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從尊重禮儀到尊重門閥
關燈
小
中
大
有。
從使用人才的角度看,這種情況令人惋惜,但它對于維持一般社會風俗、養成嚴肅的習慣是相當重要的。
盡管有清談的人,有破壞道德的人,但作為一般的風習,清議流行一時。
這是因為要想改善社會風氣,不得不把清議當成一件好事。
也有人提出,九品中正法的實行,對一般風俗産生影響,從而有力地影響了中國的國民性。
對九品中正法的反對意見 不過,當時就有人認為,九品中正有不僅不符一般風俗,而且不利于政治的地方。
魏明帝以後,夏侯玄、何晏等人活躍的時期,就有反對的意見。
夏侯玄的看法是:任用官吏本來是由朝廷進行,評判人的品行,則是鄉裡人為建立鄉裡的秩序而做的。
朝廷在上面任用官員,鄉裡評價人物的優劣,二者都不應越過各自的界限。
雖然有的人有孝行,有的人品行優良,但不能因此說他們适合做官吏。
然而,如果掌握鄉裡評價權的人連官吏的任用都能幹涉,那就是自由操縱天子任命人才,在政治上是不對的。
官吏的人才能否,應當在各自的職位上,由管轄的長官來做考核,再交給宰相裁決,然後加以處置。
如果是這樣的話,裁決人才能否的人,對自己舉薦的人負有責任。
然而,在鄉裡僅僅負責評判人物品行的人去幹涉錄用之事,這是不合适的。
夏侯玄的這番議論是很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在政治上,人才是當作人才對待,還是要與鄉裡的評價、品行關聯起來?就當時人才的選用,産生了兩種意見。
然而總體而言,由朝廷任命人才,隻在曹操這樣的人物上位時才開始得以很好地實行。
如果隻選擇天子喜歡的人,有時會出現惡劣的騙子,與其如此,不如按照一般的評價選拔,這樣即使做不出大的功績,也不會犯太大的過錯。
最後的結局是,盡管有夏侯玄等人的反對意見,九品中正法仍通行于魏晉六朝。
向選舉門閥過渡 無論如何,若能真正做到推舉在鄉裡獲得好評的人才,九品中正法的弊端是很少的,然而它走向了錯誤的方向,也就是變成隻從那些世代相續的名門中推舉人才,名門之外的貧寒弟子不再被舉薦。
擔任中正的人,都出自當地的名門,所以自然提拔的也是出自名門的人。
從這時起,士庶分隔。
産生官吏的家族,後來作為士族延續。
因為中正出自士族,被提拔的人也是出自士族。
作為成為士族的證據,家譜自然會被想到,所以譜籍變得十分重要。
《文選》卷四十收錄了在梁朝擔任中正的沈約對一個名叫王源的人的彈劾文章,沈約彈劾的理由是王源把女兒嫁給了一戶人家,但這戶人家的士族身份是假冒的,實際是庶人。
當時人們認為士族隻應與同為士族的人結婚,士族與庶人通婚是有辱先祖的。
所以,沈約要求免去王源的官職,并終身禁锢。
由此可見,九品中正法最初是看人的品行,後來卻淪為專看門閥。
這已經背離陳群提出九品中正法的宗旨,但事實就變成這樣了。
即使在主張門閥的人當中,沈約也是較為極端的。
從曆史上看,人們一般認為陳群的九品中正法,是從東漢時期重視門第的風尚中自然出現的。
但是在沈約看來,采用此法的曹魏時期的政治,通過鄉裡的輿論來得知某人品行的辦法是不夠的。
沈約在其所著《宋書》的臧焘、徐廣等人傳記的&ldquo論&rdquo中說到,漢代從民間選用品行好的人,因此好人被選了出來,但是從曹魏時期這種風氣不再流行,人才的任用歸于朝廷,人才的錄用越來越不行了。
不管怎樣,這些隻能算是最極端的門閥觀點。
魏晉時期有&ldquo人才論&rdquo&ldquo品行論&rdquo兩種觀點,後者占據了上風,但是它又轉向了&ldquo門閥論&rdquo。
反對錄用門閥意見的失敗 但是,關于錄用人才的議論經常發生。
西晉初期的傅玄等人做了最根本的思考。
他們認為,一國之中有士、農、工、商的區别,農、工、商有自己的常職。
