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貴族中心時代

關燈
貴族的理想生活 九品中正制實施以後,正如晉初劉毅所說的那樣,出現了&ldquo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rdquo的現象,它漸漸促成了貴族階層的産生。

    衣冠之族都是豪門勢族,此外都是庶人。

    這種貴族當時被稱為&ldquo士人&rdquo,士人大概有多少不得而知。

    沈約在一份上疏(《通典》卷十六)中說,&ldquo當今士子繁多,略以萬計&rdquo,即便這不是确切的數字,也可以想象當時士人是相當多的。

    這是南朝梁代的情況。

    沈約在這份上疏中又說:&ldquo周漢之道,以智役愚,台隸參差,用成等級。

    魏晉以來,以貴役賤,士庶之科,較然有辨。

    &rdquo[1]九品中正極大地助長了這種傾向。

    漢末以來,生活貴族化和門第延續的結果,這些延續下來的家族,其生活已有貴族化的傾向。

    仲長統的《樂志論》,說到東漢末年受過教育的人的理想生活。

    該文是《昌言》的一篇,有人懷疑是《昌言》的自序(隻有這篇文章是遠離俗務的,所以中國書法家經常抄寫)。

    這篇文章描繪仲長統的理想生活:家有良田廣宅,依山傍水,房屋周圍環繞着溝池,種滿竹木,前有場圃,後有果園。

    有船和馬車,出門不需要徒步跋涉,有供使喚、代替自己勞作的奴仆。

    有美味珍馐供奉自己的雙親,妻子兒女不用從事辛苦的勞作。

    朋友相聚之時拿出美酒佳肴招待,良辰吉日祭祀祖宗時獻上豬羊犧牲。

    在自家的田園樹林中閑适地遊樂,濯洗于清泉,與涼風為伴,垂釣鯉魚,獵捕飛鳥。

    在自家的宅第中過着舒适安閑的生活,居住在與得道仙人相同的境域之中。

    與得道的先賢們講書論道,觀察天地萬物,評論古今人物。

    彈着琴,暢想人間萬千事,不用承受責任(不出去任職),身體健康,長命百歲。

    倘若真的能過上這樣的生活,人的心境淩上九霄,出宇宙之外,哪裡還會羨慕出入帝王之門的人呢?恰在這個時候,魏文帝頒布了诏書(《太平禦覽》卷六八九《服章部六·衣》),其中說道:&ldquo三世長者知被服,五世長者知飲食&rdquo。

    這大概是當時的諺語。

    以上所描述的,就是當時一般有識階層的标準貴族生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能達到的。

    然而這種理想生活,當時的貴族已經實現了。

     尊重氏族 六朝時期尊重氏族,趙翼的《陔餘叢考》卷十七&ldquo六朝重氏族&rdquo條對此有詳細記述。

    現說其大略:九品中正法實行以後,成為官吏的人多選自貴族,&ldquo下品無高門,上品無寒士&rdquo。

    從一開始,貴族的出身就不同。

    到了晉代,許多貴族年輕時成為散騎侍郎,有的成為秘書郎、著作郎,這已是慣例。

    一般來說,後兩者是擅長寫作的人擔任的官職,貴族一開始就被任命為這樣的官職,我想這證明他們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士人被任命的官職,大緻上有九品。

    在此之外小人擔任的官職稱為&ldquo等外&rdquo,有七等。

    當然,這些名門望族與同為名門望族的人結婚,不與卑賤之人通婚。

    可是即便在當時,貴族的自高自大也不被認為一定就是對的。

    其中有些人雖然是貴族,但不恃門閥,善待低級官吏,親自擔任低級官吏,被認為是&ldquo盛德&rdquo。

    不過,大部分人還是根據門第的上品、下品而擔任不同官職。

    特别是下品家族的人,不敢與名門相争,即使有擔任好官職的機會,也固辭不受。

    劉宋時期,王儉出身名門,很有學問,是有名的人,而王敬則出身不太高,二人同時被授予開府儀同的官職。

    有人祝賀王儉說:&ldquo今日可謂連璧。

    &rdquo王儉卻說:&ldquo不意老子遂與韓非同傳。

    &rdquo(老子崇尚的是道,韓非子卻隻說法。

    這句話是以他們被放在《史記》的同一個列傳之中,來諷刺王儉與王敬則同官。

    )王敬則聽聞後說道:&ldquo我原本隻是一名小吏,如今僥幸和王儉一起被拜為三公,還有什麼可遺憾的呢?&rdquo當時還有這樣的事情:不是貴族的人,娶到因犯罪或觸犯天子而家族敗落的貴族家的女兒,被視為很大的榮耀。

    成為士人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