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魏晉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sh&mdash夏侯氏一家夏侯惇、夏侯淵之後,作為軍人派的統領,擔當邊防重任。
而陳群、司馬懿皆是曹丕親任之人,與朱铄、吳質一道并稱文帝四友。
此時,鐘繇、華歆、王朗等先朝元老宿望猶在,因此,特令此三人輔政,說明曹丕不免認為帝位乃是一家私事。
曹叡任太子期間,不與朝臣相交,居一室讀書,世人完全不知其為人如何。
當時大臣為此心生憂慮。
據說曹叡萬事獨裁,輔政大臣大抵被送往邊地以當防禦之任,中央政治全憑其決定。
曹叡即位之初,魏國重臣之間,黨同伐異的弊害已相當嚴重,陳群上疏曰: 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
若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僞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流。
此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二人,為皇帝身側之官,逐漸執掌朝廷政務。
法制上被委以天下政治之任的三公等人,事權漸輕。
此二人探知天下公論後,告知曹叡,曹叡才得以憑此控制群臣。
但從官制體裁而言,帝王身側手握事權并不妥當。
因此,大臣蔣濟等人據此強烈攻擊中書監令執掌實權一事。
但鑒于當時重臣之間已有朋黨弊害,因此于曹叡立場而言,用君權獨裁加以控制乃是彼時之妙用。
曹叡的做法,對外自然有消極主義之傾向。
規劃制定整體方針之人實為中書令孫資。
孫資認為,魏若攻蜀,經陝西斜谷道(鳳翔府眉縣南有斜谷關),出漢中府,極為險阻。
魏若伐吳,則水軍須做充分準備。
無論是攻蜀還是伐吳,就當前現狀而言,皆無确實的勝算。
但若作為防禦一方進行規劃,則三分之一的兵力就已足夠,兵糧轉運也不困難。
魏國的一貫做法多基于孫資的規劃。
蜀國方面則是丞相諸葛亮幾乎一手執掌内外大權。
劉備戰敗,在白帝城病死之時,蜀國頓時人心動搖,但諸葛亮泰然處之,完成内部整治,爾後用兵南中,親渡泸水(長江上遊),深入雲南不毛之地,成功征服當地。
出征初始,馬谡論述力取之非,建議必須使南方蠻族心服。
諸葛亮大贊其言,并在征服之地廣揚恩信。
諸葛亮的夙願如陳壽所說,進可包括四海,退可震蕩宇内。
為此,其布法度,治戎旅,細至工械機巧,皆親自考案,而打倒自居上國的魏乃是首要目标。
在此精神指引下經營的蜀國,三國之中土地雖最為狹小,但在人心、活力方面最為卓越。
魏曹丕死曹叡立,翌年,諸葛亮向後主劉禅呈上《出師表》,邁上北伐征程。
漢水上遊,漢中府之西,今日的勉縣(時名沔陽)是諸葛亮大軍駐紮之地。
此時,蜀軍就戰略出現異議。
丞相司馬魏延道:今鎮守長安的魏國主帥為夏侯楙,此人除去王室主婿之身份,并無特别才能。
因而自漢中經斜谷道出郿縣,沿秦嶺山脈向東,直達長安,若占據儲藏軍糧之橫門邸閣,無須費心軍糧之問題。
自己可作為先鋒,決行此事。
即便魏軍大部隊前來支援,在其到來之前,仍有充分時間加以應對,屆時丞相大軍從斜谷進軍。
如此便可一舉将關中之地納入蜀國範圍。
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危險,故未予采納。
遂駐營沔陽,而後出甘肅西部,以祁山為大本營,計劃從上遊入陝西。
《蜀書·諸葛亮傳》對當時情況記載如下: 戎陣整齊,賞罰肅而号令明,南安(甘肅鞏昌府隴西縣)、天水(甘肅伏羌縣)、安定(甘肅平涼府東北)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方面,曹叡親自坐鎮長安,派勇将張郃迎敵。
恰逢馬谡違背軍令,在街亭(甘肅清水縣東北)為張郃所破,諸葛亮無奈之下,命令全軍退還漢中。
筆者在前詳述魏延北伐之計,其理由為:陳壽評論諸葛亮&ldquo奇謀為短&rdquo,後世學者也多以其未采用魏延提出的計策作為陳壽評論的佐證,但也有諸多學者為諸葛亮進行種種辯護。
若省去一一介紹的繁冗,直截了當而言,筆者以為陳壽的評論最為準确。
中國自古以來就奉行&ldquo兵者,詭道也&rdquo,戰争之時,必定利用敵軍的漏洞加以讨伐,制勝于眼前。
但諸葛亮的做法,完全與之相異。
他先治理軍政,大處從統一全軍士氣到肅正軍紀,小處到搬運糧食之技巧,全局之上塑造渾然一體之組織。
他擅長正攻法,以堂堂之陣進攻敵軍。
若行動涉險,則努力避開。
顯然這樣容易贻誤戰機。
但其偉大之處在于,即便失敗,也可迅速整理軍容,處之綽然。
《漢晉春秋》有雲: 于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境内,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據《蜀書》記載,諸葛亮前後五次率軍北伐。
最後一次北伐為魏青龍二年(234年)。
蜀國派出休養、訓練三年的精兵出征,且與吳相通,讓吳進攻合肥新城。
諸葛亮自身則取道斜谷,出至渭水之南,駐軍于郿縣之西五丈原,分兵屯田,做長期駐守的準備。
此時,魏國對吳蜀兩面,完全采取防守策略,尤其對于蜀軍,更命令統領軍隊的司馬懿據守堅壁,不許出戰。
吳軍先攻合肥新城,但未得手。
蜀軍熱盼野戰,但魏軍不出。
諸葛亮遂向司馬懿贈送婦人巾帼加以羞辱,魏軍将士時有動搖,司馬懿為鎮撫士氣,特向魏王申請出戰。
魏王知司馬懿心意,特派辛毗傳敕命不得出戰。
如此,兩軍相互對峙百餘日,不料諸葛亮期間染病,薨于五丈原。
魏軍得悉此報時,不敢相信,徒然失去追擊之機,蜀軍得以結營返還。
蜀國諸葛亮遵循漢代傳統精神,欲滅魏而統一中國,故魏蜀之間爆發多次激烈戰争。
其間,吳國雖不時與魏上演小沖突,但大體奉行和平治理本國領土的方針。
原本孫權領有的揚、荊、廣、交四州土地,接受漢族文明時間較短,孫權接替長兄孫策之後,才開始割據江東,其内部最大問題當數鎮撫山越。
據王鳴盛《商榷》記載,山越是南部少數民族的總稱,喜好伏處深山之中,不入城邑,故而被稱為&ldquo山越&rdquo。
山越分布之地,包括湖南南部至廣西以及現今江西、安徽、浙江三省鄰接地區。
