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風氣的變化
關燈
小
中
大
僞君子的出現
大體而言,從漢末到魏初,是中國風氣變化的時代。
就像前面提到的程頤所言那樣,崇尚名節,把它極端地加以實行,就變成了苦節。
不論是什麼名節,當它走到極端時,弊端就出現了。
另一方面,與崇尚名節的時代相應,僞君子出現了。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分居》引用《抱樸子外篇》卷十五《審舉》中的諺語:&ldquo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别居。
&rdquo這句話說的是東漢桓帝時期胡亂舉薦人才的情況。
中國人基本上把兄弟父子分居看成不德,把同居看成榮譽。
顧炎武說,即使是這個時代,分居也被看作是不體面的。
孝廉本來是因品行方正而被舉薦的人,但這種人其實是分居的。
由此可以看到,當時的虛僞之風十分嚴重。
《潛夫論·務本》篇也說: 盡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閨門,所以為列士也。
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誇末之徒,從而尚之。
此逼貞士之節,而炫世俗之心者也。
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
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饬喪紀以言孝。
盛飨賓旅以求名,誣善之徒,從而稱之。
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
優柔寡斷人物的出現 另一方面,崇尚名節的教育,自然地有讓人變得優柔寡斷的傾向。
東漢快結束時,黨人有了&ldquo三君&rdquo&ldquo八俊&rdquo&ldquo八及&rdquo等名稱,以此互相誇贊。
其中有一個主要人物,就是活到曹操時期、&ldquo八俊&rdquo之一的劉表。
劉表做過荊州牧,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物。
在當時的人中,他學問相當出衆,但被評價為&ldquo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rdquo,每當遇到大事,便狐疑不決。
他甚至還有文集,在當時是出色的文人。
他給袁譚及袁尚的信,見于《三國志》卷六的注文,據說不遜色于蔡邕等人的文章。
另外,據說他也擅長書法,作為當時的優秀紳士,具備各種修養。
然而,在曹操和袁紹争奪天下時,雖然他沒有依附任何一方,但最終在曹操前來征伐時死去了,他的兒子投降了曹操。
太平之時有作為紳士的修養,但大事發生時不能決斷。
這就是由虛名産生的弊害。
當時在蜀地有漢朝宗室劉焉、劉璋父子,他們是特别出色的紳士,父子相繼為益州牧。
但大事發生時,他們也不做任何處置,平定不了轄區内爆發的張魯的叛亂,因而依賴劉備,卻被劉備奪取了政權。
(近來的徐世昌和劉表很相似。
) 曹操的矯正辦法 此種風氣自然而然被看作弊害,于是就有人想加以矯正,在這方面最有名的是曹操和諸葛孔明。
二人所采取的方針基本相同。
關于曹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ldquo評&rdquo說他&ldquo攬申商之法術&rdquo,這是史家對曹操施政方針的概括,即評論他采用的是戰國刑名家申不害、商鞅的政治理論。
另外,在曹操建安十九年發布的命令中,有選擇明習刑罰法理的人在軍中執掌典刑的說法。
因此,晉代傅玄在談及曹操時曾說道:&ldquo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
&rdquo(《晉書》卷四十七本傳)曹操運用這種方針政策,因此與之相應的人物大量出現。
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掌握政治實權,他便運用此法治理天下。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卷十也說,&ldquo進崔琰、毛玠、陳群、鐘繇之徒,任法課能&rdquo,也就是根據法令施政,讓有實際能力的人來做事。
通過這樣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程頤所言那樣,崇尚名節,把它極端地加以實行,就變成了苦節。
不論是什麼名節,當它走到極端時,弊端就出現了。
另一方面,與崇尚名節的時代相應,僞君子出現了。
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分居》引用《抱樸子外篇》卷十五《審舉》中的諺語:&ldquo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别居。
&rdquo這句話說的是東漢桓帝時期胡亂舉薦人才的情況。
中國人基本上把兄弟父子分居看成不德,把同居看成榮譽。
顧炎武說,即使是這個時代,分居也被看作是不體面的。
孝廉本來是因品行方正而被舉薦的人,但這種人其實是分居的。
由此可以看到,當時的虛僞之風十分嚴重。
《潛夫論·務本》篇也說: 盡孝悌于父母,正操行于閨門,所以為列士也。
今多務交遊以結黨助,偷世竊名以取濟渡,誇末之徒,從而尚之。
此逼貞士之節,而炫世俗之心者也。
養生順志,所以為孝也。
今多違志儉養,約生以待終,終沒之後,乃崇饬喪紀以言孝。
盛飨賓旅以求名,誣善之徒,從而稱之。
此亂孝悌之真行,而誤後生之痛者也。
優柔寡斷人物的出現 另一方面,崇尚名節的教育,自然地有讓人變得優柔寡斷的傾向。
東漢快結束時,黨人有了&ldquo三君&rdquo&ldquo八俊&rdquo&ldquo八及&rdquo等名稱,以此互相誇贊。
其中有一個主要人物,就是活到曹操時期、&ldquo八俊&rdquo之一的劉表。
劉表做過荊州牧,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物。
在當時的人中,他學問相當出衆,但被評價為&ldquo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rdquo,每當遇到大事,便狐疑不決。
他甚至還有文集,在當時是出色的文人。
他給袁譚及袁尚的信,見于《三國志》卷六的注文,據說不遜色于蔡邕等人的文章。
另外,據說他也擅長書法,作為當時的優秀紳士,具備各種修養。
然而,在曹操和袁紹争奪天下時,雖然他沒有依附任何一方,但最終在曹操前來征伐時死去了,他的兒子投降了曹操。
太平之時有作為紳士的修養,但大事發生時不能決斷。
這就是由虛名産生的弊害。
當時在蜀地有漢朝宗室劉焉、劉璋父子,他們是特别出色的紳士,父子相繼為益州牧。
但大事發生時,他們也不做任何處置,平定不了轄區内爆發的張魯的叛亂,因而依賴劉備,卻被劉備奪取了政權。
(近來的徐世昌和劉表很相似。
) 曹操的矯正辦法 此種風氣自然而然被看作弊害,于是就有人想加以矯正,在這方面最有名的是曹操和諸葛孔明。
二人所采取的方針基本相同。
關于曹操,《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的&ldquo評&rdquo說他&ldquo攬申商之法術&rdquo,這是史家對曹操施政方針的概括,即評論他采用的是戰國刑名家申不害、商鞅的政治理論。
另外,在曹操建安十九年發布的命令中,有選擇明習刑罰法理的人在軍中執掌典刑的說法。
因此,晉代傅玄在談及曹操時曾說道:&ldquo魏武好法術,而天下貴刑名。
&rdquo(《晉書》卷四十七本傳)曹操運用這種方針政策,因此與之相應的人物大量出現。
漢末建安年間,曹操掌握政治實權,他便運用此法治理天下。
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卷十也說,&ldquo進崔琰、毛玠、陳群、鐘繇之徒,任法課能&rdquo,也就是根據法令施政,讓有實際能力的人來做事。
通過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