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貴族中心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擔細碎煩瑣的事務。
他們完全沒有雄心壯志去充分展示其能力,勤勉工作,從而獲得天子器重,成為高官。
總之,可以做到的官職,他們一定可以得到。
如此一來,天子不得不将實際政治事務交給門第較低的人。
門第較低的人,想要獲得天子器重、培植勢力、成為高官,因此發揮才能,勤勞肯幹。
《廿二史劄記》卷八&ldquo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rdquo條對這一點加以論述。
大體來說,這個時代以貴族為中心,貴族式的文化生活成為一國的中心,學問普遍受到獎勵,自然地也出現了很多學者文人。
貴族占據了高級官位,但是在這個時期,固定的習慣也被打破了,即成為天子的人也是學者。
南齊的武帝、梁武帝,這兩代人都是學者而成為天子。
創業的天子出身學者,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像齊梁二代這樣的屬于異數。
梁武帝在南齊做官時就是個&ldquo博士&rdquo,盡管不是貴族,卻通過做學問成了天子。
這些天子知道,做貴族的學問的人隻會讀書,在政治上沒什麼用,齊武帝曾經明白地說出了這一點。
總體來說,身為貴族而在實際政治中發揮作用的人是很少的,因此承擔實際政治事務的人自然出自較低門第。
然而這些人一旦發迹成為高官,勢力就向他們彙集。
六朝時期這些人有淩駕于貴族之上的權力,因為他們不是貴族,所以反而有貪權的傾向。
另外,貴族沒有貪圖賄賂這樣的欲念,但出身低的人擁有勢力以後,就會貪圖賄賂等等,做出各種壞事。
天子不是貴族出身,無法将貴族作為心腹,而出身較低的人很好用,且值得信賴。
可是這些人最後反而去幹壞事。
這是貴族政治的反面的弊害。
這多半發生在南朝,但北朝也有同樣的情況,特别是地方官,隻由地位較低的人擔任,《廿二史劄記》卷十五有&ldquo北齊以厮役為縣令&rdquo條。
财婚等等 無論如何,上面所說的是因為貴族的興盛而産生的弊害。
然而即使是貴族,也不會一直興盛,家族也會衰落。
如果是這樣,就有了今天所謂的&ldquo金爵結婚&rdquo,也就是貴族為了金錢的目的而與門第較低的人結婚。
《廿二史劄記》卷十五&ldquo财婚&rdquo條舉出了這樣的例子。
北魏、北齊的時候,财婚現象特别顯著,北魏的文成帝還曾經下诏禁止。
另外,《廿二史劄記》卷十五&ldquo北齊百官無妾&rdquo條說,北齊時天子之女下嫁大臣,于是百官幾乎都隻有一個妻子,沒有妾室。
(在中國,納妾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劄記》認為這個情況不可思議。
)書中還談到,養育女兒的家庭教導女兒要妒忌,妻子要駕馭丈夫,不能讓丈夫有妾,害怕一旦被男人當作傻瓜,就會被其他女人笑話。
(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 受禮儀約束的生活 總之,因為貴族之家成為社會的中心,所以禮儀嚴格。
當時家禮被認為十分重要,出現了家儀、書儀的書籍。
正倉院光明皇後親自抄錄的《杜家立成》,可以作為書儀的實例。
它的主要内容是書信往來的文範,但也有與家禮有關的内容。
這表明家庭使用的文範是很重要的。
六朝時期,在朝廷的禮儀之外,家庭中的家禮、家儀、書儀變得重要,在《隋書·經籍志》的儀注之部可以看到這方面的書籍。
所有事情都被禮儀約束,貴族的家庭按照這些禮制行事。
中國文化的根本 要而言之,六朝時期貴族成為中心,這是中國中世一切事物的根本。
貴族社會演變以至崩潰,就是中國的中世,它到唐末五代的時候完全解體了。
上面大體上是講到中國中世的成立為止。