浙東山地也可計入。
這些被稱為&ldquo山越&rdquo或&ldquo山寇&rdquo之少數民族往往依附地方豪族,成為内部禍亂之源頭。
原來漢族發展的區域大體是沿大河流域之平地,平地與山嶽交界處所設之縣當時稱為劇縣。
孫氏令勇将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呂蒙等人任縣之令長。
上述武将多為北方人士,孫權借其之力将華歆、王朗等漢末名士類郡守逐出江南,代以武力施政。
《吳書·賀齊傳》中記載,賀齊在任會稽郡屬縣剡縣長官之時,知悉縣吏斯從奸惡,欲誅殺之。
其時,主簿奉勸道,斯從為縣中豪族,有山越歸附,若今日殺之,則明日山寇必來。
蠻族與地方豪族的關系可見一斑。
賀齊先殺斯從,震山越,後征服浙江福建鄰接地域,最後平定安徽南部,即今黟歙地區。
之後,在該地區設置新都郡(浙江嚴州府淳安縣西),以黔歙土地設四縣。
據《抱樸子》記載,黟歙地區之山賊知曉某種禁咒之術。
而對付山越,計劃最為全面周詳之人當數諸葛恪。
面對漫布于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數千裡山谷的山越,諸葛恪命令各郡治理地方的太守以及屬縣長吏,用軍制将轄區人民編成部伍,将遵從漢族法制的平民全部聚集起來居住,進行屯田。
同時,派遣軍隊至幽阻之處,建造藩籬,不與山越交戰,谷物成熟之時,派軍隊協力收割,如此,縱使山民襲擊平民屯所亦無所得。
最終,山民陷入饑窮,出山投降者漸而有之。
諸葛恪見狀,再下命令,若山民乞求從化,可遷至外縣,絕不迫害。
于是山民老幼相攜紛紛出山,其數量達四萬之多。
諸葛恪将此等山民分與諸将,自收萬人。
如此一來,漢族的威令逐漸傳播至江南山地。
孫權在以武力統治境内之同時,還任用江南土著名士,使其與北人共擔朝政軍事大任。
在他手下作為宰相執掌大權的是南人顧雍。
據本傳記載,顧雍探查民間政治後,密告其主孫權,若其說被采納,則歸功于上;若未被采納,則絕不外洩。
立公朝之上表達意見之時,&ldquo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rdquo。
王夫之等人盛贊他,認為三國時代他最得大臣之體。
又如在荊州上遊,履行吳國藩屏重任的陸遜,政治寬弘,當時未見匹俦,此人也是江南人。
孫權之所以能重用南人,在三國鼎立之間施行寬松的政治,是因他能抛開名分之論,堅持獨特立場。
魏室衰而司馬氏興 三國初期,統一思想猶強勁地流于一般輿論之中。
及至分立形勢确立,此種議論實際上内容已發生變化。
但蜀國諸葛亮仍以之呼号天下,甚至導緻後世部分史家将正統所在與蜀相系。
諸葛亮死後,天下不再主張漢家正統,三國各自安于偏安狀态,王室威權随之失墜,大有強臣奪權、朋黨漸繁之勢。
在此時局之中,巧妙扶植自身勢力的是魏臣司馬氏一家。
三國後期曆史以司馬氏為中心展開記述,有助于對事情的理解。
司馬氏一家興于司馬懿,後司馬氏統一天下,成立晉室時,他被追谥為宣帝,其名列于《晉書》帝紀之中。
根據記述,司馬氏出自傳說中的帝王高陽,秦滅而楚漢相争之時,司馬卬與諸侯伐秦,封殷王,建都河内郡,子孫定居此地。
司馬氏自此成為河内溫縣豪族。
當然,無人相信司馬氏之先出于古代帝王高陽,但司馬氏為楚漢之際司馬卬的子孫則當無疑義。
《三國志·魏書》中,司馬懿之兄司馬朗以及同族司馬芝傳卻都未記載此事。
總之,司馬氏為河内溫縣豪族确屬事實。
查其婚姻關系,從各郡名族聘娶諸婦。
司馬懿仕魏室之初任文學掾,應當有名族必備的儒術教養。
河内溫縣為黃河要津,是漢時著名都會,因而漢末動亂之時常遭掠奪,司馬懿之兄司馬朗遂攜全族逃往東方的黎陽。
後司馬朗為魏武帝曹操效力,其弟司馬懿不喜屈于魏,曹操召其入宮,他以身染風痹為由拒絕。
據說某日司馬懿在家晾曬書籍,突下暴雨,他慌忙收書。
下婢一人目擊此狀。
夫人張氏恐司馬懿裝病一事洩露,故殺下婢。
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保持警戒,司馬懿遂專心事務,裝恭謹之禮,曹操方才漸為安心。
唐太宗在《晉書·宣帝紀》的論中,評價司馬懿&ldquo情深阻而莫測&rdquo,就是指司馬懿這一面。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隐晦其才器,但與曹丕甚為親近,甚至名列曹丕四友之一。
曹丕繼承大統之後,逐漸嶄露頭角,文帝駕崩之時更面聽遺命,被委以輔佐明帝曹叡之重任。
如前所述,明帝曹叡對内萬事獨裁,對吳蜀則任同族曹真、曹休及司馬懿處之。
兩曹在将才方面皆不及司馬懿,且離世較早,之後軍事實權逐漸落入司馬懿之手。
此時,蜀國諸葛亮正舉全力經營中原,攻擊力甚為強悍。
司馬懿以防禦為重,雖無赫赫功名,但得以阻止了蜀軍侵入魏國境土。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相當活躍,首先是經營遼東地區。
景初二年(238年),為防備蜀軍居于長安的司馬懿為明帝曹叡所召,受命讨平遼東。
因遼東公孫淵自稱燕王,大有獨立的氣勢。
原來兩漢之時,自今遼河以東、鐵嶺以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漢設置三郡進行統治,即遼東(郡治在遼陽西北)、玄菟(鐵嶺西北)、樂浪(平壤附近)。
三郡之中,遼東處在最中心之位置,其屬縣遼隊(遼陽附近)設鹽鐵官,而且沓氏(一說沓浦,在金州附近)位于山東及江浙兩省的海路交通要地。
在後漢末年動亂之時,公孫度在遼東崛起,平三郡之地,越海而将山東東北部之東萊收入囊中,曹操統一北中國時,成為魏的屬國。
魏許諾:&ldquo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孫,實得有之。
&rdquo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淵繼承其迹。
與公孫氏接壤之地區的魏國大員,如幽州刺史、東萊太守等,皆不滿公孫氏獨立之态度,隔閡自然産生。
魏欲恢複北中國秩序,勢必壓迫公孫氏。
公孫氏為保獨立,遂派遣使者向吳國大帝孫權稱臣,并結同盟。
據《魏略》記載,孫權曾送舟百艘,與遼東通商,并向其求名馬。
