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文學的變遷

關燈


    在這方面留有餘地的是揚雄。

    但是他的作品如模仿《論語》的《法言》、模仿《易》的《太玄》等,為寫成哲學性的著述花費了太多氣力。

    揚雄還有一篇《解嘲》,模仿的是西漢東方朔的《客難》,這篇文章有文學鑒賞的餘地。

    因為它是辭賦,所以與模仿有關。

    這是因為伴随模仿而産生的鑒賞能力,大體而言是辭賦的特點。

    這些辭賦吸收了楚辭的傳統,辭賦是楚辭派文學的延續,寫作辭賦的人都是在模仿。

    今天的《楚辭》有王逸的注。

    屈原、宋玉以後,到王逸為止的作者都是模仿型的。

    通過模仿,文學的鑒賞力漸漸培養起來,到了東漢,這種鑒賞力已經得到普及。

    《解嘲》之後,有班固的《答賓戲》。

    這些都是一種模仿文學。

    另外還有揚雄的《劇秦美新》,是對司馬相如《封禅文》的模仿,班固與之相對寫了《典引》篇。

    西漢枚乘的《七發》有八段,辭藻華麗,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的曹植模仿它寫了《七啟》八段。

     文學性實用文的創立 總之,因為楚辭的影響,鋪陳誇張的風氣本來就已經存在,揚雄出現後,這種風氣更加盛行,并把它看成文學的趣味。

    從上述的模仿中産生了文學鑒賞的思想,而這種思想在蔡邕之後又産生了一個變化。

    蔡邕的文章,有的極為誇張,但另一方面因為他是學者的緣故,減少使用這種手法,企圖以此産生一種新的文學趣味。

    蔡邕在撰寫碑文上很有名。

    漢代的碑文,剽竊經書文句的很多,蔡邕這樣的人,與其說是記錄事實,不如說意在給别人寫頌德文之類的東西。

    蔡邕自己也說,無愧于自己所寫碑文的,隻有郭泰(林宗)一人。

    由此可知,他寫的其他碑文,都是誇張之作。

    無論如何,蔡邕或多或少地減少寫作辭賦這樣的東西,将文學與實用結合,開始寫作帶有文學性趣味的實用文章。

    這種形式的文章,恐怕是從蔡邕開始的。

     文章評論時期 如上所述,蔡邕本人承認辭賦的弊害。

    後來他雖然也承認這一點,但又給實用文學添入辭賦的趣味,這時文章的評論時期就到來了。

    本來從戰國、漢初以來就有大文章家了,例如司馬遷等人,但對文章的評論之前是沒有的。

    《史記》中也有對前代諸家學術的評論,但僅僅是就其内容,不評論文章。

    劉向、劉歆在為各種書籍做内容簡介和評論時,設立了詩賦之部,這裡已經有了鑒賞的意思。

    但是,大體而言他們都是按照自己的新想法從事著述,一般不怎麼做比較評論的工作。

    從西漢活到東漢的班彪(班固之父)評論《史記》,說它&ldquo文質相稱&rdquo,但這也是對内容的評論。

    經過東漢時期,普通的實用文學中也加入了辭賦的趣味,到了蔡邕之後的建安時期,文章的評論變得興盛起來。

    蔡邕之前的馬融是經學家,而且也是文章家,但他的著作與此無關。

    将實用之文和辭賦結合起來的是蔡邕,其結果是建安文學評論時期的到來。

    這個時期的評論家中,時至今日必須提到的,是魏文帝曹丕和他的弟弟曹植。

    文帝的《典論》今日不存,但其中的《論文》留存在《文選》卷五十二中。

    這篇文章評論當時的文人,為了評論,還提到了前代的人物,包括張衡、蔡邕、揚雄、班固。

    通過舉出這些人,評論當時的文人,當時這四個人被視為寫作文學性文章的人的标準。

    文帝評論的人有王粲、孔融、陳琳、徐幹、阮瑀、應瑒、劉桢,他們被稱為建安七子。

    他說:王粲和徐幹擅長辭賦,張衡、蔡邕也超過不了;陳琳、阮瑀長于表章和書記;應瑒&ldquo和而不壯”劉桢&ldquo壯而不密”孔融&ldquo體氣高妙,有過人者&rdquo,然而不善辯論,詞句美而内容差,但他的長處與揚雄、孔融相同。

    文帝兄弟似乎都喜歡評論,文帝的《與吳質書》和曹植的《與楊德祖(修)書》(《文選》卷四十二)等,也是對建安七子的評論。

    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人為了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