這個貴族時代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如經學、文學、藝術等,都具備了這個時代的特色,它們成為中國文化的根本,今天的中國文化也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
*** [1]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
他們完全沒有雄心壯志去充分展示其能力,勤勉工作,從而獲得天子器重,成為高官。
總之,可以做到的官職,他們一定可以得到。
如此一來,天子不得不将實際政治事務交給門第較低的人。
門第較低的人,想要獲得天子器重、培植勢力、成為高官,因此發揮才能,勤勞肯幹。
《廿二史劄記》卷八&ldquo南朝多以寒人掌機要&rdquo條對這一點加以論述。
大體來說,這個時代以貴族為中心,貴族式的文化生活成為一國的中心,學問普遍受到獎勵,自然地也出現了很多學者文人。
貴族占據了高級官位,但是在這個時期,固定的習慣也被打破了,即成為天子的人也是學者。
南齊的武帝、梁武帝,這兩代人都是學者而成為天子。
創業的天子出身學者,這在中國是很少見的,像齊梁二代這樣的屬于異數。
梁武帝在南齊做官時就是個&ldquo博士&rdquo,盡管不是貴族,卻通過做學問成了天子。
這些天子知道,做貴族的學問的人隻會讀書,在政治上沒什麼用,齊武帝曾經明白地說出了這一點。
總體來說,身為貴族而在實際政治中發揮作用的人是很少的,因此承擔實際政治事務的人自然出自較低門第。
然而這些人一旦發迹成為高官,勢力就向他們彙集。
六朝時期這些人有淩駕于貴族之上的權力,因為他們不是貴族,所以反而有貪權的傾向。
另外,貴族沒有貪圖賄賂這樣的欲念,但出身低的人擁有勢力以後,就會貪圖賄賂等等,做出各種壞事。
天子不是貴族出身,無法将貴族作為心腹,而出身較低的人很好用,且值得信賴。
可是這些人最後反而去幹壞事。
這是貴族政治的反面的弊害。
這多半發生在南朝,但北朝也有同樣的情況,特别是地方官,隻由地位較低的人擔任,《廿二史劄記》卷十五有&ldquo北齊以厮役為縣令&rdquo條。
财婚等等 無論如何,上面所說的是因為貴族的興盛而産生的弊害。
然而即使是貴族,也不會一直興盛,家族也會衰落。
如果是這樣,就有了今天所謂的&ldquo金爵結婚&rdquo,也就是貴族為了金錢的目的而與門第較低的人結婚。
《廿二史劄記》卷十五&ldquo财婚&rdquo條舉出了這樣的例子。
北魏、北齊的時候,财婚現象特别顯著,北魏的文成帝還曾經下诏禁止。
另外,《廿二史劄記》卷十五&ldquo北齊百官無妾&rdquo條說,北齊時天子之女下嫁大臣,于是百官幾乎都隻有一個妻子,沒有妾室。
(在中國,納妾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劄記》認為這個情況不可思議。
)書中還談到,養育女兒的家庭教導女兒要妒忌,妻子要駕馭丈夫,不能讓丈夫有妾,害怕一旦被男人當作傻瓜,就會被其他女人笑話。
(日本平安時代的貴族中也存在這樣的現象。
) 受禮儀約束的生活 總之,因為貴族之家成為社會的中心,所以禮儀嚴格。
當時家禮被認為十分重要,出現了家儀、書儀的書籍。
正倉院光明皇後親自抄錄的《杜家立成》,可以作為書儀的實例。
它的主要内容是書信往來的文範,但也有與家禮有關的内容。
這表明家庭使用的文範是很重要的。
六朝時期,在朝廷的禮儀之外,家庭中的家禮、家儀、書儀變得重要,在《隋書·經籍志》的儀注之部可以看到這方面的書籍。
所有事情都被禮儀約束,貴族的家庭按照這些禮制行事。
中國文化的根本 要而言之,六朝時期貴族成為中心,這是中國中世一切事物的根本。
貴族社會演變以至崩潰,就是中國的中世,它到唐末五代的時候完全解體了。
上面大體上是講到中國中世的成立為止。
這個貴族時代出現的各種文化現象,如經學、文學、藝術等,都具備了這個時代的特色,它們成為中國文化的根本,今天的中國文化也是在它們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
*** [1]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