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老莊的影響
關燈
小
中
大
不同,是極為實在的人。
王祥是&ldquo二十四孝&rdquo之一,為侍奉繼母想破冰求鯉,他從魏生活到晉,為人質樸。
鄭小同是鄭玄的孫子。
當時,何晏、王弼當然也不是想故意惹出是非,他們主要是為了保全身家。
不違背時勢是他們的擅長,他們自始至終沒有想過樹立名節、端正行為,沒有想過君臣大義。
極為現實的人就是這樣。
鮑生的無政府論 有了這種風氣的存在,将之推向極端的,就産生了與今天的&ldquo無政府論&rdquo相同的思想。
根據晉代葛洪《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八的《诘鮑》篇,鮑生敬言喜讀老莊著作,尤好辯論。
他曾提出&ldquo古代無君而盛于今世&rdquo的觀點。
即使在老莊家中,這也是最極端的觀點。
抱樸子基本上屬于道家,可以說後世的神仙家和道家合二為一就是從他開始的。
一方面,他為求仙而鑽研煉丹之術,另一方面又形成道家學說。
這裡所說的道家與何晏、王弼之後的相差無幾。
他們并非全然反對孔子,而是用道家的方式來解讀孔子的學說,并沒有完全放棄五倫之道。
因此,鮑生的極端學說受到他們的極力辯駁。
鮑生認為,奢侈産生完全是由于君主,君主因此是人民受苦的根本原因,最好取消君主。
針對這一觀點,抱樸子說:即使有君主,如果他像堯舜那樣,人民就不會受苦,因此人民受苦與有無君主沒有關系;即便沒有君主,人們的争訟也不會消失,如果沒有裁斷争訟的人,反而難辦;有了君主,就能進行管理。
總之,老莊派的議論中,最極端的是這個鮑生的觀點。
雖然不能說它在當時普遍流行,但可以看到,當時也有提出這樣極端學說的人。
在文學中引入老莊和佛教思想 思想上産生這樣的變化,與其說是對君臣關系的觀念變了,不如說是社會現實發生了改變,這一變化對文學産生影響。
在文學中,老莊及神仙思想變得盛行,而且與佛教有關的思想也融入進來。
《困學紀聞》卷十三引用《文心雕龍》和《續晉陽秋》,談到了這種變化。
《文心雕龍》卷二《明詩第六》說到東晉時期的文章沉溺于玄風。
《續晉陽秋》中說,王弼、何晏喜好老莊的學問,世間也以此為貴。
東晉之後,佛教思想開始盛行。
把老莊思想吸收到詩中的是郭璞,他最先在自己的詩中引用了道家的詞句&mdash&mdash郭璞的《遊仙詩》(《文選》卷二十一)中吸收了擺脫世間一切束縛,淡泊官位名利,食雲霞,飲仙藥,完全脫離俗世的觀念。
後來的許詢和孫綽也崇尚仿效這樣的風氣。
因此,詩騷之體即《詩經》《楚辭》風格的詩歌據說完全消失了。
所謂《詩經》《楚辭》的詩風,是說《詩經》是溫柔敦厚之教,以人情淳厚的内容為主,《楚辭》也是思君憂世,人情味十分濃厚。
《楚辭》之中說到美人,總之與人倫相關。
而繼郭璞之後,詩歌中融入了老莊之風,脫離了人世間,想置身于自由的境界,過去重視人倫的體裁的詩歌完全消失了。
許詢、孫綽的詩作幾乎沒能流傳下來,實際是怎樣的風格,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當時有這樣的評論,恐怕是真的。
本來,魏晉時代建安七子之風被崇尚,在詩文中錘煉語言和思想是文學的目的。
到了晉初,這種風尚多少發生了改變,雖然在語言上還是錘煉文字,但在情緒上有些崇尚浮華。
這種風尚流行到晉末永嘉之際。
