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漢社會的停滞
關燈
小
中
大
和姓氏相關的著作。
但記錄詳細的,還是《姓氏》和《志氏姓》篇。
這些著述都探讨了漢時姓氏的起源,一緻認為姓氏源自三代以前。
随着門第觀念的興起,各氏族都傾向于向前追溯自己姓氏的起源。
《姓氏》《志氏姓》篇彙集了東漢時的名族為了将起源古老化而做出的材料。
《風俗通》中的《姓氏》篇隻留下了隻言片語的記錄,《潛夫論》中的《志氏姓》篇則得以原樣保留下來。
其中所述的内容均按照&ldquo今之某某乃古之某某後人&rdquo的形式表達。
這表現了當時人們的想法。
實際來看,從東漢到六朝、唐代,得以延續下來的大姓氏族,确實大緻上都源自漢代。
至唐代仍留存的大姓中,最有名的當數西晉到東晉時期從北向南渡過長江的王、謝、袁、蕭等氏族。
他們被稱作&ldquo僑姓&rdquo。
此外,還有本就起源于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姓氏。
山東的郡姓是王、崔、盧、李、鄭等,關中的郡姓則是韋、裴、柳、薛、楊、杜等。
從《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可知,以上姓氏多數源自漢代。
此外,唐代的大姓中有的來自夷狄,而不是漢朝的。
唐代有不少關于姓氏的書,但留存至今的不多,流傳至今的有林寶的《元和姓纂》輯本。
看這本書可以知道,大體而言,從六朝相傳到唐的大姓,多半是從東漢延續下來的。
其中雖然有像張姓這樣的,傳自出身戰國時代韓國宰相家族的張良,但大部分是從東漢來的。
崔、楊、袁氏就是如此。
崔氏等姓,從六朝到唐代,勢力比天子還大。
唐代帝室是隴西李氏,而像博陵崔氏這樣的,即使是在唐太宗時,也比太宗的家族更受人仰慕。
豪族的發展和奴婢的增多 總之,東漢時期,名門望族就這樣漸漸發展起來。
每逢事變時,他們的勢力就會愈加強盛。
即便不是這樣的情形,自然産生的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人自己賣身為奴。
王莽時期,奴婢非常之多,光武帝将他們解放,《廿二史劄記》卷四中記述了這樣的事例。
解放奴婢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如果形成大家族,家族的數量就會減少,租稅也會減少。
于是,有作為的天子就會考慮解放奴婢的政策。
但是,和平時期持續,社會發展停滞,這樣奴婢還是會增多,富豪也會增多。
門閥錄用的日趨嚴重 另一方面,選舉也有關聯,即官吏的錄用。
最初,作為開明天子的方針,公平地選用人才是目的。
東漢時期,從光武帝時代開始,也制定了選舉的法令,認為選舉必須相當慎重。
西漢時期,武帝等對于出類拔萃的人,即使社會評價很差,也予以任用。
然而,東漢采取慎重選舉的方針。
光武帝規定,地方官赴任不滿一年不得舉薦人才,因為還不清楚人們對被舉薦人的評價。
武帝的時候,社會還十分淳樸,所以修飾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選舉的人很少,但是東漢出現了造作誇飾的人物。
到章帝時期,選舉方針還是良好的,但是實際選舉中已經多少産生了弊害。
章帝建初元年(76年)的诏書中稱:&ldquo夫鄉舉裡選,必累功勞。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僞,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
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迹。
&rdquo[1]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選舉已經考慮閥閱[2]。
關于這一點,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即東漢中期的《潛夫論》的《交際》篇,其中說道:&ldquo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顔,言今則必官爵職位,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
&rdquo另外,東漢末年仲長統的《昌言》也說:&ldquo天下士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交遊趨富貴之門,二俗;畏服不接于貴尊,三俗。