然而,公孫淵并無斷然與魏為敵的決心。
當時幽州刺史毌丘儉對遼東采取壓迫政策,公孫淵遂稱燕王,一副獨立的态度。
于是,司馬懿奉命出征。
公孫淵本非魏國敵手,在其都城襄平遭受三十日圍攻之後,終于提出有條件投降,但遭拒絕。
公孫氏滿門伏誅,其勢力範圍再次歸屬魏國之下。
魏國勢力剛進入東北地區之時,不幸魏明帝曹叡病逝。
司馬懿從遼東凱旋,屯軍幽州治所薊城(北京),天子下诏,召其再赴長安。
然行至汲(河南衛輝府)時,又傳诏命,催其火速入京(據《通鑒》)。
前後诏命相異,司馬懿察覺宮中有變,遂急赴洛陽。
明帝對司馬懿委以重任,請其與魏之疏族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輔佐嗣子齊王曹芳。
當時的情況大抵如下: 明帝原本無子,遂養同族曹芳及另一人。
曹芳究竟為何人之子,《三國志·魏書》記載:&ldquo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rdquo曹芳後封齊王,定為太子。
但關于其身世,未見有關聯的大臣發出一言。
司馬懿在遼東之時,明帝病重,太子曹芳孤立無援,急需有力輔佐。
起初,明帝考慮讓同族之中最為親近的燕王曹宇及同族之人輔佐,并發出命令。
曹宇不喜司馬懿掌内,遂建議令其再次鎮守長安,獲帝同意。
然而長期近侍帝側,負責各種政治計劃的劉放、孫資與燕王不和,且認為燕王一派并無能力保全魏室。
于是,二人引用決不可令同族擔負政治重責之文帝方針,以此為由,排斥燕王勢力,在明帝病床之前,逼其免去燕王等人官職,并令曹爽、司馬懿取而代之。
燕王等人泣而出宮。
因此,明帝将太子囑托于司馬懿其實并非本意。
司馬懿在明帝病床之前的情景,《魏氏春秋》如此描述: 時太子芳年八歲&hellip&hellip帝執宣王(司馬懿)手,目太子曰:&ldquo死乃複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
&rdquo宣王曰:&ldquo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rdquo 另外,《魏略》還記載,明帝教太子芳抱宣王頸。
雖陳壽《魏書》修正上文,做穩當叙述,但此情此景,以小說式的描寫更能道出事情真相。
若下無負責大臣,則此等大事絕不會依照正常程序進行。
對于明帝獨裁君主式的統治,史家孫盛等人極為贊賞,但其多有任性妄為、大興土木、耽于遊獵等缺點,曾遭當時大臣嚴厲批評。
著名一例見于《魏略》:太子舍人張茂以吳、蜀數動,諸将出征,而帝盛興宮室,留意于玩飾,賜與無度,帑藏空竭;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乃上書谏曰:&ldquo臣伏見诏書,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錄奪,以配戰士,斯誠權時之宜,然非大化之善者也。
臣請論之。
陛下,天之子也,百姓吏民,亦陛下之子也。
禮,賜君子小人不同日,所以殊貴賤也。
吏屬君子,士為小人,今奪彼以與此,亦無以異于奪兄之妻妻弟也,于父母之恩偏矣。
又诏書聽得以生口年紀、顔色與妻相當者自代,故富者則傾家盡産,貧者舉假貸贳,貴買生口以贖其妻;縣官以配士為名而實内之掖庭,其醜惡者乃出與士。
得婦者未必有歡心,而失妻者必有憂色,或窮或愁,皆不得志。
夫君有天下而不得萬姓之歡心者,鮮不危殆。
&rdquo明帝失行多遭名流所指摘,加之齊王曹芳非正統出身,以孤弱之姿繼承大統,魏室的命運已然處于非常危險之境地。
與司馬懿共同輔佐幼帝的曹爽作為魏室疏族,世代與夏侯氏充當軍人派的棟梁。
明帝後半期,司馬懿主要活躍于軍事上,但如今曹爽再得重權,于是二者自然開始對立。
關于曹爽的為人,陳壽評論其&ldquo德薄位尊,沉溺盈溢&rdquo,史書記載了不少其違背當時形式道德的行動,但當時史料多成于晉時,故當中幾分屬實尚不可知,因而不可盡信。
與曹爽最為親密的何晏、鄧飏,以及支持曹爽的夏侯玄、諸葛誕等人,當時被稱為&ldquo浮華之士&rdquo。
所謂&ldquo浮華&rdquo,意為隻重理論而不重實行,大概是不尊重形式道德。
若從當時以容貌表德行的寫法,何晏等人乃是極為柔弱的貴公子之風。
《魏略》載:&ldquo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rdquo更有甚者,裴松之注引《管辂别傳》評論何晏、鄧飏:&ldquo夫鄧之行步,則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rdquo,又&ldquo何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rdquo。
後面的記載以觀相預知成敗,絕難相信。
與前面的記載相反,《世說新語》記述何晏容貌過美,以至魏明帝懷疑他面上傅粉。
劉孝标根據《魏略》懷疑《世說新語》的記載,但二者之中究竟哪方可信?《世說新語》記載明帝之言豈非直接,《魏略》作為後世記事豈非間接?無論如何,何、鄧等人被形容為&ldquo神識明徹&rdquo的思想家式人物,聲名遠馳。
以曹爽為中心,名流何晏、鄧飏等人為左右,下有謀士,結成的團體試圖獨占政權,對司馬懿給予名義上之待遇,實則謀劃令其遠離實權。
但其做法急于進取,頻出舉措排斥前代遺老,被視為自然秩序的破壞者而遭受人們指責。
現列舉《傅子》所記曹爽一派的李勝在擔任河南尹時的做法如下: 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統京畿&hellip&hellip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
前尹司馬芝,舉其綱而太簡,次尹劉靜,綜其目而太密,後尹李勝,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
嘏立司馬氏之綱統,裁劉氏之網目以經緯之,李氏所毀以漸補之。
(《魏書·傅嘏傳》裴注所引) 筆者之所以詳細介紹曹爽勢力,是因為此後與當時士族門閥意向相反的進步方策,提出者往往背負失德的惡名,其端緒發于此時。
