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楚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相當重要的大事,後世的君主也紛紛效仿。
始皇的統一事業中,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即統一貨币。
最近中國學者特别是羅振玉認為,貨币自古就有的說法并不可信,貨币始盛于周,這在古代史書中能找到證據。
《說文》提到,&ldquo古者化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rdquo,這清晰地顯示了古代貨币的變遷。
十三四年前羅振玉發表上述觀點的時候,貝币尚未被發現,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貝币第一次被發現,其後又陸續出土。
最初殷代以子安貝為貨币,而自殷墟出土的貨币比子安貝先進,它是用骨雕刻而成。
随後出現了蟻鼻錢這種銅币,這可能起自西周時代。
西周銅器上銘文常見&ldquo賜貝&rdquo字樣,《詩經》也提到過&ldquo貝百朋&rdquo。
朋,古文作,字形與貝有關。
就這樣在春秋時代貨币迅速發展。
西周與春秋之間,有兩種貨币盛行,如前所述,一為布,一為刀。
布寫作,其中空首布最為古老,或許是仿農具之形。
以後有方足布、圓足布、尖足布等形,布逐漸變化發展。
刀有齊刀、明刀、尖首刀,廣泛使用齊刀的地方為齊,即山東至河南,明刀、尖首刀通行的地方為趙、燕,即今直隸、山西。
布流行于韓、魏、趙、周、秦。
戰國時代通行的基本就是這兩種貨币。
若幹階段後,它們發展為圓形圓孔錢。
圓形圓孔錢起自趙、齊邊境,形狀像是刀的下部。
随後圓形方孔錢出世,還有稀少的方形圓孔錢。
始皇時統一貨币,推行半兩錢,實現了貨币的統一。
漢時,半兩錢太重,不便于使用,政府允許百姓自由鑄造小錢,即榆莢錢。
半兩錢當時仍具有很高價值,這種形狀的貨币此後基本變為五铢錢。
半兩與五铢的重量一如其文,半兩近于今天日本貨币五匁。
(一兩合二十四铢。
唐開元通寶重二铢四參,十枚為一兩。
一兩約為日本的十匁,一枚開元通寶為一匁,故雲通寶一文,意為一匁。
) 遺留後世的惡例與焚書坑儒 始皇的其他行為也成為後世天子惡行的範本。
即封禅、巡幸、神仙等,這些都為後世君主長久效仿。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禮法。
在泰山頂上築土祭祀稱作封,在泰山山麓掃梁父之土稱為禅。
中國的征服者開始吸取被征服者的文化正是起于此時。
封禅本就不是秦國之禮,而是齊魯地區的土地祭祀。
齊魯以泰山為中國中心,改朝換代時帝王必須祭拜泰山的信仰盛行。
于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在泰山封禅。
由此秦不祭祀本國古來的上疇或西疇,改為信仰他國流行的觀念。
這種祭祀活動非同尋常,需要攀登險阻的山峰。
此後在和平時期,成大業的天子都去泰山封禅。
然而相關的資金問題随之出現,封禅對人民成為流毒之事。
結果宗教性質的封禅,導緻君主揮霍金銀、煽動天子誇張的妄想。
其次為巡幸。
始皇統一天下後立即執行此事,其目的之一是向被征服的地方誇耀自己的權威。
他幾乎每年都要巡幸,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
天子巡幸耗費極大,即使是國富民安之時,人民也深受其苦。
明武宗南巡,清康熙、乾隆南巡,都令百姓受苦。
但這一做法是受到當時學者們的煽動而産生的。
《堯典》和《舜典》中記載的巡行之事,或許正是為了煽動始皇的妄想而附加進書中的内容。
對長生的渴求或許是天子最真實的想法。
天子認為貴為人君就可以恣意妄為,所以讨厭老死,這也導緻始皇迷信神仙。
始皇既開此先河,此風遂在中國綿延不絕,即便到了清朝,也有雍正帝這樣在晚年笃信仙術的皇帝。
因此,始皇是這一風氣的始作俑者。
秦始皇為了求神而造船等,也開辟了與日本等國的交通往來。
焚書坑儒是始皇最受诟病之處。
這是一個議論紛紛的問題。
殺掉一批人,這種激進的行為,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統一國家或兼并他國時都是常事,不足為奇。
焚書是因為此前六國記述了自己本國的曆史,并以此作為批評始皇新政的标準,這些書的後果除蠱惑人民外沒有其他好處了,所以始皇下令焚燒這些書籍并學習秦律。
始皇是一個相信法家的人,從這一立場看,禁止迷惑人民視聽的學說并坑殺其宣傳者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總之,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僅十年成績就如此顯著,即使在今天也稱得上有為的君主。
