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禮制的完備與禮學的進步
關燈
小
中
大
《困學紀聞》卷五、卷六中載有其中的佚文。
其中說到,禮制随着社會進步而進步。
過去周代人吃食物是&ldquo以手抟食&rdquo,即用手抓飯。
所以,《禮記》中有&ldquo共飯不澤手&rdquo的說法,指的是與他人吃飯時手不要拍食物,也就是說以前的陋習還沒完全改正。
今天夷狄、南海諸國和五嶺以南地區的人都以手抓食,相較而言,還是用匙和筷子進食更為進步。
此外,三代時期,人們在祭祀時要立屍,這是因為在空無一物的地方祭祀沒有供奉物品的憑借,所以立屍作為鬼神的替身。
例如,祭祀自己的雙親時,将自己的子輩立為屍。
子女不充當父母的屍,孫子孫女可充當祖父母的屍。
秦漢以後,這種風俗被廢除,但在夷狄地區遺留到後來。
北魏時有關于這種風俗的議論。
北魏還在代北的文成帝時代,有個名為高允的官員上奏說,代北地區還有父母去世後以與死者相貌相仿者為屍來祭拜的習俗。
這對教化和禮都有害。
祭屍之禮本來已經廢止,現請求廢絕這個風俗。
另外,南北朝時的四川一帶,存在以屍祭祀的風俗。
在杜佑生活的唐代,湖南、廣西的邊境地區,與過去的屍相似,有迎接同姓之人與神明共同享受祭祀的習俗。
這些是三代的遺法,本來是夷狄的風俗,到周代還沒有革除。
另外三代還有殉死、殉葬的風俗,在周代終于改正了,但是沒有完全絕迹,在今天的戎狄還有,然而在中華已經滅絕了。
《通典》卷四十八的&ldquo立屍義&rdquo中有旨趣相同的議論,認為這些都是野蠻風俗,它們都将會随社會進步而滅絕。
不過,中國那些尚古的學者并不這麼認為,比如《道理要訣》一直都遭受着許多非議,朱熹曾隐晦地攻擊此書是&ldquo非古是今&rdquo之書。
清朝的學者也有各種議論。
閻若璩解釋說,立屍而祭是古法,夷狄尚有此風是古法殘存。
大體來看,對于《通典》的議論,即便是通儒也多半傾向于反對。
不過,今天看來,杜佑的意見必須說是正确的,三代之禮包含迷信因素。
禮學的進步 禮學自西漢逐步興盛,戴德(大戴)、戴聖(小戴)先後對《禮記》進行了整理。
到了東漢時期,禮學更加興盛,随着學問的進步,形成了各種不同學派。
不僅&ldquo兩戴&rdquo,和五經相關的所有學說都與&ldquo禮&rdquo有關。
各學派均有自己的家學,被立為學官,傳續禮學。
各學派的學說均不相同,這就有必要将各不相同的學說進行彙總統一,使之融會貫通,如此一來就促進了學問的進步。
為了統一有關經書的各家學說,便讓各家學者在漢章帝面前進行讨論,然後将皇帝最後裁定的結果收集整理成書,就是東漢時期班固編纂的《白虎通》。
今天若要了解兩漢學者們的讨論,根據此書最為方便。
書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有關禮的議論。
到了東漢中期,著名學者許慎(死于漢安帝末年)撰寫了《五經異義》一書,記述各家學說關于五經的論述不相同的地方。
借由此書,可以了解各家學派關于禮的見解的差異所在。
東漢末年學者鄭玄批駁《五經異義》,著有《駁五經異義》,他曾經為《三禮》作注,他精于禮學,因此批駁許慎論述的不足之處。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鄭玄的著述較之班固的《白虎通》,更優之處在于以&ldquo左氏雲&rdquo&ldquo公羊雲&rdquo的形式列出了各家學派的議論,這比《白虎通》沒有寫明哪家學派是何主張,讓人更容易了解各家學派所持的觀點。
從此書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禮學興盛的情狀。
在這方面,鄭玄一派可以說是付出了很多心血,鄭玄的學問在其逝世後被彙編成集,即《鄭志》(現已亡佚,存有輯本)。
《鄭志》針對各經書分别列志,諸如《易志》《禮記志》等,将對各經書的議論集中起來,許多鄭玄對門人提問的回答也收入其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本名為《鄭記》的書,專門記載了門人之間的問答。
《通典》中多次引用《鄭記》,兩百卷中有一半都是關于禮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直至唐代,禮學依舊很受重視。
《通典》記錄了曆代的實際制度及對禮的議論,這些議論中,漢代部分根據《鄭記》記載鄭玄的門人有關禮的議論,從中可以了解到鄭玄的門人對禮的研究方法和見解。
根據書中内容可知,當時關于禮的議論已經趨于平息,記載的是禮在實施過程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
由此可知,當時除了要對書本内容進行解釋,還有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的需求,因此,書中内容主要是對如何實行的思考。
尤其是《通典》所引多為與實施吉兇之禮相關的内容。
《鄭志》《鄭記》兩書中出現過冷剛、趙商、張逸、孫皓、劉琰、田瓊等人。
