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楚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史,叔孫通是秦博士,蕭何是沛縣主吏掾,曹參是沛縣獄吏,這些人地位居中。
然後是王陵、陸賈等無官職的平民,稱為白徒。
在此以下,樊哙是殺狗的,周勃是辦喪事的,灌嬰是賣缯的,婁敬是車夫。
然而這些人最終都出将入相。
這種事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秦漢易代是天地間一大變局。
趙翼解釋其由來道:&ldquo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視為固然。
其後積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無有底止。
強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禍亂不已。
再并而為七國,益務戰争,肝腦塗地,其勢不得不變。
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
于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範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
征戰則孫膑、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将。
此已開後世布衣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國者。
天方借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掃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
于是縱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
使秦皇當日發政施仁,與民休息,則禍亂不興。
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
惟其威虐毒痡,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
于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hellip&hellip&rdquo亡命無賴之徒多的原因在于秦的一統政治沒有深化,百姓還沒有因習慣太平而懼怕動亂,所以經常引起動亂的情緒。
趙翼接着說道:&ldquo然楚漢之際,六國各立後&hellip&hellip即漢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韓等&hellip&hellip蓋人情習見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
乃不數年而六國諸王皆敗滅,漢所封異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敗滅,則知人情猶狃于故見,而天意已換新局。
&rdquo 趙翼的議論大體上得其要領。
秦朝興起的動亂,始于以陳勝為首的谪戍之徒,但此後六國殘餘相率起事。
當時楚國第一策士範增,認為秦亡六國的過程中,亡楚時最殘酷。
當時&ldquo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dquo的諺語廣為流傳,故立楚宗室後裔為王。
總之,颠覆秦的統治的是楚人項羽,項羽為六國之後,與新起豪傑聯合而割分秦的天下,因在分割方法上引起不平,導緻楚漢之争。
楚漢之争期間,有人稱應當擁立六國之後,郦食其便這樣勸告高祖,但明察時勢的人自然知道此舉無益。
如張良雖然是韓宰相的後代,但自知當時已不是能靠立六國之後來分割天下的時代了,因此勸誡高祖停止擁立六國宗室。
果不其然,在楚漢相争的五年中,立六國之後者皆亡,布衣取而代之相繼興起。
随後漢滅楚,雖然漢陣營中的韓信出身普通,彭越、黥布則本是群盜,但漢通過他們的力量達成了天下統一。
此時離争亂興起僅七年,但此時活躍的人物發生了極大變化,昔日的世家名士不再發揮其作用,布衣白身的平民大為活躍。
例如範增失意而死,張耳、陳馀等無處施展本領,即便他們一度作為名士而為人所知,如今大展拳腳的卻是楚漢相争之前無甚名氣之人。
蕭何等人即便出任宰相,也仍像郡縣主吏掾的一個俗吏,采取處理一縣事務的手腕來做天下的宰相。
至此六國以來實力逐漸歸于民間的趨勢已暴露無遺。
東西局面 這裡需要注意,此時中國天下的局面是由古來的文化中心區域決定的,形勢上還未像今天一樣明确劃分南北。
秦亡六國諸侯時,也是據關西消滅作為對手的關東諸侯。
楚這樣的大國雖然在南方,但是真正的實力中心、财力中心是在六國中除楚以外的五國之中,尤其是在商賈雲集的三晉和齊之間的地區。
楚國的東北部,流行中原文化,富裕且有實力。
項羽破秦将章邯的地方巨鹿,在今直隸南部,即三晉與齊的交界處,而楚漢的鬥争多在荥陽和成臯之間進行。
這裡是黃河橫斷太行山脈流經之地,也是今日河南中心所在,處于山西、河南和直隸的交界處,也是當時決定天下大勢的地方。