&rdquo(這些話不見于《後漢書》本傳所引《昌言》,而是遺存在《意林》一書中。
)因此可知這是當時的事實。
東漢末年,因為選舉中存在弊害,連朝廷也相應地警惕起來。
《通典·選舉典》說,桓帝時因為&ldquo凡所選用,莫非情故&rdquo的情況,制定了&ldquo三互法&rdquo。
也就是有婚姻關系的家族不能互相舉薦,兩州的人不能事先約定互相舉薦。
[3]這個辦法矯正了選舉的弊端,但選舉因此變得太過死闆,因此蔡邕上奏陳說這個禁令帶來的
但記錄詳細的,還是《姓氏》和《志氏姓》篇。
這些著述都探讨了漢時姓氏的起源,一緻認為姓氏源自三代以前。
随着門第觀念的興起,各氏族都傾向于向前追溯自己姓氏的起源。
《姓氏》《志氏姓》篇彙集了東漢時的名族為了将起源古老化而做出的材料。
《風俗通》中的《姓氏》篇隻留下了隻言片語的記錄,《潛夫論》中的《志氏姓》篇則得以原樣保留下來。
其中所述的内容均按照&ldquo今之某某乃古之某某後人&rdquo的形式表達。
這表現了當時人們的想法。
實際來看,從東漢到六朝、唐代,得以延續下來的大姓氏族,确實大緻上都源自漢代。
至唐代仍留存的大姓中,最有名的當數西晉到東晉時期從北向南渡過長江的王、謝、袁、蕭等氏族。
他們被稱作&ldquo僑姓&rdquo。
此外,還有本就起源于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姓氏。
山東的郡姓是王、崔、盧、李、鄭等,關中的郡姓則是韋、裴、柳、薛、楊、杜等。
從《新唐書》的宰相世系表可知,以上姓氏多數源自漢代。
此外,唐代的大姓中有的來自夷狄,而不是漢朝的。
唐代有不少關于姓氏的書,但留存至今的不多,流傳至今的有林寶的《元和姓纂》輯本。
看這本書可以知道,大體而言,從六朝相傳到唐的大姓,多半是從東漢延續下來的。
其中雖然有像張姓這樣的,傳自出身戰國時代韓國宰相家族的張良,但大部分是從東漢來的。
崔、楊、袁氏就是如此。
崔氏等姓,從六朝到唐代,勢力比天子還大。
唐代帝室是隴西李氏,而像博陵崔氏這樣的,即使是在唐太宗時,也比太宗的家族更受人仰慕。
豪族的發展和奴婢的增多 總之,東漢時期,名門望族就這樣漸漸發展起來。
每逢事變時,他們的勢力就會愈加強盛。
即便不是這樣的情形,自然産生的貧富差距很大,很多人自己賣身為奴。
王莽時期,奴婢非常之多,光武帝将他們解放,《廿二史劄記》卷四中記述了這樣的事例。
解放奴婢在政治上是必要的。
如果形成大家族,家族的數量就會減少,租稅也會減少。
于是,有作為的天子就會考慮解放奴婢的政策。
但是,和平時期持續,社會發展停滞,這樣奴婢還是會增多,富豪也會增多。
門閥錄用的日趨嚴重 另一方面,選舉也有關聯,即官吏的錄用。
最初,作為開明天子的方針,公平地選用人才是目的。
東漢時期,從光武帝時代開始,也制定了選舉的法令,認為選舉必須相當慎重。
西漢時期,武帝等對于出類拔萃的人,即使社會評價很差,也予以任用。
然而,東漢采取慎重選舉的方針。
光武帝規定,地方官赴任不滿一年不得舉薦人才,因為還不清楚人們對被舉薦人的評價。
武帝的時候,社會還十分淳樸,所以修飾自己的行為,從而獲得選舉的人很少,但是東漢出現了造作誇飾的人物。
到章帝時期,選舉方針還是良好的,但是實際選舉中已經多少産生了弊害。
章帝建初元年(76年)的诏書中稱:&ldquo夫鄉舉裡選,必累功勞。
今刺史、守相不明真僞,茂才、孝廉歲以百數,既非能顯,而當授之政事,甚無謂也。
每尋前世舉人貢士,或起圳畝,不系閥閱,敷奏以言,則文章可采,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迹。
&rdquo[1]由此可以想象,當時選舉已經考慮閥閱[2]。
關于這一點,在别的地方也能看到,即東漢中期的《潛夫論》的《交際》篇,其中說道:&ldquo論古則知稱夷齊原顔,言今則必官爵職位,虛談則知以德義為賢,貢薦則必閥閱為前。
&rdquo另外,東漢末年仲長統的《昌言》也說:&ldquo天下士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交遊趨富貴之門,二俗;畏服不接于貴尊,三俗。
&rdquo(這些話不見于《後漢書》本傳所引《昌言》,而是遺存在《意林》一書中。
)因此可知這是當時的事實。
東漢末年,因為選舉中存在弊害,連朝廷也相應地警惕起來。
《通典·選舉典》說,桓帝時因為&ldquo凡所選用,莫非情故&rdquo的情況,制定了&ldquo三互法&rdquo。
也就是有婚姻關系的家族不能互相舉薦,兩州的人不能事先約定互相舉薦。
[3]這個辦法矯正了選舉的弊端,但選舉因此變得太過死闆,因此蔡邕上奏陳說這個禁令帶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