然而郭璞在東晉初期出現,使永嘉之風為之一變。
東晉百年間,詩歌基本都是郭璞的風格,尊崇&ldquo上德&rdquo。
&ldquo上德&rdquo一詞,意思是脫離世間。
據說許恂、孫綽還把佛教思想引入詩歌。
今天如果要看有佛教意味的虛無詩,有王羲之、孫綽等四十多位詩人在蘭亭集會時所作的詩,其中許多是有佛教意味的。
(王羲之的《蘭亭序》中也有與佛教的意思相近的地方。
)孫綽也寫了與佛教有關的文章,他的《喻道論》收在《弘明集》中。
孫綽說,儒教和老莊沒有到達真道,如果認為&ldquo至德窮于堯舜,微言盡乎老易&rdquo,就不能看到&ldquo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rdquo。
由此可見,孫綽是真正相信佛教的,可以想象他的詩中也有這樣的意味。
佛教的老莊化 大緻從魏晉時期開始,老莊之學開始盛行,并被引入詩文。
最初,佛教在東漢末年還沒有像老莊那樣,從超脫俗世這個意義上反對儒教。
那時候的佛教徒在中國人看來大概是以嚴守戒律、實踐苦行為宗旨,與儒教崇尚名教不同,但在努力這一點上二者是一緻的,佛教不被認為和莊子一樣崇尚曠達,要擺脫世間的束縛。
因此,那時的佛教徒若不守戒律、做了惡事,就會被攻擊,但不會因為行為曠達這一點受攻擊。
這見于上面講到的《牟子》(《弘明集》卷一)。
到了東晉,佛教也以曠達為主,孫綽認為它與老易相同,或者還在其上。
這時的佛教,與傳入中國時相比發生了變化,被用老莊的思想加以解釋。
也許是由于這個原因,出現了上面的情況。
當時的佛教,因為在中國興起的老莊學說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中國當時的情況是崇尚曠達,因此佛教開始與之調和。
到東晉為止,老莊對思想和文學的大緻影響,表現為上述形式。
王祥是&ldquo二十四孝&rdquo之一,為侍奉繼母想破冰求鯉,他從魏生活到晉,為人質樸。
鄭小同是鄭玄的孫子。
當時,何晏、王弼當然也不是想故意惹出是非,他們主要是為了保全身家。
不違背時勢是他們的擅長,他們自始至終沒有想過樹立名節、端正行為,沒有想過君臣大義。
極為現實的人就是這樣。
鮑生的無政府論 有了這種風氣的存在,将之推向極端的,就産生了與今天的&ldquo無政府論&rdquo相同的思想。
根據晉代葛洪《抱樸子外篇》卷四十八的《诘鮑》篇,鮑生敬言喜讀老莊著作,尤好辯論。
他曾提出&ldquo古代無君而盛于今世&rdquo的觀點。
即使在老莊家中,這也是最極端的觀點。
抱樸子基本上屬于道家,可以說後世的神仙家和道家合二為一就是從他開始的。
一方面,他為求仙而鑽研煉丹之術,另一方面又形成道家學說。
這裡所說的道家與何晏、王弼之後的相差無幾。
他們并非全然反對孔子,而是用道家的方式來解讀孔子的學說,并沒有完全放棄五倫之道。
因此,鮑生的極端學說受到他們的極力辯駁。
鮑生認為,奢侈産生完全是由于君主,君主因此是人民受苦的根本原因,最好取消君主。
針對這一觀點,抱樸子說:即使有君主,如果他像堯舜那樣,人民就不會受苦,因此人民受苦與有無君主沒有關系;即便沒有君主,人們的争訟也不會消失,如果沒有裁斷争訟的人,反而難辦;有了君主,就能進行管理。
總之,老莊派的議論中,最極端的是這個鮑生的觀點。
雖然不能說它在當時普遍流行,但可以看到,當時也有提出這樣極端學說的人。
