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楚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策我認為是合理的。
從本質上看這些政策雖然不錯,但其補充外征士兵的方式存在缺點,最終成為秦滅亡的原因之一。
始皇憑借武力巧妙地統一天下,自認為很聰明,以為自己死後李斯與趙高等人也會延續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這種唯天子獨尊的獨裁統治下,始皇崩于巡幸途中的同時便發生了皇家的騷動。
始皇遺言讓位于太子扶蘇,但李斯與趙高擅自篡改遺言,迫使太子扶蘇自殺,擁立二世皇帝。
中國學者認為,秦不遵循先王之道所以滅亡,因為專制政治下君主賢明則治,暗愚則亂,這是定則。
然而即便如此,争亂起自人民,不是起自良民,而起自更替征讨外敵的士卒時輸送手續的不完備。
始皇好法律,以天子身份兼任最高審判長的職責,此時地方罪犯衆多,這些罪犯用以充實兵源。
此外又征發百姓戍邊。
長途輸送戍卒前往邊疆是錯誤的根源。
因降雨而延緩抵達的士兵,在嚴苛的秦法下必受重懲,這些人因此起兵,這是秦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及早設置屯田兵,或許就不會引發這場争亂。
王夫之指出秦法雖然嚴苛,但仍有許多疏漏。
例如,後來對秦起兵的項梁是楚将項燕之子,殺人後因得到獄掾的書信介紹,躲去了其他地方,逍遙法外。
[1]王夫之的觀點值得注意,如張良等人刺殺始皇未成功,但逃脫了追捕。
這揭示了戰國以來的社會狀态。
六國諸侯領地廣闊,政令難及,百姓間往往自發地進行自由的裁斷。
遊俠與貨殖即是如此。
遊俠不借助政府的力量而支配地方,貨殖依靠财力支配地方,藏匿于地方的罪人得以逃避刑法責罰。
在大一統時代這種情況數見不鮮,因此盡管法律表面上嚴苛,其實漏洞百出,不逞之徒隐匿以避刑。
于是一旦谪戍引發動亂,便蜂擁而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逋亡人、贅婿、賈人等被列入流民之中,編入軍隊遣派戍邊,三十四年又将失職的獄吏充作戍卒。
調動這些社會剩餘力量前往邊疆,從人力經濟的角度來看雖然是好的,但埋下了禍根,秦因此天下大亂。
這樣一來,始皇為了将來的和平而銷毀兵器,地方官軍和民軍卻因此失去兵器,兵器和兵種沒有了甲乙優劣,使人數多寡決定了勝負。
叛亂者孤立無援,人懷必死之心,地方官不敢效仿昔日諸侯死守,故反亂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唐末的龐勳之亂與此同理。
駐雲南的邊防士兵,期限到了卻等不到返回的命令,于是擅自返回都城。
既已觸犯法律便抱着必死的決心,地方官也無法遏制這些叛卒,任其通行。
這些士兵一旦不怕死就會變得很強。
然而秦都畢竟兵器裝備充足,最先帶兵鎮壓的章邯便擊破民軍,項梁等戰敗而死。
秦兵抵達直隸巨鹿,民軍的聯絡被破壞。
此時民軍全面崩潰,然而項羽趕到解救了民軍。
此時項羽處于全然不利的地形,卻憑借其天才和勇氣取勝。
章邯戰敗而降項羽,秦軍的潰敗自此開始。
在秦朝内部則李斯被殺,二世皇帝被趙高所殺,其後所立的孺子嬰向漢高祖投降。
秦朝滅亡,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走向崩潰的過程,因此值得後世君主引以為戒。
漢初賈誼的《過秦論》詳論此事。
《過秦論》凡三篇,論說秦如何才能避免亡失天下;秦亡根本在于不施仁政,對叛亂采取守勢(&ldquo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rdquo);秦二世時尤其應有的作為。
與後世學者将暴虐之政作為秦之亡因的陳腐說法相比,賈誼的議論顯然更有價值。
然而聰明的君主能否持續出現是無法預期的,中國各朝大多是最初兩三代君主賢明,不然國祚就無法延續。
秦始皇是比較聰明的,相比之下其子孫暗愚,這是秦室的不幸。
布衣白身的擡頭 如前所述,秦亡始于谪戍之人延誤期限将被處以死刑,所以引起暴動,但這不單是普通的谪戍騷亂。
此時秦剛剛統一天下,戰國末期以來養成了一種民間風習,即遊俠與貨殖富者廣布,人民不安于太平政治。
更有一群不逞之徒伺機起事。
這是因為戰國末期以來,王侯将相常起自民間,風習猶存,顯得和一統政治的規則不相适應。
谪戍中最先起事的是陳勝,打着&ldquo王侯将相甯有種乎&rdquo口号而舉兵。
其口号反映了戰國末期的習俗,即戰國時,誰都可能出将入相,稱王封侯,而不論家世出身。
或許隻有陳勝确實說過這樣的話。
項羽見始皇巡幸,說要取而代之,漢高祖說大丈夫當如此,實際上是後人附會之言。
陳勝舉兵後的七八年間,中國的局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巧妙地論述了此事。
