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東漢社會的停滞
關燈
小
中
大
保全功臣
東漢時期,社會秩序逐漸建立,但是當它長期延續時,又會導緻社會的停滞。
而且,這一趨勢越發明顯。
它的直接原因是東漢初年光武帝想要保全有功之臣。
光武帝的這個想法并非隻是為了保全功臣,其實也是現實政治的需要。
關于這一點,《後漢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的&ldquo論&rdquo有關于&ldquo中興二十八将&rdquo(因漢明帝時期在雲台南宮懸挂了他們的肖像,故又稱&ldquo雲台二十八将&rdquo)的議論。
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的功臣大多為軍人和一些出身低微之人,随着太平盛世的到來,這些功臣獲得了巨額俸祿,有些被任命為王侯,甚至有些人官至宰相。
但是,這種現象導緻了嚴重的禍患,主要的有功之臣大部分被殺,有的被關入監獄。
另一方面,西漢初年,尤其是漢武帝以前,很多功臣都當過宰相,很多有政治才能之人的晉升之路因此被阻塞了。
大多數因為功績而受封為王侯的人,在一兩代内便沒了後嗣。
漢武帝善于用人,經常親自加封所用之人,但人才一旦有了罪過,漢武帝又會毫不寬恕地将其革職。
這樣,這些人中能有後繼者的,往往七八十人中隻有十分之一。
東漢光武帝綜合考慮這些情況,因此在加封非常的功臣如寇恂、鄧禹、耿弇、賈複等人時,大縣不過四,有的給兩縣,最高不過六縣,而且不讓這些功臣幹預政治,隻讓他們享有爵位和俸祿。
同時,光武帝時期也不設宰相一職,中央政府隻設能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事務官,讓他們盡責。
它作為政治方法是進步的、最優的,這是後世的定論。
将政治職務與爵位相分離,無論如何不讓功臣與吏務發生關系,因此功臣之後較少陷入犯罪和過失,終于得以保全。
取締外戚,永續家業 另一項出自光武帝,并且後來傳給曆代天子、皇後等人的政策,是經常性地取締外戚,也就是不讓外戚與政治發生關系,禁止外戚為所欲為。
由于外戚多少容易肆意妄為,帝王就想讓他們去研究學問,因此特意為樊、郭、陰、馬四大外戚家族建立了學校。
鄧太後還特意讓鄧氏的族人研修學問。
結果未必達到了目的,但無論如何,外戚通過研習學問,謹言慎行,有些家族也因此得以長久地延續下去。
另外,東漢中期本初元年(146年),梁太後曾經下诏書讓高官的子弟都要去太學讀書(《後漢書·儒林傳·序》)。
在這樣的舉措下,良家得到了指導,沒有因為驕奢而緻家族敗落,家業延續下來。
據《廿二史劄記》卷五&ldquo四世三公&rdquo項記載,有名的楊震家族延續了四代,做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袁安的家族也代代做了三公。
這些情況是到東漢才有的,西漢時兩代人連續做宰相的僅有一家。
《廿二史劄記》卷五中還有&ldquo累世經學&rdquo項,書中記載,承繼累世家業,從西漢時就有此傾向。
不僅是學問,從事商業、工業的家族,代代相傳的很多,這在班固的《西都賦》末尾有相關的記載。
特别是經學,漢代有家學,從它的傳續情況看,自然是在同一個家族的人中相傳。
其中傳續得最好的,是孔子的後代家族。
傳授《尚書》的伏生家族,西漢以來傳續不已。
從西漢末年延續到東漢的,有桓榮等人的家族。
學者的家族世代相傳的傾向已經存在。
上面的情況,無論如何是因為社會秩序建立,沒有激烈的變動。
尊重氏族 此外,到了太平時代,看重氏族的風氣日漸盛行。
在時間上,這可以往前追溯。
像把漢高祖奉為堯的後代這種事,是西漢末年才有的,初年還沒有。
《史記》中沒寫這件事,到《漢書》則詳細記載。
但《史記》也說,根據中國傳統的思想,一個人要成為天子,不能僅僅靠他這一代人的力量,他的祖先也要對百姓有功。
這種思想在《史記》中屢屢出現,例如項羽統治天下五年,也許是因為他是舜的後代。
把這種事煞有介事地說得和真的一樣,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
無論如何,這種看重氏族的傾向,到了漢代,也表現為有關氏族的著述增加。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有《姓氏》篇(無今本,但有清朝學者的輯錄),文中序言有說到姓氏正在逐漸盛行起來。