在文學中引入老莊和佛教思想 思想上産生這樣的變化,與其說是對君臣關系的觀念變了,不如說是社會現實發生了改變,這一變化對文學産生影響。
在文學中,老莊及神仙思想變得盛行,而且與佛教有關的思想也融入進來。
《困學紀聞》卷十三引用《文心雕龍》和《續晉陽秋》,談到了這種變化。
《文心雕龍》卷二《明詩第六》說到東晉時期的文章沉溺于玄風。
《續晉陽秋》中說,王弼、何晏喜好老莊的學問,世間也以此為貴。
東晉之後,佛教思想開始盛行。
把老莊思想吸收到詩中的是郭璞,他最先在自己的詩中引用了道家的詞句&mdash&mdash郭璞的《遊仙詩》(《文選》卷二十一)中吸收了擺脫世間一切束縛,淡泊官位名利,食雲霞,飲仙藥,完全脫離俗世的觀念。
後來的許詢和孫綽也崇尚仿效這樣的風氣。
因此,詩騷之體即《詩經》《楚辭》風格的詩歌據說完全消失了。
所謂《詩經》《楚辭》的詩風,是說《詩經》是溫柔敦厚之教,以人情淳厚的内容為主,《楚辭》也是思君憂世,人情味十分濃厚。
《楚辭》之中說到美人,總之與人倫相關。
而繼郭璞之後,詩歌中融入了老莊之風,脫離了人世間,想置身于自由的境界,過去重視人倫的體裁的詩歌完全消失了。
許詢、孫綽的詩作幾乎沒能流傳下來,實際是怎樣的風格,不得而知。
但無論如何,當時有這樣的評論,恐怕是真的。
本來,魏晉時代建安七子之風被崇尚,在詩文中錘煉語言和思想是文學的目的。
到了晉初,這種風尚多少發生了改變,雖然在語言上還是錘煉文字,但在情緒上有些崇尚浮華。
這種風尚流行到晉末永嘉之際。
然而郭璞在東晉初期出現,使永嘉之風為之一變。
東晉百年間,詩歌基本都是郭璞的風格,尊崇&ldquo上德&rdquo。
&ldquo上德&rdquo一詞,意思是脫離世間。
據說許恂、孫綽還把佛教思想引入詩歌。
今天如果要看有佛教意味的虛無詩,有王羲之、孫綽等四十多位詩人在蘭亭集會時所作的詩,其中許多是有佛教意味的。
(王羲之的《蘭亭序》中也有與佛教的意思相近的地方。
)孫綽也寫了與佛教有關的文章,他的《喻道論》收在《弘明集》中。
孫綽說,儒教和老莊沒有到達真道,如果認為&ldquo至德窮于堯舜,微言盡乎老易&rdquo,就不能看到&ldquo方外之妙趣,冥中之玄照&rdquo。
由此可見,孫綽是真正相信佛教的,可以想象他的詩中也有這樣的意味。
佛教的老莊化 大緻從魏晉時期開始,老莊之學開始盛行,并被引入詩文。
最初,佛教在東漢末年還沒有像老莊那樣,從超脫俗世這個意義上反對儒教。
那時候的佛教徒在中國人看來大概是以嚴守戒律、實踐苦行為宗旨,與儒教崇尚名教不同,但在努力這一點上二者是一緻的,佛教不被認為和莊子一樣崇尚曠達,要擺脫世間的束縛。
因此,那時的佛教徒若不守戒律、做了惡事,就會被攻擊,但不會因為行為曠達這一點受攻擊。
這見于上面講到的《牟子》(《弘明集》卷一)。
到了東晉,佛教也以曠達為主,孫綽認為它與老易相同,或者還在其上。
這時的佛教,與傳入中國時相比發生了變化,被用老莊的思想加以解釋。
也許是由于這個原因,出現了上面的情況。
當時的佛教,因為在中國興起的老莊學說而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中國當時的情況是崇尚曠達,因此佛教開始與之調和。
到東晉為止,老莊對思想和文學的大緻影響,表現為上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