士被任命為官吏,擔任政治上的職務,就不能再從事其
從使用人才的角度看,這種情況令人惋惜,但它對于維持一般社會風俗、養成嚴肅的習慣是相當重要的。
盡管有清談的人,有破壞道德的人,但作為一般的風習,清議流行一時。
這是因為要想改善社會風氣,不得不把清議當成一件好事。
也有人提出,九品中正法的實行,對一般風俗産生影響,從而有力地影響了中國的國民性。
對九品中正法的反對意見 不過,當時就有人認為,九品中正有不僅不符一般風俗,而且不利于政治的地方。
魏明帝以後,夏侯玄、何晏等人活躍的時期,就有反對的意見。
夏侯玄的看法是:任用官吏本來是由朝廷進行,評判人的品行,則是鄉裡人為建立鄉裡的秩序而做的。
朝廷在上面任用官員,鄉裡評價人物的優劣,二者都不應越過各自的界限。
雖然有的人有孝行,有的人品行優良,但不能因此說他們适合做官吏。
然而,如果掌握鄉裡評價權的人連官吏的任用都能幹涉,那就是自由操縱天子任命人才,在政治上是不對的。
官吏的人才能否,應當在各自的職位上,由管轄的長官來做考核,再交給宰相裁決,然後加以處置。
如果是這樣的話,裁決人才能否的人,對自己舉薦的人負有責任。
然而,在鄉裡僅僅負責評判人物品行的人去幹涉錄用之事,這是不合适的。
夏侯玄的這番議論是很有道理的。
也就是說,在政治上,人才是當作人才對待,還是要與鄉裡的評價、品行關聯起來?就當時人才的選用,産生了兩種意見。
然而總體而言,由朝廷任命人才,隻在曹操這樣的人物上位時才開始得以很好地實行。
如果隻選擇天子喜歡的人,有時會出現惡劣的騙子,與其如此,不如按照一般的評價選拔,這樣即使做不出大的功績,也不會犯太大的過錯。
最後的結局是,盡管有夏侯玄等人的反對意見,九品中正法仍通行于魏晉六朝。
向選舉門閥過渡 無論如何,若能真正做到推舉在鄉裡獲得好評的人才,九品中正法的弊端是很少的,然而它走向了錯誤的方向,也就是變成隻從那些世代相續的名門中推舉人才,名門之外的貧寒弟子不再被舉薦。
擔任中正的人,都出自當地的名門,所以自然提拔的也是出自名門的人。
從這時起,士庶分隔。
産生官吏的家族,後來作為士族延續。
因為中正出自士族,被提拔的人也是出自士族。
作為成為士族的證據,家譜自然會被想到,所以譜籍變得十分重要。
《文選》卷四十收錄了在梁朝擔任中正的沈約對一個名叫王源的人的彈劾文章,沈約彈劾的理由是王源把女兒嫁給了一戶人家,但這戶人家的士族身份是假冒的,實際是庶人。
當時人們認為士族隻應與同為士族的人結婚,士族與庶人通婚是有辱先祖的。
所以,沈約要求免去王源的官職,并終身禁锢。
由此可見,九品中正法最初是看人的品行,後來卻淪為專看門閥。
這已經背離陳群提出九品中正法的宗旨,但事實就變成這樣了。
即使在主張門閥的人當中,沈約也是較為極端的。
從曆史上看,人們一般認為陳群的九品中正法,是從東漢時期重視門第的風尚中自然出現的。
但是在沈約看來,采用此法的曹魏時期的政治,通過鄉裡的輿論來得知某人品行的辦法是不夠的。
沈約在其所著《宋書》的臧焘、徐廣等人傳記的&ldquo論&rdquo中說到,漢代從民間選用品行好的人,因此好人被選了出來,但是從曹魏時期這種風氣不再流行,人才的任用歸于朝廷,人才的錄用越來越不行了。
不管怎樣,這些隻能算是最極端的門閥觀點。
魏晉時期有&ldquo人才論&rdquo&ldquo品行論&rdquo兩種觀點,後者占據了上風,但是它又轉向了&ldquo門閥論&rdquo。
反對錄用門閥意見的失敗 但是,關于錄用人才的議論經常發生。
西晉初期的傅玄等人做了最根本的思考。
他們認為,一國之中有士、農、工、商的區别,農、工、商有自己的常職。
士被任命為官吏,擔任政治上的職務,就不能再從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