司馬懿一時遭曹爽黨派排擠,因而裝出遠離實權的态度,及至魏嘉平元年(249年),乘曹爽奉幼帝出洛陽時,突然發動政變,強迫太後發令解除曹爽一派的實權。
此時,雖然先朝遺老蔣濟等人同意司馬懿的做法,但其本意僅是排擠曹爽勢力,将政治導向正途。
爾後,司馬懿對曹爽一派之處置極為殘酷,《晉書·宣帝紀》中如此記載: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殺之。
該事件之後,司馬氏的勢力更加牢固,司馬懿受九錫之禮,違逆者漸次被誅滅。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景帝)繼承父親實權。
此人與何晏、夏侯玄一樣,以思辨聞名,誅滅曹爽一派時,在父親帷幄之中積極出謀劃策。
其執掌事權之初,天下名流各司其任,或鎮守邊境,或主政州郡,或執掌選舉,或參與謀劃,或參加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唐太宗評論司馬懿&ldquo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hellip&hellip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rdquo,恐怕司馬師也有這一面。
相較漢末以來的名分論,更想審時度勢而善處之,這或許是司馬氏家族代代相傳的思想。
《魏書·司馬朗傳》有雲: 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而郡國無蒐狩習戰之備故也。
今雖五等未可複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備四夷,内威不軌,于策為長。
在統一傾向強烈的三國初期,司馬朗提出分離主義的統治策略,開辟了西晉思想之先河。
司馬懿以寬容而得時望,及至其子司馬師,繼承父親遺德,巧妙擴大家門權勢,為此不惜訴諸殘忍手段,甚于父親數倍。
以下特舉例叙述其梗概。
魏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掌握實權的第三年,誅殺彼時名望李豐、夏侯玄等人。
關于此事,陳壽的記載極為暧昧,《魏略》的條理倒是更加完整清晰:李豐此時任中書令,為齊王側近之臣,常受帝召入宮參與密議。
司馬師對此事起疑,問于李豐,但李豐稱不知秘事,遂殺之。
事實上也許李豐确不知情,密謀誅殺司馬師、擁立夏侯玄等記述應為之後廷尉公布罪狀時所捏造。
當時,擔任廷尉者為鐘毓,收到李豐屍體時,其一度拒絕審理,但受敕命強壓,不得已作辭狀稱李豐與夏侯玄沆瀣一氣,圖謀不軌。
《世說新語》記載,鐘毓裁決夏侯玄之罪時,夏侯玄指責道:&ldquo你位居公卿,卻受公府指示,像獄吏一樣來訊問我,這算怎麼回事?我的罪狀,你随便寫吧。
&rdquo獄期即将結束之時,鐘毓寫完判辭,令罪狀與事件相吻合,呈于夏侯玄。
當時,鐘毓涕淚交垂,夏侯玄則默默颔首。
《資治通鑒》采信記事,但關于李豐之事卻沿襲《魏書》。
若細加閱讀,可發現前後明顯存在矛盾。
夏侯玄為當時推重的名流,與曹爽、何晏關系密切,是司馬氏最為懼怕的對立者。
李豐事件結束後不久,齊王曹芳即遭司馬師廢黜。
雖實際情況不明,但表面程序明了。
司馬氏奉太後之命,稱齊王芳多有背德行為,難承天緒,召集群臣,痛哭流涕,告知百官廢齊王乃是出于無奈。
群臣無不贊同,彼時大官聯名公布齊王背德之行。
其全文載于《魏書》,可歸納為:齊王耽于女色,棄辱儒士,廢捐講學,延小優至殿中裸袒遊戲,蔑視禮法等。
此形式對後世曆史影響甚大,可謂開廢立天子極其容易之先例。
齊王遭廢之後,高貴鄉公曹髦被擁立。
正元二年(255年),在壽春城與吳對戰的勇将毌丘儉起兵反抗司馬氏。
根據檄文,其造反之根本原因在于,此時司馬氏集兵權于中央,對邊疆将士之補給極少。
此外,毌丘儉還公然揭露司馬師恣意廢君,反而歸罪于君主的事實,并極力喚起輿論。
對此,司馬師親自率兵讨滅毌丘儉一衆人等。
司馬師在平定毌丘儉叛亂之後不久即在許昌病逝,此時,其弟司馬昭(文帝)統領六軍,居于京師洛陽。
借司馬師之死,天子親自下令,使司馬昭移軍許昌,并令尚書傅嘏取而代之守備洛陽。
但中書令鐘會與傅嘏互相串通,私改命令,使司馬昭與傅嘏共返洛陽。
如此一來,司馬昭繼承父兄實權,實際上已統攬天下政令。
據此可以想象,魏禅于司馬氏即所謂禅讓運動便是自此開始在司馬氏集團萌發。
彼時,諸葛誕原本被視為曹爽、何晏一派,但其始終與司馬氏共同行動,征伐毌丘儉,占壽春城,居住于此。
因為此人态度甚是可疑,司馬氏謀士鐘會、賈充等人計劃讨滅之。
尤其是賈充,《魏末傳》記載,賈充為了密查諸葛誕的行動,特意出壽春城,以禅讓說進行試探。
對此,諸葛誕威儀嚴正,羞辱賈充,表明應報魏恩的心迹。
《晉書·賈充傳》也載有此事。
禅讓應是洛陽名流的熱議話題。
如此一來,諸葛誕遭司馬師一黨所嫉恨,最終在淮南以市賣私恩、抱不臣之心等借口被誅滅。
至此,天下已無人可反抗司馬氏。
這時,突然發生高貴鄉公具有浪漫色彩的反抗事件。
司馬師廢齊王後迎立高貴鄉公并非其本意,而是完全出自太後之懇求。
高貴鄉公才華橫溢,在儒學方面亦有一定見識,他在著書自序中自認深受上天恩寵。
他與裴秀、王沈、司馬望等名流論評文籍,自以為才識過人。
因此,他對司馬昭的壓迫甚為反感,于是向近侍之臣王經、王沈說道:&ldquo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rdquo,并告知二人讨伐司馬昭的決心。
二王為司馬氏之黨,且實際上宿衛兵士極少,遂奉勸高貴鄉公斷此念頭。
然而,高貴鄉公以死相赴,率領童仆數百人,鼓噪出宮。
二王早已将此事告知司馬昭,因此高貴鄉公慘烈敗死。
不久,太後下令,廢高貴鄉公為忿戾無道之君,其屍以庶民之禮下葬。
如此一來,天子被弑之事實在名義上便不複成立。
陳留王曹奂繼位後,司馬昭受封十郡,加九錫之禮。
景元四年(263年),伐蜀之令下達,翌年蜀國滅亡,天下在司馬氏手上再次出現統一可能,下文再叙其事。
西晉統一 諸葛亮死後,蔣琬掌握蜀國文武大權。
蔣琬深得諸葛亮賞識,諸葛亮病逝時遺命委以大任。
因此,其一心遵循諸葛亮規劃,身在漢中,經營四方。
