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東漢時代

關燈
,這是不準确的。

    光武帝末年至明帝初年,漢與四方諸國一度斷絕的交通往來才重新恢複。

    光武帝末年,日本島的倭奴曾與漢往來。

    博多志賀島出土的倭奴國王印就是那時的東西。

    王莽之時一度斷絕的對外關系得到恢複,而佛教傳入也應該是在這一時期。

    當時,明帝的兄弟楚王英很快便信奉佛教。

    此後慢慢傳播開來,但人們隻是将佛教當作夷狄之咒術,不知佛教的真義。

    東漢張衡《二京賦》中已出現了&ldquo桑門&rdquo一詞,恐怕是指東漢中期在京城活動的僧人,他們依據傳自外國的法術,過着一種異樣的生活。

    若說此時已開始翻譯佛經,此言不确。

    有人說此時已翻譯了《四十二章經》,但現在存世的《四十二章經》并沒有當時翻譯的。

    翻譯佛經是東漢末以後出現的,這是由社會形勢決定的。

    印度之所以盛行佛教,是因為當時有很多諸侯貴族對它進行保護。

    耶稣教新教也是受到諸侯大力支持才興起的,即便有平民基礎,也需要借助貴族的力量才能流行。

    這一現象是對傳統的統一教權的反動,是由新興階級推動的。

    東漢中葉時,中國仍未進入貴族時代,此時民間經學普及,而佛教這樣面向貴族的宗教,不迎合時代,所以并未迅速傳播。

    但從漢末到魏晉六朝時代,随着地方名族興起,佛教逐漸興盛。

    五胡十六國這樣分裂為許多小國的時代,也使佛教的傳播變得容易。

     當時對外關系的情況大緻如此。

    東漢對外國不像西漢那樣注重政治上的統禦力,而是用文化自然地影響周邊。

    文化的傳播刺激了各種族的自覺,使各種族開始思考自己的起源。

    在普及漢字、傳播文化上,東漢的成就遠勝西漢。

    東漢時代馬援征伐安南後,中國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安南地區,漢末時,安南甚至有能用漢文著述的學者。

    西漢在政治上的權力普及周邊,而東漢是文化普及四方的時代。

    文化的普及刺激了各種族的自覺。

    這是中國自上古以來的文化從中央向四方的擴展告一段落的時代。

     附記 此處出版的《中國上古史》,是先父在京都大學講授的&ldquo東洋史概說&rdquo課程的一部分。

    先父曾在大學多次講述中國上古史,現在付梓的是大正十年(1921年)以後、大緻是最後一次的授課内容。

     《中國上古史》與預定另外刊行的《中國史學史》,先父生前都有出版的意願,雖然有所準備,但最終沒有結果。

    先父在講課的時候,隻準備了記有講義大綱的卡片,沒有預先寫作原稿,因此後來準備著作成書時,開始征集幾位聽講者的筆記,略加補充訂正。

    大正十二年,我在做完膽囊手術後到有馬溫泉調養避暑,在兩三個月裡每天對本書做一點補訂的工作。

    但這件先父生前具體要做的事情,結局也就是這樣了。

    亨利·馬伯樂教授[1]的《中國古代史》出版時,打算參考本書等著作,命我加以翻譯。

    當譯完一部分後,我從中得到了啟示,雖然也說過要補寫一些東西,但也都不了了之。

    昭和九年(1934年)在病床邊侍奉先父的最後時刻,我問他《中國上古史》與《中國史學史》的出版意向,他說:&ldquo出版時當然需要本人改訂,但如果實在不行,按照原稿也可以。

    &rdquo事實上,根據當時的病情,由先父改訂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最後隻有在上述聽講者的筆記上用朱筆所作的修改,以及授課時的講義大綱等。

    那些筆記後面隻有極少的字迹。

     此書不得不作為先父的遺著出版,即便如此,筆記的文體因聽講者而各有不同,且文字沒有全部訂正的地方仍有很多,另外還有因文章過于簡略導緻讀者難以理解的地方。

    對這些地方加以程度不同的補充修訂是必要的。

    關于這件事,我求助了與先父同時在京都大學,聽過中國上古史課程,且是我的恩師的小島祐馬博士。

    小島博士慨然接受了這份麻煩的工作,這樣本書有了最專業的校訂者,後來我又向百忙之中的他提出了種種不情之請。

    經過小島博士去年的校訂工作,本書終于迎來了出版。

    文字的統一、段落的分割、内容的校正這類枝節的工作本來應該由我負責,但由于弘文堂督促甚急,未能假以時日,因此很不完善,這是本書的遺憾。

     必須注意的是,先父的講義原來不分章節,導緻閱讀困難,檢索不便。

    後來雖然參照講義的大綱試着增加章節标題,但也有不恰當的地方。

    此外,先父的修改往往記在本文以外的一欄,在後文又為應該補充說明的事項添加備忘錄。

    但本書為了方便起見,已經将之放在正文中,或是采用注解的形式。

    尤其是注解部分,對聽講者以注解的形式做的筆記并不一定保持原樣,不一一加以區别。

     先父臨終時,在枕邊的包袱裡存放着用鋼筆疾書的三首詩。

    其中一首寫道:&ldquo聲名百代夢中虛,富貴浮雲久忽諸。

    隻有寸心灰不盡,筐中一卷未成書。

    &rdquo如今此書問世,回憶起這些事情來感慨萬千。

    同時,此書的出版受到小島博士的極大幫助,在此必須深深表示感謝。

     昭和十九年二月十九日内藤乾吉識。

     *** [1]馬伯樂(HenriMaspéro,1883&mdash1945),法國著名漢學家。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