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從尊重禮儀到尊重門閥

關燈
他工作。

    但是,沒有成為實際官吏的士,如果不讓他們擔任任何職務,就會變成吃白食的人,成為國家窮乏的源頭。

    因此,士如果沒有職務,最好讓他們去從事農耕。

    這一議論十分有趣,然而在任何時代,作為社會的自然狀态,它是很難實行的。

    西晉初年,九品中正法已經産生了弊害,根據當時劉毅的看法,出現九品中正是漢末喪亂的結果。

    它缺乏任用人才的标準,隻能用作臨時性的辦法,不可作為恒久之制。

    劉毅還提出九品中正制有&ldquo八損&rdquo,并将它們一一列舉出來。

    他主張廢中正,除九品,建立新制度。

    持有此論的,晉初在他之外還有幾個人,都相當有力。

    但是,社會的實際情況是人們厭惡實行新制度的努力,安于現狀,所以這個制度延續了數百年之久。

     門閥的自尊心 隻從門閥中挑選人才,在道理上是行不通的,因此不管怎麼說都應當予以糾正。

    但在唐中期以後,也就是門閥全都倒台、沒有貴族的時期去回顧實行九品中正的時期,就會發現這種不合理的門閥政治也有可取之處。

    晉朝建立後不久,便發生了五胡十六國的動亂,因此從北向南遷徙,國勢也一度衰微。

    但是,沒有哪個朝代像晉朝時這樣,經常是南方對北方采取攻勢。

    五胡十六國,源起于晉朝的衰微。

    但是,後來晉朝擊破一國,滅亡三國,從未與敵人講和(後來僅在劉宋時期有過講和)。

    晉朝這種強硬态度的根源是什麼呢?顧炎武在《日知錄》卷十三&ldquo流品&rdquo條中對此加以讨論。

    這個時代重視流品即門第,與門第低下的人坐在一起被視為恥辱。

    顧炎武還引用了《世說》卷七《方正》中的事情作為例子。

    這是南朝蕭齊時的故事。

    紀僧真被齊世祖欣賞任用,但他本身是低級武官出身,如今發達登上了如此高位,于是請求成為士族。

    不料,世祖說成為士族是天子也不能決定的,必須與其他士族商量。

    于是,紀僧真去找名叫江敩的士族求情。

    結果紀僧真剛剛坐下來,江敩就讓仆人将自己的座位搬到遠離客人的地方。

    紀僧真喪氣而回,将此事告訴世祖。

    世祖回答說:&ldquo士大夫原本就不是天子任命的。

    &rdquo總而言之,晉朝非常重視門第,對門第有很強的自負心理,面對夷狄時完全不考慮讓步,這成為晉人的國家自尊心。

    王夫之對人民的生活抱有極大的同情(同時他也對中國與夷狄的區别有嚴肅的思考)。

    他也認為,六朝人重視門閥的風氣,從道理上講是非常不恰當的,但是考慮它長期實行的原因,會發現那是恒久的習慣勢力造成的。

    士的兒子是士,農民的兒子是農民,這種習慣長久地深入人心,使重視門閥的風氣根深蒂固。

    (《讀通鑒論》卷十)《日知錄》卷十三&ldquo正始&rdquo條的注中記載了楊繩武的議論。

    其中說道:有人認為六朝的風氣是從事清談,浮薄而敗壞禮儀道德。

    當然上面說的幾點都是存在的。

    但實際上作為一般風俗,也有難以企及的地方:為了重視家世,所以尊嚴家諱,矜尚門第,慎重婚姻,區别流品,主持法儀。

    因為這些,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而自尊心即是國民氣節得以維持的原因。

    這種氣節表現為六朝時期人們的強硬态度。

    在這一點上,六朝人似乎有相當強硬的主張(有些方面比日本的公家還要強硬)。

    總而言之,漢代以來尊重禮的風氣,中途轉化為了尊重門閥的風氣。

    而承擔尊重禮的任務的,隻有這種門閥家族,庶人與之沒有什麼關系。

    在這裡,存在着士庶的區别,以至于門閥家族持有強硬的主張。

    從事清談的隻是一部分人,而且隻是一時的現象。

    大體而言,東漢以來崇尚門第的風氣,到六朝時固定下來。

     *** [1]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