如其所言,漢初臣子中出身最為尊貴是張良,他是六國時韓國宰相之子。
次一等中,張蒼曾任秦禦
從本質上看這些政策雖然不錯,但其補充外征士兵的方式存在缺點,最終成為秦滅亡的原因之一。
始皇憑借武力巧妙地統一天下,自認為很聰明,以為自己死後李斯與趙高等人也會延續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這種唯天子獨尊的獨裁統治下,始皇崩于巡幸途中的同時便發生了皇家的騷動。
始皇遺言讓位于太子扶蘇,但李斯與趙高擅自篡改遺言,迫使太子扶蘇自殺,擁立二世皇帝。
中國學者認為,秦不遵循先王之道所以滅亡,因為專制政治下君主賢明則治,暗愚則亂,這是定則。
然而即便如此,争亂起自人民,不是起自良民,而起自更替征讨外敵的士卒時輸送手續的不完備。
始皇好法律,以天子身份兼任最高審判長的職責,此時地方罪犯衆多,這些罪犯用以充實兵源。
此外又征發百姓戍邊。
長途輸送戍卒前往邊疆是錯誤的根源。
因降雨而延緩抵達的士兵,在嚴苛的秦法下必受重懲,這些人因此起兵,這是秦亡的直接原因。
如果及早設置屯田兵,或許就不會引發這場争亂。
王夫之指出秦法雖然嚴苛,但仍有許多疏漏。
例如,後來對秦起兵的項梁是楚将項燕之子,殺人後因得到獄掾的書信介紹,躲去了其他地方,逍遙法外。
[1]王夫之的觀點值得注意,如張良等人刺殺始皇未成功,但逃脫了追捕。
這揭示了戰國以來的社會狀态。
六國諸侯領地廣闊,政令難及,百姓間往往自發地進行自由的裁斷。
遊俠與貨殖即是如此。
遊俠不借助政府的力量而支配地方,貨殖依靠财力支配地方,藏匿于地方的罪人得以逃避刑法責罰。
在大一統時代這種情況數見不鮮,因此盡管法律表面上嚴苛,其實漏洞百出,不逞之徒隐匿以避刑。
于是一旦谪戍引發動亂,便蜂擁而起。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逋亡人、贅婿、賈人等被列入流民之中,編入軍隊遣派戍邊,三十四年又将失職的獄吏充作戍卒。
調動這些社會剩餘力量前往邊疆,從人力經濟的角度來看雖然是好的,但埋下了禍根,秦因此天下大亂。
這樣一來,始皇為了将來的和平而銷毀兵器,地方官軍和民軍卻因此失去兵器,兵器和兵種沒有了甲乙優劣,使人數多寡決定了勝負。
叛亂者孤立無援,人懷必死之心,地方官不敢效仿昔日諸侯死守,故反亂之勢一發不可收拾。
唐末的龐勳之亂與此同理。
駐雲南的邊防士兵,期限到了卻等不到返回的命令,于是擅自返回都城。
既已觸犯法律便抱着必死的決心,地方官也無法遏制這些叛卒,任其通行。
這些士兵一旦不怕死就會變得很強。
然而秦都畢竟兵器裝備充足,最先帶兵鎮壓的章邯便擊破民軍,項梁等戰敗而死。
秦兵抵達直隸巨鹿,民軍的聯絡被破壞。
此時民軍全面崩潰,然而項羽趕到解救了民軍。
此時項羽處于全然不利的地形,卻憑借其天才和勇氣取勝。
章邯戰敗而降項羽,秦軍的潰敗自此開始。
在秦朝内部則李斯被殺,二世皇帝被趙高所殺,其後所立的孺子嬰向漢高祖投降。
秦朝滅亡,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走向崩潰的過程,因此值得後世君主引以為戒。
漢初賈誼的《過秦論》詳論此事。
《過秦論》凡三篇,論說秦如何才能避免亡失天下;秦亡根本在于不施仁政,對叛亂采取守勢(&ldquo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rdquo);秦二世時尤其應有的作為。
與後世學者将暴虐之政作為秦之亡因的陳腐說法相比,賈誼的議論顯然更有價值。
然而聰明的君主能否持續出現是無法預期的,中國各朝大多是最初兩三代君主賢明,不然國祚就無法延續。
秦始皇是比較聰明的,相比之下其子孫暗愚,這是秦室的不幸。
布衣白身的擡頭 如前所述,秦亡始于谪戍之人延誤期限将被處以死刑,所以引起暴動,但這不單是普通的谪戍騷亂。
此時秦剛剛統一天下,戰國末期以來養成了一種民間風習,即遊俠與貨殖富者廣布,人民不安于太平政治。
更有一群不逞之徒伺機起事。
這是因為戰國末期以來,王侯将相常起自民間,風習猶存,顯得和一統政治的規則不相适應。
谪戍中最先起事的是陳勝,打着&ldquo王侯将相甯有種乎&rdquo口号而舉兵。
其口号反映了戰國末期的習俗,即戰國時,誰都可能出将入相,稱王封侯,而不論家世出身。
或許隻有陳勝确實說過這樣的話。
項羽見始皇巡幸,說要取而代之,漢高祖說大丈夫當如此,實際上是後人附會之言。
陳勝舉兵後的七八年間,中國的局面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趙翼的《廿二史劄記》巧妙地論述了此事。
如其所言,漢初臣子中出身最為尊貴是張良,他是六國時韓國宰相之子。
次一等中,張蒼曾任秦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