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漢時代

關燈
光武帝及其政治 王莽在位僅十五年便因叛亂而敗亡。

    此時各地盜賊蜂起,但漢的德澤似乎仍殘存于百姓中,因此取漢姓名的盜賊衆多。

    其中有假冒者,也有真正的漢室後裔。

    其結果是,漢的後裔,東漢光武帝,再一次統一全國。

    在此之前,已有更始帝(劉玄)被立為漢天子,又有劉盆子被赤眉軍擁立。

    二人雖被稱為&ldquo盜賊&rdquo,但也是被一種勢力擁立的,因缺乏統禦的力量而失敗。

    此二人得到擁立之前,王莽政權已被亂民所滅,由于這二人未平天下,更始的部下,光武兄弟劉縯、劉秀崛起。

    其中,兄長劉縯,開始投身判亂勢力時頗有人望,像漢高祖那樣有遊俠風氣。

    弟弟劉秀為人謹直,劉縯常自比為漢高祖兄弟而恥笑其弟。

    然而劉縯因鋒芒畢露而失敗,光武獲得成功。

    與漢高祖不同,光武帝劉秀是治學之人,通曉《尚書》等。

    但他也不是志向特别遠大的人,如果生于太平盛世,大概會甘于做普通的事,作為一名廉吏結束一生。

    劉秀曾說:&ldquo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

    &rdquo他本想成為一個皇宮警衛,手執棍棒威嚴肅立。

    總之,與漢高祖相比他更有修養,但沒有作為英雄的修養。

    起初他不過一介良民,經過一番磨砺,因環境造就而成為英雄。

     在起兵之初,他的兄長富于豪傑氣概,人們都因無法預測其行動而自危。

    同時期發兵的光武的跟從者卻都感到安心。

    這自然成為一個造就英雄的環境。

    起兵之時,他作為漢室後裔,深孚衆望。

    與王莽的軍隊接戰,己方作為烏合之衆,一旦戰敗有潰亡之虞,但由于拼死奮戰,大勝王莽軍隊,因此大獲人心。

    漢高祖自己常常打敗仗,但是擅長用人。

    光武帝則既會用人,又能打勝仗。

    這是因為有年輕時的修養。

    高祖用人,即使性格無賴的人也可憑技能而受任用。

    光武帝則多用與自己同樣有修養的讀書人。

    高祖自起兵入關中起就作統一天下的考慮。

    光武帝則逐步擴張領土,順勢而為,最後應運統一天下。

    高祖是出了名的不講規矩,辱罵儒生,不講禮儀,叔孫通定禮法之後,才知道自己地位的尊貴。

    而光武帝一開始便有修養,這也與他之前的更始帝、劉盆子等農家子相反。

    當他進入洛陽時,由于随他進城的屬吏都行儀嚴整,百姓們幾乎喜極而泣,說道:&ldquo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

    &rdquo高祖完全是創業型君主,而光武帝則是創業、守成兼有幾分的君主。

    二人在平定動亂後制定制度的方法上差異最大。

    高祖靠多殺功臣平定天下,當然,這與功臣的為人有關。

    高祖的功臣多是自六國時期以來已充分施展了其才力、帶有幾分無賴作風的人。

    而光武帝的功臣多為有學問的謹直之人。

    不将政權交給功臣,同時盡力保全他們,這也是光武經過細緻考慮而采取的方針。

    在功臣中,有&ldquo中興二十八将&rdquo。

    二十八這個數字,根據當時的迷信思想,正與天上的二十八星宿相應。

    光武帝把這些人封于各地,給予厚祿,不令其參與政治,而政治完全交給負責執行實際事務的人。

    盡管設有&ldquo三公&rdquo,但西漢的丞相、太尉、禦史大夫等是不理政事的。

    而光武帝設置的&ldquo三公&rdquo參謀政事,但天子掌握實權,可以說統籌了三公權力。

    開國英雄等人則多難以忍受,被封諸侯、做三公僅有一部分人,大部分人選擇避嫌。

    不參與政治,危險就少,也不會有企圖謀反的嫌疑。

    把功臣與政治分離,在當時可以說是一個較好的制度。

    《後漢書》關于二十八将的評論十分有名,對後世深有影響,連日本也有引用。

    如《神皇正統記》談及建武中興的失敗時,就引以為例,贊賞光武帝的做法。

     後來五胡十六國之時,石勒曾将漢高祖與光武帝進行比較。

    他說如果遇到漢高祖就要做他的臣子,如果遇到光武帝就要與之較量,這是由石勒自身的情況所決定的。

    石勒有無賴的遊俠氣概,因此有輕蔑為人謹直的光武帝的傾向。

    而高祖與光武帝的差别也有時代的原因。

    光武帝是漢朝經過兩百餘年的太平,學問趨于昌盛,在一定程度上進入文化時代後才出現的英雄。

    他沒有像王莽那樣過度利用文化,他恰恰是當時具有普通程度知識的人物之一,因而他與高祖不同。

    在利用當時文化這一點上,王莽通曉一些深刻的知識,又有學者向他提供知識,他将當時流行的谶語利用得恰到好處,卻見不到有迹象證明他自身相信這些。

    而我們可以時常看到證據表明,對于谶緯,光武帝雖然并不完全相信,但大體上是信的。

    也就是說,王莽掌握當時最高的學問,借僞造谶語一時取得天下。

    但由于有過分迷信這些谶緯的人,反而利用僞造的谶的結果,把天下一同奪走。

    按照漢代五行學說,漢天子居火德,這在王莽時期已明确告知天下。

    王莽以自己為土德,将漢定為火德。

    光武帝全盤接受其理論,以為劉氏居火德,此後漢又繼續統治了一百多年。

    掌握着當時最高知識的人企圖蒙騙世人,最終反被受騙的正直者奪走天下。

    在中國這類事情時有發生。

     外戚、宦官之禍 光武帝至明帝兩代,政治上非常安定。

    明帝也是個明察之君。

    鑒于西漢的衰亡,光武帝和明帝都十分提防外戚篡奪。

    因此對光武帝的陰皇後家、明帝的馬皇後家,都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