但漢中之地與蜀都相隔甚遠,适于積極經營,卻不便消極守國。
此時,蜀國之輿論正轉向消極,費祎、姜維二人告知蔣琬,并勸導之。
于是,蔣琬徙屯涪城(綿州),軍事方面重用姜維,使其負責甘肅方面的守備。
不久後,蔣琬死,費祎承其後。
其時,魏方面,曹爽正謀劃大舉伐蜀。
普遍認為,這是曹爽一黨為與司馬懿競争而策劃的對内性遠征。
實際上,此次遠征并未與甘肅方面深受司馬懿恩顧的武将取得充分聯系,因而隻是輕率策劃之舉。
但對蜀國而言,這是相當重大的問題。
鎮守漢中的蜀将雖産生動搖,但首将王平應對得當,加之費祎軍從涪城抵達漢中,魏軍未能如願,隻好退卻。
蔣琬、費祎先後掌管文武實權期間,雖然二人身在涪城,但政治萬端皆在咨詢二人後才許施行,且對姜維屢次欲在甘肅地區推進經營一事進行抑制,隻予以兵卒一萬。
因此國家未曾動亂。
但随着費祎遭魏國降人暗殺,蜀國勢力出現轉折。
姜維是渭水上遊天水郡(甘肅鞏昌府優羌)人。
原本渭水、漢水以及洮水上遊地區為羌族雜居之地,姜維深得羌人之信任,故利用其勢力,經營甘肅一帶,以謀取中原作為夙志。
費祎死後,姜維承襲其後,終于得以依照此意圖制訂全盤計劃,自然從消極政策轉向積極政策。
舉其中一例,諸葛亮之後,對魏防禦的根本在于漢中,以之為中心,西營漢城(漢中府沔縣),東營樂城(漢中府城固縣),漢水上遊平野
而陳群、司馬懿皆是曹丕親任之人,與朱铄、吳質一道并稱文帝四友。
此時,鐘繇、華歆、王朗等先朝元老宿望猶在,因此,特令此三人輔政,說明曹丕不免認為帝位乃是一家私事。
曹叡任太子期間,不與朝臣相交,居一室讀書,世人完全不知其為人如何。
當時大臣為此心生憂慮。
據說曹叡萬事獨裁,輔政大臣大抵被送往邊地以當防禦之任,中央政治全憑其決定。
曹叡即位之初,魏國重臣之間,黨同伐異的弊害已相當嚴重,陳群上疏曰: 夫臣下雷同,是非相蔽,國之大患也。
若不和睦,則有仇黨,有仇黨則毀譽無端,毀譽無端則真僞失實,不可不深防備,有以絕其源流。
此時中書監劉放、中書令孫資二人,為皇帝身側之官,逐漸執掌朝廷政務。
法制上被委以天下政治之任的三公等人,事權漸輕。
此二人探知天下公論後,告知曹叡,曹叡才得以憑此控制群臣。
但從官制體裁而言,帝王身側手握事權并不妥當。
因此,大臣蔣濟等人據此強烈攻擊中書監令執掌實權一事。
但鑒于當時重臣之間已有朋黨弊害,因此于曹叡立場而言,用君權獨裁加以控制乃是彼時之妙用。
曹叡的做法,對外自然有消極主義之傾向。
規劃制定整體方針之人實為中書令孫資。
孫資認為,魏若攻蜀,經陝西斜谷道(鳳翔府眉縣南有斜谷關),出漢中府,極為險阻。
魏若伐吳,則水軍須做充分準備。
無論是攻蜀還是伐吳,就當前現狀而言,皆無确實的勝算。
但若作為防禦一方進行規劃,則三分之一的兵力就已足夠,兵糧轉運也不困難。
魏國的一貫做法多基于孫資的規劃。
蜀國方面則是丞相諸葛亮幾乎一手執掌内外大權。
劉備戰敗,在白帝城病死之時,蜀國頓時人心動搖,但諸葛亮泰然處之,完成内部整治,爾後用兵南中,親渡泸水(長江上遊),深入雲南不毛之地,成功征服當地。
出征初始,馬谡論述力取之非,建議必須使南方蠻族心服。
諸葛亮大贊其言,并在征服之地廣揚恩信。
諸葛亮的夙願如陳壽所說,進可包括四海,退可震蕩宇内。
為此,其布法度,治戎旅,細至工械機巧,皆親自考案,而打倒自居上國的魏乃是首要目标。
在此精神指引下經營的蜀國,三國之中土地雖最為狹小,但在人心、活力方面最為卓越。
魏曹丕死曹叡立,翌年,諸葛亮向後主劉禅呈上《出師表》,邁上北伐征程。
漢水上遊,漢中府之西,今日的勉縣(時名沔陽)是諸葛亮大軍駐紮之地。
此時,蜀軍就戰略出現異議。
丞相司馬魏延道:今鎮守長安的魏國主帥為夏侯楙,此人除去王室主婿之身份,并無特别才能。
因而自漢中經斜谷道出郿縣,沿秦嶺山脈向東,直達長安,若占據儲藏軍糧之橫門邸閣,無須費心軍糧之問題。
自己可作為先鋒,決行此事。
即便魏軍大部隊前來支援,在其到來之前,仍有充分時間加以應對,屆時丞相大軍從斜谷進軍。
如此便可一舉将關中之地納入蜀國範圍。
但諸葛亮認為此計危險,故未予采納。
遂駐營沔陽,而後出甘肅西部,以祁山為大本營,計劃從上遊入陝西。
《蜀書·諸葛亮傳》對當時情況記載如下: 戎陣整齊,賞罰肅而号令明,南安(甘肅鞏昌府隴西縣)、天水(甘肅伏羌縣)、安定(甘肅平涼府東北)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魏方面,曹叡親自坐鎮長安,派勇将張郃迎敵。
恰逢馬谡違背軍令,在街亭(甘肅清水縣東北)為張郃所破,諸葛亮無奈之下,命令全軍退還漢中。
筆者在前詳述魏延北伐之計,其理由為:陳壽評論諸葛亮&ldquo奇謀為短&rdquo,後世學者也多以其未采用魏延提出的計策作為陳壽評論的佐證,但也有諸多學者為諸葛亮進行種種辯護。
若省去一一介紹的繁冗,直截了當而言,筆者以為陳壽的評論最為準确。
中國自古以來就奉行&ldquo兵者,詭道也&rdquo,戰争之時,必定利用敵軍的漏洞加以讨伐,制勝于眼前。
但諸葛亮的做法,完全與之相異。
他先治理軍政,大處從統一全軍士氣到肅正軍紀,小處到搬運糧食之技巧,全局之上塑造渾然一體之組織。
他擅長正攻法,以堂堂之陣進攻敵軍。
若行動涉險,則努力避開。
顯然這樣容易贻誤戰機。
但其偉大之處在于,即便失敗,也可迅速整理軍容,處之綽然。
《漢晉春秋》有雲: 于是考微勞,甄烈壯,引咎責躬,布所失于境内,厲兵講武,以為後圖,戎士簡練,民忘其敗矣。
據《蜀書》記載,諸葛亮前後五次率軍北伐。
最後一次北伐為魏青龍二年(234年)。
蜀國派出休養、訓練三年的精兵出征,且與吳相通,讓吳進攻合肥新城。
諸葛亮自身則取道斜谷,出至渭水之南,駐軍于郿縣之西五丈原,分兵屯田,做長期駐守的準備。
此時,魏國對吳蜀兩面,完全采取防守策略,尤其對于蜀軍,更命令統領軍隊的司馬懿據守堅壁,不許出戰。
吳軍先攻合肥新城,但未得手。
蜀軍熱盼野戰,但魏軍不出。
諸葛亮遂向司馬懿贈送婦人巾帼加以羞辱,魏軍将士時有動搖,司馬懿為鎮撫士氣,特向魏王申請出戰。
魏王知司馬懿心意,特派辛毗傳敕命不得出戰。
如此,兩軍相互對峙百餘日,不料諸葛亮期間染病,薨于五丈原。
魏軍得悉此報時,不敢相信,徒然失去追擊之機,蜀軍得以結營返還。
蜀國諸葛亮遵循漢代傳統精神,欲滅魏而統一中國,故魏蜀之間爆發多次激烈戰争。
其間,吳國雖不時與魏上演小沖突,但大體奉行和平治理本國領土的方針。