秦的亡因 秦統一天下後,國内出現了兵器過剩的情況,秦與六國兵器均有剩餘,于是始皇命令銷毀兵器,将銅集中在都城,制造十二金人。
同時,用殘餘的兵力征伐外敵,派兵三十萬讨伐匈奴,用兵數十萬征南方五嶺。
經過這一時期,今廣東至安南的地區皆被納入秦朝版圖。
到此為止的施
始皇的統一事業中,還有一點尤為重要,即統一貨币。
最近中國學者特别是羅振玉認為,貨币自古就有的說法并不可信,貨币始盛于周,這在古代史書中能找到證據。
《說文》提到,&ldquo古者化貝而寶龜,周而有泉,至秦廢貝行錢&rdquo,這清晰地顯示了古代貨币的變遷。
十三四年前羅振玉發表上述觀點的時候,貝币尚未被發現,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貝币第一次被發現,其後又陸續出土。
最初殷代以子安貝為貨币,而自殷墟出土的貨币比子安貝先進,它是用骨雕刻而成。
随後出現了蟻鼻錢這種銅币,這可能起自西周時代。
西周銅器上銘文常見&ldquo賜貝&rdquo字樣,《詩經》也提到過&ldquo貝百朋&rdquo。
朋,古文作,字形與貝有關。
就這樣在春秋時代貨币迅速發展。
西周與春秋之間,有兩種貨币盛行,如前所述,一為布,一為刀。
布寫作,其中空首布最為古老,或許是仿農具之形。
以後有方足布、圓足布、尖足布等形,布逐漸變化發展。
刀有齊刀、明刀、尖首刀,廣泛使用齊刀的地方為齊,即山東至河南,明刀、尖首刀通行的地方為趙、燕,即今直隸、山西。
布流行于韓、魏、趙、周、秦。
戰國時代通行的基本就是這兩種貨币。
若幹階段後,它們發展為圓形圓孔錢。
圓形圓孔錢起自趙、齊邊境,形狀像是刀的下部。
随後圓形方孔錢出世,還有稀少的方形圓孔錢。
始皇時統一貨币,推行半兩錢,實現了貨币的統一。
漢時,半兩錢太重,不便于使用,政府允許百姓自由鑄造小錢,即榆莢錢。
半兩錢當時仍具有很高價值,這種形狀的貨币此後基本變為五铢錢。
半兩與五铢的重量一如其文,半兩近于今天日本貨币五匁。
(一兩合二十四铢。
唐開元通寶重二铢四參,十枚為一兩。
一兩約為日本的十匁,一枚開元通寶為一匁,故雲通寶一文,意為一匁。
) 遺留後世的惡例與焚書坑儒 始皇的其他行為也成為後世天子惡行的範本。
即封禅、巡幸、神仙等,這些都為後世君主長久效仿。
封禅是祭祀泰山的禮法。
在泰山頂上築土祭祀稱作封,在泰山山麓掃梁父之土稱為禅。
中國的征服者開始吸取被征服者的文化正是起于此時。
封禅本就不是秦國之禮,而是齊魯地區的土地祭祀。
齊魯以泰山為中國中心,改朝換代時帝王必須祭拜泰山的信仰盛行。
于是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也在泰山封禅。
由此秦不祭祀本國古來的上疇或西疇,改為信仰他國流行的觀念。
這種祭祀活動非同尋常,需要攀登險阻的山峰。
此後在和平時期,成大業的天子都去泰山封禅。
然而相關的資金問題随之出現,封禅對人民成為流毒之事。
結果宗教性質的封禅,導緻君主揮霍金銀、煽動天子誇張的妄想。
其次為巡幸。
始皇統一天下後立即執行此事,其目的之一是向被征服的地方誇耀自己的權威。
他幾乎每年都要巡幸,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
天子巡幸耗費極大,即使是國富民安之時,人民也深受其苦。
明武宗南巡,清康熙、乾隆南巡,都令百姓受苦。
但這一做法是受到當時學者們的煽動而産生的。
《堯典》和《舜典》中記載的巡行之事,或許正是為了煽動始皇的妄想而附加進書中的内容。
對長生的渴求或許是天子最真實的想法。
天子認為貴為人君就可以恣意妄為,所以讨厭老死,這也導緻始皇迷信神仙。
始皇既開此先河,此風遂在中國綿延不絕,即便到了清朝,也有雍正帝這樣在晚年笃信仙術的皇帝。
因此,始皇是這一風氣的始作俑者。
秦始皇為了求神而造船等,也開辟了與日本等國的交通往來。
焚書坑儒是始皇最受诟病之處。
這是一個議論紛紛的問題。
殺掉一批人,這種激進的行為,在任何一個時代中統一國家或兼并他國時都是常事,不足為奇。
焚書是因為此前六國記述了自己本國的曆史,并以此作為批評始皇新政的标準,這些書的後果除蠱惑人民外沒有其他好處了,所以始皇下令焚燒這些書籍并學習秦律。
始皇是一個相信法家的人,從這一立場看,禁止迷惑人民視聽的學說并坑殺其宣傳者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總之,秦始皇在統一之後僅十年成績就如此顯著,即使在今天也稱得上有為的君主。
秦的亡因 秦統一天下後,國内出現了兵器過剩的情況,秦與六國兵器均有剩餘,于是始皇命令銷毀兵器,将銅集中在都城,制造十二金人。
同時,用殘餘的兵力征伐外敵,派兵三十萬讨伐匈奴,用兵數十萬征南方五嶺。
經過這一時期,今廣東至安南的地區皆被納入秦朝版圖。
到此為止的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