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漢社會的停滞
關燈
小
中
大
不便。
總之,設置上面的限制,是因為選舉中出現了弊端&mdash&mdash選舉出于私情,而且看重家世。
盡管當時有限制這些弊端的法令,但是這種傾向比限制的力量更為強大,後來終于發展成任用某人隻根據他的門閥,這種情況起源于東漢時期。
上面所說,是随着太平之世時代進步,社會停滞的結果。
學問的變化,校勘學的發展 在上述傾向發展的同時,學問的方針也改變了,對文學等的愛好,不能不逐漸發生變化。
從某個方面說,這是一種進步,對學問來說不完全是壞事。
首先,從學問上來考慮,各種書籍漸漸大量出現,因此論争也發生了,今天所謂的校勘之學也開始流行。
校勘之學在西漢末年已經出現。
成帝之時,劉向校勘天子的藏書,從此開始校對多種書籍,制作定本。
劉向在他的著述中,說明校勘的經過,特别是對于經書,核對不同的版本,說明脫簡等情況。
就這樣,一方面朝廷中校勘變得盛行,另一方面學者都認為校勘是必要的。
東漢初年王充的《論衡》卷二十八《正說》《書解》、卷二十九《按書》等篇,列舉了當時書籍的流傳和異同。
就是說,民間的學問也出現了這種比較的研究方法。
這個時代與過去不同。
過去把學問僅僅作為思想的産物,書籍和學派因為出現新思想而産生;而現在是對已經出現的學問,加以種種思考,通過複雜的程序加以研究。
如果沒有學問的進步,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從劉向的時候起,人們根據各種書籍進行校勘工作,到了東漢,開始利用發掘出來的古本和不行于世的書籍。
例如,就《尚書》來說,漆書的版本出現了,杜林根據它進行校勘。
《說文》的序文中也說,在郡國的山川中鼎彜等銅器經常被發現,于是利用上面的前代古文來研究文字。
就是說,學問具有了校勘學、考古學的性質,不再僅僅是思想的産物,變成了帶有曆史的學問。
這是東漢時代學問的顯著傾向。
今古文學的融合,石經的建立 太學的學問,從西漢開始就存在博士的家學。
到了東漢時期,引入了西漢時沒有的古文經學,《左傳》《周禮》《毛詩》之學因之設立。
在民間傳授學問的人,原來分為今文學家和古文學家,現在出現了将二者合并的學問。
東漢的最後,興起了對經書進行大規模校勘的活動。
這不僅是因為學問的發展,也是因為選舉的弊害。
從學問上來說,當時的學問距離聖人已經很久,經書中的文字出現了不少錯誤,而俗儒對這些錯誤勉強加以穿鑿附會,贻誤後學。
于是熹平四年(175年),以蔡邕為首的學者上奏天子,想要訂正五經的文字。
靈帝同意了,讓他們制作标準文字的經書。
蔡邕親自把經書寫在石碑上,并請人雕刻,立于太學之門,這就是漢代石經。
(後來石碑不存,過去隻有一部分宋代拓本傳世,但三十年前石碑的斷片被發現,數年前又有很多斷片被發現。
)這對當時的學問影響很大,據說立碑時觀者雲集,每天來的車有一千輛。
經書文字産生錯誤,不僅是因為書籍經曆了長久的年代,也是因為選舉的弊害。
當時的考試,必須背誦經書的正文。
然而,學派分立,經書的不同版本很多。
這樣,為了擡高和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和自己同一學派的人,就不能不把這些人傳授的經書作為正宗,而沒有道理地更改别家的正确文字,使之與自己的主張相符。
因為這種情況,産生了更改文字的弊端。
為了掃除這種弊害,統一經書的文字是必要的。
對經書正文進行大規模校勘,于是有了漢代的石經。
就這樣,學問一旦進入對正文的比較研究階段,就變得複雜起來。
一方面這是進步,但另一方面又不免産生抑制新思想的傾向,使學問停滞。
這就是東漢時代學問的大緻傾向。
*** [1]引文據《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
&mdash&mdash譯者 [2]閥指功勞,閱指經曆。
閥閱,原指建有功勳的世家巨室,後泛指門第家世。
