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從尊重禮儀到尊重門閥
關燈
小
中
大
一般家庭中尊重禮儀的風習
魏晉時期的清談以及某些人放縱的生活方式,把中國社會推向了一種相當極端的狀态。
顧炎武等為此有亡國、亡天下的議論。
(《日知錄》卷十三&ldquo正始&rdquo條)他說:&ldquo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
&rdquo也就是說,一國天子的革命,隻是其家族建立的國家滅亡;但如果滅亡人倫,則是亡天下。
與&ldquo亡國&rdquo相對的所謂&ldquo保國&rdquo,是國君和大臣即領取國家俸祿的人必須謀劃的。
因此,亡國了是當權者的責任。
而與&ldquo亡天下&rdquo相對的&ldquo保天下&rdquo,是匹夫之賤也應該承擔的責任。
顧炎武的議論很極端,照之看來魏晉時期的情況極度混亂,他的議論有點言過其實了。
顧炎武是明朝滅亡時期的人,在明朝滅亡之前,有些人用行動反對孔子之教,鼓吹消滅人倫。
顧炎武有感于此,因而他對魏晉時期的印象也有點極端。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從事清談、生活放縱的隻是一部分人,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
關于當時的一般行為,有一個好樣本,就是王昶的《家誡》,它出自《三國志》卷二十七[1]王昶本傳。
其中說道:&ldquo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
&rdquo《家誡》篇幅很長,還舉例說明什麼人值得仿效,什麼人不值得。
除此之外,又說即便是自己尊敬愛戴的人,也有可學和不可學的。
總的來說,人一旦在社會中冒頭了,行為總會或多或少地妨礙他人,王昶不願自己的兒輩學會這些,希望他們能夠學會避開世間的禍端、保全自身的方法。
王昶還認為,倘若像東漢時期那般,人人重視名節,認為自己是正确的,就容易與社會相沖突,招來禍患。
要想不這樣,首先應該盡量不與人相争,不與人沖突。
所以他認為這樣是最好的&mdash&mdash不要主動去做自以為正義的事,在家庭中講禮儀,親族之間互幫互助。
因此,家族之中的禮儀頗受重視。
這種風氣從東漢到六朝都是相同的,人們非常尊崇禮。
盡管在魏晉時期有一些清談之人,但這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波瀾而已。
所以朱子等人也說&ldquo六朝之人,多精于禮&rdquo。
六朝時期禮論的發展 這一時期,關于禮論的著述很多。
六朝劉宋時期,何承天曾撰寫《禮論》三百卷,據說這是将已有的《禮論》八百卷進行縮編而成的。
它論述了關于冠婚葬祭的詳細規定。
這本書今天已經不存,不過一般認為其内容大緻就是這樣的。
後來的王儉又抽出《禮論》的條目,編成三十卷。
到了梁朝,孔子祛撰寫了一百五十卷的《禮論》續編。
後面隋朝的潘徽等人撰寫了一百二十卷的《江都集禮》。
該書的序言說,自《儀禮》《禮記》成書以來,從事有關禮的著述的人非常之多,比如《鄭王徐賀之答》《崔谯何庾之論》等。
這裡的&ldquo鄭&rdquo指的是鄭玄。
&ldquo王&rdquo是王儉,著有《禮答問》一書,見于《隋書·經籍志》。
&ldquo徐&rdquo是徐廣,六朝宋人,著有《禮答問》及《禮論答問》。
&ldquo賀&rdquo是賀玚,也寫過有關禮的著作,見《隋書·經籍志》。
鄭玄也寫過《鄭志》,内容為解答弟子的提問。
因此,這些著作均稱為&ldquo答&rdquo。
此外,&ldquo崔&rdquo指的是崔靈恩,著有《五經論》《五經然否論》。
&ldquo何&rdquo是何承天,著有前述《禮論》三百卷。
&ldquo庾&rdquo是庾蔚之,著有《理論鈔》。
