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風氣的變化

關燈
做法,一時改變了漢末綱紀廢弛的現象,建安時代得以延續。

    如果像東漢時期那樣,隻重視互相的贊譽,隻根據這個來選用人物,那麼一個人是否有實際業績就成為次要的了。

    曹操的政治,是效率主義的,從實際效果出發考慮問題。

    這種方針不考慮名譽,一個人即使品行有些差,但隻要在政治上有實際功績,就予以任用。

    這樣的政治,隻依靠法律。

    當時有恢複漢初以來已被廢除的肉刑的讨論。

    漢代多使用笞刑、樸刑等不會導緻外部可見傷害的刑罰,但是這種溫和的法律沒有效果,因此有了肉刑的主張。

    魏中期的劉劭在所作《新律》十八篇中有相關的讨論。

    除此之外,劉劭還作有《都官考課七十二條》(即&ldquo官吏管理法&rdquo)。

    漢律在漢代逐漸進步。

    曹魏時期,過去沒有寫入律法正文的内容成為明文。

    魏律對漢律做了很大修改,它在曹操的孫子明帝時期頒布,曹操的政治方針一直延續到那個時期。

     諸葛亮的矯正辦法 另一方面,關于諸葛亮,《三國志》的注中有一段有名的記叙。

    不過,是不是事實尚不清楚。

    書裡是這麼說的&mdash&mdash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取益州後,諸葛亮采取了&ldquo刑法峻急,刻剝百姓&rdquo的治國方略,緻使君子小人皆有怨言。

    因此,有一個叫法正的人勸谏諸葛亮:&ldquo過去高祖入關時,曾約法三章,秦民對此感恩戴德。

    如今你奪取益州,卻未能施惠于百姓。

    你是作為外來人治理當地,希望你能在刑罰方面稍稍寬容。

    &rdquo但諸葛亮答道:&ldquo你說得不對。

    秦時嚴刑苛政,高祖于此情形下入關,自當采取寬大政策,以撫民心。

    但是,如今的益州因為之前劉璋的愚蠢,法度廢弛,所以百姓既不知恩的可貴,也不知刑的可怕。

    故此,我才要用律法威懾百姓,隻有嚴格執行律法,百姓才知感恩。

    &rdquo當時的曆史學家也對這段記載表示過懷疑,列舉了法正進谏的年代與事實不符等反證,以為這段話不可信。

    但我認為,大體來說,諸葛亮在益州确實實施嚴格整肅的政治方針。

    《三國志·諸葛亮傳》的&ldquo評&rdquo說諸葛亮&ldquo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hellip&hellip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rdquo。

    又說他&ldquo循名責實,虛僞不齒&rdquo。

    他的政治方針政策大體上與刑名家一緻。

    &ldquo評&rdquo也說諸葛亮&ldquo刑政雖峻而無怨者&rdquo,由此可以看出,諸葛亮的政策是公平且實際的。

     意外的後果,權謀家輩出 整體而言,在整肅漢末散漫的社會狀況這點上,曹操與諸葛亮的政治方略是一緻的。

    我想這是優秀的政治家所見略同吧。

    不過,這樣的政治隻能在像益州這樣的地方,在命令可以直達社會每個角落的地方實施。

    倘若在整個中國實施這樣的政治,能否達到相同的效果值得懷疑。

    當時,蜀國統治着一個州,吳國統治着三個州,而魏統治九個州(魏号稱有十州、十二州,實為九個州),可以說,曹操實際上統治了整個中原地區。

    所以,曹操若想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政治上取得成效,是很困難的。

    這樣一來,曹操的政治帶來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結果。

    《日知錄》卷十三&ldquo兩漢風俗&rdquo問道:曹操不拘品行、任人唯才的做法,給當時社會帶來的影響是什麼?書中的回答是:&ldquo權詐疊進,奸逆萌生&rdquo。

    關于這一點的證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