此時天下形勢一直是僅分東西而不分南北,這表明南方文化整體仍然處于不發達階段。
直到三國時期才出現南北之争,而此前一直隻分東西,即以黃河流域劃分東西,此種局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述。
*** [1]此處叙事有誤。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說:&ldquo項梁嘗有栎陽逮,乃請蕲獄掾曹咎書抵栎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
&rdquo可見項梁受獄掾關照和後來殺人逃亡是兩件事。
&mdash&mdash編者
然後是王陵、陸賈等無官職的平民,稱為白徒。
在此以下,樊哙是殺狗的,周勃是辦喪事的,灌嬰是賣缯的,婁敬是車夫。
然而這些人最終都出将入相。
這種事是前所未有的,因為秦漢易代是天地間一大變局。
趙翼解釋其由來道:&ldquo自古皆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卿大夫亦世其官,成例相沿,視為固然。
其後積弊日甚,暴君荒主,既虐用其民,無有底止。
強臣大族又篡弑相仍,禍亂不已。
再并而為七國,益務戰争,肝腦塗地,其勢不得不變。
而數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時亦難遽變。
于是先從在下者起,遊說則範雎、蔡澤、蘇秦、張儀等,徒步而為相。
征戰則孫膑、白起、樂毅、廉頗、王翦等,白身而為将。
此已開後世布衣将相之例,而兼并之力,尚在有國者。
天方借其力以成混一,固不能一旦掃除之,使匹夫而有天下也。
于是縱秦皇盡滅六國,以開一統之局。
使秦皇當日發政施仁,與民休息,則禍亂不興。
下雖無世祿之臣,而上猶是繼體之主也。
惟其威虐毒痡,人人思亂,四海鼎沸,草澤競奮。
于是漢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無賴之徒&hellip&hellip&rdquo亡命無賴之徒多的原因在于秦的一統政治沒有深化,百姓還沒有因習慣太平而懼怕動亂,所以經常引起動亂的情緒。
趙翼接着說道:&ldquo然楚漢之際,六國各立後&hellip&hellip即漢所封功臣,亦先裂地以王彭、韓等&hellip&hellip蓋人情習見前世封建故事,不得而遽易之也。
乃不數年而六國諸王皆敗滅,漢所封異姓王八人,其七人亦皆敗滅,則知人情猶狃于故見,而天意已換新局。
&rdquo 趙翼的議論大體上得其要領。
秦朝興起的動亂,始于以陳勝為首的谪戍之徒,但此後六國殘餘相率起事。
當時楚國第一策士範增,認為秦亡六國的過程中,亡楚時最殘酷。
當時&ldquo楚雖三戶,亡秦必楚&rdquo的諺語廣為流傳,故立楚宗室後裔為王。
總之,颠覆秦的統治的是楚人項羽,項羽為六國之後,與新起豪傑聯合而割分秦的天下,因在分割方法上引起不平,導緻楚漢之争。
楚漢之争期間,有人稱應當擁立六國之後,郦食其便這樣勸告高祖,但明察時勢的人自然知道此舉無益。
如張良雖然是韓宰相的後代,但自知當時已不是能靠立六國之後來分割天下的時代了,因此勸誡高祖停止擁立六國宗室。
果不其然,在楚漢相争的五年中,立六國之後者皆亡,布衣取而代之相繼興起。
随後漢滅楚,雖然漢陣營中的韓信出身普通,彭越、黥布則本是群盜,但漢通過他們的力量達成了天下統一。
此時離争亂興起僅七年,但此時活躍的人物發生了極大變化,昔日的世家名士不再發揮其作用,布衣白身的平民大為活躍。
例如範增失意而死,張耳、陳馀等無處施展本領,即便他們一度作為名士而為人所知,如今大展拳腳的卻是楚漢相争之前無甚名氣之人。
蕭何等人即便出任宰相,也仍像郡縣主吏掾的一個俗吏,采取處理一縣事務的手腕來做天下的宰相。
至此六國以來實力逐漸歸于民間的趨勢已暴露無遺。
東西局面 這裡需要注意,此時中國天下的局面是由古來的文化中心區域決定的,形勢上還未像今天一樣明确劃分南北。
秦亡六國諸侯時,也是據關西消滅作為對手的關東諸侯。
楚這樣的大國雖然在南方,但是真正的實力中心、财力中心是在六國中除楚以外的五國之中,尤其是在商賈雲集的三晉和齊之間的地區。
楚國的東北部,流行中原文化,富裕且有實力。
項羽破秦将章邯的地方巨鹿,在今直隸南部,即三晉與齊的交界處,而楚漢的鬥争多在荥陽和成臯之間進行。
這裡是黃河橫斷太行山脈流經之地,也是今日河南中心所在,處于山西、河南和直隸的交界處,也是當時決定天下大勢的地方。
此時天下形勢一直是僅分東西而不分南北,這表明南方文化整體仍然處于不發達階段。
直到三國時期才出現南北之争,而此前一直隻分東西,即以黃河流域劃分東西,此種局面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述。
*** [1]此處叙事有誤。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說:&ldquo項梁嘗有栎陽逮,乃請蕲獄掾曹咎書抵栎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
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
&rdquo可見項梁受獄掾關照和後來殺人逃亡是兩件事。
&mdash&mdash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