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秦楚時代

關燈
秦代的相關史料 秦史在古代曆史中是采用比較準确的史料書寫的。

    在始皇以前就已經留有一些确切的記錄。

    雖然因為被秦滅亡,六國的記錄沒有遺存,但《史記·秦本紀》是根據留存下來的《秦記》編撰而來。

    《秦記》的寫法與《春秋》相同,司馬遷在寫《史記》時,為了便于理解進行了一些改動。

    《史記》中關于六國及其他的記事,主要依據《左傳》《國語》《戰國策》等,其中很多是依據真正的史料來寫的,不能斷定是取自傳說。

    到編寫《秦始皇本紀》時更是依據确切的史料。

    《史記》成書的時間去秦未遠,所以相關史料應該多有留存。

    如《史記》提到的&ldquo金匮石室之書&rdquo,大概就是當時留存下來的資料。

    又金石文字特别是碑文等作為史料準确性非常高。

    始皇本紀中包含的很多诏令奏議,可以作為《史記》取材于原始書籍的證據。

    甚至其他記事,例如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張良在博浪沙行刺始皇的事,被寫作&ldquo為盜所驚&rdquo,這顯然是根據秦始皇時代的記錄書寫的,且應該是秦的史官記錄的事件。

    後世的曆史學家,也許會抛下原始記錄而憑着曆史家的喜好來書寫,但司馬遷着筆不尚修飾,如果當時的記錄并非如此,他就不會這樣寫。

    以金石之文作為寫史的依據,現在仍可以通過一些從當時留存下來的實物得到證實。

    現存的秦碑中,泰山碑僅有十字,保存在岱廟中。

    二三十年前,琅邪台刻石還殘存着一部分,後因雷擊而沉沒于海。

    好在琅邪台刻石年代不算久遠,往往有确切的拓本。

    又鄒縣峄山刻石今已不存,但有宋時所刻摹本全文。

    此後因為秦統一了度量衡,今天也常見所傳衡,即秦權,其後量往往也有留存。

    它們大體都有刻文,将其與《史記》的文句相比較,幾乎是相同的。

    由此可以得知秦朝史是采用當時正确的史料書寫的,《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的記錄在古代曆史中可以說是相當準确的。

     秦始皇和天下一統 秦把以往分裂的中國統一起來開創了新局面,實行統一的始皇是順應時勢的人物。

    他非常聰明、精力充沛,不交權力于臣下。

    當時的學者侯生、盧生評論說,天下的事無論大小,皆由天子直接定奪。

    文件奏折用衡石作為計量單位,不問日夜,有文書皆上呈給天子,若不見文書則官吏不得休息,對權勢的執念到了如此的地步。

    他在十三歲時成為秦王,在位第二十六年統一了天下。

    統一天下後仍沒有閑下,常常巡幸、微行地方。

    在中國的天子中秦始皇是罕見的喜歡活動的人。

     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六國強盛時的實力并未持續到始皇時期,其國力逐漸衰微,秦的勢力逐漸強大。

    始皇的曾祖父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間,秦的勢力得到擴張,接壤的韓、魏、趙、楚皆被秦所蠶食,周邊全然為秦所亡。

    昭襄王之後的兩代秦王皆在位時間不長,孝文王兩日,莊襄王三年。

    此間六國由魏信陵君率兵擊破秦兵,這是一件前後少有,堪稱僅此一回的事。

    其時六國兵卒迫近函谷關,雖隻是一時,但韓、魏二國侵略了一半的秦地。

    此時始皇幼年即位,其間呂不韋理政,緻力于輸入中原文化,并吸取六國的優秀文化,侵略的企圖尚未産生。

    但始皇到三十歲時便急于侵略。

    十七年(前230年)滅韓,十九年亡趙,二十一年吞燕,二十二年覆魏,二十四年破楚。

    燕國的餘黨逃往遼東,二十五年複亡,二十六年齊亡,天下終成一統。

     始皇的政治 始皇一統天下後,雖然在位僅十一二年,但是其間他為中國之後的統治開創了标準。

    第一,皇帝自稱為朕,确定了具備統一君主資格的稱号。

    其次,在政治方面采取的最重大措施,是廢止封建制,實行郡縣制。

    如前所述,郡縣制并非創于始皇時,六國時各國已經實行,此時趁天下統一而全面實行。

    但如《史記》記載,當時對實行封建制還是郡縣制意見并不統一,後來采納李斯的建議實行郡縣制。

    關于廢止封建制、确立郡縣制的這一決策衆說紛纭,儒者認為其本質是天下為私因而大力攻擊,這頗不合理。

    對此,王夫之的評論應該是最妥當的,即使今日的議論也多認為其合乎邏輯。

    即昔日的封建政治,是諸侯代代領有其國,大夫世襲其官,士之子代代為士,農夫之子永遠為農夫的封建政治,即便士人不才而農夫賢能,其天生的才能也因士農的身份而無法區别。

    因此,郡縣政治選用有才能者治人是合理的,通過選舉使用人才理所當然。

    封建國家持續時間很長,而郡縣國家僅存續了十六年,但是封建長久持續的本質是王室的持續,其間戰亂不