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漢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為上司治喪的禮儀與對父母相同。
當時習慣用禮的理論來解釋這些不合理的事情。
此時還流行把自己的爵位讓給兄弟。
這或許是受《論語》中伯夷、叔齊的影響。
也有在無人可讓時才自己接受的事例。
總之,當時盛行這類講求名譽的風氣。
為别人報仇也很流行,這與遊俠刺客的風格完全一緻。
針對這些事,《廿二史劄記》評論說,因為朋友之私而舍棄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身體,是錯誤的。
總之,當時人們已是在不合常理地博取名譽。
這也是學問普及,效仿古人的結果。
随着學問的普及,那些與遊俠作風相近的東西也廣為傳播,這不僅僅是光武帝政策的結果,而是這種風氣蔓延的結果。
随着學問的普及,民間也開始重視禮儀。
儒學的禮儀也不再局限于學問上,而被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并非富人的普通百姓也有做學問的餘地,又出現了重視名節的富豪。
王莽的政策并不徹底,自西漢以來豪族勢力逐漸擴張的趨勢沒有得到抑制。
到東漢時,這種趨勢更加明顯,這些人對其家族感到自豪,又講究禮儀。
此時宦官專權,地方荒廢,雖有附勢者,但反抗氣氛也強盛。
當時重名節者争相反抗,各種議論喧聲震耳。
東漢宦官為害之大超過了任何時代,而東漢士人對宦官的抵制也是其他時代所無的。
這也是學問普及,一般人磨砺名節的風氣的結果。
作為其結果,黨獄、黨禁之事興起。
這是宦官對抗名節之士的策略。
先冠以黨派之名加以禁锢,後來再将其殺害。
漢末名士以能入黨禁而顯揚其名。
其中最有名的是李膺、範滂。
李膺遭黨禁時,有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入李膺門下,未能入其黨者甚至因不平而罷官歸鄉。
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成為黨人而揚名。
張儉為逃避禁锢而流亡,有人不顧自家破滅也要藏匿張儉。
簡而言之,圍繞中央的專權者與民間知識階層的對抗引起了漢末的動亂。
動亂興起後,宦官被名士所殺。
正如取出蝕木之蟲也會使樹木枯萎一樣,去除了圍繞在皇帝周圍的宦官也導緻了漢室滅亡。
這些名士中也有一些明哲保身的人物,回避過分激烈的事,穩妥地保全其身,務求免禍。
但這樣的人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舍身以求名,都卷入争亂的旋渦。
《廿二史劄記》說,過去認為衰世重名節。
如果氣節随時代而喪失,其世更衰。
東漢時還有抵抗作惡者的力量。
這是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的結果。
當然其初衷并非如此,而是考慮到有學識者在民間遊蕩是很危險的事,因而采取讓他做官的方針。
對此,司馬遷等人評論說,獎勵學問反而導緻堅守節義的學者消失。
這是因為在當時治學的人少,僅限于某些優秀的人物,這導緻其不能守節。
其結果是學者是為當官而做學問,緻力于谄媚中央掌權者。
至東漢時,做學問的人數增加,原來所具有的各學問的系統和氣氛,都彙入儒學當中,遊俠的風氣亦歸入儒學,于是尊重名譽的風氣盛行,導緻了士人與宦官的沖突,這是騷亂的原因。
但這種騷亂絕不是壞的,中央有惡人,卻無力抑制,因此借輿論來抑制。