&mdash&mdash譯者 [3]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
總之,設置上面的限制,是因為選舉中出現了弊端&mdash&mdash選舉出于私情,而且看重家世。
盡管當時有限制這些弊端的法令,但是這種傾向比限制的力量更為強大,後來終于發展成任用某人隻根據他的門閥,這種情況起源于東漢時期。
上面所說,是随着太平之世時代進步,社會停滞的結果。
學問的變化,校勘學的發展 在上述傾向發展的同時,學問的方針也改變了,對文學等的愛好,不能不逐漸發生變化。
從某個方面說,這是一種進步,對學問來說不完全是壞事。
首先,從學問上來考慮,各種書籍漸漸大量出現,因此論争也發生了,今天所謂的校勘之學也開始流行。
校勘之學在西漢末年已經出現。
成帝之時,劉向校勘天子的藏書,從此開始校對多種書籍,制作定本。
劉向在他的著述中,說明校勘的經過,特别是對于經書,核對不同的版本,說明脫簡等情況。
就這樣,一方面朝廷中校勘變得盛行,另一方面學者都認為校勘是必要的。
東漢初年王充的《論衡》卷二十八《正說》《書解》、卷二十九《按書》等篇,列舉了當時書籍的流傳和異同。
就是說,民間的學問也出現了這種比較的研究方法。
這個時代與過去不同。
過去把學問僅僅作為思想的産物,書籍和學派因為出現新思想而産生;而現在是對已經出現的學問,加以種種思考,通過複雜的程序加以研究。
如果沒有學問的進步,這是不可能出現的。
從劉向的時候起,人們根據各種書籍進行校勘工作,到了東漢,開始利用發掘出來的古本和不行于世的書籍。
例如,就《尚書》來說,漆書的版本出現了,杜林根據它進行校勘。
《說文》的序文中也說,在郡國的山川中鼎彜等銅器經常被發現,于是利用上面的前代古文來研究文字。
就是說,學問具有了校勘學、考古學的性質,不再僅僅是思想的産物,變成了帶有曆史的學問。
這是東漢時代學問的顯著傾向。
今古文學的融合,石經的建立 太學的學問,從西漢開始就存在博士的家學。
到了東漢時期,引入了西漢時沒有的古文經學,《左傳》《周禮》《毛詩》之學因之設立。
在民間傳授學問的人,原來分為今文學家和古文學家,現在出現了将二者合并的學問。
東漢的最後,興起了對經書進行大規模校勘的活動。
這不僅是因為學問的發展,也是因為選舉的弊害。
從學問上來說,當時的學問距離聖人已經很久,經書中的文字出現了不少錯誤,而俗儒對這些錯誤勉強加以穿鑿附會,贻誤後學。
于是熹平四年(175年),以蔡邕為首的學者上奏天子,想要訂正五經的文字。
靈帝同意了,讓他們制作标準文字的經書。
蔡邕親自把經書寫在石碑上,并請人雕刻,立于太學之門,這就是漢代石經。
(後來石碑不存,過去隻有一部分宋代拓本傳世,但三十年前石碑的斷片被發現,數年前又有很多斷片被發現。
)這對當時的學問影響很大,據說立碑時觀者雲集,每天來的車有一千輛。
經書文字産生錯誤,不僅是因為書籍經曆了長久的年代,也是因為選舉的弊害。
當時的考試,必須背誦經書的正文。
然而,學派分立,經書的不同版本很多。
這樣,為了擡高和自己有利害關系的人、和自己同一學派的人,就不能不把這些人傳授的經書作為正宗,而沒有道理地更改别家的正确文字,使之與自己的主張相符。
因為這種情況,産生了更改文字的弊端。
為了掃除這種弊害,統一經書的文字是必要的。
對經書正文進行大規模校勘,于是有了漢代的石經。
就這樣,學問一旦進入對正文的比較研究階段,就變得複雜起來。
一方面這是進步,但另一方面又不免産生抑制新思想的傾向,使學問停滞。
這就是東漢時代學問的大緻傾向。
*** [1]引文據《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
&mdash&mdash譯者 [2]閥指功勞,閱指經曆。
閥閱,原指建有功勳的世家巨室,後泛指門第家世。
&mdash&mdash譯者 [3]此處對三互法的解釋似乎不太準确。
史籍中對三互法缺乏詳細記載,但可以知道這是一種擔任官職的回避制度。
可參考《後漢書·蔡邕傳》、《通典》卷十三《選舉一》及相關研究著述。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