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貴族中心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不是天子的命令或朝廷的制度可以決定的,自然地貴族各自尊尚自家的門第,決定哪一家是貴族,貴族的圈子不是誰說想加入就能加入的。
要成為貴族,必須得到貴族的許可。
前面講了紀僧真去江敩那裡求情的例子,還有更過分的:有人去貴族家,主人一言不發,客人離開後,把他坐過的床也給燒了。
梁武帝時,侯景從北齊投降了梁朝,他是個粗野暴躁的人,卻想當貴族,說想與南朝的高門王、謝家族結親。
武帝說,王、謝門第有點太高,你還是與稍低一點的門第結婚吧。
貴族都制作譜牒,以此确定等級。
唐太宗當天子時,對譜牒進行調查,博陵崔氏(崔氏有很多,但博陵崔氏是第一流)為第一流,太宗的家族是第三流。
這時所有的門閥分為九等,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它們是延續到唐代的家族。
到了唐代,各級官吏也從平民中選拔,但婚姻還是按照門閥等級進行。
太宗這樣的一代英主,有幾分打破門閥的想法,但實行起來沒那麼容易。
譜學的發展 進入這樣的門閥時代,有一種學問随之發展起來。
記事的曆史,是寫下社會中發生的事件,并觀察其變化。
在這當中出現了叫做譜學的學問。
趙翼的《陔餘叢考》卷十七中有&ldquo譜學&rdquo條,對它加以讨論。
本來家譜是為了說明自家的來源,從周朝就很流行,這見于《周禮》。
但《周禮》中有宗法,宗有大宗、小宗之分。
一般來說,對于自己現有的家族,隻考慮五代以内的情況。
五代以外血緣上的親近性就結束了,氏就會發生變化,基于地名、官職、先祖谥号、字、職業等重新确定氏。
氏的變化是有規則的。
然而,漢末到六朝名門望族興起,這時新出現的譜學,把家族的長久延續作為一種榮譽,打破了五代為限的慣例。
六朝時期,出現了賈執的《百家譜》,王儉、王僧孺的《百家譜》,它們記錄當時被稱為士族的家族的族譜,列舉長期延續的家世,與以往的譜學完全不同了。
這些譜牒被收藏在官府,以便在任命官吏時查閱。
這樣一來,譜學格外受到重視。
賈、王二氏的譜學是南朝的,北朝也有譜學,一直延續到唐朝。
這種譜學的圖書現在幾乎都沒有了,今天隻有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的輯本。
除此之外,還有《唐書》的《宰相世系表》。
譜學盛行的時期,還出現了熟悉家譜之學的人。
比如唐初有一個叫李守素的,被人們稱為&ldquo肉譜&rdquo,大約有他是活的家譜,即家譜的&ldquo活字典&rdquo的意思。
因為人們重視家譜,所以有人改動、僞造家譜。
在唐代,有些人出身微賤,因軍功而地位上升,得以廁身貴族。
這類人被稱為&ldquo勳格&rdquo,帶有某種譏諷意味。
(與之相同的是,日本京都的華族把成為貴族的維新功臣稱為&ldquo新家&rdquo。
)這些僞造家譜、擡高門第的人被大衆鄙夷(如同日本那些買家譜的人一樣)。
貴族政治的弊害,國家統一力量的減弱 在這樣的貴族時代,由于貴族制度的完全實施,一種弊害産生了。
《陔餘叢考》卷十七&ldquo六朝忠臣無殉節者&rdquo條将之加以指出。
王朝更替時,雖然有對前朝心存同情、想要為之盡忠的人,但是重視節義、不在後朝入仕的人物幾乎沒有。
這是因為自家的門第最為重要。
當時不是門第高的人,而是有實力的人做天子。
貴族沒有兵力,因此天子的門第不能說是高門。
高門永遠是高門,與天子也好,與官品也好,都沒有關系,所以無論如何沒有對天子盡忠的想法。
擔任官職,是根據天子的命令,但有些種類的官是高門專有的,其他門第的人不能做。
這樣一來,高官是根據門第理所當然地得到的,不必對天子的虛情假意心存感激。
(這與日本的藤原時代有相同之處,但對天子的想法不同。
印度與中國一樣,天子也能從低階層産生。
)這些是國家組織的重大缺陷,成為削弱國家統一力量的原因。
