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學的變遷
關燈
小
中
大
得好評,競相寫作名文。
另外也可以看到,有人繼承從前的傳統,巧于辭賦,但也有人擅長制作表章、書記這樣的實用文,在實用文學中加入鑒賞的趣味。
曹操的文學趣味 一般認為,建安時期是中國自古以來文章最盛的時代,東漢以後文章衰退了。
雖然有的時代推崇不使用對句的古文(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但在清朝,古文家推崇建安時代的文章。
總之,評論的精神旺盛,實用和文學一緻,實用文變得有文學性,這些趨勢興盛起來,形成漢末到魏初的風潮。
一方面,這是因為有蔡邕這樣的大家,造就了上面的形勢;另一方面,大概也與文帝和曹植的父親曹操的文學趣味有關。
曹操實行的主要政治,與其說文化性的,不如說是實用性的。
另一方面,他嗜好文學,與蔡邕很有交情。
蔡邕死後,他的女兒,傑出的文學家蔡琰(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擄走,成為南匈奴左賢王的妾。
曹操惋惜蔡邕沒有了繼承人,用重金将文姬贖回。
後來文姬嫁給了董祀,但董祀犯法被判死罪,文姬向曹操求情。
曹操問她:&ldquo你們家原來有很多書,你現在還記得嗎?&rdquo文姬回答說:&ldquo亡父有天子所賜書籍四千多卷,戰亂中全部丢失,現在我能背誦的隻有四百餘卷。
&rdquo曹操說:&ldquo那麼我給你派十名書吏,你通過口授把它們抄寫下來。
&rdquo文姬說:&ldquo我聽說根據禮法男女授受不親。
如果給我紙筆,我将遵命用楷書或草書将它們寫出來。
&rdquo于是曹操讓文姬來寫,結果沒有一點文字等錯誤。
這是一個有名的故事,說明曹操愛好文學,而且曹操的兒子文帝、曹植也寫了很多文章。
這樣,漢末魏初的文章時代出現了,而且最進步的文學評論時代也出現了。
社會的風氣與文人學者的好尚 顧炎武認為,東漢崇尚名節,但因為出現了黨锢,使得守節義之風衰落,出現了蔡邕那種無節義之人,于是,華美的文風開始盛行。
這大部分是事實。
但是,雖然節義衰落,然而另一方面,就如蔡文姬的事例那樣,也存在着在家中守持經書中的禮儀的事實。
也就是說,社會一般風氣和文人學者的好尚,變遷不一定一緻。
文學的家傳 這一時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文人形成了一種階層。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說:&ldquo《文苑傳》自東漢始,而文始卑矣。
&rdquo《文苑傳》始于東漢,這是說寫文章的人開始把文章當成一種交易。
&ldquo而文始卑&rdquo,說的是王應麟的想法類似唐宋八大家,将對句看成是文章的弊病,因此他将之稱為&ldquo文卑&rdquo。
但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講,漢末魏初的文章反而有長足的進步。
因此從這些人中出現了家傳之學。
家傳之學并非專屬文苑中人,在儒生中也有代代從事家學的傾向。
比如,東漢馬融的族孫馬日磾就和蔡邕一起校正過石經的經文。
在文苑中,這種家學相傳的風氣十分盛行。
高祖的兄弟楚元王就是楚辭家學的始祖,在他的後裔中出了劉向一族。
另外還有司馬談和司馬遷兩父子,班彪、班固父子及班固的妹妹曹大家。
王逸曾為《楚辭》作注,其子王延壽因撰寫了《文選》中收錄的《魯靈光殿賦》而聞名。
蔡邕及其女兒蔡文姬我們在前文已經講過。
還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桢也是跟随其父劉梁學習文學的。
這些事例從一個方面說明,文學工作逐漸落入了門第之手。