除此之外,漢代還有《潛夫論》中的《志氏姓》篇和其他兩三種
而且,這一趨勢越發明顯。
它的直接原因是東漢初年光武帝想要保全有功之臣。
光武帝的這個想法并非隻是為了保全功臣,其實也是現實政治的需要。
關于這一點,《後漢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的&ldquo論&rdquo有關于&ldquo中興二十八将&rdquo(因漢明帝時期在雲台南宮懸挂了他們的肖像,故又稱&ldquo雲台二十八将&rdquo)的議論。
書中記載,西漢初年的功臣大多為軍人和一些出身低微之人,随着太平盛世的到來,這些功臣獲得了巨額俸祿,有些被任命為王侯,甚至有些人官至宰相。
但是,這種現象導緻了嚴重的禍患,主要的有功之臣大部分被殺,有的被關入監獄。
另一方面,西漢初年,尤其是漢武帝以前,很多功臣都當過宰相,很多有政治才能之人的晉升之路因此被阻塞了。
大多數因為功績而受封為王侯的人,在一兩代内便沒了後嗣。
漢武帝善于用人,經常親自加封所用之人,但人才一旦有了罪過,漢武帝又會毫不寬恕地将其革職。
這樣,這些人中能有後繼者的,往往七八十人中隻有十分之一。
東漢光武帝綜合考慮這些情況,因此在加封非常的功臣如寇恂、鄧禹、耿弇、賈複等人時,大縣不過四,有的給兩縣,最高不過六縣,而且不讓這些功臣幹預政治,隻讓他們享有爵位和俸祿。
同時,光武帝時期也不設宰相一職,中央政府隻設能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事務官,讓他們盡責。
它作為政治方法是進步的、最優的,這是後世的定論。
将政治職務與爵位相分離,無論如何不讓功臣與吏務發生關系,因此功臣之後較少陷入犯罪和過失,終于得以保全。
取締外戚,永續家業 另一項出自光武帝,并且後來傳給曆代天子、皇後等人的政策,是經常性地取締外戚,也就是不讓外戚與政治發生關系,禁止外戚為所欲為。
由于外戚多少容易肆意妄為,帝王就想讓他們去研究學問,因此特意為樊、郭、陰、馬四大外戚家族建立了學校。
鄧太後還特意讓鄧氏的族人研修學問。
結果未必達到了目的,但無論如何,外戚通過研習學問,謹言慎行,有些家族也因此得以長久地延續下去。
另外,東漢中期本初元年(146年),梁太後曾經下诏書讓高官的子弟都要去太學讀書(《後漢書·儒林傳·序》)。
在這樣的舉措下,良家得到了指導,沒有因為驕奢而緻家族敗落,家業延續下來。
據《廿二史劄記》卷五&ldquo四世三公&rdquo項記載,有名的楊震家族延續了四代,做了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袁安的家族也代代做了三公。
這些情況是到東漢才有的,西漢時兩代人連續做宰相的僅有一家。
《廿二史劄記》卷五中還有&ldquo累世經學&rdquo項,書中記載,承繼累世家業,從西漢時就有此傾向。
不僅是學問,從事商業、工業的家族,代代相傳的很多,這在班固的《西都賦》末尾有相關的記載。
特别是經學,漢代有家學,從它的傳續情況看,自然是在同一個家族的人中相傳。
其中傳續得最好的,是孔子的後代家族。
傳授《尚書》的伏生家族,西漢以來傳續不已。
從西漢末年延續到東漢的,有桓榮等人的家族。
學者的家族世代相傳的傾向已經存在。
上面的情況,無論如何是因為社會秩序建立,沒有激烈的變動。
尊重氏族 此外,到了太平時代,看重氏族的風氣日漸盛行。
在時間上,這可以往前追溯。
像把漢高祖奉為堯的後代這種事,是西漢末年才有的,初年還沒有。
《史記》中沒寫這件事,到《漢書》則詳細記載。
但《史記》也說,根據中國傳統的思想,一個人要成為天子,不能僅僅靠他這一代人的力量,他的祖先也要對百姓有功。
這種思想在《史記》中屢屢出現,例如項羽統治天下五年,也許是因為他是舜的後代。
把這種事煞有介事地說得和真的一樣,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
無論如何,這種看重氏族的傾向,到了漢代,也表現為有關氏族的著述增加。
東漢應劭的《風俗通》中有《姓氏》篇(無今本,但有清朝學者的輯錄),文中序言有說到姓氏正在逐漸盛行起來。
除此之外,漢代還有《潛夫論》中的《志氏姓》篇和其他兩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