原本孫權領有的揚、荊、廣、交四州土地,接受漢族文明時間較短,孫權接替長兄孫策之後,才開始割據江東,其内部最大問題當數鎮撫山越。
據王鳴盛《商榷》記載,山越是南部少數民族的總稱,喜好伏處深山之中,不入城邑,故而被稱為&ldquo山越&rdquo。
山越分布之地,包括湖南南部至廣西以及現今江西、安徽、浙江三省鄰接地區。
浙東山地也可計入。
這些被稱為&ldquo山越&rdquo或&ldquo山寇&rdquo之少數民族往往依附地方豪族,成為内部禍亂之源頭。
原來漢族發展的區域大體是沿大河流域之平地,平地與山嶽交界處所設之縣當時稱為劇縣。
孫氏令勇将程普、太史慈、韓當、周泰、呂蒙等人任縣之令長。
上述武将多為北方人士,孫權借其之力将華歆、王朗等漢末名士類郡守逐出江南,代以武力施政。
《吳書·賀齊傳》中記載,賀齊在任會稽郡屬縣剡縣長官之時,知悉縣吏斯從奸惡,欲誅殺之。
其時,主簿奉勸道,斯從為縣中豪族,有山越歸附,若今日殺之,則明日山寇必來。
蠻族與地方豪族的關系可見一斑。
賀齊先殺斯從,震山越,後征服浙江福建鄰接地域,最後平定安徽南部,即今黟歙地區。
之後,在該地區設置新都郡(浙江嚴州府淳安縣西),以黔歙土地設四縣。
據《抱樸子》記載,黟歙地區之山賊知曉某種禁咒之術。
而對付山越,計劃最為全面周詳之人當數諸葛恪。
面對漫布于江西、安徽、江蘇、浙江數千裡山谷的山越,諸葛恪命令各郡治理地方的太守以及屬縣長吏,用軍制将轄區人民編成部伍,将遵從漢族法制的平民全部聚集起來居住,進行屯田。
同時,派遣軍隊至幽阻之處,建造藩籬,不與山越交戰,谷物成熟之時,派軍隊協力收割,如此,縱使山民襲擊平民屯所亦無所得。
最終,山民陷入饑窮,出山投降者漸而有之。
諸葛恪見狀,再下命令,若山民乞求從化,可遷至外縣,絕不迫害。
于是山民老幼相攜紛紛出山,其數量達四萬之多。
諸葛恪将此等山民分與諸将,自收萬人。
如此一來,漢族的威令逐漸傳播至江南山地。
孫權在以武力統治境内之同時,還任用江南土著名士,使其與北人共擔朝政軍事大任。
在他手下作為宰相執掌大權的是南人顧雍。
據本傳記載,顧雍探查民間政治後,密告其主孫權,若其說被采納,則歸功于上;若未被采納,則絕不外洩。
立公朝之上表達意見之時,&ldquo辭色雖順而所執者正&rdquo。
王夫之等人盛贊他,認為三國時代他最得大臣之體。
又如在荊州上遊,履行吳國藩屏重任的陸遜,政治寬弘,當時未見匹俦,此人也是江南人。
孫權之所以能重用南人,在三國鼎立之間施行寬松的政治,是因他能抛開名分之論,堅持獨特立場。
魏室衰而司馬氏興 三國初期,統一思想猶強勁地流于一般輿論之中。
及至分立形勢确立,此種議論實際上内容已發生變化。
但蜀國諸葛亮仍以之呼号天下,甚至導緻後世部分史家将正統所在與蜀相系。
諸葛亮死後,天下不再主張漢家正統,三國各自安于偏安狀态,王室威權随之失墜,大有強臣奪權、朋黨漸繁之勢。
在此時局之中,巧妙扶植自身勢力的是魏臣司馬氏一家。
三國後期曆史以司馬氏為中心展開記述,有助于對事情的理解。
司馬氏一家興于司馬懿,後司馬氏統一天下,成立晉室時,他被追谥為宣帝,其名列于《晉書》帝紀之中。
根據記述,司馬氏出自傳說中的帝王高陽,秦滅而楚漢相争之時,司馬卬與諸侯伐秦,封殷王,建都河内郡,子孫定居此地。
司馬氏自此成為河内溫縣豪族。
當然,無人相信司馬氏之先出于古代帝王高陽,但司馬氏為楚漢之際司馬卬的子孫則當無疑義。
《三國志·魏書》中,司馬懿之兄司馬朗以及同族司馬芝傳卻都未記載此事。
總之,司馬氏為河内溫縣豪族确屬事實。
查其婚姻關系,從各郡名族聘娶諸婦。
司馬懿仕魏室之初任文學掾,應當有名族必備的儒術教養。
河内溫縣為黃河要津,是漢時著名都會,因而漢末動亂之時常遭掠奪,司馬懿之兄司馬朗遂攜全族逃往東方的黎陽。
後司馬朗為魏武帝曹操效力,其弟司馬懿不喜屈于魏,曹操召其入宮,他以身染風痹為由拒絕。
據說某日司馬懿在家晾曬書籍,突下暴雨,他慌忙收書。
下婢一人目擊此狀。
夫人張氏恐司馬懿裝病一事洩露,故殺下婢。
曹操對司馬懿始終保持警戒,司馬懿遂專心事務,裝恭謹之禮,曹操方才漸為安心。
唐太宗在《晉書·宣帝紀》的論中,評價司馬懿&ldquo情深阻而莫測&rdquo,就是指司馬懿這一面。
在曹操時代,司馬懿隐晦其才器,但與曹丕甚為親近,甚至名列曹丕四友之一。
曹丕繼承大統之後,逐漸嶄露頭角,文帝駕崩之時更面聽遺命,被委以輔佐明帝曹叡之重任。
如前所述,明帝曹叡對内萬事獨裁,對吳蜀則任同族曹真、曹休及司馬懿處之。
兩曹在将才方面皆不及司馬懿,且離世較早,之後軍事實權逐漸落入司馬懿之手。
此時,蜀國諸葛亮正舉全力經營中原,攻擊力甚為強悍。
司馬懿以防禦為重,雖無赫赫功名,但得以阻止了蜀軍侵入魏國境土。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相當活躍,首先是經營遼東地區。
景初二年(238年),為防備蜀軍居于長安的司馬懿為明帝曹叡所召,受命讨平遼東。
因遼東公孫淵自稱燕王,大有獨立的氣勢。
原來兩漢之時,自今遼河以東、鐵嶺以南至朝鮮半島北部,漢設置三郡進行統治,即遼東(郡治在遼陽西北)、玄菟(鐵嶺西北)、樂浪(平壤附近)。
三郡之中,遼東處在最中心之位置,其屬縣遼隊(遼陽附近)設鹽鐵官,而且沓氏(一說沓浦,在金州附近)位于山東及江浙兩省的海路交通要地。
在後漢末年動亂之時,公孫度在遼東崛起,平三郡之地,越海而将山東東北部之東萊收入囊中,曹操統一北中國時,成為魏的屬國。
魏許諾:&ldquo海北地土,割以付君,世世子孫,實得有之。
&rdquo公孫度死後,其子公孫淵繼承其迹。
與公孫氏接壤之地區的魏國大員,如幽州刺史、東萊太守等,皆不滿公孫氏獨立之态度,隔閡自然産生。
魏欲恢複北中國秩序,勢必壓迫公孫氏。
公孫氏為保獨立,遂派遣使者向吳國大帝孫權稱臣,并結同盟。
據《魏略》記載,孫權曾送舟百艘,與遼東通商,并向其求名馬。
然而,公孫淵并無斷然與魏為敵的決心。
當時幽州刺史毌丘儉對遼東采取壓迫政策,公孫淵遂稱燕王,一副獨立的态度。
于是,司馬懿奉命出征。
公孫淵本非魏國敵手,在其都城襄平遭受三十日圍攻之後,終于提出有條件投降,但遭拒絕。
公孫氏滿門伏誅,其勢力範圍再次歸屬魏國之下。
魏國勢力剛進入東北地區之時,不幸魏明帝曹叡病逝。
司馬懿從遼東凱旋,屯軍幽州治所薊城(北京),天子下诏,召其再赴長安。
