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楚時代
關燈
小
中
大
絕,人民受苦。
但郡縣制不利天子,所以國家持續時間不長,與世襲的諸侯或大夫殘虐人民相比,即便出現惡官也僅限于一時。
國脈不長是就王室一姓而言,但從天下公義來說,郡縣制不執着于天子宗室的延續,多造福于民,是好的決策。
始皇之所以廢封建而立郡縣政治,或許是因為吝惜分封子弟功臣,然而上天借始皇的這種私心而行大公,即便終不利于王室,卻可以說對天下有大功。
在儒者的衆多議論中這是最卓越的。
此時秦全面推行郡縣制,初劃三十六郡,後達到四十郡。
其疆域南至今安南地區,北、西至流沙,東則至朝鮮大同江邊。
其次,另一項顯著的事業是内部文化的統一。
《秦始皇本紀》中&ldquo車同軌,書同文&rdquo的記載,是此後凡談論大一統時不能略過的。
它是中國一統政治的最初标語。
與它有着相同意味的是&ldquo中庸&rdquo的&ldquo中&rdquo。
今天普遍認為《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我認為它是秦始皇時代的作品,其記載的内容,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在表達始皇時代的理想。
如&ldquo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hellip&hellip&rdquo叙述的始終像是始皇的理想,同樣的文句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記載,因此這不是偶然。
尤其這是荀子學派的觀點,大概是由李斯實行的。
列舉其中的細目,有不議禮則行同倫,不制度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不考文則書同文(統一文字)。
顯然這些對政治和社會而言都是重要的方面。
書同文方面,據《漢書·藝文志》載,此時李斯作《倉颉》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
這三種書當時既通用&ldquo倉颉&rdquo之名,則字體上也應是同一的。
它們都是當時的字典。
這種字體在周時的字典《史籀篇》基礎上對篆書稍做變化。
這三種字典的字體,被稱作秦篆。
琅邪台刻石等所見文字就是這類。
羅振玉、王國維研究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發現戰國時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國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興起于西周舊地,故繼承了周的文字。
六國文字則可能傳自殷代,所以字體有差異。
始皇時代以籀文為基礎作秦篆,六國使用的文字遭到廢除,這就是書同文。
此外,秦朝還出現了隸書。
這是由于官獄事務繁冗,簡省文字變得必要,因此隸書是徒隸用的文字。
徒隸是沒有為官資格的下級職員。
缺乏文化素養的人也能書寫的隸書于是逐漸産生了。
到漢時,隸書大為通行,文字進一步統一,成為今天的楷書的起源。
至于行同倫,《史記》中雖無确切記載,但事實上存在。
始皇好立碑刻文,而從會稽碑開始,記載發生了一種變化。
顧炎武《日知錄》最先注意到,碑文對男女關系做出規定,為了防範淫亂之風,有兒子的女子,喪夫後棄子改嫁為不貞;男子去别人家行不義的,殺之無罪;妻子棄夫逃跑而改嫁的,兒子不以其為母親。
按顧炎武的說法,會稽昔日屬于越國,越國是新興國,經三十年&ldquo生聚&rdquo而破吳。
當時越國政策重視繁殖人口,對淫亂之風不加制止,所以越與其他地方相比淫亂成風。
為移風易俗,秦特地在會稽山刻寫相關規定。
當時的儒者認為始皇做出了亡國的行為,然而這樣施行人倫教化,可作為美事贊賞。
且不提六國儀禮倫理的異同,這顯然是一項志在統一、去除弊風的舉措。
從這點來看,《中庸》也是為始皇申辯的史書。
其後《秦始皇本紀》在二十六年(前221年)記載了封域之事,寫了四至以及領土的大小,這在琅邪台碑上也有記載。
此例表明記述前代之事時中國人一定會标示&ldquo四至&rdquo,我認為可能是以始皇為範的。
暫不論秦始皇的其他事業,僅論其疆域的異常廣大,就給當時的政策增賦了特别的意義。
再往後,發生了始皇将十二萬富戶遷徙至都城的事情。
這也是始皇為後人效仿的創舉之一。
漢以長安為都,周圍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
這不僅能繁榮都城,也有助于都城集中資本,提升财力,對于大一統政治是必要的措施。
此舉一開始遭到反對,但後來卻形成一種風俗,使人為之自得。