它是貴族社會即使完全達成其目的,也不可避免的弊害。
寒門掌握機要的弊害 另一個顯著弊害是,貴族都憑借高貴的門第擔任高官,自然在實際政治中不适合承
要成為貴族,必須得到貴族的許可。
前面講了紀僧真去江敩那裡求情的例子,還有更過分的:有人去貴族家,主人一言不發,客人離開後,把他坐過的床也給燒了。
梁武帝時,侯景從北齊投降了梁朝,他是個粗野暴躁的人,卻想當貴族,說想與南朝的高門王、謝家族結親。
武帝說,王、謝門第有點太高,你還是與稍低一點的門第結婚吧。
貴族都制作譜牒,以此确定等級。
唐太宗當天子時,對譜牒進行調查,博陵崔氏(崔氏有很多,但博陵崔氏是第一流)為第一流,太宗的家族是第三流。
這時所有的門閥分為九等,共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它們是延續到唐代的家族。
到了唐代,各級官吏也從平民中選拔,但婚姻還是按照門閥等級進行。
太宗這樣的一代英主,有幾分打破門閥的想法,但實行起來沒那麼容易。
譜學的發展 進入這樣的門閥時代,有一種學問随之發展起來。
記事的曆史,是寫下社會中發生的事件,并觀察其變化。
在這當中出現了叫做譜學的學問。
趙翼的《陔餘叢考》卷十七中有&ldquo譜學&rdquo條,對它加以讨論。
本來家譜是為了說明自家的來源,從周朝就很流行,這見于《周禮》。
但《周禮》中有宗法,宗有大宗、小宗之分。
一般來說,對于自己現有的家族,隻考慮五代以内的情況。
五代以外血緣上的親近性就結束了,氏就會發生變化,基于地名、官職、先祖谥号、字、職業等重新确定氏。
氏的變化是有規則的。
然而,漢末到六朝名門望族興起,這時新出現的譜學,把家族的長久延續作為一種榮譽,打破了五代為限的慣例。
六朝時期,出現了賈執的《百家譜》,王儉、王僧孺的《百家譜》,它們記錄當時被稱為士族的家族的族譜,列舉長期延續的家世,與以往的譜學完全不同了。
這些譜牒被收藏在官府,以便在任命官吏時查閱。
這樣一來,譜學格外受到重視。
賈、王二氏的譜學是南朝的,北朝也有譜學,一直延續到唐朝。
這種譜學的圖書現在幾乎都沒有了,今天隻有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的輯本。
除此之外,還有《唐書》的《宰相世系表》。
譜學盛行的時期,還出現了熟悉家譜之學的人。
比如唐初有一個叫李守素的,被人們稱為&ldquo肉譜&rdquo,大約有他是活的家譜,即家譜的&ldquo活字典&rdquo的意思。
因為人們重視家譜,所以有人改動、僞造家譜。
在唐代,有些人出身微賤,因軍功而地位上升,得以廁身貴族。
這類人被稱為&ldquo勳格&rdquo,帶有某種譏諷意味。
(與之相同的是,日本京都的華族把成為貴族的維新功臣稱為&ldquo新家&rdquo。
)這些僞造家譜、擡高門第的人被大衆鄙夷(如同日本那些買家譜的人一樣)。
貴族政治的弊害,國家統一力量的減弱 在這樣的貴族時代,由于貴族制度的完全實施,一種弊害産生了。
《陔餘叢考》卷十七&ldquo六朝忠臣無殉節者&rdquo條将之加以指出。
王朝更替時,雖然有對前朝心存同情、想要為之盡忠的人,但是重視節義、不在後朝入仕的人物幾乎沒有。
這是因為自家的門第最為重要。
當時不是門第高的人,而是有實力的人做天子。
貴族沒有兵力,因此天子的門第不能說是高門。
高門永遠是高門,與天子也好,與官品也好,都沒有關系,所以無論如何沒有對天子盡忠的想法。
擔任官職,是根據天子的命令,但有些種類的官是高門專有的,其他門第的人不能做。
這樣一來,高官是根據門第理所當然地得到的,不必對天子的虛情假意心存感激。
(這與日本的藤原時代有相同之處,但對天子的想法不同。
印度與中國一樣,天子也能從低階層産生。
)這些是國家組織的重大缺陷,成為削弱國家統一力量的原因。
它是貴族社會即使完全達成其目的,也不可避免的弊害。
寒門掌握機要的弊害 另一個顯著弊害是,貴族都憑借高貴的門第擔任高官,自然在實際政治中不适合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