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漢武帝财政政策的影響

關燈
時代劃分 茲所謂中古,大體指東漢末期至唐朝末年。

    這一階段,從古代延續而來的中國文化在達到成熟後,逐步因自身文化中的毒素産生的一種分解作用而趨于瓦解,其徹底瓦解大體是在東晉時期。

    而後,因為本國新生的文化和從外國傳入的文化,一種新文化出現了。

    在這一新文化漸趨成熟後又再次在南北朝時期與唐代末年之間分解和崩壞。

    由是觀之,中國中古時期大緻可劃分為兩個時期。

    這次授課就将從第一時期講起。

    不過,為闡明自上古延續而來的文化是如何形成的,現有必要先對兩漢時期的整體概況做一闡釋說明。

     漢武帝的國政改革 西漢時代,社會狀态的顯著變化,是在漢武帝以後發生的。

    在武帝之前,所有的社會狀态是自然地萌生、發展而來的,為政者有目的地加以人為改變的情況幾乎不存在。

    過去,在戰國等時代,在各自分立的國家,雖然考慮過進行人為的改變,但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幾乎沒有這種事。

    即使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也隻是考慮天子統治如此大國的手段。

    考慮這一點是在漢武帝時代。

    這既因為武帝雄才大略,又因為當時人才輩出,政治、經濟上都由于各色天才人物而提出了新方法。

    且由于漢武帝治世時間較長,政策得以延續,最終結出豐碩的成果。

     漢武帝的财政政策 武帝一代尤其在應對外敵的政策上做了很多考慮,為了尋找每年軍費的财源而煞費苦心。

    《漢書·食貨志》載,&ldquo國用饒給,民不益賦&rdquo。

    此&ldquo國用&rdquo,指的是國家的歲出歲入,有别于人民的财富。

    《漢書》關于武帝窮兵黩武、奢侈無度、國中空虛的記述比比皆是,戶數人口因此一度劇烈減少。

    但國家畢竟沒有向人民增稅,事實上,國家是通過調整國中物産和租稅融通的方式來增加政府的歲入的。

    均輸、平準的政策使貨物流通加快,因此即便中國國土廣闊,租稅被運費抵消的情況也不會發生。

    中國國土如此廣闊,貨物運費當然高昂。

    武帝征雲南,向雲南運送大米,每三十石最終隻有一石能抵達。

    均輸、平準的方法,則使貨物能用最低的運費送到任意地方。

    這就是《食貨志》所謂&ldquo國用饒給,民不益賦&rdquo的原因。

     漢武帝殁後的緊縮财政與财富餘裕的産生 但無論如何,武帝一代把前述之流通收益充作國家之費用。

    武帝死後,霍光攝政。

    他努力節省軍費和其他費用,即罷兵、少興土木,人民漸漸富裕起來。

    當然,武帝政策的一部分被廢除,如酒的專賣等,但武帝的重要政策并未廢除。

    鹽鐵專賣此後依然延續,元帝時中止了三年,後來又恢複如初。

    收入來源如舊,但支出上的節約,使無論政府還是人民生活都有了财富上的餘裕。

    戰亂綿延之後的平和時期,經常會出現财富上的綽有餘裕。

    日本在豐成秀吉到德川家三代前後便是這樣。

    戰亂時代,常常需要為不知何時爆發的戰亂作非常的準備,并非急需的費用都被節約下來,一旦進入平和時期,節約依舊,但支出減少了。

     奢侈現象的增加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漢代自霍光執政時期就已有大量财富結餘。

    不過,過剩的财富也成了後來奢靡之風的溫床。

    據《漢書·霍光傳》,霍光本人為人謹慎,凡事秉持節儉主義。

    但其家人卻與霍光的節儉之風大相徑庭。

    譬如其子霍禹就揮霍無度,生活異常奢靡。

    其妻亦好奢侈之風,所乘車座褥墊是刺繡而成,乘輿上更是鑲鍍黃金,車輪則用皮革柳絮包裹以防颠簸。

    不僅霍家這樣的上流人家鋪張浪費,普通百姓的生活也異常鋪張,更不用提天子一族的奢侈了。

    漢成帝寵妃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就是窮奢極欲的典例。

    據《漢書·外戚傳》,趙合德所居昭陽舍,中庭施以彤朱,殿上塗以髹漆,而門檻上更是包銅镏金,并以大理石制成台階。

    就連牆壁上也都鑲嵌黃金圖飾,以玉石、珍珠、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