,形式上已成三國鼎立之貌。

    吳蜀兩國通聘之時,互貢土産,行完全對等之禮(裴注所引《吳曆》)。

    然而,蜀國已稱帝号,吳緻信蜀國之時,文書形式無法使用對等辭令。

    今日尚無史料可得知當初兩國來往文書的形式,但據說當時陸遜坐鎮荊州,常與蜀交涉,孫權刻本人印章交與陸遜,當孫緻信漢主或諸葛亮之時,必先請陸遜過目,如有不妥之處,則在改定之後再行封印。

    就此點而言,吳國的獨立尚未完成。

    魏太和三年(229年),孫權初即帝位。

    其告天文中,昭告曹氏罪惡,稱漢室已處于絕祀的狀态。

    肩負繼承漢室重任的蜀國,理論上無法承認吳的帝位,且實際上蜀國輿論認為應斷絕與吳之盟好。

    但諸葛亮認為,當前大敵為魏,于是遣使至吳國祝賀即位,更公布文辭,與吳更新盟約。

    總之,吳蜀兩國視魏為共同敵人,兩國之間締結攻守同盟,一起分割魏的領土。

    三國鼎立的形式自此完成。

     三國鼎立之争(二) 魏國方面,文帝曹丕即帝位之後,國家的活力遠弱于曹操時代。

    普遍認為原因在于曹丕疏離骨肉。

    《魏書·武文世王公列傳》中,陳壽評論稱: 魏氏王公,既徒有國土之名,而無社稷之實,又禁防壅隔,同于囹圄;位号靡定,大小歲易;骨肉之恩乖,常棣之義廢。

    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陳壽指出魏雖封賞親戚,但限制其權力,約束其自由,使其有名無實的弊害。

    彼時宗室究竟遭受何種束縛,為探其梗概,且看裴注引《袁子》一節: 魏興,承大亂之後,民人損減,不可則以古始。

    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名,而無其實。

    王國使有老兵百餘人,以衛其國。

    雖有王侯之号,而乃侪為匹夫。

    懸隔千裡之外,無朝聘之儀,鄰國無會同之制。

    諸侯遊獵不得過三十裡,又為設防輔監國之官以伺察之。

    王侯皆思為布衣而不能得。

    既違宗國藩屏之義,又虧親戚骨肉之恩。

     此政策對魏王室永續甚為不利,該點将在外篇論證,現主要論述曹丕對其兄弟采取陰險手段以緻破壞國家活力一事。

     曹丕有曹彰、曹植兩名弟弟。

    曹彰曾在直隸北部大破烏丸部族,使其淪落至今宣化、蔚州地區桑幹河流域,順利平定北方,被譽為将帥之器。

    而最好地遺傳了父親曹操才略器識之人實為曹植,曹操也特别鐘愛曹植,甚至有傳位曹植之意向。

    《魏書·崔琰傳》中記載,曹操初封魏王之時,立太子之議論興起,曹操發密函探問朝臣意向,崔琰呈露闆,公然提議應立長子曹丕為太子。

    此觀點為一般朝臣的公論。

    曹丕順利成為太子,但列傳中記載,其後,廢曹丕而傳位曹植的運動在某方面仍未絕迹,曹丕常常戰戰兢兢,裝出絕對恭順之狀,以讨曹操歡心。

    曹操殁于洛陽之時,曹植随父身在洛陽,而曹丕在邺城。

    曹彰在長安,接到父親命令之後正在趕往洛陽途中。

    曹彰抵達洛陽之後,認為此次父親召他前來,一定是為了擁立曹植,并相問于曹植,但曹植矢口否認。

    據記載,曹彰确是想擁立曹植,遂問父親玺绶所在,但遭大臣賈逵制止。

    爾後,抛開家族内部的糾紛,曹操靈柩被送至邺城,曹丕憑正當順序,繼承王位。

    此時,洛陽城人心動蕩,有人提出宿衛軍應悉數使用曹操故鄉沛谯之故人,而且據說山東的青州軍鼓噪退出洛陽城。

    在如此不安之氛圍中即王位的曹丕自然對兩個弟弟實施嚴密監控,曹彰、曹植不得留在京師,前往封國。

    曹彰在黃初四年(223年)入朝時暴斃。

    有史書記載,他是被毒殺的。

    而與曹植關系親近之黨派在曹丕即位之後不久便被一掃而空,曹植欲試雄略,屢次上表,但常被壓下。

    由此可見,魏國連自家曹氏一族的人才都未能充分使用。

     曹丕頒布法令,禁止宦官當政,且防遏外戚輔政&mdash&mdash此為東漢滅亡之兩大禍根,也是後漢末輿論攻擊的目标。

    但魏國以王室為中心之國家統制卻并未因此增強。

    此事将在外篇中論及,在此不予贅述,且看曹丕對吳國的态度。

     當初曹丕從父親曹操處繼承魏王王位之時,恰逢孟達攜新城(湖北省勳陽府房縣)投降魏國,又有武都(甘肅階州成縣附近)氐王楊樸内附。

    曹丕認為這些事件完全可證明自身德化,于是極盡誇張地宣揚。

    《魏略》中載有其令文: 吾聞夙沙之民,自縛其君以歸神農,豳國之衆,襁負其子而入豐、鎬,斯豈驅略迫脅之所緻哉?乃風化動其情,而仁義感其衷,歡心内發,使之然也。

    以此而推,西南将萬裡無外,權、備将與誰守死乎? 曹丕即帝位時,吳國孫權稱藩,向魏進貢。

    此事更加助長其虛榮心,甚至不顧先朝以來的重臣劉晔的谏言,冊封孫權為吳王。

    但向吳求任子之時,竟遭孫權拒絕,魏國朝臣輿論頓時高漲。

    曹丕遂尋求動用武力解決問題,向前線将士下達動員令,且親自率兵南征,在故鄉谯縣大飨六軍及百姓,此事在《隸釋》聞人牟準的碑文(據《全三國文》)中有詳細記載。

    其時,魏軍從長江中下遊兩道并進,曹丕在廣陵(今江蘇揚州)督戰。

    軍事方面主要負責人為魏宗室曹休,欲渡江作戰,意氣風發。

    但先鋒軍将臧霸等人久居富貴之位,本來就不好戰,魏軍整體暮氣沉沉。

    因而兩道屢屢失利,曹丕于是下令全軍撤回。

    他在給魏朝三公的诏書中,直言南征之過失(《魏書·王朗傳》,裴注引《魏書》)。

    大概因先朝舊臣賈诩、王朗等人一開始便批評南征之非。

    其後,曹丕再度發動南征,至廣陵檢閱軍隊,此時,吳蜀聯盟正是堅固之時,曹丕試圖分裂二者,但未能成功(參照《吳錄》)。

    從其詩文即可看出,他原本就沒有讨伐的意志: 誰雲江水廣,一葦可以航;不戰屈敵虜,戢兵稱賢良。

     魏文帝曹丕在位僅七年即身死,其子明帝曹叡承襲帝位。

    關于曹叡的年紀,衆說紛纭,但可以确定其即位之時應正是二十二三歲的青年。

    《魏書》記載,曹丕特意命令曹真、曹休、陳群、司馬懿四人輔政。

    其他列傳記載中,四人之中未見曹休之名,《曹休傳》中也無曹休接受遺命的記載。

    且《晉書·宣帝紀》中記載,此時曹丕诏告太子,縱若有人中傷此三公,也不許懷疑他們。

    因此,親聽遺命者為上述三人無誤,不過曹休亦可能被算作其中一人。

    原本曹休、曹真皆為曹氏疏族,封爵在曹操外舅&m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