總之,東漢末期黨锢以後,崇尚名節的風氣變為了崇尚文章的風氣,并且出現了文學評論。
*** [1]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
另外也可以看到,有人繼承從前的傳統,巧于辭賦,但也有人擅長制作表章、書記這樣的實用文,在實用文學中加入鑒賞的趣味。
曹操的文學趣味 一般認為,建安時期是中國自古以來文章最盛的時代,東漢以後文章衰退了。
雖然有的時代推崇不使用對句的古文(例如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但在清朝,古文家推崇建安時代的文章。
總之,評論的精神旺盛,實用和文學一緻,實用文變得有文學性,這些趨勢興盛起來,形成漢末到魏初的風潮。
一方面,這是因為有蔡邕這樣的大家,造就了上面的形勢;另一方面,大概也與文帝和曹植的父親曹操的文學趣味有關。
曹操實行的主要政治,與其說文化性的,不如說是實用性的。
另一方面,他嗜好文學,與蔡邕很有交情。
蔡邕死後,他的女兒,傑出的文學家蔡琰(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擄走,成為南匈奴左賢王的妾。
曹操惋惜蔡邕沒有了繼承人,用重金将文姬贖回。
後來文姬嫁給了董祀,但董祀犯法被判死罪,文姬向曹操求情。
曹操問她:&ldquo你們家原來有很多書,你現在還記得嗎?&rdquo文姬回答說:&ldquo亡父有天子所賜書籍四千多卷,戰亂中全部丢失,現在我能背誦的隻有四百餘卷。
&rdquo曹操說:&ldquo那麼我給你派十名書吏,你通過口授把它們抄寫下來。
&rdquo文姬說:&ldquo我聽說根據禮法男女授受不親。
如果給我紙筆,我将遵命用楷書或草書将它們寫出來。
&rdquo于是曹操讓文姬來寫,結果沒有一點文字等錯誤。
這是一個有名的故事,說明曹操愛好文學,而且曹操的兒子文帝、曹植也寫了很多文章。
這樣,漢末魏初的文章時代出現了,而且最進步的文學評論時代也出現了。
社會的風氣與文人學者的好尚 顧炎武認為,東漢崇尚名節,但因為出現了黨锢,使得守節義之風衰落,出現了蔡邕那種無節義之人,于是,華美的文風開始盛行。
這大部分是事實。
但是,雖然節義衰落,然而另一方面,就如蔡文姬的事例那樣,也存在着在家中守持經書中的禮儀的事實。
也就是說,社會一般風氣和文人學者的好尚,變遷不一定一緻。
文學的家傳 這一時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文人形成了一種階層。
王應麟《困學紀聞》卷十三說:&ldquo《文苑傳》自東漢始,而文始卑矣。
&rdquo《文苑傳》始于東漢,這是說寫文章的人開始把文章當成一種交易。
&ldquo而文始卑&rdquo,說的是王應麟的想法類似唐宋八大家,将對句看成是文章的弊病,因此他将之稱為&ldquo文卑&rdquo。
但是從文學鑒賞的角度來講,漢末魏初的文章反而有長足的進步。
因此從這些人中出現了家傳之學。
家傳之學并非專屬文苑中人,在儒生中也有代代從事家學的傾向。
比如,東漢馬融的族孫馬日磾就和蔡邕一起校正過石經的經文。
在文苑中,這種家學相傳的風氣十分盛行。
高祖的兄弟楚元王就是楚辭家學的始祖,在他的後裔中出了劉向一族。
另外還有司馬談和司馬遷兩父子,班彪、班固父子及班固的妹妹曹大家。
王逸曾為《楚辭》作注,其子王延壽因撰寫了《文選》中收錄的《魯靈光殿賦》而聞名。
蔡邕及其女兒蔡文姬我們在前文已經講過。
還有建安七子之一的劉桢也是跟随其父劉梁學習文學的。
這些事例從一個方面說明,文學工作逐漸落入了門第之手。
總之,東漢末期黨锢以後,崇尚名節的風氣變為了崇尚文章的風氣,并且出現了文學評論。
*** [1]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