這是中國自上古以來形成的文化之力普及到普通人中間的時代。
之後各種變化興起,其結果是周末以來的文化成果普及至全體百姓中。
當然其中并不是沒有反動的思想。
近年有人引東漢仲長統的詩句&ldquo寄愁天上,埋憂地下,叛散五經,滅裂風雅&rdquo為例,認為魏晉六朝流行的清談等打破名教的思想在東漢末就已經出現了。
但這隻是少數人,不能代表一般的風氣。
明哲保身也并非一般風氣。
行難行之事,好名節,才是當時的一般風氣。
這不同于獎勵儒學的初衷,但這裡完全體現出儒學教育的真正結果。
由文化觀之,中國自上古發展而來的文化自此可謂告一段落,中國上古史也在此收束。
東漢時代的對外關系 東漢時的要事是對外關系。
東漢沒有西漢武帝那樣高瞻遠矚的君王。
但是,西漢以來的威力繼續發揮着作用。
王莽固然以浮誇妄想招緻敗亡,但其國家威勢依舊留有影響。
光武帝時采取不與外國發生關系的方針,而南北匈奴之争使匈奴不得不與漢發生關系。
有名的窦憲征伐匈奴,勒石燕然,班固為之作銘,深入邊塞三千餘裡。
自此匈奴式微,北方太平。
東漢中期西域也發生了種種事件。
班超作為西域長史,因仰慕西漢末年傅介子輕車簡從,出使西域諸國,使其歸附的故事,于是率少數随從,進入西域,平定諸國。
此事仍是仰仗武帝以來的漢之威勢。
班超之時,甘英西行,自安息至條支,抵達海濱。
此海大概是地中海,也有人認為是波斯灣,乃至黎軒(白鳥庫吉博士認為是亞曆山大港)。
漢武帝時其影響範圍止于中亞,而無疑東漢甘英更向西行進,抵達海濱。
之後中國與西方進行文化交通的道路得到了開發。
從此中國藝術也得以吸收西域元素。
今日的存世器物中,也有不少在模樣和制作上帶有西域風,而并未局限于三代以來中國的傳統風格。
班超年邁,故其子班勇進駐西域。
直到中期為止,我們所知的東漢與西域關系,大體如上所述,其後則不太明了。
近年發現的龜茲将軍劉平國的摩崖碑,時代在班勇以後。
因此,班勇以後西域仍有通曉漢文的人。
但西域與漢的從屬關系尚且不明。
這一時代最著名的事件,是明帝時佛教的傳入。
有人認為佛教此前即已傳入
當時習慣用禮的理論來解釋這些不合理的事情。
此時還流行把自己的爵位讓給兄弟。
這或許是受《論語》中伯夷、叔齊的影響。
也有在無人可讓時才自己接受的事例。
總之,當時盛行這類講求名譽的風氣。
為别人報仇也很流行,這與遊俠刺客的風格完全一緻。
針對這些事,《廿二史劄記》評論說,因為朋友之私而舍棄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身體,是錯誤的。
總之,當時人們已是在不合常理地博取名譽。
這也是學問普及,效仿古人的結果。
随着學問的普及,那些與遊俠作風相近的東西也廣為傳播,這不僅僅是光武帝政策的結果,而是這種風氣蔓延的結果。
随着學問的普及,民間也開始重視禮儀。
儒學的禮儀也不再局限于學問上,而被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并非富人的普通百姓也有做學問的餘地,又出現了重視名節的富豪。
王莽的政策并不徹底,自西漢以來豪族勢力逐漸擴張的趨勢沒有得到抑制。
到東漢時,這種趨勢更加明顯,這些人對其家族感到自豪,又講究禮儀。
此時宦官專權,地方荒廢,雖有附勢者,但反抗氣氛也強盛。
當時重名節者争相反抗,各種議論喧聲震耳。
東漢宦官為害之大超過了任何時代,而東漢士人對宦官的抵制也是其他時代所無的。
這也是學問普及,一般人磨砺名節的風氣的結果。
作為其結果,黨獄、黨禁之事興起。
這是宦官對抗名節之士的策略。
先冠以黨派之名加以禁锢,後來再将其殺害。
漢末名士以能入黨禁而顯揚其名。
