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漢時代

關燈
有給予權力。

    而皇後自身也不給自己的同族謀求權力。

    王夫之認為,馬皇後實際上想給自己的族人謀求權力,但表面上予以壓抑,這樣的說法未免失之嚴苛。

    東漢以後,令人困擾的是天子短命的問題。

    光武帝享年六十二歲,明帝四十八歲,算是長命的天子。

    此後的君主,普遍在二三十歲就過世,即使天下太平也常有此事。

    日本的藤原時代便是如此。

    這成為權力下移的症結。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不明,多半是因為将天子的養育委托給婦人,天子長大後居處周圍也盡是婦女。

     因此,第三代的章帝以後,漢的政權重歸外戚手中。

    其中勢力較大的是窦氏、梁氏。

    外戚跋扈,挾持年幼天子和其母後以弄權。

    天子長大後嫌惡外戚專橫,想奪得權力。

    為此天子隻能從被外戚包圍的人中,尋找可以相談的助力,這樣的人往往是最親近皇帝的宦官。

    最初從窦氏手中奪取政權時,天子合作的對象是宦官中較好的鄭衆,因此沒有遺留後患。

    宦官可獲封高爵,并且封侯,就是始于此時。

    梁氏時,皇帝年輕,因為正統絕嗣,旁系入嗣承繼大統,以緻擁立者專權。

    梁氏極其跋扈,此時與皇帝合謀奪權的也是宦官,即五名中常侍。

    後來滅梁氏,五人皆被封侯。

    由此一來,中常侍的人數增加,從桓帝到靈帝期間,被稱為十常侍時代。

    這是政權全歸宦官的時代。

    當然這時的宦官并不像《廿二史劄記》所說的那樣都是壞人。

    從鄭衆起,也有一些好人,甚至有對中國文化功績卓越的蔡倫。

    蔡倫是今天制紙的鼻祖,&ldquo紙&rdquo本指帛,蔡倫造紙後,才指今天的紙。

    宦官中也有人對中國文化做出貢獻,這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秦始皇時,趙高編寫字典,就是另一個例子。

     一般認為宦官興盛會産生極大的危害,其主要原因是宦官封侯,官位顯要。

    封侯的宦官,會因一代而亡而惋惜,若欲立後嗣,就需要讨他人之子為後繼者。

    其中更奇怪的是蓄女的行為。

    這是宦官令人費解的行為之一。

    宦官假有子嗣、聚斂财富的手段也極其惡劣。

    此時有臭名昭著的宦官侯覽等,強奪他人宅地三百八十餘處,自建邸宅十六處,活着的時候就開始為自己造墓,高度、寬度均達百尺。

    後來的宦官更是如此。

    當東漢末年發生動亂、皇帝宮殿被燒時,宦官邸宅常充作皇帝行所,宦官預先建好的墓,被充作遭廢立的天子的墓,可見其僭越的程度。

    宦官的兄弟等皆為高官、地方官,在地方橫征暴斂,把強奪人民的财産視為平常事,這些就是東漢末年社會動亂的根本原因。

    外戚也非常專橫,他們往往是以一人一家為單位,如梁冀等人被抄家時,據說發現他積攢了幾億金,而這還隻是一個家族而已。

    宦官人數衆多,其子弟親屬也無惡不作。

    而滅掉一家外戚,便使一處的毒害波及全國。

    東漢的政治,大體上隻有初期值得稱道,中期開始有腐敗之弊,宦官的跋扈,更加速了腐敗擴散。

    當時政治就這樣被外戚、宦官輪番把持。

    即使中央也沒有機關能抑制其專橫。

    光武中興以後,即使宰相也得不到權力,加上皇帝總攬大權,如遇光武帝、章帝這樣的明君先後在位,自然安然無事,若皇帝幼小而昏愚,政權自然轉移到君側之人手中,外部的力量無法抑制。

     名節與&ldquo黨锢&rdquo 漢時官吏出身大體上分薦舉與征辟兩種,且都以人望為依據。

    前者是由民間特别舉薦有學問德行者或有名望的官吏;後者是由皇帝或地方官直接征召并登用。

    由于宦官專權,當時登用的人多與宦官往來密切,人為制造人望的現象也就開始了。

    西漢宣帝時所謂&ldquo良吏二千石&rdquo,此時也與中央政府中極其橫暴者沆瀣一氣。

    但此時社會上存在着足以抵抗這些加速東漢滅亡的人的力量,即當時的名士。

    于是其後黨獄和黨禁事件大興。

    本來桓帝即位之初,急于任用其師周福。

    但在周福的鄉裡有比他更有人望的人存在,于是兩家勢同水火,門下互相诽謗,引發黨論。

    這也是因為東漢普及教育,民間文化進步的結果。

    另外則是因為國民富裕,結果接受教育的人衆多,求學于大學者增多。

     東漢一代尊崇名節。

    西漢末年有學問者向王莽獻媚,加入其麾下的很多,東漢時則多有不願俯身折節者。

    這是因為自光武帝開始就獎勵尊重名節的風氣。

    光武帝想任用卑微時的友人嚴子陵,嚴子陵拒絕,皇帝待之如故,同床就寝時,他甚至以足抵皇帝之腹。

    光武帝曾問他自己比過去如何,答曰:稍勝以前。

    皇帝既寬容,又不惜獎勵名節之士,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明帝以後沒有誰再這樣做。

    《廿二史劄記》中注意到,東漢重名節其實是遊俠刺客之風的殘餘導緻的。

    尊重名節的原因顯然不隻如此,但這也是其中之一。

    漢初的遊俠,對男性來說是一種磨砺,西漢末遊俠消失,盜賊興起。

    隻是遊俠的風氣并未完全消失。

    最近有人認為遊俠之風源自墨子的思想。

    實際上,戰國以後普通百姓多有此風。

    武帝以後,學問統一,學問僅限于儒學。

    遊俠的風氣并不是消失無餘,而是彙入到儒學之中。

    一些非常極端的事也因此而生。

    東漢的人為博得名譽,為人之所難,由此演變成一種風氣。

    這樣的事例《廿二史劄記》中列舉了許多。

    當時上司與屬官之間如同君臣,下屬為上司披肝瀝膽,為救上司之禍毫不顧惜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