如唐詩屢屢提及的五陵少年。
這是由秦始皇開創的範本。
日本在以奈良、京都為都以及豐臣氏建設大阪時,江戶開府時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
這在政治上是
但郡縣制不利天子,所以國家持續時間不長,與世襲的諸侯或大夫殘虐人民相比,即便出現惡官也僅限于一時。
國脈不長是就王室一姓而言,但從天下公義來說,郡縣制不執着于天子宗室的延續,多造福于民,是好的決策。
始皇之所以廢封建而立郡縣政治,或許是因為吝惜分封子弟功臣,然而上天借始皇的這種私心而行大公,即便終不利于王室,卻可以說對天下有大功。
在儒者的衆多議論中這是最卓越的。
此時秦全面推行郡縣制,初劃三十六郡,後達到四十郡。
其疆域南至今安南地區,北、西至流沙,東則至朝鮮大同江邊。
其次,另一項顯著的事業是内部文化的統一。
《秦始皇本紀》中&ldquo車同軌,書同文&rdquo的記載,是此後凡談論大一統時不能略過的。
它是中國一統政治的最初标語。
與它有着相同意味的是&ldquo中庸&rdquo的&ldquo中&rdquo。
今天普遍認為《中庸》是孔子之孫子思所作,但我認為它是秦始皇時代的作品,其記載的内容,無論從哪個角度都在表達始皇時代的理想。
如&ldquo子曰: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
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hellip&hellip&rdquo叙述的始終像是始皇的理想,同樣的文句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也有記載,因此這不是偶然。
尤其這是荀子學派的觀點,大概是由李斯實行的。
列舉其中的細目,有不議禮則行同倫,不制度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不考文則書同文(統一文字)。
顯然這些對政治和社會而言都是重要的方面。
書同文方面,據《漢書·藝文志》載,此時李斯作《倉颉》七章,趙高作《爰曆》六章,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七章。
這三種書當時既通用&ldquo倉颉&rdquo之名,則字體上也應是同一的。
它們都是當時的字典。
這種字體在周時的字典《史籀篇》基礎上對篆書稍做變化。
這三種字典的字體,被稱作秦篆。
琅邪台刻石等所見文字就是這類。
羅振玉、王國維研究始皇統一文字的原因,發現戰國時通行籀文和古文,六國采用古文,秦和周采用籀文。
秦興起于西周舊地,故繼承了周的文字。
六國文字則可能傳自殷代,所以字體有差異。
始皇時代以籀文為基礎作秦篆,六國使用的文字遭到廢除,這就是書同文。
此外,秦朝還出現了隸書。
這是由于官獄事務繁冗,簡省文字變得必要,因此隸書是徒隸用的文字。
徒隸是沒有為官資格的下級職員。
缺乏文化素養的人也能書寫的隸書于是逐漸産生了。
到漢時,隸書大為通行,文字進一步統一,成為今天的楷書的起源。
至于行同倫,《史記》中雖無确切記載,但事實上存在。
始皇好立碑刻文,而從會稽碑開始,記載發生了一種變化。
顧炎武《日知錄》最先注意到,碑文對男女關系做出規定,為了防範淫亂之風,有兒子的女子,喪夫後棄子改嫁為不貞;男子去别人家行不義的,殺之無罪;妻子棄夫逃跑而改嫁的,兒子不以其為母親。
按顧炎武的說法,會稽昔日屬于越國,越國是新興國,經三十年&ldquo生聚&rdquo而破吳。
當時越國政策重視繁殖人口,對淫亂之風不加制止,所以越與其他地方相比淫亂成風。
為移風易俗,秦特地在會稽山刻寫相關規定。
當時的儒者認為始皇做出了亡國的行為,然而這樣施行人倫教化,可作為美事贊賞。
且不提六國儀禮倫理的異同,這顯然是一項志在統一、去除弊風的舉措。
從這點來看,《中庸》也是為始皇申辯的史書。
其後《秦始皇本紀》在二十六年(前221年)記載了封域之事,寫了四至以及領土的大小,這在琅邪台碑上也有記載。
此例表明記述前代之事時中國人一定會标示&ldquo四至&rdquo,我認為可能是以始皇為範的。
暫不論秦始皇的其他事業,僅論其疆域的異常廣大,就給當時的政策增賦了特别的意義。
再往後,發生了始皇将十二萬富戶遷徙至都城的事情。
這也是始皇為後人效仿的創舉之一。
漢以長安為都,周圍有五陵,于是将南方的富豪安置于此。
這不僅能繁榮都城,也有助于都城集中資本,提升财力,對于大一統政治是必要的措施。
此舉一開始遭到反對,但後來卻形成一種風俗,使人為之自得。
如唐詩屢屢提及的五陵少年。
這是由秦始皇開創的範本。
日本在以奈良、京都為都以及豐臣氏建設大阪時,江戶開府時也采用了類似的做法。
這在政治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