以上均稱為&ldquo論&rdquo。
将這些著述彙集起來,就有了潘徽的《江都集禮》,它将《儀禮》《禮記》以來有關禮的思想和實踐的細目集中起來,成為一部宏大的著作。
在其中可以看到當時
顧炎武等為此有亡國、亡天下的議論。
(《日知錄》卷十三&ldquo正始&rdquo條)他說:&ldquo易姓改号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
&rdquo也就是說,一國天子的革命,隻是其家族建立的國家滅亡;但如果滅亡人倫,則是亡天下。
與&ldquo亡國&rdquo相對的所謂&ldquo保國&rdquo,是國君和大臣即領取國家俸祿的人必須謀劃的。
因此,亡國了是當權者的責任。
而與&ldquo亡天下&rdquo相對的&ldquo保天下&rdquo,是匹夫之賤也應該承擔的責任。
顧炎武的議論很極端,照之看來魏晉時期的情況極度混亂,他的議論有點言過其實了。
顧炎武是明朝滅亡時期的人,在明朝滅亡之前,有些人用行動反對孔子之教,鼓吹消滅人倫。
顧炎武有感于此,因而他對魏晉時期的印象也有點極端。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從事清談、生活放縱的隻是一部分人,不能說所有人都是這樣。
關于當時的一般行為,有一個好樣本,就是王昶的《家誡》,它出自《三國志》卷二十七[1]王昶本傳。
其中說道:&ldquo夫人為子之道,莫大于寶身全行,以顯父母。
&rdquo《家誡》篇幅很長,還舉例說明什麼人值得仿效,什麼人不值得。
除此之外,又說即便是自己尊敬愛戴的人,也有可學和不可學的。
總的來說,人一旦在社會中冒頭了,行為總會或多或少地妨礙他人,王昶不願自己的兒輩學會這些,希望他們能夠學會避開世間的禍端、保全自身的方法。
王昶還認為,倘若像東漢時期那般,人人重視名節,認為自己是正确的,就容易與社會相沖突,招來禍患。
要想不這樣,首先應該盡量不與人相争,不與人沖突。
所以他認為這樣是最好的&mdash&mdash不要主動去做自以為正義的事,在家庭中講禮儀,親族之間互幫互助。
因此,家族之中的禮儀頗受重視。
這種風氣從東漢到六朝都是相同的,人們非常尊崇禮。
盡管在魏晉時期有一些清談之人,但這隻是曆史長河中的一小段波瀾而已。
所以朱子等人也說&ldquo六朝之人,多精于禮&rdquo。
六朝時期禮論的發展 這一時期,關于禮論的著述很多。
六朝劉宋時期,何承天曾撰寫《禮論》三百卷,據說這是将已有的《禮論》八百卷進行縮編而成的。
它論述了關于冠婚葬祭的詳細規定。
這本書今天已經不存,不過一般認為其内容大緻就是這樣的。
後來的王儉又抽出《禮論》的條目,編成三十卷。
到了梁朝,孔子祛撰寫了一百五十卷的《禮論》續編。
後面隋朝的潘徽等人撰寫了一百二十卷的《江都集禮》。
該書的序言說,自《儀禮》《禮記》成書以來,從事有關禮的著述的人非常之多,比如《鄭王徐賀之答》《崔谯何庾之論》等。
這裡的&ldquo鄭&rdquo指的是鄭玄。
&ldquo王&rdquo是王儉,著有《禮答問》一書,見于《隋書·經籍志》。
&ldquo徐&rdquo是徐廣,六朝宋人,著有《禮答問》及《禮論答問》。
&ldquo賀&rdquo是賀玚,也寫過有關禮的著作,見《隋書·經籍志》。
鄭玄也寫過《鄭志》,内容為解答弟子的提問。
因此,這些著作均稱為&ldquo答&rdquo。
此外,&ldquo崔&rdquo指的是崔靈恩,著有《五經論》《五經然否論》。
&ldquo何&rdquo是何承天,著有前述《禮論》三百卷。
&ldquo庾&rdquo是庾蔚之,著有《理論鈔》。
以上均稱為&ldquo論&rdquo。
将這些著述彙集起來,就有了潘徽的《江都集禮》,它将《儀禮》《禮記》以來有關禮的思想和實踐的細目集中起來,成為一部宏大的著作。
在其中可以看到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