然行至汲(河南衛輝府)時,又傳诏命,催其火速入京(據《通鑒》)。
前後诏命相異,司馬懿察覺宮中有變,遂急赴洛陽。
明帝對司馬懿委以重任,請其與魏之疏族曹真之子曹爽共同輔佐嗣子齊王曹芳。
當時的情況大抵如下: 明帝原本無子,遂養同族曹芳及另一人。
曹芳究竟為何人之子,《三國志·魏書》記載:&ldquo宮省事秘,莫有知其所由來者。
&rdquo曹芳後封齊王,定為太子。
但關于其身世,未見有關聯的大臣發出一言。
司馬懿在遼東之時,明帝病重,太子曹芳孤立無援,急需有力輔佐。
起初,明帝考慮讓同族之中最為親近的燕王曹宇及同族之人輔佐,并發出命令。
曹宇不喜司馬懿掌内,遂建議令其再次鎮守長安,獲帝同意。
然而長期近侍帝側,負責各種政治計劃的劉放、孫資與燕王不和,且認為燕王一派并無能力保全魏室。
于是,二人引用決不可令同族擔負政治重責之文帝方針,以此為由,排斥燕王勢力,在明帝病床之前,逼其免去燕王等人官職,并令曹爽、司馬懿取而代之。
燕王等人泣而出宮。
因此,明帝将太子囑托于司馬懿其實并非本意。
司馬懿在明帝病床之前的情景,《魏氏春秋》如此描述: 時太子芳年八歲&hellip&hellip帝執宣王(司馬懿)手,目太子曰:&ldquo死乃複可忍,朕忍死待君,君其與爽輔此。
&rdquo宣王曰:&ldquo陛下不見先帝屬臣以陛下乎?&rdquo 另外,《魏略》還記載,明帝教太子芳抱宣王頸。
雖陳壽《魏書》修正上文,做穩當叙述,但此情此景,以小說式的描寫更能道出事情真相。
若下無負責大臣,則此等大事絕不會依照正常程序進行。
對于明帝獨裁君主式的統治,史家孫盛等人極為贊賞,但其多有任性妄為、大興土木、耽于遊獵等缺點,曾遭當時大臣嚴厲批評。
著名一例見于《魏略》:太子舍人張茂以吳、蜀數動,諸将出征,而帝盛興宮室,留意于玩飾,賜與無度,帑藏空竭;又錄奪士女前已嫁為吏民妻者,還以配士,既聽以生口自贖,又簡選其有姿色者内之掖庭,乃上書谏曰:&ldquo臣伏見诏書,諸士女嫁非士者,一切錄奪,以配戰士,斯誠權時之宜,然非大化之善者也。
臣請論之。
陛下,天之子也,百姓吏民,亦陛下之子也。
禮,賜君子小人不同日,所以殊貴賤也。
吏屬君子,士為小人,今奪彼以與此,亦無以異于奪兄之妻妻弟也,于父母之恩偏矣。
又诏書聽得以生口年紀、顔色與妻相當者自代,故富者則傾家盡産,貧者舉假貸贳,貴買生口以贖其妻;縣官以配士為名而實内之掖庭,其醜惡者乃出與士。
得婦者未必有歡心,而失妻者必有憂色,或窮或愁,皆不得志。
夫君有天下而不得萬姓之歡心者,鮮不危殆。
&rdquo明帝失行多遭名流所指摘,加之齊王曹芳非正統出身,以孤弱之姿繼承大統,魏室的命運已然處于非常危險之境地。
與司馬懿共同輔佐幼帝的曹爽作為魏室疏族,世代與夏侯氏充當軍人派的棟梁。
明帝後半期,司馬懿主要活躍于軍事上,但如今曹爽再得重權,于是二者自然開始對立。
關于曹爽的為人,陳壽評論其&ldquo德薄位尊,沉溺盈溢&rdquo,史書記載了不少其違背當時形式道德的行動,但當時史料多成于晉時,故當中幾分屬實尚不可知,因而不可盡信。
與曹爽最為親密的何晏、鄧飏,以及支持曹爽的夏侯玄、諸葛誕等人,當時被稱為&ldquo浮華之士&rdquo。
所謂&ldquo浮華&rdquo,意為隻重理論而不重實行,大概是不尊重形式道德。
若從當時以容貌表德行的寫法,何晏等人乃是極為柔弱的貴公子之風。
《魏略》載:&ldquo晏性自喜,動靜粉白不去手,行步顧影。
&rdquo更有甚者,裴松之注引《管辂别傳》評論何晏、鄧飏:&ldquo夫鄧之行步,則筋不束骨,脈不制肉,起立傾倚,若無手足&rdquo,又&ldquo何之視候,則魂不守宅,血不華色,精爽煙浮,容若槁木&rdquo。
後面的記載以觀相預知成敗,絕難相信。
與前面的記載相反,《世說新語》記述何晏容貌過美,以至魏明帝懷疑他面上傅粉。
劉孝标根據《魏略》懷疑《世說新語》的記載,但二者之中究竟哪方可信?《世說新語》記載明帝之言豈非直接,《魏略》作為後世記事豈非間接?無論如何,何、鄧等人被形容為&ldquo神識明徹&rdquo的思想家式人物,聲名遠馳。
以曹爽為中心,名流何晏、鄧飏等人為左右,下有謀士,結成的團體試圖獨占政權,對司馬懿給予名義上之待遇,實則謀劃令其遠離實權。
但其做法急于進取,頻出舉措排斥前代遺老,被視為自然秩序的破壞者而遭受人們指責。
現列舉《傅子》所記曹爽一派的李勝在擔任河南尹時的做法如下: 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統京畿&hellip&hellip其民異方雜居,多豪門大族,商賈胡貊,天下四會,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
前尹司馬芝,舉其綱而太簡,次尹劉靜,綜其目而太密,後尹李勝,毀常法以收一時之聲。
嘏立司馬氏之綱統,裁劉氏之網目以經緯之,李氏所毀以漸補之。
(《魏書·傅嘏傳》裴注所引) 筆者之所以詳細介紹曹爽勢力,是因為此後與當時士族門閥意向相反的進步方策,提出者往往背負失德的惡名,其端緒發于此時。
司馬懿一時遭曹爽黨派排擠,因而裝出遠離實權的态度,及至魏嘉平元年(249年),乘曹爽奉幼帝出洛陽時,突然發動政變,強迫太後發令解除曹爽一派的實權。
此時,雖然先朝遺老蔣濟等人同意司馬懿的做法,但其本意僅是排擠曹爽勢力,将政治導向正途。
爾後,司馬懿對曹爽一派之處置極為殘酷,《晉書·宣帝紀》中如此記載: 誅曹爽之際,支黨皆夷及三族,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殺之。
該事件之後,司馬氏的勢力更加牢固,司馬懿受九錫之禮,違逆者漸次被誅滅。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景帝)繼承父親實權。
此人與何晏、夏侯玄一樣,以思辨聞名,誅滅曹爽一派時,在父親帷幄之中積極出謀劃策。
其執掌事權之初,天下名流各司其任,或鎮守邊境,或主政州郡,或執掌選舉,或參與謀劃,或參加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