綜上所述,漢代特别是到東漢末年,禮學興盛,明顯出現了實行的傾向。
這樣看來,事實是禮學在漢代發展到了出現實行方面的問題的程度,由此可知禮學是到漢代才開始付諸實施。
這與漢代的風俗有很大關系。
如果說東漢的風俗是中國古今曆史上最好的,就是因為禮學的實行。
作為它的結果,各種問題産生了。
其中說到,禮制随着社會進步而進步。
過去周代人吃食物是&ldquo以手抟食&rdquo,即用手抓飯。
所以,《禮記》中有&ldquo共飯不澤手&rdquo的說法,指的是與他人吃飯時手不要拍食物,也就是說以前的陋習還沒完全改正。
今天夷狄、南海諸國和五嶺以南地區的人都以手抓食,相較而言,還是用匙和筷子進食更為進步。
此外,三代時期,人們在祭祀時要立屍,這是因為在空無一物的地方祭祀沒有供奉物品的憑借,所以立屍作為鬼神的替身。
例如,祭祀自己的雙親時,将自己的子輩立為屍。
子女不充當父母的屍,孫子孫女可充當祖父母的屍。
秦漢以後,這種風俗被廢除,但在夷狄地區遺留到後來。
北魏時有關于這種風俗的議論。
北魏還在代北的文成帝時代,有個名為高允的官員上奏說,代北地區還有父母去世後以與死者相貌相仿者為屍來祭拜的習俗。
這對教化和禮都有害。
祭屍之禮本來已經廢止,現請求廢絕這個風俗。
另外,南北朝時的四川一帶,存在以屍祭祀的風俗。
在杜佑生活的唐代,湖南、廣西的邊境地區,與過去的屍相似,有迎接同姓之人與神明共同享受祭祀的習俗。
這些是三代的遺法,本來是夷狄的風俗,到周代還沒有革除。
另外三代還有殉死、殉葬的風俗,在周代終于改正了,但是沒有完全絕迹,在今天的戎狄還有,然而在中華已經滅絕了。
《通典》卷四十八的&ldquo立屍義&rdquo中有旨趣相同的議論,認為這些都是野蠻風俗,它們都将會随社會進步而滅絕。
不過,中國那些尚古的學者并不這麼認為,比如《道理要訣》一直都遭受着許多非議,朱熹曾隐晦地攻擊此書是&ldquo非古是今&rdquo之書。
清朝的學者也有各種議論。
閻若璩解釋說,立屍而祭是古法,夷狄尚有此風是古法殘存。
大體來看,對于《通典》的議論,即便是通儒也多半傾向于反對。
不過,今天看來,杜佑的意見必須說是正确的,三代之禮包含迷信因素。
禮學的進步 禮學自西漢逐步興盛,戴德(大戴)、戴聖(小戴)先後對《禮記》進行了整理。
到了東漢時期,禮學更加興盛,随着學問的進步,形成了各種不同學派。
不僅&ldquo兩戴&rdquo,和五經相關的所有學說都與&ldquo禮&rdquo有關。
各學派均有自己的家學,被立為學官,傳續禮學。
各學派的學說均不相同,這就有必要将各不相同的學說進行彙總統一,使之融會貫通,如此一來就促進了學問的進步。
為了統一有關經書的各家學說,便讓各家學者在漢章帝面前進行讨論,然後将皇帝最後裁定的結果收集整理成書,就是東漢時期班固編纂的《白虎通》。
今天若要了解兩漢學者們的讨論,根據此書最為方便。
書中的大部分内容是有關禮的議論。
到了東漢中期,著名學者許慎(死于漢安帝末年)撰寫了《五經異義》一書,記述各家學說關于五經的論述不相同的地方。
借由此書,可以了解各家學派關于禮的見解的差異所在。
東漢末年學者鄭玄批駁《五經異義》,著有《駁五經異義》,他曾經為《三禮》作注,他精于禮學,因此批駁許慎論述的不足之處。
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鄭玄的著述較之班固的《白虎通》,更優之處在于以&ldquo左氏雲&rdquo&ldquo公羊雲&rdquo的形式列出了各家學派的議論,這比《白虎通》沒有寫明哪家學派是何主張,讓人更容易了解各家學派所持的觀點。
從此書中也可以看出當時禮學興盛的情狀。
在這方面,鄭玄一派可以說是付出了很多心血,鄭玄的學問在其逝世後被彙編成集,即《鄭志》(現已亡佚,存有輯本)。
《鄭志》針對各經書分别列志,諸如《易志》《禮記志》等,将對各經書的議論集中起來,許多鄭玄對門人提問的回答也收入其中。
除此之外,還有一本名為《鄭記》的書,專門記載了門人之間的問答。
《通典》中多次引用《鄭記》,兩百卷中有一半都是關于禮的内容。
由此可以看出,直至唐代,禮學依舊很受重視。
《通典》記錄了曆代的實際制度及對禮的議論,這些議論中,漢代部分根據《鄭記》記載鄭玄的門人有關禮的議論,從中可以了解到鄭玄的門人對禮的研究方法和見解。
根據書中内容可知,當時關于禮的議論已經趨于平息,記載的是禮在實施過程需要解決的各種問題。
由此可知,當時除了要對書本内容進行解釋,還有解決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的需求,因此,書中内容主要是對如何實行的思考。
尤其是《通典》所引多為與實施吉兇之禮相關的内容。
《鄭志》《鄭記》兩書中出現過冷剛、趙商、張逸、孫皓、劉琰、田瓊等人。
綜上所述,漢代特别是到東漢末年,禮學興盛,明顯出現了實行的傾向。
這樣看來,事實是禮學在漢代發展到了出現實行方面的問題的程度,由此可知禮學是到漢代才開始付諸實施。
這與漢代的風俗有很大關系。
如果說東漢的風俗是中國古今曆史上最好的,就是因為禮學的實行。
作為它的結果,各種問題産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