其中最有名的是李膺、範滂。
李膺遭黨禁時,有人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入李膺門下,未能入其黨者甚至因不平而罷官歸鄉。
當時很多人都希望成為黨人而揚名。
張儉為逃避禁锢而流亡,有人不顧自家破滅也要藏匿張儉。
簡而言之,圍繞中央的專權者與民間知識階層的對抗引起了漢末的動亂。
動亂興起後,宦官被名士所殺。
正如取出蝕木之蟲也會使樹木枯萎一樣,去除了圍繞在皇帝周圍的宦官也導緻了漢室滅亡。
這些名士中也有一些明哲保身的人物,回避過分激烈的事,穩妥地保全其身,務求免禍。
但這樣的人僅是一小部分,大部分人舍身以求名,都卷入争亂的旋渦。
《廿二史劄記》說,過去認為衰世重名節。
如果氣節随時代而喪失,其世更衰。
東漢時還有抵抗作惡者的力量。
這是武帝以來獨尊儒術的結果。
當然其初衷并非如此,而是考慮到有學識者在民間遊蕩是很危險的事,因而采取讓他做官的方針。
對此,司馬遷等人評論說,獎勵學問反而導緻堅守節義的學者消失。
這是因為在當時治學的人少,僅限于某些優秀的人物,這導緻其不能守節。
其結果是學者是為當官而做學問,緻力于谄媚中央掌權者。
至東漢時,做學問的人數增加,原來所具有的各學問的系統和氣氛,都彙入儒學當中,遊俠的風氣亦歸入儒學,于是尊重名譽的風氣盛行,導緻了士人與宦官的沖突,這是騷亂的原因。
但這種騷亂絕不是壞的,中央有惡人,卻無力抑制,因此借輿論來抑制。
這是中國自上古以來形成的文化之力普及到普通人中間的時代。
之後各種變化興起,其結果是周末以來的文化成果普及至全體百姓中。
當然其中并不是沒有反動的思想。
近年有人引東漢仲長統的詩句&ldquo寄愁天上,埋憂地下,叛散五經,滅裂風雅&rdquo為例,認為魏晉六朝流行的清談等打破名教的思想在東漢末就已經出現了。
但這隻是少數人,不能代表一般的風氣。
明哲保身也并非一般風氣。
行難行之事,好名節,才是當時的一般風氣。
這不同于獎勵儒學的初衷,但這裡完全體現出儒學教育的真正結果。
由文化觀之,中國自上古發展而來的文化自此可謂告一段落,中國上古史也在此收束。
東漢時代的對外關系 東漢時的要事是對外關系。
東漢沒有西漢武帝那樣高瞻遠矚的君王。
但是,西漢以來的威力繼續發揮着作用。
王莽固然以浮誇妄想招緻敗亡,但其國家威勢依舊留有影響。
光武帝時采取不與外國發生關系的方針,而南北匈奴之争使匈奴不得不與漢發生關系。
有名的窦憲征伐匈奴,勒石燕然,班固為之作銘,深入邊塞三千餘裡。
自此匈奴式微,北方太平。
東漢中期西域也發生了種種事件。
班超作為西域長史,因仰慕西漢末年傅介子輕車簡從,出使西域諸國,使其歸附的故事,于是率少數随從,進入西域,平定諸國。
此事仍是仰仗武帝以來的漢之威勢。
班超之時,甘英西行,自安息至條支,抵達海濱。
此海大概是地中海,也有人認為是波斯灣,乃至黎軒(白鳥庫吉博士認為是亞曆山大港)。
漢武帝時其影響範圍止于中亞,而無疑東漢甘英更向西行進,抵達海濱。
之後中國與西方進行文化交通的道路得到了開發。
從此中國藝術也得以吸收西域元素。
今日的存世器物中,也有不少在模樣和制作上帶有西域風,而并未局限于三代以來中國的傳統風格。
班超年邁,故其子班勇進駐西域。
直到中期為止,我們所知的東漢與西域關系,大體如上所述,其後則不太明了。
近年發現的龜茲将軍劉平國的摩崖碑,時代在班勇以後。
因此,班勇以後西域仍有通曉漢文的人。
但西域與漢的從屬關系尚且不明。
這一時代最著名的事件,是明帝時佛教的傳入。
有人認為佛教此前即已傳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