唐太宗評論司馬懿&ldquo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hellip&hellip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rdquo,恐怕司馬師也有這一面。
相較漢末以來的名分論,更想審時度勢而善處之,這或許是司馬氏家族代代相傳的思想。
《魏書·司馬朗傳》有雲: 朗以為天下土崩之勢,由秦滅五等之制,而郡國無蒐狩習戰之備故也。
今雖五等未可複行,可令州郡并置兵,外備四夷,内威不軌,于策為長。
在統一傾向強烈的三國初期,司馬朗提出分離主義的統治策略,開辟了西晉思想之先河。
司馬懿以寬容而得時望,及至其子司馬師,繼承父親遺德,巧妙擴大家門權勢,為此不惜訴諸殘忍手段,甚于父親數倍。
以下特舉例叙述其梗概。
魏嘉平六年(254年),司馬師掌握實權的第三年,誅殺彼時名望李豐、夏侯玄等人。
關于此事,陳壽的記載極為暧昧,《魏略》的條理倒是更加完整清晰:李豐此時任中書令,為齊王側近之臣,常受帝召入宮參與密議。
司馬師對此事起疑,問于李豐,但李豐稱不知秘事,遂殺之。
事實上也許李豐确不知情,密謀誅殺司馬師、擁立夏侯玄等記述應為之後廷尉公布罪狀時所捏造。
當時,擔任廷尉者為鐘毓,收到李豐屍體時,其一度拒絕審理,但受敕命強壓,不得已作辭狀稱李豐與夏侯玄沆瀣一氣,圖謀不軌。
《世說新語》記載,鐘毓裁決夏侯玄之罪時,夏侯玄指責道:&ldquo你位居公卿,卻受公府指示,像獄吏一樣來訊問我,這算怎麼回事?我的罪狀,你随便寫吧。
&rdquo獄期即将結束之時,鐘毓寫完判辭,令罪狀與事件相吻合,呈于夏侯玄。
當時,鐘毓涕淚交垂,夏侯玄則默默颔首。
《資治通鑒》采信記事,但關于李豐之事卻沿襲《魏書》。
若細加閱讀,可發現前後明顯存在矛盾。
夏侯玄為當時推重的名流,與曹爽、何晏關系密切,是司馬氏最為懼怕的對立者。
李豐事件結束後不久,齊王曹芳即遭司馬師廢黜。
雖實際情況不明,但表面程序明了。
司馬氏奉太後之命,稱齊王芳多有背德行為,難承天緒,召集群臣,痛哭流涕,告知百官廢齊王乃是出于無奈。
群臣無不贊同,彼時大官聯名公布齊王背德之行。
其全文載于《魏書》,可歸納為:齊王耽于女色,棄辱儒士,廢捐講學,延小優至殿中裸袒遊戲,蔑視禮法等。
此形式對後世曆史影響甚大,可謂開廢立天子極其容易之先例。
齊王遭廢之後,高貴鄉公曹髦被擁立。
正元二年(255年),在壽春城與吳對戰的勇将毌丘儉起兵反抗司馬氏。
根據檄文,其造反之根本原因在于,此時司馬氏集兵權于中央,對邊疆将士之補給極少。
此外,毌丘儉還公然揭露司馬師恣意廢君,反而歸罪于君主的事實,并極力喚起輿論。
對此,司馬師親自率兵讨滅毌丘儉一衆人等。
司馬師在平定毌丘儉叛亂之後不久即在許昌病逝,此時,其弟司馬昭(文帝)統領六軍,居于京師洛陽。
借司馬師之死,天子親自下令,使司馬昭移軍許昌,并令尚書傅嘏取而代之守備洛陽。
但中書令鐘會與傅嘏互相串通,私改命令,使司馬昭與傅嘏共返洛陽。
如此一來,司馬昭繼承父兄實權,實際上已統攬天下政令。
據此可以想象,魏禅于司馬氏即所謂禅讓運動便是自此開始在司馬氏集團萌發。
彼時,諸葛誕原本被視為曹爽、何晏一派,但其始終與司馬氏共同行動,征伐毌丘儉,占壽春城,居住于此。
因為此人态度甚是可疑,司馬氏謀士鐘會、賈充等人計劃讨滅之。
尤其是賈充,《魏末傳》記載,賈充為了密查諸葛誕的行動,特意出壽春城,以禅讓說進行試探。
對此,諸葛誕威儀嚴正,羞辱賈充,表明應報魏恩的心迹。
《晉書·賈充傳》也載有此事。
禅讓應是洛陽名流的熱議話題。
如此一來,諸葛誕遭司馬師一黨所嫉恨,最終在淮南以市賣私恩、抱不臣之心等借口被誅滅。
至此,天下已無人可反抗司馬氏。
這時,突然發生高貴鄉公具有浪漫色彩的反抗事件。
司馬師廢齊王後迎立高貴鄉公并非其本意,而是完全出自太後之懇求。
高貴鄉公才華橫溢,在儒學方面亦有一定見識,他在著書自序中自認深受上天恩寵。
他與裴秀、王沈、司馬望等名流論評文籍,自以為才識過人。
因此,他對司馬昭的壓迫甚為反感,于是向近侍之臣王經、王沈說道:&ldquo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rdquo,并告知二人讨伐司馬昭的決心。
二王為司馬氏之黨,且實際上宿衛兵士極少,遂奉勸高貴鄉公斷此念頭。
然而,高貴鄉公以死相赴,率領童仆數百人,鼓噪出宮。
二王早已将此事告知司馬昭,因此高貴鄉公慘烈敗死。
不久,太後下令,廢高貴鄉公為忿戾無道之君,其屍以庶民之禮下葬。
如此一來,天子被弑之事實在名義上便不複成立。
陳留王曹奂繼位後,司馬昭受封十郡,加九錫之禮。
景元四年(263年),伐蜀之令下達,翌年蜀國滅亡,天下在司馬氏手上再次出現統一可能,下文再叙其事。
西晉統一 諸葛亮死後,蔣琬掌握蜀國文武大權。
蔣琬深得諸葛亮賞識,諸葛亮病逝時遺命委以大任。
因此,其一心遵循諸葛亮規劃,身在漢中,經營四方。
但漢中之地與蜀都相隔甚遠,适于積極經營,卻不便消極守國。
此時,蜀國之輿論正轉向消極,費祎、姜維二人告知蔣琬,并勸導之。
于是,蔣琬徙屯涪城(綿州),軍事方面重用姜維,使其負責甘肅方面的守備。
不久後,蔣琬死,費祎承其後。
其時,魏方面,曹爽正謀劃大舉伐蜀。
普遍認為,這是曹爽一黨為與司馬懿競争而策劃的對内性遠征。
實際上,此次遠征并未與甘肅方面深受司馬懿恩顧的武将取得充分聯系,因而隻是輕率策劃之舉。
但對蜀國而言,這是相當重大的問題。
鎮守漢中的蜀将雖産生動搖,但首将王平應對得當,加之費祎軍從涪城抵達漢中,魏軍未能如願,隻好退卻。
蔣琬、費祎先後掌管文武實權期間,雖然二人身在涪城,但政治萬端皆在咨詢二人後才許施行,且對姜維屢次欲在甘肅地區推進經營一事進行抑制,隻予以兵卒一萬。
因此國家未曾動亂。
但随着費祎遭魏國降人暗殺,蜀國勢力出現轉折。
姜維是渭水上遊天水郡(甘肅鞏昌府優羌)人。
原本渭水、漢水以及洮水上遊地區為羌族雜居之地,姜維深得羌人之信任,故利用其勢力,經營甘肅一帶,以謀取中原作為夙志。
費祎死後,姜維承襲其後,終于得以依照此意圖制訂全盤計劃,自然從消極政策轉向積極政策。
舉其中一例,諸葛亮之後,對魏防禦的根本在于漢中,以之為中心,西營漢城(漢中府沔縣),東營樂城(漢中府城固縣),漢水上遊平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